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研筑梦,北京市杰青科研成果竞相涌现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ding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有这样一个科学家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单位,研究领域也各不相同,却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市杰青项目)负责人。他们年轻有为,身处科技最前沿并且科研成绩突出。他们之中,有“可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纳米机器人”的研发者李素萍,有让“国产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实现每秒钟求解1万亿未知数的杨超,也有实现了“单原子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和精准调控”的陈晨……
  市杰青项目由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市基金)于2018年设立,旨在引导北京地区40岁以下、最富创造力、已取得一定基础研究成绩的青年学者,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和原创性基础研究。
  目前,市基金已经资助了来自33家单位的106项市杰青项目,资助总经费超过1亿元,众多青年科学家在市杰青项目的资助下,快速跻身世界科技前沿,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他们是北京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正在向世界展示北京青年的科研实力。

杰青有担当,科研成果竞相涌现


  在北京大学圆明园校区,一栋不起眼的二层小楼正孕育着电池技术的未来。小楼二层,3间陋室占据着一角,离心机、电炉等实验设备运转的声音不断从里面传出,空气中还夹杂着弥漫着高温烧结材料引发的难以名状的气味……
  这里,便是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郭少军的实验室。这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在他的“微缩电池王国”里,日复一日地攻关着燃料电池、氢能与储能电池相关的核心技术。
  市杰青项目的设立对这位努力的青年科学家而言,就像是雪中送碳一般,让他有机会把想法付诸实践,在自己专攻的领域开展持续的研究工作。
  提交申请、同行评审、会议答辩……经过一道道严格的评选,郭少军课题组的项目“金属能源电催化”成功入选了首届市杰青项目。之后,他带领团队瞄准关键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在第二年就与相关机构合作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催化剂材料,相应指标高出市面上材料的300多倍,能够显著提升锌空电池和锂空电池的性能。由于这种材料结构类似于石墨烯,因此也被命名为“双金属烯”,相关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后备受业界关注。
  事实上,不仅是郭少军,在市杰青项目的资助下,北京大学杨超教授团队针对国产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提出了几何多重网格的高效众核并行优化算法,国际上首次实现每秒钟求解1万亿未知数的超大规模计算。北京邮电大学彭木根教授团队开展的6G智简组网体系架构研究成果,可满足6G网络的巨容量、极低时延且自适应性能目标。清华大学陈晨副教授团队实现了单原子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和精准调控,为设计合成高碳合物的串联催化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力支撑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在市杰青项目的资助下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截至今年2月,106名市杰青项目负责人已经发表了805篇标注“市基金资助”的国际高水平SCI论文,其中29篇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共申请专利360余件,其中77件已获得授权。

成果加速落地,助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北京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致力于研发基于原位局部注射的干细胞3D微组织治疗新药、开发3D细胞高通量药物筛选产品的企业。
  成立不到三年的时间,华龛生物已经建设了600平米的研发中心,2000平米的生产平台。其3D细胞技术系列产品,可针对干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扩增工艺,提供全球领先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也是全球原创的针对干细胞的注射型创新药剂产品。目前,该公司已完成数千万元的融资,成为行业内耀眼的明星。
  这家公司最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正是来自市杰青项目的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杜亚楠团队在市杰青项目的资助下,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构建物理特性可定制化的细胞微环境3D培养生物材料”,并以技术入股的形式,成立了华龛生物,提供创新性的3D细胞技术产品与服务,推动干细胞应用领域与新药研发领域的快速发展。
  同杜亚楠一样,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李素萍团队也将其研发成果“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纳米机器人”,以技术入股的形式,成立北京君全智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像这样对标需求导向,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的形式,成功在北京转化应用的市杰青项目研究成果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市杰青项目研究成果获得授权的77件专利中有15件进行了转让,其中有12件落地北京,占比80%。
  而且,市杰青项目研究领域主要分布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工交叉、新材料等高精尖技术领域,研究内容更是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密切相关,众多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添砖加瓦,贡献了力量。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国际合作网络


  市杰青项目不仅孕育出了重大的科技成果,也为年轻的科学家们搭起了沟通交流、互相合作的平台。
  去年11月,19名市杰青项目负责人共赴贵州,調研参观了贵州大数据中心及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并围绕“成果转化、服务北京”,开展项目成果转化交流。
  此行是市基金举办的首届北京杰青学术之旅,既增进了项目负责人之间的互动联系,也促进了科研的交叉融合。对于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市杰青项目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资金助力,而是采取“一次资助、终生联系”的工作机制,探索创新的服务方式。
  除了学术之旅,市基金还会举办“杰青年会”“杰青来了”等活动,邀请不同研究方向的项目负责人介绍研究成果,分享科研经历,推动不同研究领域的交叉合作,拓宽青年科学家的学术视野,促进形成与国际深度融合的合作网络。目前,市杰青项目已经与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47位国(境)外科研人员开展实质性合作,其中还有5位项目负责人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35人”(MIT TR35)。
  “市杰青年项目为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鼓励我们和国际上最先进的课题组开展合作。我们在与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Richard Zare的深入合作,利用Zare教授实验室开发的微液滴质谱技术揭示了酶-金属复合催化剂形成的机理。”市杰青项目获得者、清华大学副教授戈钧说,“一次资助,终生联系”的理念,帮助了每位项目负责人快速成长,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他带领着团队推进“酶催化”的工业应用,为我国制药工业绿色化提供新的催化技术。
  日前,市基金已经启动了2021年度市杰青项目申报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将在该项目的帮助下茁壮成长,一批批重大科研成果将喷涌而出。
  “自成立以来,杰青项目负责人积极投身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扎实推进基础前沿研究,研究成果丰硕,国际影响力初显。”市基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不断探索对杰青项目负责人的培养和连续支持机制,推动市杰青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把市杰青培养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智力储备。
其他文献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最近几年来高校在课程建设改革方面,特别是除了思想政治课之外,在其他专业课程都要融入思政元素,积极促使育人体系的完整。在此背景下,研究了“课程思政”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公益广告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探索了公益广告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所需要改革方法、内容、路径等3个方面,进而探讨了选题、内容、质量改革以及进行成果拓展等多项举措来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公益广告设计教学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极为重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新时代做好国际传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近些年来,我国国际传播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格局视野狭窄、资源整合不足、宣传色彩较浓、策略方法不当、舆论引导不力、传播效能较弱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问题的系列讲话,尤其是2021年“5·31”讲话,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撑、内容保障和方法路径。基于对现状的分析、问题的发掘和讲话的学习,文章提出,应从观念更新、体制保障、实
消费文化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而造就社会化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渗透与发展,促进消费理念从商品实用性消费向文化消费转变,是激活文化创造力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消费文化的主导下,将岳州窑陶瓷的历史文化、器型种类、民俗功用作为商品价值特征的发掘与归纳,诠释其满足当代人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资源特征与资本属性,推进其文化资源资本化、资产化、金融化的创新发展,以期建构一个以文化传播造影响、以资源开发促保护、以资本经营促发展的新时代岳州窑传承与创新体系,实现岳州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探求中国传统文化
职业教育50%以上教学形式是“理论+实践”课堂,FIAS评价指标不能精准描述理实课堂的有效性。在不增加指标总数前提下,通过合并、删减指标,增设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实课堂指标,建立新指标体系。经测试,在新指标体系下收集的数据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理实课堂有效性。通过矩阵分析、曲线分析,新指标能够体现课堂互动行为特征,其中新增指标9(操作行为),以及“4,9”、“5,9”等编码组合,能够比较清晰描述课堂实训活动状况。
文章以共情传播为视角,从报道议题、叙事结构以及表达方式三个层面对《人民日报》疫情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情感话语作为一种激活受众的共情因子与提升传播效果的策略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实践中被频繁使用,发挥了正面的舆论引导作用,同时情感性的故事呈现延拓了共情的深度与广度,撒播了展望未来的积极情感。促进共情的情感话语作为工具性要素在实践层面不断地与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和现状进行调和,体现主流媒体在正确把握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了与疫情特殊客观现实的动态调适,从而发挥了宣传效能。在理念层面,“情感性”的新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