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山县平山镇中学 河北 平山 050400)
【摘 要】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创新”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这种能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主要是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是很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问题。下边谈谈我这几年探索出来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切磋。
1.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比如:我上的初一数学观摩课,内容是“同类项”这一节,这堂课首先由问题:小李有长方形(长为a,宽为b),正方形(边长为x),正方体(棱长为y)各2个,小刘有同样的图形各5 个,两人合起来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有几种算法?由学生列出代数式:
(1)2×4x+5×4x或(2+5)4x
(2)2ab+5ab或(2+5)ab
(3)2y3+5y3或(2+5)y3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和举例子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课堂气氛活跃。以前我们都是先把同类项的定义、合并的方法提出,然后讲解例子。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听来枯燥无味,不能体会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这堂课最大的创新就是培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过程反馈。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
2.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学生眼中是绝对的权威,问题是老师提出来的,方法是老师想出来的,老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课堂明显被禁锢在统一的内容、统一的答案、统一的观点之中,为了追求全班一致的声音,为了追求那看似唯一的标准答案,教师不惜牺牲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学生完全被视作知识的附属品。于是,学生不敢有积极性,不敢表现自己,不敢有自己的主张,不敢有与老师相反的意见,不敢相信老师也会出现错误。学生丝毫没有自主与自由可言,丝毫没有创新可言。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师生的互动互补。
4. 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尽量提供尽量多的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思考空间,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摘 要】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创新”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这种能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主要是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是很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问题。下边谈谈我这几年探索出来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切磋。
1.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比如:我上的初一数学观摩课,内容是“同类项”这一节,这堂课首先由问题:小李有长方形(长为a,宽为b),正方形(边长为x),正方体(棱长为y)各2个,小刘有同样的图形各5 个,两人合起来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有几种算法?由学生列出代数式:
(1)2×4x+5×4x或(2+5)4x
(2)2ab+5ab或(2+5)ab
(3)2y3+5y3或(2+5)y3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和举例子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课堂气氛活跃。以前我们都是先把同类项的定义、合并的方法提出,然后讲解例子。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听来枯燥无味,不能体会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这堂课最大的创新就是培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过程反馈。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
2.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学生眼中是绝对的权威,问题是老师提出来的,方法是老师想出来的,老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课堂明显被禁锢在统一的内容、统一的答案、统一的观点之中,为了追求全班一致的声音,为了追求那看似唯一的标准答案,教师不惜牺牲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学生完全被视作知识的附属品。于是,学生不敢有积极性,不敢表现自己,不敢有自己的主张,不敢有与老师相反的意见,不敢相信老师也会出现错误。学生丝毫没有自主与自由可言,丝毫没有创新可言。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师生的互动互补。
4. 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尽量提供尽量多的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思考空间,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