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宜兴是我国的陶都,出产的紫砂茶具其特点就是:质地中见高雅。它凝聚着中华文化,享有“世间茶具堪为首”的美誉。紫砂壶的工艺样式繁多,可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关键词:紫砂泥;紫砂壶;紫砂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21-1
宜兴是我国的陶都,出产的紫砂茶具其特点就是:质地中见高雅。它凝聚着中华文化,享有“世间茶具堪为首”的美誉。宜兴的紫砂壶之所以美,首先当论它的材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块好的泥可以制作出优秀的茶壶,因为它的取材是宜兴当地独有、性能优良的原生矿产———紫砂泥。
紫砂泥成矿的地质地貌很奇特,它并不是到处都有,而是只有一脉,但在这一脉中,属宜兴丁蜀镇北郊的黄龙山小土的紫砂泥最好,用物以稀为贵的法则来衡量,现在的紫砂泥比黄金更贵重。紫砂泥包括“紫泥”“红泥”“团山泥”(本山绿泥)等,紫泥是甲泥矿层中的一个夹层,其颜色紫红,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陶土。和它相类似的还有大红泥、紫泥、底槽青、红皮龙、红麻子、本山绿泥、乌泥、红棕泥、降坡泥等。紫砂泥与甲泥只有一墙之隔,但有质的区别,深藏在岩石层下,藏于甲泥之中,因此,称为“岩中岩”“泥中泥”。宜兴陶土品种繁多,一般是把陶土分为向泥、甲泥、嫩泥三种。向泥是一种以灰白色为主,颜色单纯的粉砂质铝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泥土。嫩泥是一种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紫砂泥产于厚度为八米左右的Ⅲ号矿层中,紫泥在甲泥矿层的中部,以夹层形式存在,顶底板均为其他品种的甲泥矿层。紫泥矿形态呈透镜状,因质地条件的不同,所以有些泥的性能也有一些差异,比如“绿泥”,它含有微量的有毒元素,仅做装饰泥料,不可单独使用制成成品。我们制作紫砂壶所用的主要泥料是紫泥和红泥,紫砂泥因含铁量高,烧成后呈紫色,故称“紫砂泥”。紫砂泥可划分为“底槽青泥”:位于矿层下部,色偏紫,泥质细腻纯正,烧成后呈紫红色,烧成范围在1200度左右,质感细腻光润,收缩率在10%左右;“天青泥”:其质地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朝中期,现已失传;“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小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赤红,色泽鲜艳明丽;“白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需精炼才可用;“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成陶后呈桃红色;“本山绿泥”:比较特别,它不可单独成形,一是因为可塑性差,烧制过程中容易开裂。二是因为使用以后容易出现龟裂现象。所谓“红泥”可分为“朱泥”“朱砂泥”“磺泥”,因为嫩泥矿床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奇稀,由于嫩泥可塑性高,粘性好的特点,以黏土为主的紫砂组成的沉积岩,可单独成用。而且红泥的收缩率比较大,烧成量的温度在1080℃左右,在70年代中期这种泥甚缺,既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相似,而朱泥可分三种,红中略带黄,黄中略带红,红中略带紫。
紫砂壶它具有一定的气孔,呈结晶状,有良好的透气性。它的工艺样式繁多,可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它的特点有以下五点:1.紫砂泡茶不夺香,无熟汤气,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俱全。2.能吸收茶汁,使用时间长,能积茶香,所以空壶中也有香味。3.便于洗除,壶长久不用时,难免生异味,可用开水泡烫,容易除异味。4.冷热即便。5.陶质耐烧,紫砂材料优异,物尽其用,随着人们生活的需要,可以创造出更多美丽的产品。宜兴陶艺是历代艺人继承和发扬的产物,成为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紫砂壶艺术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历代紫砂艺人在细心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和古代陶器、漆器、玉器、汉瓦、唐镜、瓷器一等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从而表现出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璞的过程,即经历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据文献记载,紫砂壶在草创期,“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搏其细土,刳使空中,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制作壶的方法在文献上记述就是我们现在的打泥条,打泥片,拍身筒或镶接制成型制作工艺,一直传承至今并保持得非常完整,并且有提高和深化。这是具有科学规范的传统工艺技法,对我们当代制壶人来讲,应在这基础上发扬光大,要具备开拓进取精神,为弘扬紫砂文化而不受其他环境因素所困惑。综合上述,紫砂壶的造型“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千姿百态,层出不穷”,其而以设计意识为主导,伴以形象思维的审美意识,通过工艺材料、工艺手质和各种专业技巧进行制作,或发展另一种美,另一种艺术,其本质特点是强调实用价值和功能的统一,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所以紫砂壶造型艺术作为融生活与艺术形态,是中国民族文化水平的形象写照。
参考文献:
[1]唐云主编,郑重编著.紫砂壶鉴赏[M].香港:香港万里书店,1992,12.
[2]杨永善.陶瓷造型设计[M].沈阳:辽宁科技技术出版社,1998,3.
[3]史俊棠主编.宜兴紫砂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
关键词:紫砂泥;紫砂壶;紫砂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21-1
宜兴是我国的陶都,出产的紫砂茶具其特点就是:质地中见高雅。它凝聚着中华文化,享有“世间茶具堪为首”的美誉。宜兴的紫砂壶之所以美,首先当论它的材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块好的泥可以制作出优秀的茶壶,因为它的取材是宜兴当地独有、性能优良的原生矿产———紫砂泥。
紫砂泥成矿的地质地貌很奇特,它并不是到处都有,而是只有一脉,但在这一脉中,属宜兴丁蜀镇北郊的黄龙山小土的紫砂泥最好,用物以稀为贵的法则来衡量,现在的紫砂泥比黄金更贵重。紫砂泥包括“紫泥”“红泥”“团山泥”(本山绿泥)等,紫泥是甲泥矿层中的一个夹层,其颜色紫红,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陶土。和它相类似的还有大红泥、紫泥、底槽青、红皮龙、红麻子、本山绿泥、乌泥、红棕泥、降坡泥等。紫砂泥与甲泥只有一墙之隔,但有质的区别,深藏在岩石层下,藏于甲泥之中,因此,称为“岩中岩”“泥中泥”。宜兴陶土品种繁多,一般是把陶土分为向泥、甲泥、嫩泥三种。向泥是一种以灰白色为主,颜色单纯的粉砂质铝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泥土。嫩泥是一种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紫砂泥产于厚度为八米左右的Ⅲ号矿层中,紫泥在甲泥矿层的中部,以夹层形式存在,顶底板均为其他品种的甲泥矿层。紫泥矿形态呈透镜状,因质地条件的不同,所以有些泥的性能也有一些差异,比如“绿泥”,它含有微量的有毒元素,仅做装饰泥料,不可单独使用制成成品。我们制作紫砂壶所用的主要泥料是紫泥和红泥,紫砂泥因含铁量高,烧成后呈紫色,故称“紫砂泥”。紫砂泥可划分为“底槽青泥”:位于矿层下部,色偏紫,泥质细腻纯正,烧成后呈紫红色,烧成范围在1200度左右,质感细腻光润,收缩率在10%左右;“天青泥”:其质地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朝中期,现已失传;“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小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赤红,色泽鲜艳明丽;“白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需精炼才可用;“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成陶后呈桃红色;“本山绿泥”:比较特别,它不可单独成形,一是因为可塑性差,烧制过程中容易开裂。二是因为使用以后容易出现龟裂现象。所谓“红泥”可分为“朱泥”“朱砂泥”“磺泥”,因为嫩泥矿床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奇稀,由于嫩泥可塑性高,粘性好的特点,以黏土为主的紫砂组成的沉积岩,可单独成用。而且红泥的收缩率比较大,烧成量的温度在1080℃左右,在70年代中期这种泥甚缺,既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相似,而朱泥可分三种,红中略带黄,黄中略带红,红中略带紫。
紫砂壶它具有一定的气孔,呈结晶状,有良好的透气性。它的工艺样式繁多,可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它的特点有以下五点:1.紫砂泡茶不夺香,无熟汤气,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俱全。2.能吸收茶汁,使用时间长,能积茶香,所以空壶中也有香味。3.便于洗除,壶长久不用时,难免生异味,可用开水泡烫,容易除异味。4.冷热即便。5.陶质耐烧,紫砂材料优异,物尽其用,随着人们生活的需要,可以创造出更多美丽的产品。宜兴陶艺是历代艺人继承和发扬的产物,成为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紫砂壶艺术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历代紫砂艺人在细心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和古代陶器、漆器、玉器、汉瓦、唐镜、瓷器一等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从而表现出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璞的过程,即经历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据文献记载,紫砂壶在草创期,“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搏其细土,刳使空中,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制作壶的方法在文献上记述就是我们现在的打泥条,打泥片,拍身筒或镶接制成型制作工艺,一直传承至今并保持得非常完整,并且有提高和深化。这是具有科学规范的传统工艺技法,对我们当代制壶人来讲,应在这基础上发扬光大,要具备开拓进取精神,为弘扬紫砂文化而不受其他环境因素所困惑。综合上述,紫砂壶的造型“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千姿百态,层出不穷”,其而以设计意识为主导,伴以形象思维的审美意识,通过工艺材料、工艺手质和各种专业技巧进行制作,或发展另一种美,另一种艺术,其本质特点是强调实用价值和功能的统一,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所以紫砂壶造型艺术作为融生活与艺术形态,是中国民族文化水平的形象写照。
参考文献:
[1]唐云主编,郑重编著.紫砂壶鉴赏[M].香港:香港万里书店,1992,12.
[2]杨永善.陶瓷造型设计[M].沈阳:辽宁科技技术出版社,1998,3.
[3]史俊棠主编.宜兴紫砂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