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学生地理空间思维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解决地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偏低是造成学生地理学习困难的主因之一,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关键词】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特征。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就曾指出智力包括多种成分,其中空间能力是智力的一部分。因此想要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特征,而且阐明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1]。尽管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地理教育在教材建设、教学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状况却并不乐观。很多老师在地理课堂上更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空间概念的教学和空间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读图训练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对地图形成了良好的“图感”就能在拿到一幅地图时,以不变应万变,准确地找到核心的本质的东西。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读图的习惯,在地图所提供的诸多信息中提取所需的有效地理信息。加强读图训练的要点之一便是利用经纬网,利用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两点间的方位,可以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对它们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地图的广泛应用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大显著区别,也是地理教学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载体,能呈现一些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提高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深度、发展他们的潜力。
其次要注重脑中地图的使用。脑中地图是指各类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比如大气环流图、中国地形图、太阳光照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图像。它是一种地图表象,是地理事物或现象其空间形状、空间位置、空間变化在头脑中的反应。运用脑中地图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推理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在进入总复习阶段后,可以利用专题地图开拓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并逐步形成、发展他们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2]。
二、分类练习强化空间感知力
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之后空间思维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需要加大力度训练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例如在空间定位方面,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赤道穿过的地区、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地区、本初子午线经过的地区、60°E经线经过的地区、90°W经线经过的地区。再例如教师列出世界九大盆地,让同学们在地图中分别找出它们的位置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同时教师在平常的习题课讲解时不要就题论题,要将这一类的题目进行综合归类找出规律。比如分析一个地区为地中海气候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世界上所有地中海气候的位置,以深化学生的空间感知力。
三、增加填绘地图的要求
英国的地理教学中要求中学生能使用符号、比例尺和线索,画出注解草图,或者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画出多种比例尺的示意图和地图。美国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在美国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曾对学生绘图能力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一是要能够根据资料绘制成地图;二是要能够根据资料制成示意图、模式图等。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我国地理课程标准也强调培养学生识别和绘制地图的能力,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认识,还能明白其中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传授给学生,但学生自己并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填图训练。比如给学生一张各大洲的经纬网气候类型空白图,让学生填写空白处相应的气候类型名称;或者给学生一张空白的中国各省份轮廓图,让学生进行填写。经过多次的填图训练能使学生对地理位置和基本轮廓有一个准确的记忆。
四、运用GIS技术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能力
通过研究发现,GIS技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地理空间问题。与传统的在纸质地图上手工测量相比,GIS技术的运用更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它能够准确的对坡度、面积、距离等基本空间属性进行测量。GIS具有动态表征、多重表征、三维转换与虚拟现实等视觉化特征,可以使学生有不同类型的知觉经验,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看问题的方式,使得GIS成为发展学生空间思维、提高空间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工具[3]。通过GIS的视觉化可以在同一区域内打开多个专题图层,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各个图层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同时分析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GIS还可以展示多种形式的空间表征,使学生在探究不同表格、图形、地图等的排列组合中获得更高层次的理解。同时三维视觉化技术和动画还可以模拟现实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加迅速地理解空间构造和地理现象的成因。比如运用GIS动画技术可以模拟山体滑坡、冰川、火灾以及城市增长等,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其中的变化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陆静,杨山.中学人文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分析能力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10).15
[3]徐志梅.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04).
【关键词】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特征。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就曾指出智力包括多种成分,其中空间能力是智力的一部分。因此想要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特征,而且阐明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1]。尽管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地理教育在教材建设、教学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状况却并不乐观。很多老师在地理课堂上更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空间概念的教学和空间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读图训练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对地图形成了良好的“图感”就能在拿到一幅地图时,以不变应万变,准确地找到核心的本质的东西。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读图的习惯,在地图所提供的诸多信息中提取所需的有效地理信息。加强读图训练的要点之一便是利用经纬网,利用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两点间的方位,可以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对它们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地图的广泛应用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大显著区别,也是地理教学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载体,能呈现一些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提高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深度、发展他们的潜力。
其次要注重脑中地图的使用。脑中地图是指各类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比如大气环流图、中国地形图、太阳光照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图像。它是一种地图表象,是地理事物或现象其空间形状、空间位置、空間变化在头脑中的反应。运用脑中地图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推理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在进入总复习阶段后,可以利用专题地图开拓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并逐步形成、发展他们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2]。
二、分类练习强化空间感知力
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之后空间思维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需要加大力度训练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例如在空间定位方面,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赤道穿过的地区、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地区、本初子午线经过的地区、60°E经线经过的地区、90°W经线经过的地区。再例如教师列出世界九大盆地,让同学们在地图中分别找出它们的位置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同时教师在平常的习题课讲解时不要就题论题,要将这一类的题目进行综合归类找出规律。比如分析一个地区为地中海气候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世界上所有地中海气候的位置,以深化学生的空间感知力。
三、增加填绘地图的要求
英国的地理教学中要求中学生能使用符号、比例尺和线索,画出注解草图,或者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画出多种比例尺的示意图和地图。美国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在美国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曾对学生绘图能力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一是要能够根据资料绘制成地图;二是要能够根据资料制成示意图、模式图等。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我国地理课程标准也强调培养学生识别和绘制地图的能力,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认识,还能明白其中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传授给学生,但学生自己并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填图训练。比如给学生一张各大洲的经纬网气候类型空白图,让学生填写空白处相应的气候类型名称;或者给学生一张空白的中国各省份轮廓图,让学生进行填写。经过多次的填图训练能使学生对地理位置和基本轮廓有一个准确的记忆。
四、运用GIS技术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能力
通过研究发现,GIS技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地理空间问题。与传统的在纸质地图上手工测量相比,GIS技术的运用更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它能够准确的对坡度、面积、距离等基本空间属性进行测量。GIS具有动态表征、多重表征、三维转换与虚拟现实等视觉化特征,可以使学生有不同类型的知觉经验,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看问题的方式,使得GIS成为发展学生空间思维、提高空间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工具[3]。通过GIS的视觉化可以在同一区域内打开多个专题图层,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各个图层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同时分析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GIS还可以展示多种形式的空间表征,使学生在探究不同表格、图形、地图等的排列组合中获得更高层次的理解。同时三维视觉化技术和动画还可以模拟现实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加迅速地理解空间构造和地理现象的成因。比如运用GIS动画技术可以模拟山体滑坡、冰川、火灾以及城市增长等,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其中的变化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陆静,杨山.中学人文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分析能力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10).15
[3]徐志梅.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