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致云雀》中音美、形美、意美的有机结合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gr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代表作品,是一首抒情诗,其创作年代在19世纪,整个诗篇主要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描写云雀,将世人对美好生活以及自由的向往表达出来。因为诗人在以独特艺术手法描绘云雀的同时,也借助文字将自身精神境界以及对艺术和生活的抱负激发出来,可以说,给现代人带来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人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能够体会到自由和喜悦。除此之外,运用浪漫手法书写,也能够使作品达到音美、形美、意美的有效融合。
  一、雪莱《致云雀》多角度分析
  (一)对人生的思考
  为深刻体会《致云雀》诗文中独特的内容,应从多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云雀是鸟类,通过描写它能够将人内心的灵魂之音有效地歌唱出来。比如,文中有一句“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唱歌”,这句话充分地描绘了云雀在飞翔过程中所享受的自由,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真善美的憧憬和热爱,体现出诗人对美好未来的规划。同时,云雀在飞翔过程中,不会因艰难险阻而举步不前,它往往直冲云霄,而这种坚贞不渝的态度,也从侧面激励着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时,要像云雀一样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只有不怕苦难,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才能够战胜这些困难。生命之旅本身就是艰难的,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各种阻碍,但是阻碍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一颗勇敢的心,就可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也正是雪莱《致云雀》主题的最高境界,即让人们通过阅读去认真地思考人生。
  (二)诗人内心意境
  雪莱是英国伟大的诗人,《致云雀》是其最为光明的一首抒情诗,也是诗人内心意境的彰显。首先,诗人将云雀那种活灵活现的特征更加人性化地凸显出来,表达出歌唱者崇尚自由的精神。同时,诗人借助云雀将世人追求的精神境界有效地彰显,将自身对艺术的抱负有效地描绘出来。诗人把云雀比作了自己,也比作了萤火虫,等等。这正是他独有的艺术特色,能够运用生动形象且简单易懂的语言,将云雀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掌握云雀欢乐、光明以及美丽的象征。
  二、雪莱《致云雀》诗学观的体现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致云雀》将诗人的诗学观有效地体现出来,具体作以下分析。首先,在描绘云雀的过程中,诗人雪莱主要是借助云雀歌声同春雨歌声相比,进而将云雀那种巨大的声音力量彰显出来。同时,整个诗歌节奏比较短促且轻快,整个诗歌内容处于一种环环相扣的状态,当然,诗人也希望通过描写云雀的其他方面,激励人们更加乐观地生活,主动追求光明,更要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地走向自己理想的世界。其次,通过描写云雀,我们也能够掌握诗人当时内心的痛苦,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是有较大差距的,但是作为动物的云雀,是不存在这种问题的。《致云雀》内容流畅,从侧面烘托了诗人勇于献身的理想精神,当然,整个诗文的基調主要以抒情为主,通过对云雀的描绘,揭露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蔑视,以及对光明的追求。
  (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致云雀》热情地歌颂了云雀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乐观心态,所以我们也需要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而《致云雀》以抒情艺术手法为主,这是诗人对美好世界向往的一种体现,因为云雀在飞翔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而云雀则会以一种勇往直前的状态去攻破困难,这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希望能够像云雀一样自由自在。当然,对云雀的描绘,也是对当时那种黑暗势力的一种蔑视,可见诗人的语言文字功底之优。
  (三)用积极乐观替代悲伤
  《致云雀》除了能够体现上述诗学观之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那种用积极乐观代替悲伤的情感体验,因为诗人采用了对比手法,进一步将云雀在飞翔过程中的那种喜悦表达出来。全诗也有一波三折的律动,表达云雀那种用积极情调去飞翔的感觉。首先,《致云雀》是通过对云雀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其次,诗人善于运用优美的文字,创造出更多的艺术美景,进一步将云雀应有的特点彰显出来,这为全诗的质量提高带来了帮助。最后,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也运用了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进一步强调任何事物都无法比得上云雀的歌声。可以说,云雀那种积极情调可以胜过一切,甚至可以超越悲伤。因为雪莱自身是能够感受到理想遥远所带来的痛苦的,所以他通过对云雀的描写表达自身,从而借助云雀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悲伤,这也正是此诗的特点所在。
  三、雪莱《致云雀》中音美、形美、意美的有机结合
  (一)音韵与形式之美
  为了进一步体会雪莱《致云雀》诗中音美、形美及意美的有机融合,我们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该诗大多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描绘,在诗人的描绘下,云雀积极乐观的形象得以展现。而音美、形美作为全诗的一个重要内容,诗人有效地驾驭了这种美感,通过语言的描绘,将云雀那种独特的魅力凸显出来,表达诗人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精神世界的追求,充分地达到了音美、形美、意美完美结合的目的。其次,诗的开头也大量地运用了头韵,这种形式也是音韵与形式之美的一种体现,全诗有着音乐性的思想,为后人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感。最后,诗人也通过对云雀的描写,进一步赞美了云雀的体型以及歌声之美,他希望借助抒情的写作手法,将云雀那种精神之美、声音之美传达出来,这也是全诗之音美、形美、意美有效融合的重要内容,从而将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凸显出来,且向世人传达那种自由与喜悦的心情。
  (二)修辞性语言烘托
  修辞性语言的烘托也是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致云雀》中,音美、形美、意美的有效融合,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诗人通过对云雀的描写,表现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通过抒情艺术手法对云雀的整体形态进行了描述,进一步从侧面呈现了本诗的精神意义。全诗借助修辞性语言的烘托,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进而领悟本诗的核心思想。再者,在第三节第四行中,诗人也通过其他方式将云雀那种“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特点有效彰显,这也正是诗人在《致云雀》中艺术手法的一种体现。《致云雀》主要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对云雀进行全方位的描述,云雀在雪莱笔下是一种以欢乐、光明、美丽的形态所存在的。
  (三)诗情画意的升华
  诗人雪莱在创作《致云雀》的过程中,通过将音美、形美、意美有效结合,达到诗情升华的作用。首先,我们应了解到诗歌往往是诗人最高语言艺术的一种体现,通常情况下,诗人会借助这种艺术手法,将自身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云雀的描写,也表达了诗人雪莱渴望自由、渴望平等。而身为诗人,他也希望通过文字描绘将云雀那种追求自由、勇往直前的特点彰显出来,进一步唤醒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追求。同时,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其次,诗人在对云雀描绘过程中也运用了抒情艺术手法,进一步运用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云雀不一样的美感,可以说,云雀在全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象征着自由的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精神境界的渴望。此诗给后人所带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是雪莱较为经典的一部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诗人雪莱的《致云雀》,能够将音美、形美、意美有效地融合,凸显诗人纯净的心地以及对自由的向往。诗人希望通过对云雀的描写,唤醒人们对生活的向往。最重要的是通过对云雀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崇高的精神追求,以及对善美世界的向往和憧憬。而此诗的语言基调也是以抒情为主,通过抒情的艺术手法把云雀与光明、欢乐融为一体,并试图通过语言文字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同情。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经伤椎固定与跨节段固定治疗无脊髓损伤胸腰段A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无脊髓损伤的AO分型为A3型的52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固定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A组23例为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的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35.3±8.3)岁;伤椎分布:T_(11)1例、T_(12)9例、L_111例、L_2 2例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放疗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13愈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1年5月至2007年8月的低位直肠癌(距肛缘≤6 cm)患者192例.全部病例均经术前化放疗.放疗40~46 Gy/20~23次,每周5次,每次2 Gy.放疗结束后休息六周.放疗同时进行化疗,口服卡培他滨1250 mg/(m2·d),每日2次口服,直至手术.手术遵循TME原则进行.分析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急性期血栓易脱落,可导致致命性肺栓塞.如治疗不当,血栓进展可引起肢体重度肿胀,甚至坏死.慢性期常因静脉的不完全再通及瓣膜损伤遗留血栓后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因此,急性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我院2003年6月至2008年4月共收治急性下肢DVT患者73例,治疗效果满意
期刊
枕骨大孔区脑膜瘤位于颅底深部,周围毗邻脑干、上颈髓、椎动脉等重要结构,手术切除困难.我院自1997年7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枕骨大孔区脑膜瘤10例,占同期1099例脑膜瘤的0.9%,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期刊
朱自清的《背影》作为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叙事抒情散文,成为了中国父子情之间的典型代表。在《背影》一文中,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浓烈的爱意表达,有的仅仅只有一份平淡、普通却又深刻的父子真情,通过简约的白描,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深刻感情。  一、时代生活背景下的父爱艰辛  在对《背影》中的父子情进行赏析之前,我们要先明白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住作者在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动态。当时的
期刊
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biliary cast syndrome,BCS)是肝移植术后严重影响患者手术存活牢及生活质量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4%~18%~([1]).肝移植术后BCS的胆道铸型形成机制尚未彻底阐明.胆道铸型中是否存在一些和其形成有关或对铸型形成有预警作用的蛋白质还不清楚,为此,我们收集了4份外形完整、颜色质地各异的铸型标本,拟对其进行全蛋白质分析,以期了解胆道铸型中蛋白质的表达情
期刊
目的 评价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侧块固定治疗寰枢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3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8例;年龄17~67岁,平均43.5岁.寰枢椎不稳或脱位原因有:齿状突陈旧性骨折17例,游离齿状突8例,齿状突骨折4例,横韧带断裂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31例患者均有枕颈痛表现,28例有颈椎活动受限,19例有不同程度颈髓受压
对于所有名著而言,文本是承载作家思想的重要载体。要想探寻名著的美,就离不开文本的细读。所谓文本细读,就是要立足于文本,通过细腻的阅读、审美的探究、内容的阐释和结构的把握,对文本包含的信息进行多元的解读。中国四大名著是经过历史考验的精华,其所承载的艺术魅力丰富多彩。而这魅力,需要基于对文本的细观、细钻、细品、细解。  一、细观《三国演义》成书路,感受文化之美  每一部文学作品在被创作时,都会融入作者
期刊
患者 男性,65岁,汉族.因右上腹疼痛1年余于2009年6月30日入我院.患者2008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季肋区疼痛、黄疸,伴发热,未治疗.2009年2月出现右侧股部上段内侧浅肌层包块,间断性疼痛,并出现行走困难。
期刊
所谓“诗书传家久”,家族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代在中国古代社会家族制度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文化家族在宋代数量可观,并贯穿宋初至宋末。其中,江西一带家族文学发展在北宋文学家族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以江西抚州临川王安石家族为例进行探析,意在讨论北宋家族文学形成的主要原因。  北宋时期江西文人如雨后春笋,以诗人为例,北宋诗人姓名可考者共有2913人,诗人数量排行如下:福建第一(5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