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棹湘江带雨回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ongit_l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既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地理学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其实主要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尤其注重于人类的“触景生情”,使之更具人性的温度、思想的深度和关怀的幅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O·施吕特尔在《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中,最先提出“文化景观”之说。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随之提出“文化地理”的重要论点,支持施吕特尔用文化景观来表达人类文化对自然景观的冲击。嗣后,景观(landscape)一词也被移植进入文学写作和研究的范畴。秦牧《长街灯语·寄北方》中就有这么一句:“南北省份距离这么遥远,风物景观相差之大就不言而喻了。”
  曾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的蕾切尔·卡森(1907—1964),是一位著名海洋地理学家,也是一位欧美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1962年夏天在《纽约时报》连载的《寂静的春天》,被视为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启蒙之书,引起了人类与自然世界关系的转变,使“寂静的春天成了喧闹的夏日”。她曾经说过:“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文化地理散文”迄今并无一个确切定义。在我看来,一个作家无论以哪种方式抒情叙事,都不可能摆脱文化地理的影响与前定。最畅达适意的写作,便是依据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描摹它与别的地方有何奇特不同之处,它的过去、现在及其将来的发展变化。有深度、高质量的文化地理散文写作,会成为一座城市、一座乡镇,甚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集体记忆,拥有让人着迷的持久魅力,不时泛起人们情感上的涟漪。譬如,阅读侯仁之院士等撰写的《名家眼中的圆明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不但让人遐想这座名园昔日的瑰丽与灿烂,品味那份无法忘却的苦难与屈辱,也会念及1861年11月25日,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给他的朋友、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巴雷特大尉义正辞严的信函:“在将来交付历史审判的时候,有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作法兰西,另一个叫作英吉利。”
  中国文化地理散文写作有着悠久的传统,从先秦最富于神话传说的古籍《山海经》,托名大禹的战国时期名著《禹贡》,到东汉文史大家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再到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皇皇六十余万言的游记,都可以视为古代此类文体写作的典范。尤其是江苏人徐弘祖号霞客者,曾在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来到我们衡阳,游历五十五天,留下了描述衡阳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一万五千余字的衡游日记。
  文化地理散文写作到了当代,经贾平凹、张承志、周涛、余秋雨、三毛、阿来、于坚等人的努力,形成了一座又一座高峰。《商州三錄》、《荒芜英雄路》、《游牧长城》、《文化苦旅》、《俄罗斯双城记》、《藏地兵书》、《山南水北》、《万水千山走遍》、《在河以南》、《大地的阶梯》、《云南这边》、《西北纪》等,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篇。
  最早公开标明“原创文化地理散文”的,是云南著名女作家海男《世界的庆典——穿越云南红河遗梦和人文奇境的心灵漫记》,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她在前言中说:“因为一个人、一只鸟、一条河流足可以将我引入这座红河遗梦的深处;因为一个人让我看见了众灵的生活,一只鸟引领我穿越辽阔的红河流域,一条河流挟裹着泥沙和波涛让我看见了百年前的滇越铁路,一千多年以前的哈尼梯田……众灵们创造了从红河遗梦到世界奇境的漫长历史。谨以此书,献给一个人、一只鸟、一片哈尼梯田、一条河流给我带来的圣境。谨以此书,献给红河流域的世界庆典。”
  再就是北京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文化地理散文集《世界如锦心如梭》,浙江摄影出版社2017年出版。“格陵兰的冰山宽广而晶莹,挪威的瀑布自由而奔放,瑞士的巧克力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埃及的莎草纸凝固着一段逝去的时光,马萨达见证了犹太人宁死不屈的反抗,尼泊尔帕斯帕提纳神庙承载了印度教徒对死亡的思考……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情;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世界斑斓如锦,而人心恰如那把梭,串起了它的经线和纬线”。书中穿插着许多震撼或精美的国外摄影师作品和版画插图,采用画册专用的高档艺术纸来呈现,可谓“格调至上,唯美文艺”。它不仅仅是有关旅行的书,更是文化内涵丰富、观点独特的人文地理活辞典。
  衡阳籍前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志,几年前出版《西行三万里:王志看丝路》,也是一部品位很高的文化地理散文集。他自述作为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总主持人,与节目组车队从西安出发,沿古丝绸之路一路自驾,横跨欧亚大陆,穿越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格鲁吉亚、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八个国家,历时两个月,西行三万里,最终抵达古丝绸之路终点罗马。他用文字记录下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既有异域他乡的精彩见闻,也有与各路名人嘉宾的对话,更有主持人犀利的眼光和对丝路历史的深沉思考。一路向西,一路欢乐与艰辛,九十篇文章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充满魅力的丝路历史与当今,还有一个不一样的王志。
  最近两个月,我先后在长沙和南京参加文学活动,有幸亲身聆听鲁迅文学奖散文奖得主刘亮程和鲍尔吉·原野的讲座,都是关于文化地理散文写作的话题。新疆刘亮程讲到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它没有写大地上的苍茫,没有写春种秋收,没有写人们在世间岁月中生活的恐惧,也没有写百年或者数十年来经过村庄的一场又一场的运动,那它写了什么?我写了这个村庄的时间,这个村庄最重大的事情是它的时间。”刘亮程的脑门较一般人开阔,显示智力特别发达,口才却不及天马行空的文采。西北荒寒之地,出这么一个人物,大约得千儿八百年时间。所以,我为他写了一首地理诗《刘亮程毛院讲座手记》。辽宁鲍尔吉·原野讲《当代文学:散文中的细节》,侃侃而谈,隽语金句,精彩纷呈,如果照录下来,即是一篇美文。这个蒙古族作家有一颗温柔的心,倾情于描写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大自然的神奇,赢得了跨越代际的读者群体的追捧。

  对于文化地理长期的关注与热爱,缘于我大学时代所学的专业课程。距今三十七年多前的1982年秋天,我考入了湟水河畔的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但毕业以后并没有直接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而是成了一个新闻和文学的写作者。我之所以被招为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并被母校聘为地理科学学院客座教授,乃是因为凭借自身的学科背景,独创了一个流行很广的地理学名词“西部之西”,并进一步深化扩展了“衡岳湘水”这个地理学名词。
  所谓“西部之西”,其实就是我当年工作、生活的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这儿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大油田,包括茫崖市、格尔木市和冷湖、花土沟、大柴旦三个城镇,总面积达十二万平方公里,兜一圈下来大约一千五百公里。它的地貌荒无人烟,寸草不生,天空中连鸟儿都极少见到,因此被称为“地球上的月球”和“火星小镇”。其间我曾创作了一部中篇小说集《西部之西》,广州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2004年获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小说类第一名)。按照著名文学评论家、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章罗生的说法:“‘西部之西’作为一种文学写作版图,甘建华已经使这个地理名词成为一个文学语词,不仅被国际旅游界用来指称青海高原的西部地区,而且被许多作家、诗人、画家征引,写进诗文歌词,并以之为题作画。”我的获得全国第七届冰心散文奖和首届丝路散文奖的长篇散文《冷湖那个地方》,还有许多其他的散文篇章,都是描写这块广袤的土地、物候和战天斗地的人们。此外,我还应邀主编出版了几部文化地理散文选本,包括《我们的柴达木就像画一般》、《名家笔下的柴达木》、《天边的尕斯库勒湖》等。我担任特邀主编的《巴音河》文学期刊2017年第二期“特大散文专号”,强调了关于柴达木文化地理的散文创作意图,得到了国内几十位知名作家的支持。
  而“衡岳湘水”这个地理学名词,则是对南岳衡山和湘江流域的统称。具体说来,就是衡阳一万五千三百一十平方公里的大地山河。这个名词的最早出处,源于东晋桂阳郡耒阳人罗含的《湘中记》,其中多处提到“衡山”和“湘水”。罗含(292—372),字君章,号富和,是与陶渊明(约365—427)齐名的文人士大夫,名载《晋书·文苑传》。他撰写的《湘中记》(三卷),又称《湘中山水记》,是东晋地理的早期代表作,详细记述了湖南的山川、特产、民俗、古迹等,成为后世修志的范本。作为古代衡阳最早的文学作品,《湘中记》文辞优美,句式参差,语调抑扬顿挫,清丽空灵,艺术表现力强,尤其以山水描写见长,为中国山水散文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10月20日,我在深圳拜会洛夫先生时,特地请他题写“衡岳湘水”四个字,拟编辑、出品一套文化地理散文“衡岳湘水丛书”,包括《唯有南岳独如飞》、《名家笔下的衡阳》、《石鼓书院锦绣华》、《祖先的山水清明》、《茅洞桥记》等几个选本。我最新的一部散文专著《衡岳湘水》,也已列入中国散文学会红孩、凌翔主编的“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散文自选集”,将于今年出版。


  近年来,许多地方为了梳理文脉,提升知名度,都在挖掘过往名流写本地的佳作,或者邀约全国名家走进当地。我也相继为湖南衡阳和青海柴达木盆地编辑了两个类似选本,力图在文化地理学的视域下,将两地的地域性特征和人文内涵凸显出来,展示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的形象与力度,感受衡岳湘水、西部之西的自然景观与众不同的美感。作家们以各自对衡阳和柴达木景观的凝望,抒写出了文化地理的气韵与魅力,表达出对南国名城和西北大漠深深的爱恋之情。每一个文本的篇目排列,都以作者的出生年月日为序,以体现对先进的崇高礼敬,寄望后辈继往开来、青出于蓝。鲁迅先生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
  《名家笔下的柴达木》一个显著的特色是,不仅集结了一批全国著名文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包括薛宏福、尹克升两位省委书记,而且收录了几位外国著名探险家、旅行家、地理学家、自然科学家的文章,帮助我们了解两百年来柴达木的真实生活图景。在此之前,人们可能并不知道他们曾在大盆地的惊鸿一瞥,或者压根儿就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字,更不可能读过他们的作品。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可能因为涉及许多西北史地知识,时光流逝这么多年,迄今没有见到其中一些人的中译本,有的还是我近年译介过来的,而且每篇文章都经过我的重新校订。
  《名家笔下的衡阳》作者阵容豪华,蔚为大观,以至于许多老一辈衡阳文化人听我报上他们的大名,大都是目瞪口呆,连呼“没有想到没有想到”。他们当中有始自清末民初的湘学泰斗、天下第一才子王闿运,有前清翰林、近代大藏书家傅增湘,近代著名银行家及旅游业创始人陈光甫中将,现代著名文学家、中国新诗主要奠基人之一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享誉世界的书画大师张大千,世界著名文学家沈从文、洛夫,民国传媒泰斗赵君豪,左联女作家廖苓顽,衡阳保卫战预十師师长葛先才将军,民国七位女将军之一谢冰莹,著名记者、曾任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广有影响的文化名人资耀华、赵瑞蕻、邵洛羊、朱正、谢冕、陶斯亮、谭谈、唐浩明、卞毓方、水运宪、萧功秦、蒋祖烜等。本书同样站在中国高度,具有国际眼光,包括前苏联著名作家、剧作家康斯坦丁·米哈伊洛维奇·西蒙诺夫,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韩素音,旅居美国的著名华裔学者柳无忌、周策纵、黄仁宇。还有衡阳籍作家琼瑶、唐翼明、上官鼎(刘兆玄)、黄宗之,或客居台湾,或流寓海外,作品影响深远而广泛。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本书我至少编选了近十年时光,不断地为新发现的名人之作而激动不已,因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由我主编、列入南岳区政府文化工程、即将出版的《唯有南岳独如飞》,书名借用清代魏源《衡岳吟》名篇首句:“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它既是天下南岳历史上第一部文学选本,也是一部关于南岳衡山的现当代文化地理散文选本,涉及这片土地深广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语言、民俗、风情,并非一般性的旅游观光、记人叙事或杂谈随感之类,而是一部视野宏阔、角度各异、选点全面、文采飞扬、高格调、高品位、高质量、高大上的衡岳湘水人文地图。这个选本我留心收存资料二三十年,编选花了三四年时间。
  再谈一个选本《茅洞桥记》,这是关于我家乡的文化地理散文集。可能有许多人去过衡南县茅洞桥,吃过茅洞桥烧饼和拎豆腐、黄皮草鱼,即便没有去过也或多或少听说过“茅洞桥”这个地方。它在衡阳市区西南面四五十公里处,素有“南乡名镇”之美誉,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脉、地灵人杰的地方,不但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司空曙诗中写过它,明末衡阳大儒王夫之也到访过那里。我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也出生于茅洞桥,我们很早就有为桑梓编选一本文化地理读物的想法,以此解密中国南方这座千年古镇的生存密码。2017年9月2日,由我出面邀约在衡乡友聚会,加盟《茅洞桥记》写作计划,从地理、人文、遐迩、采风、亲情、往事、民俗、风物等八个方面书写。书名《茅洞桥记》请世界华文诗坛泰斗、文人书法大家洛夫先生,于2017年10月22日题签。先生已于2018年3月19日在台北病殁,这是他为人世间留下的最后一个题签。自活动发起至今两年多时间,我们连续邀约省内外名流、大家,搞了十几次不同规模的采风活动,经中央权威媒体和省市主流媒体的宣传推介,浏览量逾千万人次,网友戏谑地称其为“中国·茅洞桥”。《人民网》报道称:“这样连续为一个乡镇组织文艺采风活动,是衡阳文学艺术界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文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表率。”新华社报道称:“像这样为一个乡镇连续组织高档次的采风活动,在全国可能还是第一例。”这个茅洞桥有史以来的第一本书,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给予文化项目扶持出版。书成之前,已有百余篇散文见诸国内包括台湾地区的名刊大报,有的篇章还被美国、加拿大的报刊转载发表,这倒在我们当初的意料之外。
其他文献
《你好,安娜》是作家蒋韵五年来问世的唯一长篇新作,她在扉页上醒目地写着:“献给我的母亲。”她曾在采访中提到,在对这部小说进行最后的修改和写后记的时候,母亲走了,母亲曾经那么用力地打捞自己过去的记忆,想要抓住那个时代,但最后却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一步一步地走向遗忘和死亡。从这个层面上的意义来说,蒋韵文学创作的主要功用便是关注个体,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记录并书写历史和时代,使其永存。  蒋韵
电影《第四十一》演绎了在苏联内战时期一个红军女战士与白军男军官之间的爱情悲剧。革命红军女战士马柳特伽是出了名的神枪手,她已经射杀了四十个敌人。这次她奉命押解白军中尉郭鲁奥特罗,一个拥有一双蓝眼睛的英俊的男人。在海上的押解途中,他们碰巧遭遇了风暴,两人流落到了一个小岛上,在这个封闭的小世界里,二人逐渐明晰了互相之间的感情。最终,二人等到了船,但它是属于白军的,郭鲁奥特罗兴奋地飞奔过去。马柳特伽知道他
由于我曾对非洲进行过考察,人们常会问我这样的问题:大部分人在谈到非洲时,讲述了太多的混乱与落后,那些说法都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我们对于非洲的投资和帮助是有意义的吗?  我的回答却出乎他们的意料:那些说法大都是真的,但它们只代表了非洲刚刚过去的一个阶段,而如今非洲已经到了下一个阶段的大门口。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国际上世界对于一个国家的认知总是滞后十几年的时间。最早面对这个问题的国家是日本。二十
一  湘人,湖南人的简称。湘人的经济学,自然就是湖南人日常经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经济理念、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经过现象梳理、理论总结和逻辑化后形成的学说。  经济生活的现象总是纷繁复杂的。有人说,长沙人嘴巴子厉害;有人说,常德人会做生意;还有人说,邵阳人性格直率。有人问,长沙人为什么喜欢臭豆腐?湘潭人为什么爱嚼槟榔?还有人问,整个湖南人人都吃米粉,为什么搞法差别还蛮大,味道也不同?当然,流行最广的说
丘良任、潘超等编的《中华竹枝词全编》(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收录了自唐代至民国千余年间四千四百零二位诗人创作的六千余篇、近七万首竹枝词,堪称目前辑录竹枝词最多、最全的汇编总集。全书按省份分卷,在“山东卷”录有浙江武义人何葆仁的一组《武城竹枝词》,共四十七首,细致描述了武城从年初至岁末的民俗事象,有较高的民俗学、社会学和文献学等方面的价值。  笔者通过考察作者何葆仁的生平经历,发现《武城竹枝词》中
被誉为“文坛常青树”、民国十大才女之一的苏雪林,以散文集《绿天》和自传体小说《棘心》登上五四文坛,其后大半生则以屈赋研究和神话研究闻名学界。纵观这位一直自命“五四人”的非凡一生,她才华之出众,成就之骄人,因渴求新知而遭受打压之残酷,抗争之激烈,及其性格缺陷之醒目,俱现一身,足为今人提供借镜。一  苏雪林的前半生备受封建专制社会的残酷打压,作为女性的基本权益被剥夺殆尽。首先是身体遭受摧残,她四岁起被
清初藏书家、文学家王应奎是江苏常熟人。他的居住之地虽靠近市廛,却交通不便,如处岩壑。科举失利后,他就在这僻静的所在构筑藏书屋“柳南草堂”,积书数万卷。每天埋头在书堆里,刻苦攻读,潜心著述,不管外面的世界怎样变化。  王应奎给后人留下的《柳南随笔》、《续笔》、《柳南文钞》,有很大部分记述了士大夫文人的遗闻轶事、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他究名物之根柢,纠史实之谬误,为我们研究江南人文历史提供了大量有用的
我国的文化经典繁多,如何发扬经典、普及经典,有多种方法。这里以古代的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为例,介绍一种新颖的文本排版方式,作为发扬经典、普及经典的助力。本文先说明《文心雕龙》之所以是经典的理由,然后说明这种排版方式的新颖之处,以及它对普及经典的助力为何。  文化经典如《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庄子》、《史记》,如唐诗、宋词、元曲的杰作,如历代其他各种非韵文的名著。经典的价值在于
一、 两重气质:人文与启蒙  在人类文明史上,“真”、“善”、“美”应该说是现代性链条上最为基本的三元素。而作为具有灵魂意义的“善”,在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数个世纪的行走中却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得风顺水,我们看到,在二十世纪舶来中国后的情形也大致相当,尤其是传统以“仁”为核心的人文关怀受到挑战后。譬如同样是讲“爱”,当西方的“博爱”遇到中国的“仁爱”后,就呈现出了一个另类的思想景象。“自由、平等
《疚庼日记》,晚近浙南著名绅士刘祝群撰,稿本二十二册,现藏浙江温州市图书馆。作为刘伯温二十世孙的刘祝群(1877—1951),系清廪生,名燿东,原字竹君,后改祝群,以字行;号疚庼,别署南田山人、启后亭长。浙江青田县九都南田(今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人。  刘祝群早年肄业于丽水莲城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就学于杭州求是书院,与许寿裳、厉绥之、李达夫等同学。后东渡日本,入东京私立法政大学,与胡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