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泉州市晋江流域水利水电综合开发总公司 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摘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水资源紧张的泉州市。完善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强化以“三条红线”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红黄蓝分区动态管理,建立水权交易平台,对水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同时新建水利枢纽工程,解决远期缺水问题。水利系统的干部职工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完善、切实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水资源;最严格管理制度;泉州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大战略部署,把完善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泉州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一、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现实意义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支撑资源,最严格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提出背景、核心内容以及目标要求可以看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在人水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受水资源严重制约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与以往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相比。“最严格” 主要体现在:管理措施更加严格,管理目标更加明确,制度体系更加严谨,水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更加明确。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提出,对泉州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泉州市目前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300立方米,大大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全省为3500立方米),属国际上通称的“水资源紧张区”。且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山区多,沿海少;汛期多,非汛期少,山区德化的人均水资源量达7765立方米,而沿海的晋江、石狮、泉州市区、惠安、泉港等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05—301立方米,属“绝对贫水区”。“以占全省8%的水资源养育了占全省22%的人口,支撑了占全省25%的地区生产总值”,这句话概括了泉州水利对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凸显出泉州水利在支撑泉州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完善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更显得刻不容缓。
二、完善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完善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应加快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以“三条红线”为核心的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以用水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制度。根据各县(区、市)水量分配方案及地下水红黄蓝分区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对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实施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管理。对取用水总量红区区域(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新增取水项目;对取用水总量黄区区域(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项目。
二是建立以节水管理为核心的用水效率红线制度。确立用水效率红线,着力推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建立区域、行业等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
三是建立以断面水量水质控制管理为核心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江湖排污总量;建立各行政区域交界断面水量水质控制指标和考核究责制度,明晰各行政区取排水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责权;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对水源地保护。
2、实施水资源红黄蓝分区动态管理
一是建立宏观水资源红黄蓝动态分区管理制度。在全面普查掌控全市和各县(区、市)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供用水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要求,将泉州市11个县(区、市)划分为红区、黄区、蓝区三个水资源管理分区,对红、黄、蓝分区进行分类管理,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来实现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目标。《泉州市水资源红黄蓝分区区划及管理规定》已于2009年10月由泉州市政府颁布实施。
二是建立实时水资源红黄蓝分区管理应急响应机制。按照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要求,泉州市整合水利、防汛、市政公用、环保、水文、气象等部门的涉水信息资源,在市水管办建立起水资源水务一体化电子信息监控中心,通过对全市水资源的水量、水质、用水效率进行实时监测,建立水资源的实时水量、水质、用水效率红黄蓝应急响应管理机制。同时将市区近郊的桃源水库确定为泉州市区应急备用水源进行扩蓄,今年竣工后可向泉州市区提供578万立方米应急用水。
3、建立水权交易平台
根据市政府颁布的《泉州市水资源调度配置管理规定》、《泉州市水资源红黄蓝分区区划及管理规定》、《晋江下游水量分配方案》等,泉州市在水管办水务一体化电子信息监控中心建立了水权交易平台,具体负责市县之间、县与自来水厂和大工业用水企业之间、自来水厂与用水户之间的水权交易。
4、对水资源实行优化配置
一是在晋江流域支流西溪来水能满足南北渠供水的情况下,东溪的山美水库采取保水措施;在西溪来水不足时山美水库供水补充。这样可以将近多节约1亿方以上的水量。
二是对金鸡拦河闸、南北渠和沿海水库群进行联合调度,以及减少或停止向高耗水、高污染企业供水,减少农业灌溉用水的方案,保障晋江下游人民群众生活和重点工业的用水需求。
三是实施七库连通工程,将彭村水库、龙门滩水库、山美水库、惠女水库、菱溪水库、陈田水库、泗洲水库等7个水库连通(总库容为9.85亿立方米),山美水库至惠女水库连通工程将于今年10月动工;计划通过南安沿海三镇供水工程连通后桥水库、石壁水库和苏内水库,从而形成“上蓄下引、纵横相济、河库连通、环境优美的现代水网体系,提高全市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保证率,实现沿海地区不同流域、县(市)之间水资源优化配置。
5、在西溪建白濑水库解决远期缺水问题
晋江流域的西溪只有村内和蓝田两个中型水库,总库容3343万方,集雨面积仅占西溪流域总面积5.78%,西溪的水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建设白濑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达8亿立方米)是解决泉州市远期缺水问题的根本性措施。最近,筹划了近三年的这一工程已获国务院批准,应抓紧建设。
三、不断完善、切实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泉州,有水是泉州,无水则成白州。纵观泉州的发展史就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水利兴则泉州兴。泉州今后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能缺少水资源的支撑。
十八大提出“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说明以往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有的虽然有制度,但执行不够严格。笔者在在水利系统工作20多年,目前从事水利经审工作,今后要不断提高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在对有关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经审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把关,在“最严格” 上下功夫。
综上所述,作为水利系统的干部职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就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完善、切实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条红线”控制,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及厉行节约水资源,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泉州市水利志》,1998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2]《泉州市水利志》(1991─2008年),2011年海风出版社出版
[3]《泉州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2012年
摘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水资源紧张的泉州市。完善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强化以“三条红线”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红黄蓝分区动态管理,建立水权交易平台,对水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同时新建水利枢纽工程,解决远期缺水问题。水利系统的干部职工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完善、切实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水资源;最严格管理制度;泉州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大战略部署,把完善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泉州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一、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现实意义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支撑资源,最严格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提出背景、核心内容以及目标要求可以看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在人水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受水资源严重制约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与以往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相比。“最严格” 主要体现在:管理措施更加严格,管理目标更加明确,制度体系更加严谨,水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更加明确。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提出,对泉州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泉州市目前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300立方米,大大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全省为3500立方米),属国际上通称的“水资源紧张区”。且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山区多,沿海少;汛期多,非汛期少,山区德化的人均水资源量达7765立方米,而沿海的晋江、石狮、泉州市区、惠安、泉港等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05—301立方米,属“绝对贫水区”。“以占全省8%的水资源养育了占全省22%的人口,支撑了占全省25%的地区生产总值”,这句话概括了泉州水利对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凸显出泉州水利在支撑泉州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完善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更显得刻不容缓。
二、完善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完善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应加快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以“三条红线”为核心的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以用水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制度。根据各县(区、市)水量分配方案及地下水红黄蓝分区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对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实施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管理。对取用水总量红区区域(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新增取水项目;对取用水总量黄区区域(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项目。
二是建立以节水管理为核心的用水效率红线制度。确立用水效率红线,着力推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建立区域、行业等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
三是建立以断面水量水质控制管理为核心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江湖排污总量;建立各行政区域交界断面水量水质控制指标和考核究责制度,明晰各行政区取排水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责权;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对水源地保护。
2、实施水资源红黄蓝分区动态管理
一是建立宏观水资源红黄蓝动态分区管理制度。在全面普查掌控全市和各县(区、市)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供用水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要求,将泉州市11个县(区、市)划分为红区、黄区、蓝区三个水资源管理分区,对红、黄、蓝分区进行分类管理,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来实现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目标。《泉州市水资源红黄蓝分区区划及管理规定》已于2009年10月由泉州市政府颁布实施。
二是建立实时水资源红黄蓝分区管理应急响应机制。按照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要求,泉州市整合水利、防汛、市政公用、环保、水文、气象等部门的涉水信息资源,在市水管办建立起水资源水务一体化电子信息监控中心,通过对全市水资源的水量、水质、用水效率进行实时监测,建立水资源的实时水量、水质、用水效率红黄蓝应急响应管理机制。同时将市区近郊的桃源水库确定为泉州市区应急备用水源进行扩蓄,今年竣工后可向泉州市区提供578万立方米应急用水。
3、建立水权交易平台
根据市政府颁布的《泉州市水资源调度配置管理规定》、《泉州市水资源红黄蓝分区区划及管理规定》、《晋江下游水量分配方案》等,泉州市在水管办水务一体化电子信息监控中心建立了水权交易平台,具体负责市县之间、县与自来水厂和大工业用水企业之间、自来水厂与用水户之间的水权交易。
4、对水资源实行优化配置
一是在晋江流域支流西溪来水能满足南北渠供水的情况下,东溪的山美水库采取保水措施;在西溪来水不足时山美水库供水补充。这样可以将近多节约1亿方以上的水量。
二是对金鸡拦河闸、南北渠和沿海水库群进行联合调度,以及减少或停止向高耗水、高污染企业供水,减少农业灌溉用水的方案,保障晋江下游人民群众生活和重点工业的用水需求。
三是实施七库连通工程,将彭村水库、龙门滩水库、山美水库、惠女水库、菱溪水库、陈田水库、泗洲水库等7个水库连通(总库容为9.85亿立方米),山美水库至惠女水库连通工程将于今年10月动工;计划通过南安沿海三镇供水工程连通后桥水库、石壁水库和苏内水库,从而形成“上蓄下引、纵横相济、河库连通、环境优美的现代水网体系,提高全市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保证率,实现沿海地区不同流域、县(市)之间水资源优化配置。
5、在西溪建白濑水库解决远期缺水问题
晋江流域的西溪只有村内和蓝田两个中型水库,总库容3343万方,集雨面积仅占西溪流域总面积5.78%,西溪的水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建设白濑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达8亿立方米)是解决泉州市远期缺水问题的根本性措施。最近,筹划了近三年的这一工程已获国务院批准,应抓紧建设。
三、不断完善、切实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泉州,有水是泉州,无水则成白州。纵观泉州的发展史就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水利兴则泉州兴。泉州今后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能缺少水资源的支撑。
十八大提出“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说明以往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有的虽然有制度,但执行不够严格。笔者在在水利系统工作20多年,目前从事水利经审工作,今后要不断提高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在对有关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经审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把关,在“最严格” 上下功夫。
综上所述,作为水利系统的干部职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就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完善、切实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条红线”控制,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及厉行节约水资源,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泉州市水利志》,1998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2]《泉州市水利志》(1991─2008年),2011年海风出版社出版
[3]《泉州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