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怀教育理论由上世纪80 年代的美国产生,对当时的美国教育就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也为后来西方世界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与机会,受到了众多教育者的关注。时至今日,关怀教育理论的极大影响力仍是国际先进教育中德育实践与探索的中流砥柱,其独特的科学性、人文性及情感价值性是德育活动中的主导思想,对提升我国当前中学德育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与启发。本文通过剖析关怀教育理论,进而运用关怀教育理论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路径探索,以期为提升中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关怀教育理论;中学德育;概念;特点;实践策略
关怀教育理论围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与德育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懂得关怀、学会关怀”的中心思想,对中学教育阶段及领域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创造性、建设性和科学性的主张。随着时代的更迭,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到人类的实际生活当中,无形的利益导向逐渐形成,大大的暴露了中学德育教学实践中缺失的人文关怀所引发的“重成绩、轻育人”等诸多问题。迫使德育形式多为流于过程,忽略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德育习惯及关怀品格培养不足的情况。因此,关怀教育理论在中学德育中的实践与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改革当前中学德育的重要抓手与途径。
1 关怀教育理论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关怀教育理论”就是指处于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生命展示,并不是一种具体的人类行为方式。因为关怀的意义并不能被界定为一种个人品质与美德,它更应该被诠释为一种关系的交集。主要突出表现在关怀教育过程中人物的接触、感知与交流,并在此过程中互换角色位置,增强心灵的沟通。关怀教育理论就是基于此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在长期的德育实践活动中总结及探索出来的,它可以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价值体现,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模式。关怀教育理论的主旨在于重点培养中学生的认知与感恩能力,学会以具体的行为体现去关怀他人,懂得感恩并成为值得被感恩的人。关怀教育理论的应用对中学德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实践价值,在正确引导中学生学会“关怀”他人的同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进步,加速学生心智与智力的发展,成为与新时代接轨的“关怀型”人才。
2 关怀教育理论在中学德育中的实践策略及方式
2.1 用关怀的方式给予学生独立生命的尊重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主要的教育给予者绝不是服从于教学大纲及目标性极强的教学任务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的驱使者,相反的,教师应该注重情感培养,用心走进行色各异的学生生命当中,用真心教育去给予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教师不仅要走近学生们的生活,更要学会用学生的视角去观察事物,用稚嫩的心灵去感受人生,懂得以心换心,用关怀备至来影响学生们的道德成长。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发现教师不再是冷冰冰的真理与知识的讲授者,而是注重情感培养的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多元化、趣味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让兴趣与好奇心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同时,在关怀教育理论观念支持下的教师不会再以“都是为你好”的传统教育观念压迫学生,结合有情感意识投入的德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身成长能量的释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2 德育模式生活化,促进关怀教育理论实践合力发展
關怀教育的实质在于创新德育模式的形成,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构建在生活化的德育模式基础上,激发关怀教育理论的核心价值体现。关怀理论在学生成长中的道德选择与评价充分体现在其教育学生品行习惯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坚定了关怀教育理论符合时代教育的德育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借力于贴近生活化的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心智的成长,由“被关怀者”转变为“主动关怀者”,感知责任与信任的成熟,建立有效的关怀关系。不断探索德育中的自我关怀、与来自周围的关怀,掌握关怀理论的具体性、活动性与情感性等特点,使得教育过程成为自我实现关怀、给予关怀到感知关怀的蜕变。关怀教育理论在德育中的主体表现形式分为“榜样、对话和实践作证”三个重要环节。“榜样”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在德育生活化教育模式下建立关怀与被关怀的互动关系,亲身体验并践行关怀教育理论内容,从而成为被关怀者眼中的榜样,并有效发挥榜样的力量,学习回应关怀。“对话”在德育活动中具有开放性与科学性,让师生间实现拥有共同情感追求与互相欣赏理解的过程。“实践作证”是通过具体化及生活化的活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关怀态度及能力,也是在现实关怀理论实践的基础之上,对学生展示出的肯定,给予鼓励评价,保持德育中关怀关系的有效实施保障。
2.3 构建“三位一体”德育关怀互动教育体系
关怀教育理论的标准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而对学生而言,学校、家庭、社会是他们成长发展的三大重要环境,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关怀互动教育体系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生活。利用学生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维”实践活动中学习关怀的德育理念,形成互动式的关怀体系,助力学生获取学习自信心与安全感,从而认可关怀,增强学生对社会、家庭及学校的责任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成为适应时代的新型人才。
3 结束语
在德育活动中,有效的关怀教育理论实践为学生指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不断重塑自我的倾听、解析与分享情感,结合恰当的关怀教育方法满足自身德育发展需求。教师以实践活动出发,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与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反思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让关怀成为学生潜移默化的行为记忆,为优化的德育模式助力,切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幼新.关怀教育理论在中学德育中的实践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8).
泉州市德化第一中学鹏祥分校
关键词:关怀教育理论;中学德育;概念;特点;实践策略
关怀教育理论围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与德育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懂得关怀、学会关怀”的中心思想,对中学教育阶段及领域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创造性、建设性和科学性的主张。随着时代的更迭,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到人类的实际生活当中,无形的利益导向逐渐形成,大大的暴露了中学德育教学实践中缺失的人文关怀所引发的“重成绩、轻育人”等诸多问题。迫使德育形式多为流于过程,忽略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德育习惯及关怀品格培养不足的情况。因此,关怀教育理论在中学德育中的实践与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改革当前中学德育的重要抓手与途径。
1 关怀教育理论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关怀教育理论”就是指处于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生命展示,并不是一种具体的人类行为方式。因为关怀的意义并不能被界定为一种个人品质与美德,它更应该被诠释为一种关系的交集。主要突出表现在关怀教育过程中人物的接触、感知与交流,并在此过程中互换角色位置,增强心灵的沟通。关怀教育理论就是基于此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在长期的德育实践活动中总结及探索出来的,它可以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价值体现,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模式。关怀教育理论的主旨在于重点培养中学生的认知与感恩能力,学会以具体的行为体现去关怀他人,懂得感恩并成为值得被感恩的人。关怀教育理论的应用对中学德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实践价值,在正确引导中学生学会“关怀”他人的同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进步,加速学生心智与智力的发展,成为与新时代接轨的“关怀型”人才。
2 关怀教育理论在中学德育中的实践策略及方式
2.1 用关怀的方式给予学生独立生命的尊重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主要的教育给予者绝不是服从于教学大纲及目标性极强的教学任务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的驱使者,相反的,教师应该注重情感培养,用心走进行色各异的学生生命当中,用真心教育去给予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教师不仅要走近学生们的生活,更要学会用学生的视角去观察事物,用稚嫩的心灵去感受人生,懂得以心换心,用关怀备至来影响学生们的道德成长。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发现教师不再是冷冰冰的真理与知识的讲授者,而是注重情感培养的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多元化、趣味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让兴趣与好奇心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同时,在关怀教育理论观念支持下的教师不会再以“都是为你好”的传统教育观念压迫学生,结合有情感意识投入的德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身成长能量的释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2 德育模式生活化,促进关怀教育理论实践合力发展
關怀教育的实质在于创新德育模式的形成,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构建在生活化的德育模式基础上,激发关怀教育理论的核心价值体现。关怀理论在学生成长中的道德选择与评价充分体现在其教育学生品行习惯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坚定了关怀教育理论符合时代教育的德育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借力于贴近生活化的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心智的成长,由“被关怀者”转变为“主动关怀者”,感知责任与信任的成熟,建立有效的关怀关系。不断探索德育中的自我关怀、与来自周围的关怀,掌握关怀理论的具体性、活动性与情感性等特点,使得教育过程成为自我实现关怀、给予关怀到感知关怀的蜕变。关怀教育理论在德育中的主体表现形式分为“榜样、对话和实践作证”三个重要环节。“榜样”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在德育生活化教育模式下建立关怀与被关怀的互动关系,亲身体验并践行关怀教育理论内容,从而成为被关怀者眼中的榜样,并有效发挥榜样的力量,学习回应关怀。“对话”在德育活动中具有开放性与科学性,让师生间实现拥有共同情感追求与互相欣赏理解的过程。“实践作证”是通过具体化及生活化的活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关怀态度及能力,也是在现实关怀理论实践的基础之上,对学生展示出的肯定,给予鼓励评价,保持德育中关怀关系的有效实施保障。
2.3 构建“三位一体”德育关怀互动教育体系
关怀教育理论的标准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而对学生而言,学校、家庭、社会是他们成长发展的三大重要环境,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关怀互动教育体系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生活。利用学生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维”实践活动中学习关怀的德育理念,形成互动式的关怀体系,助力学生获取学习自信心与安全感,从而认可关怀,增强学生对社会、家庭及学校的责任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成为适应时代的新型人才。
3 结束语
在德育活动中,有效的关怀教育理论实践为学生指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不断重塑自我的倾听、解析与分享情感,结合恰当的关怀教育方法满足自身德育发展需求。教师以实践活动出发,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与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反思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让关怀成为学生潜移默化的行为记忆,为优化的德育模式助力,切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幼新.关怀教育理论在中学德育中的实践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8).
泉州市德化第一中学鹏祥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