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在我省已全面实施近三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在逐步提高,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阻碍着新课改的顺利发展。特别是在农村,信息比较闭塞,新课改在实践中举步维艰。随着新课改进入一个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崭新的课程理念强烈地冲击着农村现有的教育体系,也撞击着我们原来固守的一些观念和行为,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制约着新课改的进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本文便是基于这点谈一谈笔者对新课改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学活动完成的场所,它的方方面面会影响新课改的质量。尤其是学校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文化会直接影响新课改的质量,因此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管理必须全面创新。首先,学校管理方式不应成为新课改实施的“瓶颈”,学校管理方式必须转型,应为新课改保驾护航。其次,重塑学校管理文化,学校管理文化是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之一,是课程政策和课程制度形成的土壤。学校管理文化的升华会衍生出强大的学校管理执行力,强大的学校管理执行力会形成出色的学校文化,而出色的学校文化又常常能形成学校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师方面
1.与时俱进,转换角色。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其角色更要发生转变。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时代赋予当代教师最明显、最直接的特征;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而不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
2.加强学习,提高水平。古人对教师的要求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今人对教师的要求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源源不断地长流水”。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专家学,尽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以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需求。
3.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材,而教材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要搞好教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谈及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三、学生方面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课堂上,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缺少创新与探究、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现状;改变教学中学生几乎完全依照教师的“要求”与“布置”进行学习的现状;改变传统课堂上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为主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课堂上以“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的学习现状;改变学生以个人独立作业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的合作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向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四、评价制度方面
1.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原有的以知识、技能为主的评价,因形式单调、方法单一,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择和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注重质性评价,质性评价重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质”的鉴定,而不是“量”的描述。传统评价中的量化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
2.对教师的评价。新课程下对教师的评价关注教师的发展过程,重视参与的过程,而不再以绩效论英雄。因此,需要一套能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要指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建议其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以促进其尽快地成长或完善自己。
总之,本世纪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必须。虽在推进中取得过较大的成绩,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课程改革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以及带给我们的冲击是一种必然。我们应不断地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把课改研究工作推向纵深,因为我们今天开展的基础课程改革所做的努力与奋斗必将化作明天中国教师教育事业的繁荣与辉煌。
本文系2013年度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BY【2013】G186)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罗艳)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学活动完成的场所,它的方方面面会影响新课改的质量。尤其是学校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文化会直接影响新课改的质量,因此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管理必须全面创新。首先,学校管理方式不应成为新课改实施的“瓶颈”,学校管理方式必须转型,应为新课改保驾护航。其次,重塑学校管理文化,学校管理文化是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之一,是课程政策和课程制度形成的土壤。学校管理文化的升华会衍生出强大的学校管理执行力,强大的学校管理执行力会形成出色的学校文化,而出色的学校文化又常常能形成学校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师方面
1.与时俱进,转换角色。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其角色更要发生转变。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时代赋予当代教师最明显、最直接的特征;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而不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
2.加强学习,提高水平。古人对教师的要求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今人对教师的要求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源源不断地长流水”。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专家学,尽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以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需求。
3.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材,而教材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要搞好教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谈及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三、学生方面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课堂上,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缺少创新与探究、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现状;改变教学中学生几乎完全依照教师的“要求”与“布置”进行学习的现状;改变传统课堂上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为主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课堂上以“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的学习现状;改变学生以个人独立作业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的合作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向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四、评价制度方面
1.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原有的以知识、技能为主的评价,因形式单调、方法单一,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择和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注重质性评价,质性评价重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质”的鉴定,而不是“量”的描述。传统评价中的量化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
2.对教师的评价。新课程下对教师的评价关注教师的发展过程,重视参与的过程,而不再以绩效论英雄。因此,需要一套能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要指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建议其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以促进其尽快地成长或完善自己。
总之,本世纪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必须。虽在推进中取得过较大的成绩,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课程改革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以及带给我们的冲击是一种必然。我们应不断地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把课改研究工作推向纵深,因为我们今天开展的基础课程改革所做的努力与奋斗必将化作明天中国教师教育事业的繁荣与辉煌。
本文系2013年度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BY【2013】G186)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