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7月3日晚,中国舞蹈家协会文化惠民工程“新农村舞蹈教室”成果展演在安徽省歌舞剧院艺术剧场隆重举行,来自安徽18个县(区)农村的19个中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新农村舞蹈教室”创编的19组少儿舞蹈登台亮相。其中,望江县实验学校创编的少儿舞蹈《小蝌蚪的烦恼》获得了在场的中国舞协、省舞协领导及相关媒体记者的一致好评。
该舞蹈的成功首先取决于题材的新颖独特。这些年来,我校一批反映农村生活、乡村童趣题材的舞蹈作品如《筛筛乐》《快乐莲湘》《渔家娃》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作为舞蹈的创编者之一,我深感:从农村生活、村野童趣、地方文化中撷取精华,是少儿舞蹈在选材方面的重要途径。
一、劳动是美的源泉
劳动伟大而光荣,没有劳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世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劳动创造了美。”人们的生产劳作场面宛如一幅幅美丽的舞蹈画面,就像一支支原生态舞蹈,散落在山野田间,美不胜收,稍加艺术修饰呈现在舞台上便是一部充满地域风情的舞蹈作品。
例如少儿舞蹈《筛筛乐》的创作。筛子是农村一种常见的劳作用具,用于清除稻米等谷物中的杂质,其动作有筛、团、颠、抖等。农作物收获后,农家妇女三五成群,围坐在晒场上、粮囤边,用筛子清理谷物,她们或筛或团、或颠或抖,高兴时还唱上一曲民歌小调,随着音乐的节奏,做着各种筛筛的动作。少儿舞蹈《筛筛乐》恰是根据农妇用筛子劳动的场面创作而成,舞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孩子们将筛子当作玩具,拿在手里嬉戏打闹;第二部分表现孩子们模仿大人们使用筛子,筛子里装满了金灿灿的谷物,他们的一招一式,惟妙惟肖,既反映了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热爱劳动的特点,又反映了农村丰收后的幸福祥和景象。
二、民间文艺是瑰宝
每个地方都有本地的民间文艺,它是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将其精髓移植到少儿舞蹈中,既传承民族文化,又使少儿舞蹈别开生面。
“打莲湘”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介于曲艺和歌舞之间,过去多在乞讨时表演。莲湘为长约三尺的竹竿,中间雕挖出若干个孔,孔中穿挂铜钱,敲打时能发出铜钱声。“打莲湘”是用莲湘有节奏地敲击身体的各个部位,表演者一边敲打莲湘一边演唱。后发展成莲湘舞,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参加各类演出比赛活动。2010年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村野趣事是农村孩子永久的回忆
农村孩子没有公园里的追逐,没有电玩中的拼杀,但他们有着城市里孩子所没有的村野趣事。田间地头打猪草,山间林中采蘑菇,水塘湖泽摸鱼虾,村头巷尾过家家,无一不是充满童趣的记忆。正如鲁迅先生始终不忘百草园的矮墙下的趣事一样,这些将成为孩子们终生难忘的回忆。
少儿舞蹈《渔家娃》描绘了在望江水乡长大的孩子们在水边玩耍、捕鱼、摸虾的情形,小伙伴们还制作了一种玩具——“蚌壳鼓”(用蚌壳做成的可以打击的玩具)。有时一人独自敲击,有时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相互敲击,有时许多孩子聚集在一起围成圆圈,有时数人排成几排相互敲击,用手打,用脚踢,走着打,跳起来打,好不热闹。舞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一群水乡孩子在河岸边快乐嬉戏,第二部分表现孩子们下水捕鱼、捉虾等水中劳动场景。其中一个孩子在水中拾到一个很大的蚌壳,高兴地将它做成了蚌壳鼓在手中兴高采烈地敲击,其余孩子非常羡慕,也都在找蚌壳,做蚌壳鼓。第三部分是整个舞蹈的高潮部分,台上所有孩子都拿起了蚌壳鼓。这时歌声中也唱着“蚌壳鼓呀,敲起了呀,嘻嘻哈哈呀真快乐——”,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孩子们舞动得也越来越欢乐,在热烈欢腾的舞动中整个舞蹈结束。
四、蕴含在童真、童趣中的是朴素的人生真谛
少年儿童天性好玩,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农村孩子,他们的生活天地没有四壁高墙,在这样广阔的天地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在玩耍时他们自由展开丰富的联想,与小猫小狗做伙伴,与小鱼小虾交朋友。
少儿舞蹈《小蝌蚪的烦恼》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舞蹈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清新的荷花池中,一群小蝌蚪唱着欢快的歌,无拘无束。渐渐地,一只小蝌蚪慢慢褪去外衣,她变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其他小蝌蚪围着小青蛙欢呼,在不经意间,小蝌蚪全都长大了。舞蹈的矛盾冲突出现在第二段。画外音传来:“招牌菜——红烧青蛙!”率先长成的小青蛙当场晕倒,痛苦地吟唱“我不要,我不要长大——”,小蝌蚪们跟着唱起来:“我不想,我不想长大——”,歌声凄惨而又无奈。小蝌蚪们不知所措,她们用祈求的眼神向观众发出呼吁:“善良的人们,我们是你们的朋友,让我们长大,好吗?”
接下来的音乐充满愤怒、悲痛,且越发激昂,小蝌蚪们用抗争一般的动作撕去外衣,变成了小青蛙,活蹦乱跳,快活潇洒。为了更好地体现舞蹈的张力和感染力,使整支舞蹈在一片祥和的“呱呱”声中结束,便采用这样一段歌词:
我们要,我们要长大,我们是有益的小青蛙;
我们要,我们要长大,为人类,为人类把害虫杀。
舞蹈《小蝌蚪的烦恼》将身边事抹上稚趣,增添童心的情感和想象,以可爱的卡通造型和儿童舞蹈语汇勾勒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呼吁社会保护自然环境。舞台上,孩子们通过造型的改变,展示了从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蜕变。通过齐声高呼“我不想,我不想长大”呼唤人类与小动物和谐共存,发人深省,感人至深。
少儿舞蹈作为儿童艺术中的一种行为艺术,既是孩子们生活形象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又是儿童心智具体化的一种外延形态,还是作用于儿童意识的一种教化手段[1]。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舞蹈创编者应根据当地生活特点、本土艺术特色凸显儿童的特征、情感,以儿童特有的稚趣、想象唤醒舞蹈艺术,彰显美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卢长娥.“回归生活”视野下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J].教育探究,2009(4):22.
(作者单位:安徽省望江县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万驰 梁金)
该舞蹈的成功首先取决于题材的新颖独特。这些年来,我校一批反映农村生活、乡村童趣题材的舞蹈作品如《筛筛乐》《快乐莲湘》《渔家娃》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作为舞蹈的创编者之一,我深感:从农村生活、村野童趣、地方文化中撷取精华,是少儿舞蹈在选材方面的重要途径。
一、劳动是美的源泉
劳动伟大而光荣,没有劳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世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劳动创造了美。”人们的生产劳作场面宛如一幅幅美丽的舞蹈画面,就像一支支原生态舞蹈,散落在山野田间,美不胜收,稍加艺术修饰呈现在舞台上便是一部充满地域风情的舞蹈作品。
例如少儿舞蹈《筛筛乐》的创作。筛子是农村一种常见的劳作用具,用于清除稻米等谷物中的杂质,其动作有筛、团、颠、抖等。农作物收获后,农家妇女三五成群,围坐在晒场上、粮囤边,用筛子清理谷物,她们或筛或团、或颠或抖,高兴时还唱上一曲民歌小调,随着音乐的节奏,做着各种筛筛的动作。少儿舞蹈《筛筛乐》恰是根据农妇用筛子劳动的场面创作而成,舞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孩子们将筛子当作玩具,拿在手里嬉戏打闹;第二部分表现孩子们模仿大人们使用筛子,筛子里装满了金灿灿的谷物,他们的一招一式,惟妙惟肖,既反映了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热爱劳动的特点,又反映了农村丰收后的幸福祥和景象。
二、民间文艺是瑰宝
每个地方都有本地的民间文艺,它是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将其精髓移植到少儿舞蹈中,既传承民族文化,又使少儿舞蹈别开生面。
“打莲湘”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介于曲艺和歌舞之间,过去多在乞讨时表演。莲湘为长约三尺的竹竿,中间雕挖出若干个孔,孔中穿挂铜钱,敲打时能发出铜钱声。“打莲湘”是用莲湘有节奏地敲击身体的各个部位,表演者一边敲打莲湘一边演唱。后发展成莲湘舞,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参加各类演出比赛活动。2010年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村野趣事是农村孩子永久的回忆
农村孩子没有公园里的追逐,没有电玩中的拼杀,但他们有着城市里孩子所没有的村野趣事。田间地头打猪草,山间林中采蘑菇,水塘湖泽摸鱼虾,村头巷尾过家家,无一不是充满童趣的记忆。正如鲁迅先生始终不忘百草园的矮墙下的趣事一样,这些将成为孩子们终生难忘的回忆。
少儿舞蹈《渔家娃》描绘了在望江水乡长大的孩子们在水边玩耍、捕鱼、摸虾的情形,小伙伴们还制作了一种玩具——“蚌壳鼓”(用蚌壳做成的可以打击的玩具)。有时一人独自敲击,有时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相互敲击,有时许多孩子聚集在一起围成圆圈,有时数人排成几排相互敲击,用手打,用脚踢,走着打,跳起来打,好不热闹。舞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一群水乡孩子在河岸边快乐嬉戏,第二部分表现孩子们下水捕鱼、捉虾等水中劳动场景。其中一个孩子在水中拾到一个很大的蚌壳,高兴地将它做成了蚌壳鼓在手中兴高采烈地敲击,其余孩子非常羡慕,也都在找蚌壳,做蚌壳鼓。第三部分是整个舞蹈的高潮部分,台上所有孩子都拿起了蚌壳鼓。这时歌声中也唱着“蚌壳鼓呀,敲起了呀,嘻嘻哈哈呀真快乐——”,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孩子们舞动得也越来越欢乐,在热烈欢腾的舞动中整个舞蹈结束。
四、蕴含在童真、童趣中的是朴素的人生真谛
少年儿童天性好玩,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农村孩子,他们的生活天地没有四壁高墙,在这样广阔的天地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在玩耍时他们自由展开丰富的联想,与小猫小狗做伙伴,与小鱼小虾交朋友。
少儿舞蹈《小蝌蚪的烦恼》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舞蹈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清新的荷花池中,一群小蝌蚪唱着欢快的歌,无拘无束。渐渐地,一只小蝌蚪慢慢褪去外衣,她变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其他小蝌蚪围着小青蛙欢呼,在不经意间,小蝌蚪全都长大了。舞蹈的矛盾冲突出现在第二段。画外音传来:“招牌菜——红烧青蛙!”率先长成的小青蛙当场晕倒,痛苦地吟唱“我不要,我不要长大——”,小蝌蚪们跟着唱起来:“我不想,我不想长大——”,歌声凄惨而又无奈。小蝌蚪们不知所措,她们用祈求的眼神向观众发出呼吁:“善良的人们,我们是你们的朋友,让我们长大,好吗?”
接下来的音乐充满愤怒、悲痛,且越发激昂,小蝌蚪们用抗争一般的动作撕去外衣,变成了小青蛙,活蹦乱跳,快活潇洒。为了更好地体现舞蹈的张力和感染力,使整支舞蹈在一片祥和的“呱呱”声中结束,便采用这样一段歌词:
我们要,我们要长大,我们是有益的小青蛙;
我们要,我们要长大,为人类,为人类把害虫杀。
舞蹈《小蝌蚪的烦恼》将身边事抹上稚趣,增添童心的情感和想象,以可爱的卡通造型和儿童舞蹈语汇勾勒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呼吁社会保护自然环境。舞台上,孩子们通过造型的改变,展示了从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蜕变。通过齐声高呼“我不想,我不想长大”呼唤人类与小动物和谐共存,发人深省,感人至深。
少儿舞蹈作为儿童艺术中的一种行为艺术,既是孩子们生活形象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又是儿童心智具体化的一种外延形态,还是作用于儿童意识的一种教化手段[1]。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舞蹈创编者应根据当地生活特点、本土艺术特色凸显儿童的特征、情感,以儿童特有的稚趣、想象唤醒舞蹈艺术,彰显美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卢长娥.“回归生活”视野下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J].教育探究,2009(4):22.
(作者单位:安徽省望江县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万驰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