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思维的学科,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学习语文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并且,在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下,也让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数学课程的有效性。对此,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式,就成为一线教师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优化方式
有效课堂是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小组合作、分层指导、微课资源等多元化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趣味、生动的学习方式下,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去记忆知识点,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被动、讲述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个人差异。再加上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会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复性记忆。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就对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方式进行探讨。
一、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
众所周知,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重要因素。数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在面对空间想象、数量转换、图形分析的时候,无法有效理解和学习,时间一长,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造成兴趣的下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创设情境,用生动的动画转移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与体验中,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发挥自由的想象,提升兴趣,提升學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二)”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就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三维立体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个汽车模型的侧面后,你们能够想象到,如果从它的上面看,它是什么形状的?从前面看,是什么形状?”然后,教师转动视频中的立体模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上看变化的形状。学生在直观情境的教学中,会目不转睛地盯着视频,兴趣更加浓厚。学生会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数学原理。并且,经过立体图形的引导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升,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二、动手实践,体验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知识,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动手操作是以学生主体为基础,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与体验数学知识,从而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所收获的效果是背诵和看课件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动手操作教学。通过为学生展示动手实验,让学生自己进行动手操作来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知识,以便达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一)”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实际物体,为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先准备出几个小汽车的玩具,并且让学生尝试移动玩具汽车。由于学生本身对玩具具有浓厚的兴趣,都会积极尝试进行移动。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想一下,玩具车在移动的过程中,它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另外,通过思考玩具车的移动过程,思考一下,车轮在行驶的过程中,它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在动手游玩的过程中,有效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点,相比较教师单纯的讲授来说,动手实践更生动,学生一看就明白,记忆效果更明显。
三、悬疑问题,引导自主思考
问题设计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的自主思考、思维拓展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未知的问题会引起他们注意,都想探究其中的原因。因此,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设计悬疑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有关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一场问题活动。在数学学习中,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互动。教师提前准备一块蛋糕,将将游戏规则讲解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三位学生每个人吃了十分之三,能不能将一整块蛋糕平均分完?那么这三位学生一共吃了多少?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当教师说出问题后,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为学生设计悬疑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发展学生兴趣。学生也愿意主动进行思考,让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对一个数的分数乘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深入探究思考
小组合作教学是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探究、合作、思考,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运用小组合作,既能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掌握,还能把握其中的深意和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情感。
例如,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利用小组合作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先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将相应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学习。如任务为:用6,0,7,9这四个数字,组成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后,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结合问题,在小组中积极探讨、相互交流,得出结论。运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有了不同的学习分工,在合作中获得精准的答案,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还能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小组意识,以小组合作为职责进行思考和探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成功后,会树立对学习的信心,为未来全面发展带来夯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是否能理解教师所教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趣味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动手实践、悬疑问题、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在与时俱进的教学环境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打造基础。
参考文献:
[1]闵令兵,李成宝.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8):120.
[2]羊锦冰.试论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2(8):69.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优化方式
有效课堂是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小组合作、分层指导、微课资源等多元化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趣味、生动的学习方式下,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去记忆知识点,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被动、讲述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个人差异。再加上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会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复性记忆。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就对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方式进行探讨。
一、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
众所周知,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重要因素。数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在面对空间想象、数量转换、图形分析的时候,无法有效理解和学习,时间一长,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造成兴趣的下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创设情境,用生动的动画转移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与体验中,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发挥自由的想象,提升兴趣,提升學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二)”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就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三维立体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个汽车模型的侧面后,你们能够想象到,如果从它的上面看,它是什么形状的?从前面看,是什么形状?”然后,教师转动视频中的立体模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上看变化的形状。学生在直观情境的教学中,会目不转睛地盯着视频,兴趣更加浓厚。学生会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数学原理。并且,经过立体图形的引导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升,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二、动手实践,体验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知识,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动手操作是以学生主体为基础,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与体验数学知识,从而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所收获的效果是背诵和看课件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动手操作教学。通过为学生展示动手实验,让学生自己进行动手操作来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知识,以便达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一)”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实际物体,为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先准备出几个小汽车的玩具,并且让学生尝试移动玩具汽车。由于学生本身对玩具具有浓厚的兴趣,都会积极尝试进行移动。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想一下,玩具车在移动的过程中,它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另外,通过思考玩具车的移动过程,思考一下,车轮在行驶的过程中,它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在动手游玩的过程中,有效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点,相比较教师单纯的讲授来说,动手实践更生动,学生一看就明白,记忆效果更明显。
三、悬疑问题,引导自主思考
问题设计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的自主思考、思维拓展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未知的问题会引起他们注意,都想探究其中的原因。因此,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设计悬疑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有关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一场问题活动。在数学学习中,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互动。教师提前准备一块蛋糕,将将游戏规则讲解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三位学生每个人吃了十分之三,能不能将一整块蛋糕平均分完?那么这三位学生一共吃了多少?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当教师说出问题后,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为学生设计悬疑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发展学生兴趣。学生也愿意主动进行思考,让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对一个数的分数乘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深入探究思考
小组合作教学是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探究、合作、思考,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运用小组合作,既能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掌握,还能把握其中的深意和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情感。
例如,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利用小组合作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先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将相应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学习。如任务为:用6,0,7,9这四个数字,组成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后,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结合问题,在小组中积极探讨、相互交流,得出结论。运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有了不同的学习分工,在合作中获得精准的答案,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还能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小组意识,以小组合作为职责进行思考和探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成功后,会树立对学习的信心,为未来全面发展带来夯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是否能理解教师所教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趣味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动手实践、悬疑问题、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在与时俱进的教学环境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打造基础。
参考文献:
[1]闵令兵,李成宝.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8):120.
[2]羊锦冰.试论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2(8):69.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