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河县邢彦中心校 河北 新河 055650)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倘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关键词】小数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发展成长的主要途一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 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2.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3. 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4. 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收集信息,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如教学“圆柱和球”后,我让学生来个收集图形的大行动,找出生活是圆柱形和球形的物体,再比较各种物体的异同点。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迫使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圆柱和球”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更好得掌握和了解圆柱和球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教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由于“起立游戏”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5. 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表达能力 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说出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如教学“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在课堂上,大家讨论、交流、汇报了收集的信息,了解了人民币的种类繁多:有纸币,有硬币,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不同面值;以及人民币的广泛用途等。
另外,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收集生活中有万以内数的信息。同学们都积极地投入到准备中。课堂汇报时,同学们纷纷说出了所收集到的信息,如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是250米,电冰箱的价格是2500元,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等等,信息包括了生活中各个方面,学生也很好地了解了万以内数在生活中的体现,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6.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如,我再教“图形的拼组”这节课时,先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纸的每一步的变化,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然后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图形,而且还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徒刑。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这样的实践操作,较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倘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关键词】小数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发展成长的主要途一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 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2.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3. 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4. 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收集信息,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如教学“圆柱和球”后,我让学生来个收集图形的大行动,找出生活是圆柱形和球形的物体,再比较各种物体的异同点。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迫使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圆柱和球”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更好得掌握和了解圆柱和球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教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由于“起立游戏”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5. 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表达能力 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说出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如教学“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在课堂上,大家讨论、交流、汇报了收集的信息,了解了人民币的种类繁多:有纸币,有硬币,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不同面值;以及人民币的广泛用途等。
另外,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收集生活中有万以内数的信息。同学们都积极地投入到准备中。课堂汇报时,同学们纷纷说出了所收集到的信息,如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是250米,电冰箱的价格是2500元,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等等,信息包括了生活中各个方面,学生也很好地了解了万以内数在生活中的体现,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6.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如,我再教“图形的拼组”这节课时,先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纸的每一步的变化,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然后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图形,而且还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徒刑。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这样的实践操作,较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