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站在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从理论上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的意义和内涵进行了研究;叙述了国内外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教材建设的方案。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0124-0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短短几年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发展——改革——提高的过程,所有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对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都达成了共识,这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教育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全国高职院校招生数超过普通高校的招生数,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了解和认可度也在逐年提高,最有说服力的是毕业生就业率,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2007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透露,截止2007年12月31日,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4.84%,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90%,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19%。2007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6.89%;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正在逐年增加,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工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所左右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即将迎来欣欣向荣的春天。
然而,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与社会的需要相比,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许多高职专业设置仍然套用或延用原高等专科教育或本科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专业结构布局没有作全面的调整,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模式未能根本改观,课程也大部分选自本科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很多还是延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不仅缺少本科教育的理论层次,也没有能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在课程设置和培养规格上缺乏高职特色;由于课程设置和培养规格偏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加上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把握不够准确,目前的高职教材,其来源一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二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三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个别教师自行编写,甚至是无教材上课。表现出了教学的随意性。
虽然目前高职教育的规模、就业率逐年攀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表象是我国社会经济飞跃发展,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缺口太大所致,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的过程已经完善。相反,随着每年大批毕业生的就业。用人单位对招聘的员工要求会越来越高。如果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没有根本性的改革,势,必将造成高职毕业生的信誉度的降低,办学水平的滑坡,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1 课程设一的研究
在我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原则。“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应该从职业的需求出发,构建适合市场正确的专业教学体系。因此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上都要以职业的需要为中心。
1.1 课程设置与办学宗旨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就业就是选择所从事的职业。课程与职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课程必须与职业建立紧密关系,否则培养的人才就无法满足就业的需要,不同的联系状态,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效果。那么靠什么来联系课程与职业呢?答案是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
现阶段的职业能力是指“取得从事某种职业工作应具备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岗位能力。主要分为职业专门技能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职业专门技能能力是指完成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从事基本的职业工作的能力。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及综合运用技术从事专业活动的熟练程度。职业关键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三个方面:学习能力指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学习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的能力,工作能力指按工作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工作方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协调能力、对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指学习中能提出不同的见解的能力、工作中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量完成任务的方案和途径等方面的能力。当然除职业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如思想修养、公共道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等。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就是根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把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要求。
1.2 国际上高职课程设置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模式首先是“学科系统化”的,在经历了“职业分析导向”和“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后,目前正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
1.2.1 学科系统化课程设置模式:是我国传统的课程模式,分文化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大部分,也称为“老三段”,这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通常采用的方法。由于很容易在大学里找到与多数职业教育专业相“对应”的学科,因此许多课程开发事实上成了从学科知识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简化”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将各类课程按(知识内容)顺序分阶段排列,组成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的结构庞大的体系。其主要特点表现在理论与实践课程并列、重视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课单独设课自成系统等方面,其优点是逻辑性、(学科)系统性强。但是,学科课程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另外学科课程的梯形课程排列方式增加了基础理论学习的难度,也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这种模式只适 合于经济刚刚恢复发展,人才供不应求的卖方人才市场时期。
1.2.2 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职业分析导向课程设置是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之上的课程设置模式。高职教育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后,高职教育考虑更多的是内涵与质量,于是继续深化了产学合作,把就业能力甚至上岗能力作为高职课程首要考虑的问题,强调针对市场培养人才。国外成功的有“双元制”、CBE和MES等。
CBE是北美和澳洲等地推广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模式。CBE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是能力,课程设计采用模块式方案,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CBE课程开发以职业分析为起点,并把职业能力DACUM看作职业教育的基础,相对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来讲,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双元制”的本质是“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重视宽基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等。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课程方案,是针对职业岗位规范进行就业技能培训的模块课程组合方案,其着眼点是通过一个模块单元的学习,使受训者获得社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一种实际技能,每个模块都是可以灵活组合的、技能及其所需知识相统一的教学单元。
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是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出发,突出岗位式的专业性课程,也就是说,强调毕业就能上岗,就能工作。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就业压力大、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时期。
1.2.3 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学习理论导向课程设置模式是按照学习理论确定课程结构的方法,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学生认知能力、一般行动能力和个性发展,把有效的学习过程作为主导思想。这是一种典型的从普通教育直接移植的、素质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近几年比较有影响的如“宽基础活模块(称KH)”和“多元整合”课程开发模式。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将全部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宽基础阶段,即教学内容不针对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以期为今后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第二阶段称为活模块阶段,其功能是学生在选定好模块后,针对相对确定的一个或几个就业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做技能方面的准备。能够实现“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其倡导者一般是来自教育学界而不是企业和技术教育界的专家。然而,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方案中,将遵循学校现有教学管理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放在首要位置,学习内容合理与否退居到了较为次要的位置。因此学习内容与职业行动的联系不紧密,无法提供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工作经验,这种职业教育最多只能提供一种职业基础教育。由于它“仅停留于对传统(学科)模式的改良,因此无法实现职教课程和开发模式转型的目标”。
“多元整合”课程开发模式在对现有各种课程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各种模式的优点。集各家所长概括它们的共同规律,整合成一个最优化的课程模式。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职业化方向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化。
1.2.4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20世纪后期,人们开始认识到,除专业能力之外,劳动者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具备职业行动能力。最典型的是以项目教学代替学科性灌输式教学的课程和教学改革。
项目教学的核心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学生以小组形式独立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有产出的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总结谈话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师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教学项目和多种辅助手段(如引导课文等“学材”)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推广项目教学,事实上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一个表象。
1.3 我国课程设置模式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是:①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要求就业者具有很强的岗位职业能力,即毕业就能上岗,就能工作:②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增加,人们转岗或转业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要求学生具有专业性课程迁移能力;③知识经济代替工业经济,网络时代与现实世界共存,知识和技能的老化周期大大缩短。“为生涯做准备而不是为即时就业做准备”、“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的观念被大多数人接受,要求学生应具有继续学习能力;④信息时代中,职业岗位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那么精确,而是需要复合型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⑤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需要多元化的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区域化的特点。
由于上述原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经历了从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到学习国外成功的“双元制”、CBE、MES等课程模式,再到目前根据国情提出的我国本土化、地方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非学科课程模式,即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VOCSCUM课程模式。
VOCSCUM课程设置的原则: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适应学生智能特点,在宏观上以能力本位开发专业课程,在中观上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链路课程:在微观上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其考核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标准;以专业课程整体剖析的课程评价方式;以产学研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VOCSCUM课程模式特点: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系统化课程和进行课程评价和调控。这个职业能力是来自于行业分析和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要与时俱进。
VOCSCUM课程模式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在宏观上,应采用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在中观上,一个链路的课程应采用任务中心的课程;在微观上,单元课程可采用多种范型的课程,如问题中心、训练中心、任务中心、体验中心和“必需够用”的学科中心的范型课程。
VOCSCUM课程类型(即单元课程分类),有通用技术课程、专业任务课程、证书培训课程、通识课程4类。
VOCSCUM专业课程开发是在宏观层面上的,开发的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即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职业学习分析、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和单元课程的开发。
在我国,VOCSCUM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如北京联合大学与ATA公司联合开发的多媒体制作专业课程、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IT专业协作委员会与信息产业部及企业合作开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属于校企合作专业课程案例:问题中心范型的“程序设计基础”、项目中心范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体验中心范型的“暖通空调系统维护技术实习”、培训中心范型的“汽车维修技术取证实训”等属于单元课程的案例。
2 教材建设的研究
2.1 教材建设的重要性。课程和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二个重要手段,有了好的课程设置,没有好的教学与之匹配,培养目标还是不能实现。作为教学三要素(教师、教材、学生)之一的教材是知识传授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一座桥梁;教材还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与具体化,它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表达思想观点、传播专业实践和理论知识的主要窗口:对学生而言,教材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最重要的平台,是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工具。教材的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智能的提高、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成败。但教材建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受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
自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以来,教材改革和建设一直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2001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教高[200111号文件《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作为“十五”高校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探索建设适应新世纪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包括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多媒体、多品种系列配套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彻底改变“教材耽误人才”的落后局面。
2.2 高职教材建设的基本要求。高职教材应突出“高职”特色。既要有高等理论又要有职业能力。因此教材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2.2.1 实用性,高职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因而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理论贯彻“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强调实用性,对于繁琐的公式推导和大篇幅的理论分析则尽可能避免。实训教材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简明实用,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实践,技能操作符合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基本技能贯穿教学的始终。
2.2.2 层次性。理论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要高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水平,但不能偏深、偏难,文字叙述要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获得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所必需的专业理论,另外,教材除了“必需、够用“的内容外,还要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即要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理论及时地添加到教材中去,更新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内容,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合企业的要求;适当加入该课程及技术的发展前景新的技术理论,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能力获得非技术职业素质的形成和持续学习所需的基础理论;实训教材要把技术应用训练作为教材的核心,并将其贯穿于教材的始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内容及考核标准也要有层次,达到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不同层次要求水平。
2.2.3 综合性,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既要体现职业性又要体现高等性,职业性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训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而高等性要确保理论教学的“必需、够用”和“前瞻性“,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学制相对固定的条件下,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而是指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因此教材从实现离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并贯穿始终。这时,教材的综合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例如理实一体化教材就很好地解决了理论、实践课时的矛盾,实现综合性。
2.2.4 整体性。如课程前后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训、实习教材的衔接。这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要综合研究课程与实践教材的编写计划,使理论知识体系与职业的实践技能体系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防止脱节,又要避免重复。
2.2.5还要注意教材内容与职业衔接。“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高新技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0124-0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短短几年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发展——改革——提高的过程,所有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对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都达成了共识,这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教育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全国高职院校招生数超过普通高校的招生数,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了解和认可度也在逐年提高,最有说服力的是毕业生就业率,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2007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透露,截止2007年12月31日,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4.84%,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90%,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19%。2007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6.89%;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正在逐年增加,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工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所左右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即将迎来欣欣向荣的春天。
然而,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与社会的需要相比,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许多高职专业设置仍然套用或延用原高等专科教育或本科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专业结构布局没有作全面的调整,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模式未能根本改观,课程也大部分选自本科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很多还是延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不仅缺少本科教育的理论层次,也没有能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在课程设置和培养规格上缺乏高职特色;由于课程设置和培养规格偏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加上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把握不够准确,目前的高职教材,其来源一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二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三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个别教师自行编写,甚至是无教材上课。表现出了教学的随意性。
虽然目前高职教育的规模、就业率逐年攀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表象是我国社会经济飞跃发展,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缺口太大所致,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的过程已经完善。相反,随着每年大批毕业生的就业。用人单位对招聘的员工要求会越来越高。如果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没有根本性的改革,势,必将造成高职毕业生的信誉度的降低,办学水平的滑坡,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1 课程设一的研究
在我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原则。“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应该从职业的需求出发,构建适合市场正确的专业教学体系。因此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上都要以职业的需要为中心。
1.1 课程设置与办学宗旨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就业就是选择所从事的职业。课程与职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课程必须与职业建立紧密关系,否则培养的人才就无法满足就业的需要,不同的联系状态,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效果。那么靠什么来联系课程与职业呢?答案是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
现阶段的职业能力是指“取得从事某种职业工作应具备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岗位能力。主要分为职业专门技能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职业专门技能能力是指完成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从事基本的职业工作的能力。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及综合运用技术从事专业活动的熟练程度。职业关键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三个方面:学习能力指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学习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的能力,工作能力指按工作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工作方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协调能力、对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指学习中能提出不同的见解的能力、工作中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量完成任务的方案和途径等方面的能力。当然除职业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如思想修养、公共道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等。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就是根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把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要求。
1.2 国际上高职课程设置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模式首先是“学科系统化”的,在经历了“职业分析导向”和“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后,目前正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
1.2.1 学科系统化课程设置模式:是我国传统的课程模式,分文化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大部分,也称为“老三段”,这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通常采用的方法。由于很容易在大学里找到与多数职业教育专业相“对应”的学科,因此许多课程开发事实上成了从学科知识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简化”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将各类课程按(知识内容)顺序分阶段排列,组成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的结构庞大的体系。其主要特点表现在理论与实践课程并列、重视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课单独设课自成系统等方面,其优点是逻辑性、(学科)系统性强。但是,学科课程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另外学科课程的梯形课程排列方式增加了基础理论学习的难度,也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这种模式只适 合于经济刚刚恢复发展,人才供不应求的卖方人才市场时期。
1.2.2 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职业分析导向课程设置是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之上的课程设置模式。高职教育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后,高职教育考虑更多的是内涵与质量,于是继续深化了产学合作,把就业能力甚至上岗能力作为高职课程首要考虑的问题,强调针对市场培养人才。国外成功的有“双元制”、CBE和MES等。
CBE是北美和澳洲等地推广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模式。CBE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是能力,课程设计采用模块式方案,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CBE课程开发以职业分析为起点,并把职业能力DACUM看作职业教育的基础,相对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来讲,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双元制”的本质是“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重视宽基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等。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课程方案,是针对职业岗位规范进行就业技能培训的模块课程组合方案,其着眼点是通过一个模块单元的学习,使受训者获得社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一种实际技能,每个模块都是可以灵活组合的、技能及其所需知识相统一的教学单元。
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是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出发,突出岗位式的专业性课程,也就是说,强调毕业就能上岗,就能工作。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就业压力大、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时期。
1.2.3 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学习理论导向课程设置模式是按照学习理论确定课程结构的方法,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学生认知能力、一般行动能力和个性发展,把有效的学习过程作为主导思想。这是一种典型的从普通教育直接移植的、素质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近几年比较有影响的如“宽基础活模块(称KH)”和“多元整合”课程开发模式。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将全部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宽基础阶段,即教学内容不针对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以期为今后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第二阶段称为活模块阶段,其功能是学生在选定好模块后,针对相对确定的一个或几个就业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做技能方面的准备。能够实现“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其倡导者一般是来自教育学界而不是企业和技术教育界的专家。然而,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方案中,将遵循学校现有教学管理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放在首要位置,学习内容合理与否退居到了较为次要的位置。因此学习内容与职业行动的联系不紧密,无法提供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工作经验,这种职业教育最多只能提供一种职业基础教育。由于它“仅停留于对传统(学科)模式的改良,因此无法实现职教课程和开发模式转型的目标”。
“多元整合”课程开发模式在对现有各种课程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各种模式的优点。集各家所长概括它们的共同规律,整合成一个最优化的课程模式。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职业化方向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化。
1.2.4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20世纪后期,人们开始认识到,除专业能力之外,劳动者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具备职业行动能力。最典型的是以项目教学代替学科性灌输式教学的课程和教学改革。
项目教学的核心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学生以小组形式独立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有产出的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总结谈话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师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教学项目和多种辅助手段(如引导课文等“学材”)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推广项目教学,事实上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一个表象。
1.3 我国课程设置模式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是:①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要求就业者具有很强的岗位职业能力,即毕业就能上岗,就能工作:②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增加,人们转岗或转业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要求学生具有专业性课程迁移能力;③知识经济代替工业经济,网络时代与现实世界共存,知识和技能的老化周期大大缩短。“为生涯做准备而不是为即时就业做准备”、“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的观念被大多数人接受,要求学生应具有继续学习能力;④信息时代中,职业岗位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那么精确,而是需要复合型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⑤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需要多元化的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区域化的特点。
由于上述原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经历了从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到学习国外成功的“双元制”、CBE、MES等课程模式,再到目前根据国情提出的我国本土化、地方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非学科课程模式,即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VOCSCUM课程模式。
VOCSCUM课程设置的原则: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适应学生智能特点,在宏观上以能力本位开发专业课程,在中观上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链路课程:在微观上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其考核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标准;以专业课程整体剖析的课程评价方式;以产学研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VOCSCUM课程模式特点: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系统化课程和进行课程评价和调控。这个职业能力是来自于行业分析和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要与时俱进。
VOCSCUM课程模式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在宏观上,应采用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在中观上,一个链路的课程应采用任务中心的课程;在微观上,单元课程可采用多种范型的课程,如问题中心、训练中心、任务中心、体验中心和“必需够用”的学科中心的范型课程。
VOCSCUM课程类型(即单元课程分类),有通用技术课程、专业任务课程、证书培训课程、通识课程4类。
VOCSCUM专业课程开发是在宏观层面上的,开发的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即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职业学习分析、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和单元课程的开发。
在我国,VOCSCUM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如北京联合大学与ATA公司联合开发的多媒体制作专业课程、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IT专业协作委员会与信息产业部及企业合作开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属于校企合作专业课程案例:问题中心范型的“程序设计基础”、项目中心范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体验中心范型的“暖通空调系统维护技术实习”、培训中心范型的“汽车维修技术取证实训”等属于单元课程的案例。
2 教材建设的研究
2.1 教材建设的重要性。课程和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二个重要手段,有了好的课程设置,没有好的教学与之匹配,培养目标还是不能实现。作为教学三要素(教师、教材、学生)之一的教材是知识传授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一座桥梁;教材还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与具体化,它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表达思想观点、传播专业实践和理论知识的主要窗口:对学生而言,教材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最重要的平台,是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工具。教材的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智能的提高、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成败。但教材建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受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
自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以来,教材改革和建设一直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2001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教高[200111号文件《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作为“十五”高校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探索建设适应新世纪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包括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多媒体、多品种系列配套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彻底改变“教材耽误人才”的落后局面。
2.2 高职教材建设的基本要求。高职教材应突出“高职”特色。既要有高等理论又要有职业能力。因此教材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2.2.1 实用性,高职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因而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理论贯彻“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强调实用性,对于繁琐的公式推导和大篇幅的理论分析则尽可能避免。实训教材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简明实用,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实践,技能操作符合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基本技能贯穿教学的始终。
2.2.2 层次性。理论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要高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水平,但不能偏深、偏难,文字叙述要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获得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所必需的专业理论,另外,教材除了“必需、够用“的内容外,还要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即要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理论及时地添加到教材中去,更新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内容,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合企业的要求;适当加入该课程及技术的发展前景新的技术理论,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能力获得非技术职业素质的形成和持续学习所需的基础理论;实训教材要把技术应用训练作为教材的核心,并将其贯穿于教材的始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内容及考核标准也要有层次,达到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不同层次要求水平。
2.2.3 综合性,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既要体现职业性又要体现高等性,职业性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训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而高等性要确保理论教学的“必需、够用”和“前瞻性“,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学制相对固定的条件下,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而是指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因此教材从实现离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并贯穿始终。这时,教材的综合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例如理实一体化教材就很好地解决了理论、实践课时的矛盾,实现综合性。
2.2.4 整体性。如课程前后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训、实习教材的衔接。这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要综合研究课程与实践教材的编写计划,使理论知识体系与职业的实践技能体系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防止脱节,又要避免重复。
2.2.5还要注意教材内容与职业衔接。“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高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