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既促进了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又丰富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心理健康;有机整合;双赢;高效
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顶撞老师家长的逆反心理、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早恋、痴迷网络、精神衰弱、社交困难、不学习、搞恶作剧、吸烟、饮酒、自杀,乃至犯罪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利用教材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导致初中生不健康心理的产生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教育方式过于粗暴,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离异等都会影响孩子心理。
尽管造成初中生不健康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对其健康成长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但如果在科学合理的教育下,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就会逐渐消除,同时也会对各学科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双赢效应。这种效应体现在语文学科中尤为突出。
首先,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在课外阅读中,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让学生更广泛地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语文学习就是能通过挖掘教材的内容,促进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
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告诉学生:“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当苦难来临时,要学会积极勇敢面对,不要屈服。有几个学生在那段时间的学习中感觉特疲惫,特困难,正不知如何面对,学过此课后,他们来找我谈心说,他们有了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他们相信只要笑对苦难,拼搏进取,就一定会成功!而在教完《行道树》后,我对学生作了这样的一番深情演讲:“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也是一种快乐。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也能做行道树般地无私奉献者!”这一周的日记学生们的感慨特别深刻,其中一位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要做行道树那样的人,就算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也要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荫。”
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发挥语文的语言优势,运用感染性的语言,以声传情、以声动心,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富有启发性、艺术性和感染性的语言,能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语文教师以真情感染学生,以真知熏陶学生,为学生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创造机会。学生则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另外,在课堂上要选择适宜的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精神鼓励,也可用生动丰富的体态语言评价,如点头、摇头、微笑、目视等,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第三,发挥写作的优势地位,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我努力使学生将作文过程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这样作文命题就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想写什么,有什么话可写,我便出什么题。抓住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的代沟问题,拟题《XX,我想对你说》,可以大量了解学生对父母、对老师的意见、看法以及抒发他们积郁心中已久的对某人想说的话。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如前几年热播的《还珠格格》,他们每天津津乐道小燕子,就让他们写写对小燕子的看法;现在流行“韩流”,当然他们又自有说法。
在评改及讲评作文时,我也扣紧学生文中的情感脉络。学生在作文中倾诉了他的喜悦、烦恼、体验、感受,我就针对性地引导。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原理,人在满足了生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之后,还有成就感的需要,那么在讲评时朗读佳作是一种很好的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做法。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不仅是佳作,甚至是佳句,甚至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顺,但在某一处写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要大力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既促进了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又丰富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心理健康;有机整合;双赢;高效
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顶撞老师家长的逆反心理、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早恋、痴迷网络、精神衰弱、社交困难、不学习、搞恶作剧、吸烟、饮酒、自杀,乃至犯罪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利用教材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导致初中生不健康心理的产生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教育方式过于粗暴,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离异等都会影响孩子心理。
尽管造成初中生不健康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对其健康成长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但如果在科学合理的教育下,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就会逐渐消除,同时也会对各学科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双赢效应。这种效应体现在语文学科中尤为突出。
首先,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在课外阅读中,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让学生更广泛地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语文学习就是能通过挖掘教材的内容,促进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
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告诉学生:“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当苦难来临时,要学会积极勇敢面对,不要屈服。有几个学生在那段时间的学习中感觉特疲惫,特困难,正不知如何面对,学过此课后,他们来找我谈心说,他们有了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他们相信只要笑对苦难,拼搏进取,就一定会成功!而在教完《行道树》后,我对学生作了这样的一番深情演讲:“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也是一种快乐。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也能做行道树般地无私奉献者!”这一周的日记学生们的感慨特别深刻,其中一位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要做行道树那样的人,就算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也要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荫。”
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发挥语文的语言优势,运用感染性的语言,以声传情、以声动心,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富有启发性、艺术性和感染性的语言,能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语文教师以真情感染学生,以真知熏陶学生,为学生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创造机会。学生则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另外,在课堂上要选择适宜的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精神鼓励,也可用生动丰富的体态语言评价,如点头、摇头、微笑、目视等,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第三,发挥写作的优势地位,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我努力使学生将作文过程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这样作文命题就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想写什么,有什么话可写,我便出什么题。抓住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的代沟问题,拟题《XX,我想对你说》,可以大量了解学生对父母、对老师的意见、看法以及抒发他们积郁心中已久的对某人想说的话。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如前几年热播的《还珠格格》,他们每天津津乐道小燕子,就让他们写写对小燕子的看法;现在流行“韩流”,当然他们又自有说法。
在评改及讲评作文时,我也扣紧学生文中的情感脉络。学生在作文中倾诉了他的喜悦、烦恼、体验、感受,我就针对性地引导。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原理,人在满足了生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之后,还有成就感的需要,那么在讲评时朗读佳作是一种很好的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做法。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不仅是佳作,甚至是佳句,甚至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顺,但在某一处写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要大力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既促进了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又丰富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