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什么是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参加该项考试要注意什么?本文作者以“应考过来人”的亲身体会给出了答案,以启示应考人。
一、了解考试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历史
一直以来,高级会计师资格都是通过评审取得的。2003年人事部、财政部首先在浙江、湖北推行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与评审结合试点,当年两省报名考试人数为6514人,国家级成绩合格率为47.58%。2004年考评结合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河北等16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试点范围继续扩大到广东、广西等29个省、市、自治区,全国共有42186人参加了统考,国家级成绩合格率约为25%。至此,取得《高级会计实务》科目全国统考的合格证书,已经成为获得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必由之路,这大大提高了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的公开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二)考试方式
只考《高级会计实务》一个科目,并采取开卷笔答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政策法规,对所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考试题型全部为案例分析题。参加考试者必须符合人事部、财政部公布的报考条件。考试时间共210分钟。满分100分,国家级合格标准60分(在全国范围内三年有效),各省、市、自治区可制订本地区的合格分标准(如广东省2005年为50分,在本年度本地区有效)。
(三)大纲内容
2005年考试大纲共分为三大部分十章内容:
第一部分:会计核算,包括第一章资产计价与减值、第二章收入、第三章或有事项、第四章外币折算、第五章财务会计报告和第六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第二部分:财务管理,包括第七章资金管理和第八章财务战略与财务分析。
第三部分:内部控制和相关法规,包括第九章内部会计控制和第十章会计、税收及相关法规。
考试大纲在相关知识和业务处理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重要性”特点。例如,在会计核算方面,并没有重复会计师职称考试对六要素的核算方法,而是重点分析资产计价和减值、收入、或有事项、外币折算、财务会计报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等六个重要问题;在财务管理方面,重点研究资金管理、财务战略、企业并购和财务分析这些难度较大、实用性强的问题;在企业管理方面,重点关注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以及会计、税收和相关法规的执行情况等一般会计人员不会关注的地方。
(四)命题特点
1.“全面考核”
试题内容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的所有章节。2005年共考了8道大题(其中第八、第九题任选一题),其中除外币折算一章外,几乎涉及大纲其他全部十章内容。
2.“突出重点”
从历年的命题范围看,每年均有所侧重。如2005年根据新增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容而出的题目分值(包括任选之一的第九题)竟高达30分。
3.“注重实务”
注重考查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如2004年第七题,要求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如发生减值,要计算减值准备、减值后的账面价值及其应调整的年初数,这正是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遇到的实际问题。
4.“综合度高”
作为高级会计师,理应具备确定会计政策的判断能力、实施内部控制的协调能力、组织财务管理的工作能力。因此,对这些能力的考查将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这就必然要求考试题目的综合度较高。
5.“新规为准”
历年考试大纲都体现了我国财务会计和税收改革的最新成果,将我国的现行会计、税务以及相关法规汇编到大纲内容中。这些新准则、新制度是我们进行会计处理的依据,对考试产生着重大影响。
二、做足考前的各项准备
(一)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事实上,既然是考试,就必然有重点、要点、难点、疑点。因此,应根据上述的命题特点,准确把握大纲精神,有效利用复习时间。应考前一般应精读三遍考试大纲,做到全面复习、一段不漏、熟练掌握,充分了解大纲的结构体系及知识点的分布,找出复习的重点、要点,针对问题的难点、疑点提出解决办法。凡本年度大纲新增的内容(如2005年新增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战略、企业并购等章节)和历年来一直未考过的大纲内容(如2005年大纲中的固定资产减值及减值后的折旧、关联方交易收入、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税收法规等)都应该引起重视。从这种意义出发,历年来的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以下统一简称“考试”)的试题及其标准答案就是必不可少的复习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如本年度财政部出台的准则与我们手上的考试大纲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就不会拿来考试。
(二)大纲为准,立足自学
有些应考者过份迷信考前辅导,反而放松自学,对大纲内容学得不深不熟不透。其实,一些所谓的辅导资料(包括考前模拟试题)和“辅导班”名不符实。最要命的是某些编写者或辅导者不按大纲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提示,甚至与大纲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1.凡是辅导材料或模拟试题与大纲内容有出入的,一律以大纲内容为准。因为大纲是命题和评卷的惟一标准,必须以大纲为复习的主要依据。2.可选择适量辅导资料,从不同侧面进行练习,以实现从“实际经验”到“考试模式”的转变。但辅导资料决不能贪多,一至二本即可。3.不搞题海战术(复习的时间和精力不允许),要注意做题的质量,争取做一道会一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慎重选择辅导班,尽可能不参加。原因是应考者情况千差万别,辅导老师只能按其理解进行“面上的辅导”,未必对应考者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挤占了有限的自学时间(而有资格参加考试者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改变习惯,加快书写
不少应考者在考试时的书写速度过慢,使脑海里的答案来不及成为书面的答案。因此有人就抱怨说:考试其实不过是一次“速写比赛”。实际上,书写速度快并不等于可以成绩合格,但书写速度慢就肯定无法取得合格成绩。由于现在大多数会计人员已习惯用网络、电脑、手机来收发、处理信息及进行电算化,键盘速度变得很快,但执笔书写的速度却明显“退化”,因此在考试中只能有心无力或者潦草了事,其结果必然是大量失分。因此,在考前有意识地加强书写速度练习就非常必要。我的做法是:将以前年度的考试标准答案和一些参考辅导材料的模拟题目答案,用尽可能快的书写速度抄一遍或数遍,字迹不要求漂亮,只要求清楚即可。同时,在抄的过程中对照题目内容同时思考:这些标准答案为什么这样答,解题思路是怎么样的,防止“为抄而抄”,以便一举两得。通过这样的书写速度练习,一般都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四)考前准备,充分细致
由于应考者基本上都是多次参加过类似的全国性考试的“识途老马”,因此往往会麻痹大意,造成准备工作不充分、不细致。实际上,常常由于应考者的某项好象是微不足道的疏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举个例子,一些应考者平时习惯于用手机掌握时间,结果由于考试时按规定手机一律关闭,因此一些不带手表的应考者在考试过程中就失去了时间概念,而监考老师只会在最后15分钟时才提醒剩余时间,这时往往已经是回天乏术了。因此,对考前准备切不可掉以轻心。1.在临考前几天,一定要了解清楚考试时间、场地及前往的交通路线等,一定要认真检查和准备妥当所有应考物品(身份证原件、准考证、两支笔、计算器、大纲甚至饮用水等)。2.必须记住手表与计算器一样,是参加考试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考试过程中,每做完一道大题都应看看手表,了解完成这道题用了多少时间,过快还是过慢或者是适中。有了很强的时间观念,注意力就很集中,考试就能考出好成绩。
一、了解考试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历史
一直以来,高级会计师资格都是通过评审取得的。2003年人事部、财政部首先在浙江、湖北推行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与评审结合试点,当年两省报名考试人数为6514人,国家级成绩合格率为47.58%。2004年考评结合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河北等16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试点范围继续扩大到广东、广西等29个省、市、自治区,全国共有42186人参加了统考,国家级成绩合格率约为25%。至此,取得《高级会计实务》科目全国统考的合格证书,已经成为获得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必由之路,这大大提高了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的公开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二)考试方式
只考《高级会计实务》一个科目,并采取开卷笔答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政策法规,对所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考试题型全部为案例分析题。参加考试者必须符合人事部、财政部公布的报考条件。考试时间共210分钟。满分100分,国家级合格标准60分(在全国范围内三年有效),各省、市、自治区可制订本地区的合格分标准(如广东省2005年为50分,在本年度本地区有效)。
(三)大纲内容
2005年考试大纲共分为三大部分十章内容:
第一部分:会计核算,包括第一章资产计价与减值、第二章收入、第三章或有事项、第四章外币折算、第五章财务会计报告和第六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第二部分:财务管理,包括第七章资金管理和第八章财务战略与财务分析。
第三部分:内部控制和相关法规,包括第九章内部会计控制和第十章会计、税收及相关法规。
考试大纲在相关知识和业务处理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重要性”特点。例如,在会计核算方面,并没有重复会计师职称考试对六要素的核算方法,而是重点分析资产计价和减值、收入、或有事项、外币折算、财务会计报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等六个重要问题;在财务管理方面,重点研究资金管理、财务战略、企业并购和财务分析这些难度较大、实用性强的问题;在企业管理方面,重点关注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以及会计、税收和相关法规的执行情况等一般会计人员不会关注的地方。
(四)命题特点
1.“全面考核”
试题内容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的所有章节。2005年共考了8道大题(其中第八、第九题任选一题),其中除外币折算一章外,几乎涉及大纲其他全部十章内容。
2.“突出重点”
从历年的命题范围看,每年均有所侧重。如2005年根据新增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容而出的题目分值(包括任选之一的第九题)竟高达30分。
3.“注重实务”
注重考查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如2004年第七题,要求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如发生减值,要计算减值准备、减值后的账面价值及其应调整的年初数,这正是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遇到的实际问题。
4.“综合度高”
作为高级会计师,理应具备确定会计政策的判断能力、实施内部控制的协调能力、组织财务管理的工作能力。因此,对这些能力的考查将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这就必然要求考试题目的综合度较高。
5.“新规为准”
历年考试大纲都体现了我国财务会计和税收改革的最新成果,将我国的现行会计、税务以及相关法规汇编到大纲内容中。这些新准则、新制度是我们进行会计处理的依据,对考试产生着重大影响。
二、做足考前的各项准备
(一)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事实上,既然是考试,就必然有重点、要点、难点、疑点。因此,应根据上述的命题特点,准确把握大纲精神,有效利用复习时间。应考前一般应精读三遍考试大纲,做到全面复习、一段不漏、熟练掌握,充分了解大纲的结构体系及知识点的分布,找出复习的重点、要点,针对问题的难点、疑点提出解决办法。凡本年度大纲新增的内容(如2005年新增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战略、企业并购等章节)和历年来一直未考过的大纲内容(如2005年大纲中的固定资产减值及减值后的折旧、关联方交易收入、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税收法规等)都应该引起重视。从这种意义出发,历年来的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以下统一简称“考试”)的试题及其标准答案就是必不可少的复习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如本年度财政部出台的准则与我们手上的考试大纲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就不会拿来考试。
(二)大纲为准,立足自学
有些应考者过份迷信考前辅导,反而放松自学,对大纲内容学得不深不熟不透。其实,一些所谓的辅导资料(包括考前模拟试题)和“辅导班”名不符实。最要命的是某些编写者或辅导者不按大纲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提示,甚至与大纲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1.凡是辅导材料或模拟试题与大纲内容有出入的,一律以大纲内容为准。因为大纲是命题和评卷的惟一标准,必须以大纲为复习的主要依据。2.可选择适量辅导资料,从不同侧面进行练习,以实现从“实际经验”到“考试模式”的转变。但辅导资料决不能贪多,一至二本即可。3.不搞题海战术(复习的时间和精力不允许),要注意做题的质量,争取做一道会一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慎重选择辅导班,尽可能不参加。原因是应考者情况千差万别,辅导老师只能按其理解进行“面上的辅导”,未必对应考者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挤占了有限的自学时间(而有资格参加考试者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改变习惯,加快书写
不少应考者在考试时的书写速度过慢,使脑海里的答案来不及成为书面的答案。因此有人就抱怨说:考试其实不过是一次“速写比赛”。实际上,书写速度快并不等于可以成绩合格,但书写速度慢就肯定无法取得合格成绩。由于现在大多数会计人员已习惯用网络、电脑、手机来收发、处理信息及进行电算化,键盘速度变得很快,但执笔书写的速度却明显“退化”,因此在考试中只能有心无力或者潦草了事,其结果必然是大量失分。因此,在考前有意识地加强书写速度练习就非常必要。我的做法是:将以前年度的考试标准答案和一些参考辅导材料的模拟题目答案,用尽可能快的书写速度抄一遍或数遍,字迹不要求漂亮,只要求清楚即可。同时,在抄的过程中对照题目内容同时思考:这些标准答案为什么这样答,解题思路是怎么样的,防止“为抄而抄”,以便一举两得。通过这样的书写速度练习,一般都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四)考前准备,充分细致
由于应考者基本上都是多次参加过类似的全国性考试的“识途老马”,因此往往会麻痹大意,造成准备工作不充分、不细致。实际上,常常由于应考者的某项好象是微不足道的疏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举个例子,一些应考者平时习惯于用手机掌握时间,结果由于考试时按规定手机一律关闭,因此一些不带手表的应考者在考试过程中就失去了时间概念,而监考老师只会在最后15分钟时才提醒剩余时间,这时往往已经是回天乏术了。因此,对考前准备切不可掉以轻心。1.在临考前几天,一定要了解清楚考试时间、场地及前往的交通路线等,一定要认真检查和准备妥当所有应考物品(身份证原件、准考证、两支笔、计算器、大纲甚至饮用水等)。2.必须记住手表与计算器一样,是参加考试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考试过程中,每做完一道大题都应看看手表,了解完成这道题用了多少时间,过快还是过慢或者是适中。有了很强的时间观念,注意力就很集中,考试就能考出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