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超循环演化机理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yun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发展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全民文化权利、实现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复杂科学管理中的超循环理论,分析得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过程具有开放性、自稳定性、突变性的特征。而标准化发展服务系统内部可构成连续的因果循环,并形成超循环演化过程。基于此,本文刻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的超循环演化过程,并基于其演化机理提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超循环理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0-03
  由于长期处于经济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严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由城市向农村及偏远地区延伸。而如何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覆盖是关键。2015年以来,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件,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类型、供给数量等标准化指标[1]6。理论界基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提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的结论[2-4]。学者们从多维分析角度提倡多元主体的供给模式,从社会治理、社会管理理论等不同理论视角分析了政府、企业和公民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然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发展是全国最低标准与地方标准并存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从单一的政治学、社会学角度解决这一复杂系统问题。复杂科学管理中的超循环理论能提供研究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将其结合成更紧密事物的有效方法,这一理论是关于如何充分利用发展过程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的理论[5]106。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发展的复杂性使得这一研究方法更具适配性。本文基于超循环理论视角,在探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其超循环发展的演化机理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1 理论基础
  1.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是一个复杂体系构成,涉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规模与质量。在基本内容上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类型、服务设施以及服务覆盖范围标准化等;在管理流程上包括提供服务的过程、方式等内容的标准化;在层次上包括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标准化和本级政府财政保障标准化[1]7。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质以及服务主体与被服务对象的特性,本文通过对国家政策及文献的分析研究,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划分为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过程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化三个方面。资源配置标准化是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相关内容的基本要求,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规划投入、服务覆盖范围、服务的基本项目种类、数量等。服务过程标准化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出的标准化要求,是公共文化机构对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服务过程的规范。服務保障标准化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产出过程,是为保障服务质量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据此可以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划分为三个子系统:标准化的资源配置投入子系统、服务过程子系统、服务保障子系统。
  1.2 超循环理论
  德国科学家艾根创建的超循环理论解释了生物系统的整体演化规律。他提出复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反应循环、催化循环、超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规律[5]119。在循环进行的过程中,系统中的要素能与外部环境通过能量交换进行自我再生,每个要素进行自我复制,通过催化剂的媒介作用同时对其他要素产生催化作用。系统在超循环过程中满足组织所需的性质,能在突变等因素的作用下有选择性地积累有益组织实现稳定的演化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选择和优化,通过竞争不断进化使系统具有更高的复杂性。
  超循环现象在社会、管理等领域也普遍存在。学者将超循环理论应用到社会系统研究中,并逐渐总结出社会循环三原理及推论,即社会反应循环、社会催化循环、社会超循环和“拟种”进化论。所谓“拟种”进化论是指在具有代谢、复制能力的超循环系统中出现突变,即“拟种”,通过竞争和选择,一些“拟种”形成新的优势与原系统综合,从而实现由“拟种”到“新种”的循环功能稳定进化。
  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的超循环特征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标准化体系从制定、执行标准到评估、改善标准往复循环、螺旋式上升,实现动态发展[6]。文章基于超循环理论,分析得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具有三方面特征。
  2.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具备开放性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可能有序循环发展。农村居民文化需求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波动而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也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受国家经济、政治、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各级政府都在鼓励供给主体多元化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多样化,通过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新陈代谢”,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供需失衡问题,使其能根据不同的现实环境调节相应的标准化内容。
  2.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的自稳定性
  我国政府制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相关政策是与当前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基于经济发展现状而确定的服务范围、种类、实现程度。国家政策的稳定性和发展惯性使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发展具有自稳定性。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与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相适应的、体现地方特点且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性标准规范,实现地区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稳定发展。
  2.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的突变性
  根据超循环理论,突变活动可以引导超循环系统产生进化,形成动态平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服务技术创新、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文化服务供给市场主体改变等因素的突变。在交叉关系和相互作用下,各子系统可以识别突变,接受突变并不断成长进化,实现螺旋式升级,形成突变后新的自稳定性。   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具有超循环系统的基本特征,符合形成超循环自组织发展的条件。
  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演化过程分析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子系统具有的开放性、自稳定性和突变性使其发展过程遵循超循环演化规律,经历超循环三阶段,经过竞争选择最终趋于稳定。
  3.1 社会反应循环阶段
  社会反应循环是最低级的循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外界获得资源,然后消化吸收使其成为系统内部要素。同时,系统内部经过自身的新陈代谢,生产出各种产品,这个过程是异化过程,也是一个资源循环再生的过程。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各个核心要素都处在社会反应循环中。资源配置投入子系统表现为财政投入和民间资本投入的增加,服务人员的配置、服务内容的丰富多样化等。服务过程子系统表现为服务方式、流程的优化,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质量提高,文化消费环境的改善等。服务保障子系统表现为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与完善,包括服务标准、配套设施的标准规范化,以及服务过程中的安全保障、相关人员的配备和管理规范化等。
  3.2 社会催化循环阶段
  催化循环在整体上是一个自我复制的过程,是多个互相催化的反应循环的组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内部存在自身催化,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催化循环。
  对于资源配置子系统来说,国家公共文化事业政策不仅会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增长,而且还会产生社会催化作用,刺激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村文化服务建设。在催化循环的作用下,资源配置投入增加可以催化文化服务产出增加,财政持续投入催化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良好稳定的文化消费环境又可以促进民间资本的投入增加。同时,服务保障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可以保证资源配置投入的基本水平,以及文化服务过程中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反过来资源配置投入和文化服务产出的变化会影响服务保障的范围和内容。
  3.3 社会超循环阶段
  超循环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各子系统相互提供催化支持,并在反应循环和催化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进化,增强了自身的稳定性。
  根据曼弗里德·艾根创建的理论,系统通过个体的复制、突变、选择实现超循环演化,“拟种”进化论可以揭示超循环组织的演化方式(如图1)。其中,I1、I2分别表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E1、E2分别表示I1、I2的编码复制酶,表示“拟种”的编码复制酶。
  最简单的超循环组织为二元超循环结构。两个子系统的编码复制酶有利于彼此的自我复制过程,子系统之间产生自我增进和相互增进的耦合作用,继而发展形成双边的超循环结构。
  以二元超循环结构为基础,由于突变的影响,二元超循环组織周围出现一个不稳定的突变体,即“拟种”。“拟种”可能会取代原有子系统,从而形成新的二元超循环结构,也可能会消亡或者加入超循环结构。当“拟种”的编码复制酶有助于子系统间的相互合作时,突变体便会加入超循环结构,由“拟种”变为“新种”。此时,新的超循环结构形成并固定下来,各子系统间形成因果循环,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抗压性。经过演化过程中的变异和选择,超循环系统由双边二元循环进化选择演化为多元的超循环系统。
  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而言,相关政策的创新及执行环境的变化、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手段的迭代、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等情况是系统运行中的突变因素。此时有两种情形产生。
  第一,不利于增强系统稳定性和抗压性的突变因素经过社会竞争或发展的自然规律被排除在外或消亡。例如,无法推广或推广成本过高的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手段就会在实践中被淘汰。
  第二,有助于提高系统稳定性和抗压性的突变因素会存续下来,并取代原有子系统,从而形成新的二元超循环结构;或者加入超循环结构形成新的超循环结构,例如,地方性政府部门依据地区特点及发展所需制定最新的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这就产生了新的突变因素,即系统中有益的“拟种”。政策创新会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子系统产生影响,并且通过系统的超循环演化过程,其作用也会进入到服务过程子系统和服务保障子系统,形成耦合发展,提高区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实践中,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会呈现延续性及不断完善的特点。这也使得新的超循环结构固定下来,并形成多元的超循环式发展。创新政策的一系列结果从人为推行角度可体现为创新机制变化,而创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超循环形成的可能性的值。在演化中能够固定下来的“拟种”可以直接反映系统的创新能力,这说明政策创新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超循环系统的发展程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的超循环发展模型(如图2)。资源配置投入子系统、服务过程子系统、服务保障子系统构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超循环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交互影响关系,形成连续的因果循环。在农村特有外部环境作用下,系统内部进行调节吸收和物质能量交换,系统的自催化、自耦合促进复杂系统进化,在竞争和协同状态下实现发展优化,并不断升级,通过不断演进走向平衡状态。
  4 结语
  根据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超循环演化过程的分析,对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的发展有以下启示。
  首先,保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的开放性。开放性是实现超循环进化发展的前提。要保持系统及各子系统的开放性,使其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结合“互联网+”和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建议在乡村建设“互联网+” 模式的数字图书馆,推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丰富文化服务过程和内容。同时,开展“智慧乡村”建设,构建乡村数字文化网络。此外,提高移动客户端等设备在乡村的普及度,建设数字化文化乡村,大力推广电子图书报刊以及多种音视频、数据库资源,保证农村区域文化资源的开放性。
  其次,利用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的突变,引导系统不断演化最终趋向动态平衡。在资源配置投入子系统中,摸清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和趋势,了解农村居住人口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诉求,制定适宜本土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在文化服务过程子系统中,应当注重形式创新和内容更新,注重服务的便捷性和多样化,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效益和效力。在公共服务保障方面,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常住人口变化,针对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的农村社会现象,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三个子系统的良性“突变”将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运行更加有序高效,最终会带来有利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发展质变的正外部效应。
  最后,建立政企与社会团体的合作机制,在协同状态下实现系统的优化升级。从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到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挂牌亮相,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实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个人和社会团体等社会群体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和民间参与相结合的合作机制。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地方高校、文化企业共同承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实现多方供给主体耦合式发展。政府要根据绩效及社会评价对参与主体实施补贴,引入竞争意识和创新投入机制,最终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系统实现超循环式的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03):4-12.
  [2] 王宇鸽.基于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1(01):91-96.
  [3] 李少惠,王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02):44-48.
  [4] 陶晶.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20(08):30-32.
  [5] 艾根,舒斯特尔.超循环论[M].曾国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5.
  [6] 张启春,山雪艳.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内在逻辑及其实现——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例[J].求索,2018(01):115-123.
  作者简介:黄天蔚(1982—),女,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
  侯贤蓉(1997—),女,湖北恩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陈小倩(1998—),女,湖北恩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口述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19世纪以前,口头传说作为重要的史料来源,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后来各种史料记载的出现,使口述史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虽然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口述史这一记录历史的手段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还是有很多个例的。就如我们今天看到的贵州众多民间舞蹈,是一种主要依靠口传身授的传统手段进行传承的古老文化,而作为文化的载体——人,在文化传承中
摘要:如今,AR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对AR技术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有效应用。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先进的AR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广告领域的应用是世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国内外对AR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范畴,广告方面涉及较少。基于此,本文对AR广告案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AR广告;应用现状;媒介传播;3D影像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美的文化形式,中国传统花卉文化始于六朝时期,在唐宋时期被发扬光大。在此期间,它经历了輝煌的发展过程,之后却因清朝政治经济衰败渐渐没落,使人们感到陌生。当前,人们对生活环境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花卉文化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今,花卉不仅是人们乐于看到的室内装饰和社交礼物,也是美好幸福生活的象征。  关键词:室内装饰;花卉文化;中国传统;环境装饰;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38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具有榜样引领、精神塑造、激励鞭策等育人价值。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耐挫折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摘要:世界园林的发展历史始终绕不开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在园林树种的栽培还是在造园理念方面,都在世界园林发展史和现代园林造景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核与其造园的表现手法出发,深度剖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趣,并对其发展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设计通法;意境表达;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基于“千年危机”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网络世界感到恐慌。把千禧年后的变革时代想象成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乌托邦,最终把这种幻想延伸到视觉艺术领域,创造了现在的Y2K风格。室内装饰设计也随着时代变迁快速发展,在风格设计、审美意趣上有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Y2K风格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探讨Y2K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方法、运用细节等内容。  关键词: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追求多元化的社交,视频博客(Vlog)逐渐成为媒体界的新宠,在短视频火爆的浪潮中突出重围。Vlog源于国外YouTube平台,被国内Vlogger本土化改造后,因其优质内容的输出和精耕细作的表达迅速占领短视频审美高地。本文以Vlog的国内发展为研究重点,全面梳理Vlog本土化特点和受欢迎的原因,并为其今后的传播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短视频;V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