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我县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更是如火如荼。通过九年的教学探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也还在存一些误区与不足,现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反思。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情境
实施新课标以来,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具体实战活动,从课内到课外,都有着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
1、观念变了。观念是先导,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新课程标准下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2、角色变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
3、教法变了。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4、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变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学生听得索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这种状况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缺陷。
“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新课程九年以来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狼》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安排,有目的地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包括提出研究性课题及目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设计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体深入,展示成果的方式丰富多样,包括陈述观点、展示材料、相互辩论等。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5、教师的身份变了。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教师由原业的教学工作组织者转变成教学与科研集于一身的身份了。
二、新课标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反思
1、理论尚不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已经六年多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也发现《课程标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特别是提到“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到底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种种问题,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2、课堂开放而无度。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吹进了一股春风,给语文教师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但在满怀惊喜之余,仍有“任重而道远”的沉重。在新课标对语法、修辞、文体知识等教学的要求淡化到近乎取消的情况下,不少教师不能准确领会这种变化的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极端的做法。过分强化“语文的开放性”,而忽视了语文的准确性;过分突出“内容的人文性”,而忽视了文本的科学性;过分表现“课堂自主性”,而忽视了教学策略的目标性。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会给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的总结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及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便能使优点发扬光大,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进而能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情境
实施新课标以来,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具体实战活动,从课内到课外,都有着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
1、观念变了。观念是先导,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新课程标准下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2、角色变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
3、教法变了。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4、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变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学生听得索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这种状况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缺陷。
“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新课程九年以来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狼》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安排,有目的地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包括提出研究性课题及目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设计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体深入,展示成果的方式丰富多样,包括陈述观点、展示材料、相互辩论等。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5、教师的身份变了。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教师由原业的教学工作组织者转变成教学与科研集于一身的身份了。
二、新课标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反思
1、理论尚不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已经六年多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也发现《课程标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特别是提到“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到底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种种问题,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2、课堂开放而无度。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吹进了一股春风,给语文教师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但在满怀惊喜之余,仍有“任重而道远”的沉重。在新课标对语法、修辞、文体知识等教学的要求淡化到近乎取消的情况下,不少教师不能准确领会这种变化的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极端的做法。过分强化“语文的开放性”,而忽视了语文的准确性;过分突出“内容的人文性”,而忽视了文本的科学性;过分表现“课堂自主性”,而忽视了教学策略的目标性。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会给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的总结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及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便能使优点发扬光大,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进而能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