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我们的生物教学中更应如此。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通过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启发学生想象,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创新,体验创新快乐。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营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43-001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这应当作为科任教师的重要工作目的确定下来,通过科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发挥作用,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一、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要唤起学生的創新意识,教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新异好奇、渴求参与、求知等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学生是否感兴趣,我认为关键是本节课开始对学生的吸引程度,所以创设好的教学情景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节课时,本节课的开头部分,我是通过给同学们放映杂技团各种动物表演的节目,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杂技团动物表演节目,而普通的动物不会表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那么,这种通过影片播放的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得是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在看节目的同时,不但没有感觉到是在上课,相反,学生们在自己心理还能提出很多疑问,正好是我所要设置的问题。这样,愉快的一节课就开始了。这种方式的教学取代了以往的只用死板的、枯燥无味的语言直接导入教学内容的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很重要的手段。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1.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养成设疑的习惯
“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能有问,有疑才能有思,才能产生渴求知识的动机。南宋大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意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发思维,然后引导学生释疑解惑。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养成设疑的习惯,针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及时设疑,巧妙设疑,让每个学生都“群疑并兴”。
例如,在学习质壁分离这块内容时,可从生活经验入手:在凉拌萝卜丝时,在萝卜丝里加少量食盐,为什么会使脆硬的萝卜丝变硬,同时会有许多液体渗出?如果将已变软的萝卜丝放入清水中浸泡,一会儿后,萝卜丝又为什么会变得脆硬?这种现象怎么来解释?
2.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敢问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增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高中生物是从高二年级才开始开课,且与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衔接不紧密,这样一开始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不深刻、不具体、不完整、不能一下子解决等,如果教师不加以鼓励和引导,而是完全以教材或教学用书作标准答案一锤定音,或指责批评,这样就会使一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由此而放弃积极思维的习惯。例如“那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书上不是清清楚楚的写着吗?”等等,这样会使一些学生宁可沉默在一知半解中,也不愿意随便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由不敢问、不愿问到不问。其实,问是一种探究,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源泉。“行成于思,思成于惑”是有深刻道理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为什么”,平等宽容地对待他们的提问,引导帮助他们探究问题,培养他们“不唯书,不唯上”的质疑精神。
三、鼓励创新,体验创新快乐
学生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虽然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也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才能和成果的机会,满腔热情地赞扬同学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因此,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搞小动物饲养,花卉栽培;带领学生野外植物认种,标本采集;组织参加小教具制作比赛,生物谜语竞猜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创新的愉悦。
例如:1996年我组织了一次生物小教具制作比赛,其中初二⑵班有个同学利用玩具鲫鱼,制作成一个各个器官可以自由拆装的教具。事后我在班里表扬了他,并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从此以后他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好成绩。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以科学的指导思想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把学生推向创造的成功之巅。
参考文献:
[1]刘良科.生物学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目标及策略[J].生物学通报,2000
[2]田清涞.普通生物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营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43-001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这应当作为科任教师的重要工作目的确定下来,通过科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发挥作用,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一、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要唤起学生的創新意识,教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新异好奇、渴求参与、求知等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学生是否感兴趣,我认为关键是本节课开始对学生的吸引程度,所以创设好的教学情景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节课时,本节课的开头部分,我是通过给同学们放映杂技团各种动物表演的节目,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杂技团动物表演节目,而普通的动物不会表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那么,这种通过影片播放的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得是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在看节目的同时,不但没有感觉到是在上课,相反,学生们在自己心理还能提出很多疑问,正好是我所要设置的问题。这样,愉快的一节课就开始了。这种方式的教学取代了以往的只用死板的、枯燥无味的语言直接导入教学内容的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很重要的手段。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1.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养成设疑的习惯
“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能有问,有疑才能有思,才能产生渴求知识的动机。南宋大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意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发思维,然后引导学生释疑解惑。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养成设疑的习惯,针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及时设疑,巧妙设疑,让每个学生都“群疑并兴”。
例如,在学习质壁分离这块内容时,可从生活经验入手:在凉拌萝卜丝时,在萝卜丝里加少量食盐,为什么会使脆硬的萝卜丝变硬,同时会有许多液体渗出?如果将已变软的萝卜丝放入清水中浸泡,一会儿后,萝卜丝又为什么会变得脆硬?这种现象怎么来解释?
2.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敢问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增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高中生物是从高二年级才开始开课,且与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衔接不紧密,这样一开始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不深刻、不具体、不完整、不能一下子解决等,如果教师不加以鼓励和引导,而是完全以教材或教学用书作标准答案一锤定音,或指责批评,这样就会使一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由此而放弃积极思维的习惯。例如“那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书上不是清清楚楚的写着吗?”等等,这样会使一些学生宁可沉默在一知半解中,也不愿意随便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由不敢问、不愿问到不问。其实,问是一种探究,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源泉。“行成于思,思成于惑”是有深刻道理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为什么”,平等宽容地对待他们的提问,引导帮助他们探究问题,培养他们“不唯书,不唯上”的质疑精神。
三、鼓励创新,体验创新快乐
学生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虽然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也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才能和成果的机会,满腔热情地赞扬同学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因此,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搞小动物饲养,花卉栽培;带领学生野外植物认种,标本采集;组织参加小教具制作比赛,生物谜语竞猜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创新的愉悦。
例如:1996年我组织了一次生物小教具制作比赛,其中初二⑵班有个同学利用玩具鲫鱼,制作成一个各个器官可以自由拆装的教具。事后我在班里表扬了他,并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从此以后他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好成绩。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以科学的指导思想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把学生推向创造的成功之巅。
参考文献:
[1]刘良科.生物学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目标及策略[J].生物学通报,2000
[2]田清涞.普通生物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