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来源 :商品与质量·房地产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j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概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及危害,主要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介绍了其在重金属降解中的一些应用,同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生物修复
  1.前言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推进,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重金属一般是指相对密度等于或大于5.0的金属元素,如铁、锰、铜、锌、镉、铅、汞、铬、镍、钴等;砷是一种类金属元素,但由于其很多性质和环境行为都与重金属元素相类似,所以也将它归入重金属元素。由于土壤中铁和锰含量较高,因而一般认为它们不是土壤污染元素,而在环境污染研究中特别关注的重金属主要是生物毒性显著的汞、铬、铅、镉以及类金属砷,还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属铜、锌等。这些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积累,并通过大气、水体或食物链而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在这样的形势下,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成为环境和土壤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大多数重金属是过渡性元素,而过渡性元素的原子有其特有的电子层结构,使其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具有一系列特点[1]。
  (1)重金属能在一定的幅度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具有可变价态;因重金属的价态不同,其活性和毒性也不同。
  (2)重金属易在土壤环境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物,也可以与土壤中的一些无机酸反应,生成硫化物、碳酸盐、磷酸盐等。这些化合物的溶度积都比较小,使得重金属累积于土壤中,不易迁移,污染危害范围扩大的可能性较小,但却使污染区域内的危害周期变长,危害程度加大。
  (3)重金属作为中心离子,能够接受多种阴离子和简单分子的独对电子,生成配位络合物;还可与一些大分子有机物,如腐植质、蛋白质等生成螯合物。难溶性的重金属盐,在少量游离重金属离子生成络合物和螫合物以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可能增大,进而在土壤环境中迁移,增大其污染危害的范围。
  3.土壤重金属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有下列途径[2]:
  (1)受污染的土壤直接暴露在环境中,通过土壤颗粒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为动物或人所吸收;
  (2)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土壤中的重金属向下缓慢渗透,可能导致地下水的污染;
  (3)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例如酸雨、施加土壤添加剂等因素,提高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使得重金属较容易为植物吸收利用而进入食物链,对动物和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并易向下迁移,导致地下水污染。
  4.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传统的土壤污染治理方法主要有基于机械物理或物理化学原理的工程措施,包括客土换土法、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法、电化学法等。基于污染物土壤地球化学行为的改良措施,如添加改良剂、抑制剂降低土壤污染物的水溶性、扩散性和生物有效性,以减轻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而土壤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法对受污染土壤进行治理的技术,其中包含了较为复杂的生物转化过程[3],包括有微生物作用、植物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而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这种相互作用在污染物去除中更为重要。根际环境是生物修复作用发生的主要场所,随着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根际环境[4]。
  4.1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污染土壤的生物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植物修復土壤的机制大体上可分为转移和转化两大类。前者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进入植物组织内富集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其本质是将污染物转移,如Cunningham等(1996)利用胡萝卜吸收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然后收获胡萝卜,晒干,完全燃烧以破坏污染物[5],在这个过程中,亲脂性污染物离开土壤基质进入脂含量高的胡萝卜根中。植物吸收是最为直接的污染物去除的途径,其机理也最为直接,污染物通过根系进入植物内从而脱离受污染的土壤,从而使土壤得到净化,去除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物,是受污染土壤恢复的重要机制之一。后者是通过植物的分泌物的活性作用使污染物通过生物化学反应转化为低毒物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系往往会分泌各种高分子物质或酶,研究发现这些高分子分泌物活酶具有去除污染物的能力,如Schnoor等(1995)发现植物分泌的硝基还原酶,可用于硝基有机物的降解[6]。一般通过该过程,污染物被矿化为CO2和H2O或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代谢物,从而起到去毒作用。
  植物修复根据其修复过程和作用机理可将植物修复技术分为4种:
  ①物萃取技术:利用超富集植物将重金属从土壤提取出来,并将其转移,贮存到地上部分,然后通过植物收割来对重金属进行集中处理的过程[7]。韦朝阳等人[8]研究发现了一种大叶井口草,它对As的富集有明显的效果,其地上部分最大含量可达694mg/kg。
  ②物固化技术:利用耐金属植物及其根系微生物的一些生物化学作用降低重金属的活性,使其固化,从而减少对土壤的危害。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有机质含量的矿区污染土壤的修复。
  ③根圈生物技术,即利用植物根际分泌物和根际脱落物刺激细菌和真菌的生长,通过细菌和真菌对重金属的吸附固定作用,是重金属矿化的过程。
  ④植物挥发技术,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积累和挥发作用减少土壤中一些挥发性污染物及植物将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9]。
  4.2微生物修复技术
  利用微生物的活动改变重金属的形态或价态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如动胶菌、蓝细菌、硫酸还原菌以及某些藻类能产生多糖、糖蛋白等物质对某些重金属的吸收、沉积、氧化和还原等作用,减少植物摄取,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毒性[10~11]。   4.3动物修复
  动物修复指通过土壤动物群的直接或间接作用而修复土壤污染的过程,目前针对土壤动物修复污染土壤主要是蚯蚓,且又集中研究蚯蚓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以往人们更多地利用蚯蚓对污染物的敏感性来为环境保护服务,而忽略了蚯蚓对污染物的耐性。目前,关于蚯蚓对污染物耐性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蚯蚓对重金属耐性的研究上。通过土壤动物蚯蚓的耐性来研究蚯蚓对重金属的修复[12]。
  根际土壤中动物和微生物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生长和重金属吸收有很大的影响。土壤动物、微生物、植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植物修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意义。有研究表明,蚯蚓还能影响土壤微生物存在的种类、数量、活性,而微生物与重金属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影响着重金属存在的种类和有效性。这些迹象都表明蚯蚓有可能通过取食、消化和排泄等生命活动以及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5.微生物修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5.1微生物资源及其生物降解途径
  需继续筛选和驯化新的降解菌株,进一步解析典型污染物降解基因的结构、功能与调控机制,开展典型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的基因组研究。以揭示其微生物遗传多样性与功能基因:在全面掌握污染物降解菌生理生化、遗传学特性基础上。重组构建污染物降解关键酶和功能优化的基因工程菌等。
  5.2微生物修复的复合化或组合式修复技术研发
  由于复合污染的普遍性,往往需要多途径、多方式的修复手段。目前,基于微生物的复合修复思路主要有:微生物一物理改良、微生物一化学活化、微生物一动物、微生物一植物,甚至于采用微生物一植物一动物等多生命体的系统组合,其中微生物(特别是菌根真菌)一植物的联合修复近年来深受人们关注。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中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高拯民.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生态研究[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86.
  [2]刘春阳,张宇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6.8,19(4):42:45.
  [3]陈玉成.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J].环境科学动态,1999(2):7~11.
  [4]张太平,潘伟斌.根际环境与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3,12(1):76~80.
  [5]Cunningham SD.Ow Dw,Promises and prospects of phytore-mediation[J]. Plant Physiol,1996,110:10:715~719.
  [6]Schnoor J L.Licht L A,Mc Cutcheon SC et al,Phyto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s and sediments [J].Environ Sci Technol,1995,28:318~323.
  [7]丁华,吴景贵.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修复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665~7666,7756.
  [8]韦朝阳,陈同斌,黄泽春,等大叶井口邊草一一种新发现的富集砷的植物[J].生态学报,2002,22(5):777-778
  [9]Watanabe ME 1997 Phvcoremediation on the brink of commerclallzation Environ Sci TechnoI.31:182~l86.
  [10]李玉红,宗良纲.螯合剂在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应用[J].土壤与环境,2002,11(3):303—306.
  [11]腾应,黄昌勇.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效应及修复研究进展[J].土壤与环境,2002,11(1):85~89.
  [12]高岩.蚯蚓指示土壤重金属铜、镉污染及强化植物修复的潜力研究[D].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国家经济的进步,公路桥梁的普及不仅仅只是长度的问题,其质量跃居为人们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透水混凝土凭借自身的优点成为了施工建筑中不可避免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透水;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  一、前言  透水性混凝土的性能在施工中影响着建筑的质量的好坏,主要表现为透气、透水和重量轻的特点。  二、透水性混凝土介绍  透水混凝土(Pervious Concrete)也称多孔混凝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量越来越多,因此,对市政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我国市政道路施工技术控制的要点以及其通病的防治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措施,期望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市政道路系统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 市政道路;施工技术;城市交通  引言:  市政工程的建设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所以一定要从市政道路的特点和施工技术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施工中
期刊
【摘 要】 园林景观建设工程中的施工是对园林设计的再现过程,而养护管理是对设计理念的保护過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园林景观工程的美化效果。对于建设者而言,认识到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密切联系,做好这两者的平衡工作,实现施工和养护的交互式管理,是提高园林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探讨了园林绿化中施工与养护技术。  【关键词】 园林;绿化;施工;养护技术  养护管理贯穿整个绿化施工的全过程,施工过程中的养
期刊
【摘 要】 工程造价的审计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工作过程,是确保工程造价科学且合理的重要保障。而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工程本身原因、环境原因以及人为的原因,常常导致工程造价审计出现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审计工作带来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于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成因的详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于相关因素所采取的防范对策,以更好的保障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 工程造价;审计;对策  前言:  伴
期刊
【摘 要】 园林工程是一个城市的重要代表,在园林工程中加强对园林新工艺的重视,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园林建设的不断发展,还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本文主要分析了园林施工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并阐述了加强园林施工新工艺管理工作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园林工程;施工;新工艺;管理  引言:  园林施工新工艺就是在植物养护、园林小品、选用种植土、植物种植等园林施工的全过程中施工工艺的更新问题,包括
期刊
【摘 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进入了建筑业迅猛发展、建筑市场发展迅速的新时期。而当前的建筑市场由于相应的法律、制度不尽完善,企业自律未能形成有效机制,以及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诸多因素的存在,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而作为建筑工程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推进建筑工程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现场施工管
期刊
【摘 要】 工程造价的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合理使用资源,努力做到正确决策,优化设计,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并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从标准、规范、合同、经济等各个方面对工程造价实施全过程有效的控制,实行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工程造价控制;问题分析  一、目前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工程建设前期阶段的
期刊
【摘 要】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人们的生活观念不断变化,绿色环保意识已经成为了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刚性需求,降低建筑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越来越重要。在运用绿色施工技术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根据城市的发展情况和自然条件,将施工内容确定出来,确保其达到国家的能耗标准,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的投入资金,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 建筑施工;绿色节能技术;应用  1、实施工程时使
期刊
【摘 要】 做好建筑工程造價审计工作对缩短工程工期、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造价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建筑工程;造价;审计  一、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的原则  (一)质量第一  建筑工程质量和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是建筑工程的重点所在。在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中,应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才不至于本末倒置,分不清成本控制和工程质量的关系。考虑到后续的使用
期刊
【摘 要】 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了飞速的发展,也使得建筑行业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建筑行业在我国各大产业之间也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建筑市场以及规模的扩大的情况下,如何有效使工程质量得以提高,已是工程施工企业以及建设单位更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主要对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质量控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我国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