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孩提时代,就沉迷在昆虫世界中,据说他的口袋永远都是鼓鼓的,原来是装满了昆虫;而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幼时也曾在鸡窝中尝试孵蛋。这些伟人的童年趣事,皆因兴趣使然。我们知道,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是在不断模仿和学习中长大的。当他们看到新鲜事物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求新知的浓厚兴趣。由此可见,孩子天生就具备了学习的兴趣,如果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这种兴趣保护和发展,那么让孩子成为新时代的法布尔、爱迪生,都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话。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教以来最大的心愿就是: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让学生喜爱数学,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真正属于学生生活的情境
在生活中,小学生已经积累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经验,比如: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感知数量的大小多少等。尽管这些积累是非正规的,甚至是相当模糊的,但却为学习小学数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如果在学习数学中,能密切地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尽量从实际出发,创设真正属于小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那么,不管多么枯燥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感到亲切、真实、有趣。
例如:解决问题策略这部分内容,在小学五年级上册中有用一一列举法解决23人分三人间和两人间住房的实际问题,以及四年级下册中由增加花圃的长或宽而产生的实际问题。如果按照教材内容直接创设问题的情境,学生接受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先创设活动情境,比如解决增加花圃的长或宽而产生的实际问题时,笔者是让学生先通过把长方形纸片进行剪和拼,以此来掌握改变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即明确扩展长方形的长或宽之后,所改变的并不只是一条边的长或宽,而是使原来的长方形增加或缩小一个块面;而后再通过画示意图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遵循由直觀到抽象的原则,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学习数学和探究数学的兴趣,得到保护和发展。
抽象概念寓于直观形象中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由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我们知道,一、二年级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三、四年级抽象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五、六年级抽象思维能力在继续发展,但学生的思维就是要靠形象来支撑,因此,教师在教学数学时要尽可能地从形象入手,逐步抽象,建立相应的表象,用生动的语言将抽象概念寓于直观形象中,营造平和的学习氛围。例如:为了让二年级学生能发现“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的规律并较好表达出来时,笔者在学生操作活动后这样引导——
师:把活动角的顶点向上,两条边向下举起,大家看,这时的角是否像人站立时的两条腿?
生:像!
师:他们是怎样站着的?你们能学学看吗?
生:是叉开的。(做叉开腿的动作)
师:要改变这个角的大小,你会怎么办?
生:(边做动作边说)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
这样一个小小的比喻,对学生来说,从形象到抽象的飞跃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看着他们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怎能不感叹语言形象化的妙用呢?因此,数学教师也应该在语言上多下功夫,让数学课的色彩斑斓起来,不再灰色,这样学生们将会更爱数学。
多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新课改教材中关于实际应用的设计,大多是以图画的方式呈现的,其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数学从生活中来。在实际应用中,多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例题教学后,结合实际进行相应的练习,就可以举一些师生都参与的实际问题。比如,在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可以举例:“班级中××和妈妈买苹果××千克,××和爸爸买香蕉××千克,苹果和香蕉每千克分别××元、××元,求买苹果和香蕉一共用多少元。”还有行程问题中相向、相背或同向等不同类型应用题,都可以举师生参与的例子,这样举出的实例,既简单,又实用,让学生们感觉到就好像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数学课充满了浓浓的趣味性,让学生们在兴致勃勃的状态中充满激情的学习,高效地培养了数学思维。
设计优质的教学活动方案
传统教学太过注重知识技能的单纯传授和机械训练,这样很容易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新课标提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好奇、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阶段,数学活动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活动要设计在一节课的刀刃上,万万不可上成一节形式大于内容的课。设计优质的教学活动方案,让学生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发展。比如,感知“一万”这个数的大小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把学生分组,让各组成员提前准备一千粒玉米,同时准备一百粒、十粒各一份的玉米;到上课时,把十包一千粒的玉米合起来组成“一万”,让大家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这些活动,明确一十、一百、一千、一万各数目之间数量的多少和重量上的悬殊,进而使他们很自然地对“一万”这一概念有了深刻而清晰的印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在逐渐累积的教学经验中,不断探索更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孩子在强烈而浓厚的数学兴趣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开发区实验小学)
创设真正属于学生生活的情境
在生活中,小学生已经积累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经验,比如: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感知数量的大小多少等。尽管这些积累是非正规的,甚至是相当模糊的,但却为学习小学数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如果在学习数学中,能密切地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尽量从实际出发,创设真正属于小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那么,不管多么枯燥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感到亲切、真实、有趣。
例如:解决问题策略这部分内容,在小学五年级上册中有用一一列举法解决23人分三人间和两人间住房的实际问题,以及四年级下册中由增加花圃的长或宽而产生的实际问题。如果按照教材内容直接创设问题的情境,学生接受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先创设活动情境,比如解决增加花圃的长或宽而产生的实际问题时,笔者是让学生先通过把长方形纸片进行剪和拼,以此来掌握改变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即明确扩展长方形的长或宽之后,所改变的并不只是一条边的长或宽,而是使原来的长方形增加或缩小一个块面;而后再通过画示意图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遵循由直觀到抽象的原则,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学习数学和探究数学的兴趣,得到保护和发展。
抽象概念寓于直观形象中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由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我们知道,一、二年级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三、四年级抽象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五、六年级抽象思维能力在继续发展,但学生的思维就是要靠形象来支撑,因此,教师在教学数学时要尽可能地从形象入手,逐步抽象,建立相应的表象,用生动的语言将抽象概念寓于直观形象中,营造平和的学习氛围。例如:为了让二年级学生能发现“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的规律并较好表达出来时,笔者在学生操作活动后这样引导——
师:把活动角的顶点向上,两条边向下举起,大家看,这时的角是否像人站立时的两条腿?
生:像!
师:他们是怎样站着的?你们能学学看吗?
生:是叉开的。(做叉开腿的动作)
师:要改变这个角的大小,你会怎么办?
生:(边做动作边说)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
这样一个小小的比喻,对学生来说,从形象到抽象的飞跃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看着他们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怎能不感叹语言形象化的妙用呢?因此,数学教师也应该在语言上多下功夫,让数学课的色彩斑斓起来,不再灰色,这样学生们将会更爱数学。
多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新课改教材中关于实际应用的设计,大多是以图画的方式呈现的,其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数学从生活中来。在实际应用中,多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例题教学后,结合实际进行相应的练习,就可以举一些师生都参与的实际问题。比如,在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可以举例:“班级中××和妈妈买苹果××千克,××和爸爸买香蕉××千克,苹果和香蕉每千克分别××元、××元,求买苹果和香蕉一共用多少元。”还有行程问题中相向、相背或同向等不同类型应用题,都可以举师生参与的例子,这样举出的实例,既简单,又实用,让学生们感觉到就好像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数学课充满了浓浓的趣味性,让学生们在兴致勃勃的状态中充满激情的学习,高效地培养了数学思维。
设计优质的教学活动方案
传统教学太过注重知识技能的单纯传授和机械训练,这样很容易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新课标提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好奇、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阶段,数学活动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活动要设计在一节课的刀刃上,万万不可上成一节形式大于内容的课。设计优质的教学活动方案,让学生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发展。比如,感知“一万”这个数的大小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把学生分组,让各组成员提前准备一千粒玉米,同时准备一百粒、十粒各一份的玉米;到上课时,把十包一千粒的玉米合起来组成“一万”,让大家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这些活动,明确一十、一百、一千、一万各数目之间数量的多少和重量上的悬殊,进而使他们很自然地对“一万”这一概念有了深刻而清晰的印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在逐渐累积的教学经验中,不断探索更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孩子在强烈而浓厚的数学兴趣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