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老师要在在现代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教育与精神教育,指引学生与现代诗歌进行思想对话、精神交流,深刻理解诗人作诗意图以及心理活动,深入了解作品中包含的情感,体会生命存在的价值与人生哲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文化素养,从而推动学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
一、反复诵读,体会作品意境
对于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说,现代诗歌仍旧存在晦涩难懂、难以理解的现象,因此增强诗歌诵读的力度,不仅能够在诵读过程中领会到诗歌的意境以及形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操。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正确、反复诵读,确保学生能够体会作品意境,掌握现代诗歌中的韵律感、情感意蕴以及自身的语言特色。例如苏教版中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一篇现代诗歌,作者就多次采用修辞、象征等手法,在想象的基础上将诗中的“树”拟人化,使得“树”像人一般有了丰富的感情、高尚的品格、奉献的精神。作者通过这些文字给我们展示了高尚的、无私的、伟大的英雄形象。老师在这篇诗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引、鼓励学生切身联系生活以及情感经历来反复诵读这篇诗歌,通过多次诵读,学生就会逐渐理解诗歌中“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是暗喻广大辛勤的劳动人员,“饿得发蓝的眼睛”、“抽泣时颤动的肩膀”、“以及浮肿得变形的腿、脚和胳膊”这些都是暗喻在世界各个角落遭受灾难和困苦的人们。通过不断地、反复地诵读,学生就会慢慢把握诗歌的主旨了。
二、把握语调,增强情感领悟
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示范如何在朗诵诗歌时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调高低、语气强弱以及朗读感情,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能够大致了解老师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认识诗歌大意以及情感脉络,大体把握诗歌中的词句包含的情感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推动和增强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情感领悟。同时,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语调把握的学习上做标记。第一,标记停顿。停顿实质上是指声音在词语之间或者语句之间的间歇,其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换气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句子结构需要,确保听众有一个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比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一篇诗歌中的“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一句,为了能够很好的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实现具有坚定的信念,要在“能够”以及“牛儿”后面标记停顿符号。第二,标记重音。重音实质上是指在朗读过程中对句子中的特定词语进行重读,通常情况下是能够达到提高声强的目的。例如戴望舒的《雨巷》这一篇诗歌中的“一个丁香一样的”,“丁香”这一词语需要加重音符号,此外,还需要注意句子升降调等。
三、把握韵律,体会诗歌“三美”
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诗歌韵律的教导,引导学生把握诗歌韵律,在诗歌韵律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比如,老师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一篇诗歌教学中,要通过对诗歌平仄韵律分析来指引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分析如下:
轻轻地 我 走了,
平平 仄 仄
正如 我 轻轻地 来;
仄平 仄 平平 平
前一句韵律是先平后仄,后一句韵律是平仄相间,这两句诗歌不仅展现了诗歌节奏感、韵律感的特点,同时还流露出离别时不舍、依恋以及寂寞的情感。又如余光中的《乡愁》这一篇诗歌中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代表特定时期的意象联系在一起,使得全诗展现出一种浓厚的思乡爱国之情,这些字词构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给人带来视觉美感,还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除此之外,这首诗歌在建筑美上,诗歌结构节句对称均衡,长短句之间错落有致,也给全诗奠定了惆怅的基调。
四、紧抓“诗眼”,领悟诗歌中心
如在《再别康桥》的诗歌赏析过程中,该诗的第四节是全文的“诗眼”,该诗的前三节是全诗的铺垫,表达了作者陶醉、依恋的情感,面对充满感情却不得不离开的母校,又再一次增强了作者郁闷的程度——往日是这么美好,现实是这么残酷,前途又是这么渺茫。该诗的后三节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往昔的怀念转而对现实充满了不甘心、孤寂落寞的心情。全诗蕴含的情感一波三折,将作者面对理想破碎郁闷失望、不甘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反复诵读,刺激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热情,并在此前提下,引导学生把握语调、韵律,同时紧抓“诗眼”,从而逐渐提高学生体会作品意境与中心、增强情感领悟的水平,逐步增强学生现代诗歌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有着积极意义。
顾惠珺,教师,现居江苏启东。
一、反复诵读,体会作品意境
对于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说,现代诗歌仍旧存在晦涩难懂、难以理解的现象,因此增强诗歌诵读的力度,不仅能够在诵读过程中领会到诗歌的意境以及形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操。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正确、反复诵读,确保学生能够体会作品意境,掌握现代诗歌中的韵律感、情感意蕴以及自身的语言特色。例如苏教版中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一篇现代诗歌,作者就多次采用修辞、象征等手法,在想象的基础上将诗中的“树”拟人化,使得“树”像人一般有了丰富的感情、高尚的品格、奉献的精神。作者通过这些文字给我们展示了高尚的、无私的、伟大的英雄形象。老师在这篇诗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引、鼓励学生切身联系生活以及情感经历来反复诵读这篇诗歌,通过多次诵读,学生就会逐渐理解诗歌中“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是暗喻广大辛勤的劳动人员,“饿得发蓝的眼睛”、“抽泣时颤动的肩膀”、“以及浮肿得变形的腿、脚和胳膊”这些都是暗喻在世界各个角落遭受灾难和困苦的人们。通过不断地、反复地诵读,学生就会慢慢把握诗歌的主旨了。
二、把握语调,增强情感领悟
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示范如何在朗诵诗歌时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调高低、语气强弱以及朗读感情,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能够大致了解老师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认识诗歌大意以及情感脉络,大体把握诗歌中的词句包含的情感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推动和增强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情感领悟。同时,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语调把握的学习上做标记。第一,标记停顿。停顿实质上是指声音在词语之间或者语句之间的间歇,其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换气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句子结构需要,确保听众有一个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比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一篇诗歌中的“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一句,为了能够很好的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实现具有坚定的信念,要在“能够”以及“牛儿”后面标记停顿符号。第二,标记重音。重音实质上是指在朗读过程中对句子中的特定词语进行重读,通常情况下是能够达到提高声强的目的。例如戴望舒的《雨巷》这一篇诗歌中的“一个丁香一样的”,“丁香”这一词语需要加重音符号,此外,还需要注意句子升降调等。
三、把握韵律,体会诗歌“三美”
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诗歌韵律的教导,引导学生把握诗歌韵律,在诗歌韵律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比如,老师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一篇诗歌教学中,要通过对诗歌平仄韵律分析来指引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分析如下:
轻轻地 我 走了,
平平 仄 仄
正如 我 轻轻地 来;
仄平 仄 平平 平
前一句韵律是先平后仄,后一句韵律是平仄相间,这两句诗歌不仅展现了诗歌节奏感、韵律感的特点,同时还流露出离别时不舍、依恋以及寂寞的情感。又如余光中的《乡愁》这一篇诗歌中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代表特定时期的意象联系在一起,使得全诗展现出一种浓厚的思乡爱国之情,这些字词构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给人带来视觉美感,还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除此之外,这首诗歌在建筑美上,诗歌结构节句对称均衡,长短句之间错落有致,也给全诗奠定了惆怅的基调。
四、紧抓“诗眼”,领悟诗歌中心
如在《再别康桥》的诗歌赏析过程中,该诗的第四节是全文的“诗眼”,该诗的前三节是全诗的铺垫,表达了作者陶醉、依恋的情感,面对充满感情却不得不离开的母校,又再一次增强了作者郁闷的程度——往日是这么美好,现实是这么残酷,前途又是这么渺茫。该诗的后三节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往昔的怀念转而对现实充满了不甘心、孤寂落寞的心情。全诗蕴含的情感一波三折,将作者面对理想破碎郁闷失望、不甘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反复诵读,刺激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热情,并在此前提下,引导学生把握语调、韵律,同时紧抓“诗眼”,从而逐渐提高学生体会作品意境与中心、增强情感领悟的水平,逐步增强学生现代诗歌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有着积极意义。
顾惠珺,教师,现居江苏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