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感情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有感情的朗读,能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朗读 语文 兴趣 语感 增强 领悟
什么是朗读呢?字典上的解释就是“清楚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楚、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项重要技能。
蒋仲人先生曾经说过:“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在语文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朗读教学。通常都是自己先范读一遍或是几遍,然后再找学生仿照朗读课文,或是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就像一幅优美的画作,像一首悠扬的歌曲,让学生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这样的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兴趣盎然;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看浪花》一文时,课前我就先录下了海水拍打礁岸的海浪声,海鸥在海面上的叫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海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如《荷花》这一课,我配上悠扬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学生们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也让学生们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好一本字典。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如教学《桂林山水》时,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有感情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
夏丐尊先生认为“对于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近年来,在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中,许多有识之士又把注意力转向了语感,可见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光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明确,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作为培育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语言上,学生就能渐渐取得发音清楚、音量适中、熏染力强的效果。所以说,朗读是培育语感的一种好要领,应有效地增强训练。如果对精致的文章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范例的敏感和鉴别本事。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重把握总的情调,把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练习,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练习了语感。
四、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特别是小学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如教学《荷花》一文时,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不仅让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更能让学生们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有感情的朗读,能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对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解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表层的感受,是熟悉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熟悉,是第一步的深化。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
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似乎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之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
六、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可见古人也是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拟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模拟得好,翻出新意,并进而走出模拟,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先是在一段优美的《高山流水》的伴随下呈现出了大量的荷花图片,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作者为什么会到荷花池引入,介绍满池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等等,然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们学习课文,细细品味文中描写荷花的句子,他们就能体会到荷花带给作者的心灵震动,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语言细细描摹,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总之,朗读的作用不可忽视。朗读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朗读还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也不容忽视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让我们真正重视朗读,提高朗读水平,让学生这一主体在朗读中充分体现出来,让朗读的作用完完全全地发挥出来。
关键词:朗读 语文 兴趣 语感 增强 领悟
什么是朗读呢?字典上的解释就是“清楚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楚、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项重要技能。
蒋仲人先生曾经说过:“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在语文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朗读教学。通常都是自己先范读一遍或是几遍,然后再找学生仿照朗读课文,或是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就像一幅优美的画作,像一首悠扬的歌曲,让学生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这样的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兴趣盎然;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看浪花》一文时,课前我就先录下了海水拍打礁岸的海浪声,海鸥在海面上的叫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海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如《荷花》这一课,我配上悠扬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学生们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也让学生们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好一本字典。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如教学《桂林山水》时,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有感情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
夏丐尊先生认为“对于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近年来,在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中,许多有识之士又把注意力转向了语感,可见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光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明确,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作为培育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语言上,学生就能渐渐取得发音清楚、音量适中、熏染力强的效果。所以说,朗读是培育语感的一种好要领,应有效地增强训练。如果对精致的文章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范例的敏感和鉴别本事。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重把握总的情调,把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练习,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练习了语感。
四、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特别是小学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如教学《荷花》一文时,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不仅让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更能让学生们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有感情的朗读,能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对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解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表层的感受,是熟悉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熟悉,是第一步的深化。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
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似乎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之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
六、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可见古人也是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拟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模拟得好,翻出新意,并进而走出模拟,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先是在一段优美的《高山流水》的伴随下呈现出了大量的荷花图片,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作者为什么会到荷花池引入,介绍满池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等等,然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们学习课文,细细品味文中描写荷花的句子,他们就能体会到荷花带给作者的心灵震动,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语言细细描摹,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总之,朗读的作用不可忽视。朗读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朗读还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也不容忽视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让我们真正重视朗读,提高朗读水平,让学生这一主体在朗读中充分体现出来,让朗读的作用完完全全地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