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是衡量外语教与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必要手段。阅读教学也就成为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非常重要。那么应该采用什么模式进行英语阅读教学?
通过学习国外阅读理论模式,及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认读能力之后,通过对他们进行相关阅读技巧的训练,如捕捉关键词或细节,抓主题句,利用语境猜测词义等阅读习惯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猜测、推断、概括等综合分析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寻读能力,可以真正获得阅读教学的成功。因此,《新目标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模式一:
(1)预习。预习是要求学生找出影响理解的较难的词、词组或语法结构,上课时教师释疑,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听课,做到事半功倍。
(2)背景介绍,语篇导入。该环节可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
(3)阅读。阅读时一气呵成,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要求学生当堂限时解题,带着问题快速寻找相关信息,侧重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检测。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可设计出不同检测题型,如问题回答、正误判断、多项选择、大意总结、短文填空、词语释义等要求学生在相应时间内完成,快速反馈正答率,体现高效、快捷。
(5)归纳概括。以最简洁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把文章的整体结构归纳在草纸上,勾勒出复述课文的提纲。
(6)复读。消化语言材料,精细加工,体味阅读成功。
模式二:
(1)阅读前(pre-reading):就阅读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其思考,引发其阅读兴趣,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甚至引导他们去图书室查阅资料或上网搜寻有关资料。这些做法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已有的阅读“图式”或知识背景,从而帮助他们顺利阅读文章。
(2)阅读中(while-reading):阅读中帮助学生学会采用skimming(略读)和scanning(扫读)等各种阅读技巧。
(3)阅读后(post-reading):这是检验学生阅读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阅读体会,或就某一话题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活动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帮助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建立信心,而且教师可以及时得到有关学生的阅读效果的反馈。
模式三:
(1)导读(Pre-reading)。
①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
②摘要介绍部分有碍课文理解的生词。凡是学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让学生在閱读时去猜测;猜的能力的培养比动手查字典的“勤”更有意义;
③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也可根据已有的事实,对文章的结局、后来的前景、隐含的事实进行发掘;
④最后教师最好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以统一思想,判断是非,使学生醒悟阅读的奥妙。
(2)问题、任务(Question, test)。提出文章的问题和阅读任务。
(3)速读(Fast-reading)。
①快速阅读(scan)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②提问好、中、差学生回答指导性问题,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main idea);
③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实以及start,process,end总体过程脉络;
④细读(Intensive reading):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研读(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活跃思想,有针对性的解决语言点,(语法一定要讲,但必须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讲),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供的知识和结论)→检查。
模式四:
阅读是一个认知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要求阅读者利用逐渐形成和掌握的阅读技能,领会作者通过语言符号表达的意图,使这些符号意义化,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思想沟通,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过程. 阅读可以分为: 跳读、掠读、细读和朗读。
(1)跳读,也叫略读, 是快速阅读的一种, 是把阅读中扫描每段的中心句及每句中的实词而获取信息的一种阅读技巧, 在这一阅读中, 阅读者要集中注意力, 做到眼中有文, 脑中有义, 浏览全篇,领会主旨。
(2)掠读,是指阅读者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活动中的信息筛选的一种阅读技巧. 在这一种阅读中的要求,首先是理解, 其次才是速度. 读得快,理解等于没有读, 能够理解而阅读速度太慢则有效率太低, 意味着阅读能力不够, 因而掠读是一种找出文章大意的快速阅读. 这种阅读通常有较大的实用性。进行速读时主要搞清楚:所读的材料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准备说明什么问题?作者抱何种态度?为了能有效的进行快速阅读,还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要求寻找时间,地点,数字和人物等非常具体的信息。
(3)精读,也称分析性阅读。在学生还不具备看到文字材料就能直接理解含义的能力的时候,他们需要分析形式而揭示材料的内容,而且通过分析还能加深和巩固词汇,语法、语音知识、发展有关技能。在外语教学中标由于需要借助教科书提供的语言材料,从掌握书面的语言材料开始的,所以,被认为主要的阅读教学形式。
(4)朗读、熟读,是理解的门槛,通过朗读可以深入阅读材料的实质,朗读可以增强语感。在朗读中学生与语言建立起一种条件反射的关系模式。在多次重复中积累已知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点,熟悉的句型号等,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模式五: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应以整体教学为主。即使是起始阶段,教师也应以培养其整体理解为出发点,设计相应的阅读课,并从整体阅读入手组织教学。操作时所采用的方法可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如(在一定的语境中)找句子的关键词(topic word/key word),找段落的关键词、主题句(topic sentence),找篇章的主题段落(topic paragraph);连句成段;续写句子,完形填空;续写段落;讨论;表演;根据文章题目设问(预测);根据语篇归纳大意、标题等等。但总的原则应是先总后分,以理顺逻辑关系为主。
教学实践会不断证明,学习者的图式知识越丰富,理解能力就越强;图式知识具有明显的文化色彩和学科色彩。有关研究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阅读材料中语篇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与他们的快速阅读水平成正相关。对语篇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越强,其快速阅读水平也就越高。
通过学习国外阅读理论模式,及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认读能力之后,通过对他们进行相关阅读技巧的训练,如捕捉关键词或细节,抓主题句,利用语境猜测词义等阅读习惯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猜测、推断、概括等综合分析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寻读能力,可以真正获得阅读教学的成功。因此,《新目标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模式一:
(1)预习。预习是要求学生找出影响理解的较难的词、词组或语法结构,上课时教师释疑,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听课,做到事半功倍。
(2)背景介绍,语篇导入。该环节可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
(3)阅读。阅读时一气呵成,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要求学生当堂限时解题,带着问题快速寻找相关信息,侧重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检测。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可设计出不同检测题型,如问题回答、正误判断、多项选择、大意总结、短文填空、词语释义等要求学生在相应时间内完成,快速反馈正答率,体现高效、快捷。
(5)归纳概括。以最简洁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把文章的整体结构归纳在草纸上,勾勒出复述课文的提纲。
(6)复读。消化语言材料,精细加工,体味阅读成功。
模式二:
(1)阅读前(pre-reading):就阅读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其思考,引发其阅读兴趣,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甚至引导他们去图书室查阅资料或上网搜寻有关资料。这些做法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已有的阅读“图式”或知识背景,从而帮助他们顺利阅读文章。
(2)阅读中(while-reading):阅读中帮助学生学会采用skimming(略读)和scanning(扫读)等各种阅读技巧。
(3)阅读后(post-reading):这是检验学生阅读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阅读体会,或就某一话题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活动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帮助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建立信心,而且教师可以及时得到有关学生的阅读效果的反馈。
模式三:
(1)导读(Pre-reading)。
①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
②摘要介绍部分有碍课文理解的生词。凡是学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让学生在閱读时去猜测;猜的能力的培养比动手查字典的“勤”更有意义;
③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也可根据已有的事实,对文章的结局、后来的前景、隐含的事实进行发掘;
④最后教师最好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以统一思想,判断是非,使学生醒悟阅读的奥妙。
(2)问题、任务(Question, test)。提出文章的问题和阅读任务。
(3)速读(Fast-reading)。
①快速阅读(scan)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②提问好、中、差学生回答指导性问题,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main idea);
③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实以及start,process,end总体过程脉络;
④细读(Intensive reading):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研读(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活跃思想,有针对性的解决语言点,(语法一定要讲,但必须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讲),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供的知识和结论)→检查。
模式四:
阅读是一个认知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要求阅读者利用逐渐形成和掌握的阅读技能,领会作者通过语言符号表达的意图,使这些符号意义化,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思想沟通,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过程. 阅读可以分为: 跳读、掠读、细读和朗读。
(1)跳读,也叫略读, 是快速阅读的一种, 是把阅读中扫描每段的中心句及每句中的实词而获取信息的一种阅读技巧, 在这一阅读中, 阅读者要集中注意力, 做到眼中有文, 脑中有义, 浏览全篇,领会主旨。
(2)掠读,是指阅读者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活动中的信息筛选的一种阅读技巧. 在这一种阅读中的要求,首先是理解, 其次才是速度. 读得快,理解等于没有读, 能够理解而阅读速度太慢则有效率太低, 意味着阅读能力不够, 因而掠读是一种找出文章大意的快速阅读. 这种阅读通常有较大的实用性。进行速读时主要搞清楚:所读的材料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准备说明什么问题?作者抱何种态度?为了能有效的进行快速阅读,还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要求寻找时间,地点,数字和人物等非常具体的信息。
(3)精读,也称分析性阅读。在学生还不具备看到文字材料就能直接理解含义的能力的时候,他们需要分析形式而揭示材料的内容,而且通过分析还能加深和巩固词汇,语法、语音知识、发展有关技能。在外语教学中标由于需要借助教科书提供的语言材料,从掌握书面的语言材料开始的,所以,被认为主要的阅读教学形式。
(4)朗读、熟读,是理解的门槛,通过朗读可以深入阅读材料的实质,朗读可以增强语感。在朗读中学生与语言建立起一种条件反射的关系模式。在多次重复中积累已知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点,熟悉的句型号等,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模式五: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应以整体教学为主。即使是起始阶段,教师也应以培养其整体理解为出发点,设计相应的阅读课,并从整体阅读入手组织教学。操作时所采用的方法可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如(在一定的语境中)找句子的关键词(topic word/key word),找段落的关键词、主题句(topic sentence),找篇章的主题段落(topic paragraph);连句成段;续写句子,完形填空;续写段落;讨论;表演;根据文章题目设问(预测);根据语篇归纳大意、标题等等。但总的原则应是先总后分,以理顺逻辑关系为主。
教学实践会不断证明,学习者的图式知识越丰富,理解能力就越强;图式知识具有明显的文化色彩和学科色彩。有关研究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阅读材料中语篇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与他们的快速阅读水平成正相关。对语篇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越强,其快速阅读水平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