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江苏区域信息化指数的研究分析,以及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影响,最后得出结论:信息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由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技术全面应用、普遍服务和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的战略转型。
关键词: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水平;产业结构;战略转型
信息化是当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正确判断和合理估计江苏现时的信息化水平状况,事关“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战略任务和“两个率先”实现与否。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我们应抓住信息化这个契机,推动我省区域信息化进程,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在国民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中的支柱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测度
本研究分别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信息应用水平两个方面来测度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其中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反映了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的支撑能力,信息化应用是区域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通过使用指数模型将信息化指数、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数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指标进行合成来衡量区域信息化的综合发展水平。据测算,2001年~2006年江苏省信息化综合指数分别为38.2、42.8、46.6、49.8、54.4和57.1,6年中增长了18.9百分点,年均增长3,1个百分点。信息基础设施指数分别为33.1、35.5、38.7、41.1、43.7和45.1;信息化应用指数分别为5.1、6.9、7.9、8.7、10.7和12。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信息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研究发现,信息化设施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南地区。从信息化产业水平看,苏南的信息化产业发展水平最高,苏中,苏北成为信息化产业发展的低谷地区。另外从信息化应用水平来看。苏南地区水平最高,苏中次之,苏北最差。我省信息化总水平可以分为三类地区:与经济梯级分布相对应,一类区域是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即苏南地区。二类区域信息化水平为其次,包即苏北地区。三类区域信息化水平最低,即苏北地区。从信息化指数增长来看苏北增长最快,由2003年~2006年四年间增长了8.6个百分点,苏中了增长8.5个百分点,苏南增长了5.4个百分点。
二、信息化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影响
为了测度信息化对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的带动作用,本文运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对其加以一定的修改来进行回归分析。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Y=AKαLβ),技术进步因子是一个常数(A),它仅能表示在考察期内技术进步的平均作用,而事实上,随着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断提高,它在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将技术进步因子分解为两部分。如下式所示:A=A0Iγ。在文中,I表示社会的信息化水平,γ表示信息化水平的产出弹性,A0表示除去信息化水平以外的其他技术进步因素,这里仍然假设为一个常数(周先波,2001)。另外,由于在衡量信息化水平时可以使用的只有信息化指数,即各年信息化发展对基年水平的指数,因此,必须将产值Y,资本K,劳动力L也改写成指数形式。于是扩展后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被改写成:Yt/Y0=A0(It/I0)γ(Kt/K0)α(Lt/L0)β。用Y,K,L,I分别表示产出、资本、劳动力与信息化的定基指数,再对上式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得到最后的估计模型:LnY=A1 γLnI αLnK βLnL。
研究发现,从2003年~2006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在信息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各地区的排序均为:苏南>苏中>苏北:各地区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呈现出苏北、苏中高、苏南低增长格局。区域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均有逐年缩小的趋势,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均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不过这种扩大的加速度在缩小。尽管信息化目前有极化我省区域的特点,但是信息化的持续发展,从长效方面看,则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在资本、劳动力规模可变以及两者规模不可变两种情况下,信息化均显示出对第二产业产出较高的弹性,信息化对其他两大产业的带动作用还不强,尤其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比较弱。据此可以认为,信息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主要是通过信息化对第二产业的强劲拉动来实现的。这一重要结论表明,我省信息化已经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信息化指数的t检验在三次产业的模型中都通过检验),其中又对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特别强。
三、江苏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转型
对江苏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的总体判断是:江苏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各省(区)中处于中高水平地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信息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由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技术全面应用、普遍服务和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的战略转型。
1.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转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体现了中央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实践的更进一步思考。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更把握了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实际,抓住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本质。“融合”高度概括了当前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发展的逻辑,更强调了两者的紧密依存。无疑,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化的更好实现,更有利于信息化的推进,将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和形成。
从江苏工业化进程看,传统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仍是比较优势所在。“十一五”期间,江苏进入人均GDP 3500美元~5000美元的新发展阶段,这是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关键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报告》来看,2005年江苏的工业化指数为78,江苏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我们的推算2006年达到83,2010年实现工业化。江苏在继续推进工业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是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当前江苏面临的是在工 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快速推进、现代化建设正在展开的发展背景。因此,我们必须也可能“两步并作一步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两者互相渗透、融合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准,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既能提高工业化的质量,又可不失时机地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为实现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结合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融合趋势,大力打造江苏大产业的链条。江苏将在三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促进软硬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与硬件结合的嵌入式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鼓励在汽车电子、医疗、机械等领域发展大宗软硬融合产品。鼓励软件技术和信息化项目在传统行业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展壮大。二是推动制造业和运营业融合互动。积极为制造业和运营业的融合互动创造条件,以发展增值服务应用和开发高端整机产品为依托,加强二者在技术研发、行业标准、业务创新、服务贸易上的协作与融合,打造健康协调的大产业链条。三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和软件外包。以信息化发展为契机,推动各种基于软件开发的信息服务,鼓励业务类型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推动软件外包的基础上推动国内信息服务外包业务,鼓励和引导软件企业承接国内传统制造业和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
2.向注重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转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江苏省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要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分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和自主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江苏经济规模和科技发展已经积蓄了一定的实力。同时也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由于要素瓶颈制约、区域竞争加剧、市场拓展受阻,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递减趋势。江苏比全国其它地区更早、更深刻地感受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同时,产业技术水平提升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单纯靠引进技术已无法支撑江苏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必须转入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阶段,探索适合江苏实际的创新发展模式。要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广泛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著名品牌,保障信息安全,逐步实现从以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使自主创新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主题和重要推动力量。
3.向全面普及和深化应用转型。信息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内容,现代化需要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水平。“十一五”时期是江苏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现代化进程将明显加快。这就要求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全面普及、深化应用”将成为这一时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当前,江苏基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任务初步完成,以软件、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等重要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推进,信息化总体水平跃上新台阶,全面推进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基本成熟,全省信息化将向“全面普及、深化应用”方向发展。因此,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信息产业初具规模、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拓展的背景下,江苏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从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为主的转型,更加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更加注重社会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和区域信息化的协调发展,更加关注为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提供普遍服务,全面普及、深化应用,全面推进江苏的信息化进程。
关键词: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水平;产业结构;战略转型
信息化是当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正确判断和合理估计江苏现时的信息化水平状况,事关“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战略任务和“两个率先”实现与否。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我们应抓住信息化这个契机,推动我省区域信息化进程,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在国民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中的支柱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测度
本研究分别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信息应用水平两个方面来测度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其中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反映了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的支撑能力,信息化应用是区域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通过使用指数模型将信息化指数、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数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指标进行合成来衡量区域信息化的综合发展水平。据测算,2001年~2006年江苏省信息化综合指数分别为38.2、42.8、46.6、49.8、54.4和57.1,6年中增长了18.9百分点,年均增长3,1个百分点。信息基础设施指数分别为33.1、35.5、38.7、41.1、43.7和45.1;信息化应用指数分别为5.1、6.9、7.9、8.7、10.7和12。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信息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研究发现,信息化设施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南地区。从信息化产业水平看,苏南的信息化产业发展水平最高,苏中,苏北成为信息化产业发展的低谷地区。另外从信息化应用水平来看。苏南地区水平最高,苏中次之,苏北最差。我省信息化总水平可以分为三类地区:与经济梯级分布相对应,一类区域是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即苏南地区。二类区域信息化水平为其次,包即苏北地区。三类区域信息化水平最低,即苏北地区。从信息化指数增长来看苏北增长最快,由2003年~2006年四年间增长了8.6个百分点,苏中了增长8.5个百分点,苏南增长了5.4个百分点。
二、信息化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影响
为了测度信息化对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的带动作用,本文运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对其加以一定的修改来进行回归分析。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Y=AKαLβ),技术进步因子是一个常数(A),它仅能表示在考察期内技术进步的平均作用,而事实上,随着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断提高,它在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将技术进步因子分解为两部分。如下式所示:A=A0Iγ。在文中,I表示社会的信息化水平,γ表示信息化水平的产出弹性,A0表示除去信息化水平以外的其他技术进步因素,这里仍然假设为一个常数(周先波,2001)。另外,由于在衡量信息化水平时可以使用的只有信息化指数,即各年信息化发展对基年水平的指数,因此,必须将产值Y,资本K,劳动力L也改写成指数形式。于是扩展后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被改写成:Yt/Y0=A0(It/I0)γ(Kt/K0)α(Lt/L0)β。用Y,K,L,I分别表示产出、资本、劳动力与信息化的定基指数,再对上式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得到最后的估计模型:LnY=A1 γLnI αLnK βLnL。
研究发现,从2003年~2006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在信息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各地区的排序均为:苏南>苏中>苏北:各地区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呈现出苏北、苏中高、苏南低增长格局。区域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均有逐年缩小的趋势,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均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不过这种扩大的加速度在缩小。尽管信息化目前有极化我省区域的特点,但是信息化的持续发展,从长效方面看,则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在资本、劳动力规模可变以及两者规模不可变两种情况下,信息化均显示出对第二产业产出较高的弹性,信息化对其他两大产业的带动作用还不强,尤其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比较弱。据此可以认为,信息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主要是通过信息化对第二产业的强劲拉动来实现的。这一重要结论表明,我省信息化已经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信息化指数的t检验在三次产业的模型中都通过检验),其中又对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特别强。
三、江苏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转型
对江苏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的总体判断是:江苏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各省(区)中处于中高水平地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信息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由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技术全面应用、普遍服务和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的战略转型。
1.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转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体现了中央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实践的更进一步思考。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更把握了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实际,抓住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本质。“融合”高度概括了当前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发展的逻辑,更强调了两者的紧密依存。无疑,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化的更好实现,更有利于信息化的推进,将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和形成。
从江苏工业化进程看,传统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仍是比较优势所在。“十一五”期间,江苏进入人均GDP 3500美元~5000美元的新发展阶段,这是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关键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报告》来看,2005年江苏的工业化指数为78,江苏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我们的推算2006年达到83,2010年实现工业化。江苏在继续推进工业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是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当前江苏面临的是在工 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快速推进、现代化建设正在展开的发展背景。因此,我们必须也可能“两步并作一步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两者互相渗透、融合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准,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既能提高工业化的质量,又可不失时机地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为实现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结合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融合趋势,大力打造江苏大产业的链条。江苏将在三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促进软硬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与硬件结合的嵌入式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鼓励在汽车电子、医疗、机械等领域发展大宗软硬融合产品。鼓励软件技术和信息化项目在传统行业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展壮大。二是推动制造业和运营业融合互动。积极为制造业和运营业的融合互动创造条件,以发展增值服务应用和开发高端整机产品为依托,加强二者在技术研发、行业标准、业务创新、服务贸易上的协作与融合,打造健康协调的大产业链条。三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和软件外包。以信息化发展为契机,推动各种基于软件开发的信息服务,鼓励业务类型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推动软件外包的基础上推动国内信息服务外包业务,鼓励和引导软件企业承接国内传统制造业和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
2.向注重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转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江苏省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要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分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和自主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江苏经济规模和科技发展已经积蓄了一定的实力。同时也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由于要素瓶颈制约、区域竞争加剧、市场拓展受阻,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递减趋势。江苏比全国其它地区更早、更深刻地感受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同时,产业技术水平提升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单纯靠引进技术已无法支撑江苏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必须转入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阶段,探索适合江苏实际的创新发展模式。要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广泛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著名品牌,保障信息安全,逐步实现从以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使自主创新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主题和重要推动力量。
3.向全面普及和深化应用转型。信息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内容,现代化需要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水平。“十一五”时期是江苏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现代化进程将明显加快。这就要求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全面普及、深化应用”将成为这一时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当前,江苏基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任务初步完成,以软件、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等重要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推进,信息化总体水平跃上新台阶,全面推进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基本成熟,全省信息化将向“全面普及、深化应用”方向发展。因此,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信息产业初具规模、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拓展的背景下,江苏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从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为主的转型,更加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更加注重社会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和区域信息化的协调发展,更加关注为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提供普遍服务,全面普及、深化应用,全面推进江苏的信息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