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对人的一生来说意义重大,习惯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所作所为,习惯的好坏决定着人格的形成。而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这其中包括学习习惯、为人处事的习惯、卫生习惯等等。要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习惯,就必需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许多坏习惯还未形成,是培养孩子们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呢?我认为以下方法可以帮助老师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榜样示范,言传身教
老师以身作则。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小学生具有崇拜老师、模仿性强的特点。而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相当大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因此,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每天穿着整洁,上课用摸布把讲台擦干净,脏东西不乱丢,板书注重干净整洁,学生渐渐地形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平时做作业也能认真书写,注意整洁。
二、严格训练、反复实践、制定行为规范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这就需要老师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教师的以身作则也是十分重要的,为学生树立起良好习惯的典范。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日复一日,潜移默化,学生就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能使人逐步成为有较好修养的人,人的一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时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在一生中永久存在,并转化为人的基本素质。在我们的小学生当中,不少人仍然不会也不愿做家务劳动,生活不会自理,完全依赖父母,劳动观念差;学习不求上进,怕困难,怕麻烦,甚至有不少人厌学;还有的染上了语言粗鲁、不讲礼貌、不尊重师长、不守社会公德,等不良行为。这一切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基地,也是培养、指导和训练孩子行为习惯的摇篮。作为教师应该以对国家民族及学生本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培养习惯对他们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致力于良好的班风建设,克服不良的教育方式。要成为良好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宣传者,而且要身体力行,成为规范的实践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心里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要让学生怎样去做,便有赖于班主任的督促、鞭策。因此,要让学生自己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班规并以百分制形式督促,学生认真贯彻执行。班委进行检查、监督,做到赏罚分明。
三、矫正不良习惯,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意志
矫正不良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都需要锻炼和培养意志。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督促、自我控制。例如引導学生通过写日记或周记,记名言、格言、警句鞭策和自己,促进意志的锻炼,从而养成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我还教育学生脚踏实地地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例如要求学生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每次作业都能准确工整,每堂课都能积极思考,注意听讲等等,都是锻炼意志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及时检查,直到学生养成习惯。
总之,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每个老师用爱心、耐心、诚心、恒心,精心呵护,细心培养。只有通过老师扎实、细致的教育工作,才能打造孩子们良好的行为素养。
一、榜样示范,言传身教
老师以身作则。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小学生具有崇拜老师、模仿性强的特点。而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相当大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因此,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每天穿着整洁,上课用摸布把讲台擦干净,脏东西不乱丢,板书注重干净整洁,学生渐渐地形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平时做作业也能认真书写,注意整洁。
二、严格训练、反复实践、制定行为规范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这就需要老师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教师的以身作则也是十分重要的,为学生树立起良好习惯的典范。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日复一日,潜移默化,学生就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能使人逐步成为有较好修养的人,人的一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时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在一生中永久存在,并转化为人的基本素质。在我们的小学生当中,不少人仍然不会也不愿做家务劳动,生活不会自理,完全依赖父母,劳动观念差;学习不求上进,怕困难,怕麻烦,甚至有不少人厌学;还有的染上了语言粗鲁、不讲礼貌、不尊重师长、不守社会公德,等不良行为。这一切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基地,也是培养、指导和训练孩子行为习惯的摇篮。作为教师应该以对国家民族及学生本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培养习惯对他们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致力于良好的班风建设,克服不良的教育方式。要成为良好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宣传者,而且要身体力行,成为规范的实践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心里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要让学生怎样去做,便有赖于班主任的督促、鞭策。因此,要让学生自己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班规并以百分制形式督促,学生认真贯彻执行。班委进行检查、监督,做到赏罚分明。
三、矫正不良习惯,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意志
矫正不良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都需要锻炼和培养意志。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督促、自我控制。例如引導学生通过写日记或周记,记名言、格言、警句鞭策和自己,促进意志的锻炼,从而养成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我还教育学生脚踏实地地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例如要求学生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每次作业都能准确工整,每堂课都能积极思考,注意听讲等等,都是锻炼意志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及时检查,直到学生养成习惯。
总之,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每个老师用爱心、耐心、诚心、恒心,精心呵护,细心培养。只有通过老师扎实、细致的教育工作,才能打造孩子们良好的行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