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了父母,有了子女,可以说是“瓜熟蒂落”了。怎么还有个“成熟”不“成熟”的问题呢?这个题目似乎有点莫名其妙。
人做了父母,标志着已到成年,即“成熟的年龄”。但这指的是“生理年龄”,即以人体的组织器官、结构系统和生理机能的生长和成熟程度为指标,以出生后实际生活过的年数和月数为单位计算的年龄,亦即“实际年龄”。然而,除了“生理年龄”以外,每个人还有个“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
从理论上说,人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发展应该是一致的,但实际上人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往往并不完全同步,这是普遍现象。有的人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大,人们称之为“早熟”;有的人则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小,人们称之为“幼稚”。何谓“幼稚”?《汉书·外戚传下》中说:“幼稚愚惑,不明义理。”引申指缺乏经验或智能薄弱。一个人“生理年龄”成熟并不意味着“心理年龄”也同时成熟。
同理,初为人父母的人,虽然提升了一个级别,转换了“角色”,但在子女抚养、教育问题上往往表现得还有些幼稚,特别是年轻的“80后父母”。
自身就是家里“绝无仅有”的一个,年龄再大,在家长眼里也还是孩子。在这种心理暗示下,许多80后“独一代”做了父母还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撒娇,似乎没有成熟的那一天。面对这种情景,许多老人无奈地感叹:“过去家里是一个孩子,孩子结婚生子之后,家里等于有了三个孩子。”许多“独一代”害怕自己有了孩子后会成为“孩奴”,可实际上,他们还没有成为“孩奴”呢,他们的父母就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孩奴”了。
年轻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教育培养问题时,也不爱动脑筋思考,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赶时髦、随大流。看别人家的孩子上了什么亲子班、兴趣班、特长班、提高班,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有没有兴趣,是否具备那种素质和能力,就一味地盲目从众。并且许多时候都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家长的兴趣高涨,孩子却没兴趣学,以致最后孩子啥也没学会,家长却学得都可以当“助教”了。
又比如,听说某某玩具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他们便慷慨解囊,不惜重金给孩子买。玩具倒是很有魔力,孩子都玩得爱不释手,为之废寝忘食地着迷,不顾一切地玩耍。究竟开发了孩子多少智力,虽不得而知,可因沉溺于玩玩具而荒废学业的孩子,却是大有人在,令许多父母为此后悔不已。
一个人心理年龄的高低和自身的经历、生存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80后父母”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一出生就成为全家人关注的中心,在无微不至的呵护、照顾中长大成人。只有被呵护与照顾的经历和感受,而没有呵护、照顾别人的实践和体验。为人父母之后,一下子由“被呵护、照顾”变为“呵护、照顾别人(孩子)”,角色“突变”,便很难立刻适应。这虽是可以理解的,但抚养、教育“独二代”的历史使命,不允许“独一代父母”继续“幼稚”。
“独一代父母”必须明白,自己是孩子生活的引路人,是孩子的塑造者,幼稚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成熟”的下一代。要承担好抚养、教育第二代的责任,“独一代父母”必须脱胎换骨,在抚养、教育子女的实践中早日进入“父母角色”,尽快地成熟起来!
(赵忠心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人做了父母,标志着已到成年,即“成熟的年龄”。但这指的是“生理年龄”,即以人体的组织器官、结构系统和生理机能的生长和成熟程度为指标,以出生后实际生活过的年数和月数为单位计算的年龄,亦即“实际年龄”。然而,除了“生理年龄”以外,每个人还有个“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
从理论上说,人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发展应该是一致的,但实际上人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往往并不完全同步,这是普遍现象。有的人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大,人们称之为“早熟”;有的人则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小,人们称之为“幼稚”。何谓“幼稚”?《汉书·外戚传下》中说:“幼稚愚惑,不明义理。”引申指缺乏经验或智能薄弱。一个人“生理年龄”成熟并不意味着“心理年龄”也同时成熟。
同理,初为人父母的人,虽然提升了一个级别,转换了“角色”,但在子女抚养、教育问题上往往表现得还有些幼稚,特别是年轻的“80后父母”。
自身就是家里“绝无仅有”的一个,年龄再大,在家长眼里也还是孩子。在这种心理暗示下,许多80后“独一代”做了父母还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撒娇,似乎没有成熟的那一天。面对这种情景,许多老人无奈地感叹:“过去家里是一个孩子,孩子结婚生子之后,家里等于有了三个孩子。”许多“独一代”害怕自己有了孩子后会成为“孩奴”,可实际上,他们还没有成为“孩奴”呢,他们的父母就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孩奴”了。
年轻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教育培养问题时,也不爱动脑筋思考,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赶时髦、随大流。看别人家的孩子上了什么亲子班、兴趣班、特长班、提高班,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有没有兴趣,是否具备那种素质和能力,就一味地盲目从众。并且许多时候都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家长的兴趣高涨,孩子却没兴趣学,以致最后孩子啥也没学会,家长却学得都可以当“助教”了。
又比如,听说某某玩具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他们便慷慨解囊,不惜重金给孩子买。玩具倒是很有魔力,孩子都玩得爱不释手,为之废寝忘食地着迷,不顾一切地玩耍。究竟开发了孩子多少智力,虽不得而知,可因沉溺于玩玩具而荒废学业的孩子,却是大有人在,令许多父母为此后悔不已。
一个人心理年龄的高低和自身的经历、生存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80后父母”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一出生就成为全家人关注的中心,在无微不至的呵护、照顾中长大成人。只有被呵护与照顾的经历和感受,而没有呵护、照顾别人的实践和体验。为人父母之后,一下子由“被呵护、照顾”变为“呵护、照顾别人(孩子)”,角色“突变”,便很难立刻适应。这虽是可以理解的,但抚养、教育“独二代”的历史使命,不允许“独一代父母”继续“幼稚”。
“独一代父母”必须明白,自己是孩子生活的引路人,是孩子的塑造者,幼稚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成熟”的下一代。要承担好抚养、教育第二代的责任,“独一代父母”必须脱胎换骨,在抚养、教育子女的实践中早日进入“父母角色”,尽快地成熟起来!
(赵忠心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