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幼儿向教师打小报告的现象,而且说的事情五花八门:“老师,他打了我一下。”“老师,他们在玩玩具。”“老师,他们又在说话了。”时常会有一些孩子过来跟你“唠叨”,向你告状,我们通常的处理方式是看起来在意、实际上忽略,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隐忧。对幼儿友好交往能力的培养,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已是势在必行。
反思
【反思一】培养幼儿友好交往能力的意义是什么?
交往是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社会必需的个性品质。友好交往是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表现方式,即具有诸如关心、帮助、分享、保护等行为,是人类社会提倡的有利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是人类社会科学化的核心,也是道德教育注重培養的行为。孩子去幼儿园适应团体生活是其社会行为发展的开端,与同伴交往相处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同伴关系是年龄相仿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交往不仅能为孩子提供大量了解他人的机会,同时也能帮助其逐步学会如何与人共同活动,学会合作与解决冲突,从而使社会认知能力和交往能力不断提高,有利于孩子形成自信、自尊、活泼开朗的性格。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孩子萌生和做出友好交往的意识和行为之后,才有可能产生道德感,求得生存和发展。面对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这里的竞争是自我超越,而不是贬低他人,合作则是交往的完美体现。所以,培养幼儿的友好交往能力,让其充分体验给予与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充分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爱,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以及使他们将来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反思二】幼儿缺失友好交往能力的原因在哪里?
第一,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来看,他们家里没有与其年龄相仿的人,缺少接受教育的重要因素——同龄伙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加上长辈、父母的百依百顺,导致他们没有友好交往的对象,难以形成友好交往行为。所以,独生子女的行为特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主体特质受制于客体环境的必然产物。
第二,从家长的育儿观念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而相对忽视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局限性也是导致幼儿唯我独尊、缺乏交往能力的原因之一。
培养幼儿友好交往的能力
幼儿园、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应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注意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不在孩子面前吵架,营造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家长还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教育,这样能帮助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增强积极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也能满足其与同伴相处的社会需要;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是自由和安全的。师生关系一定要和谐平等,教师要尊重幼儿,使其树立交往信心,同时赏识幼儿,促进其交往行为的发生,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游戏活动,鼓励其与同伴交往
游戏是培养孩子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的情景鼓励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如,让孩子礼貌地提出请求:“我们一起玩好吗?”“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同伴商量,得到同伴的接纳后,再提醒其遵守游戏规则,培养其与同伴相处过程中的合作行为和规则意识。游戏活动结束后,可以强化孩子和同伴在一起的快乐,从而使孩子认识到,只有有了同伴,才能玩得愉快,以更进一步地促进和巩固孩子合作行为的发展。
教育孩子礼貌待人、关心同伴
要教育孩子,首先得为人师表,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彬彬有礼、温良谦恭,给孩子树立一个模范;其次,必须做到尊重幼儿。幼儿是一个生长、发展着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喜好,他们有思想、有思维、有独立人格,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幼儿,使他们树立友好交往的意识和信心。在孩子与同伴进行活动时,要教育孩子学会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还要教育孩子对同伴有礼貌,要与同伴互相谦让、友好相处。通过活动,让孩子了解同伴、多交朋友。同时,可以让孩子介绍自己的朋友,使孩子为自己有很多的朋友而感到自豪,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反思
【反思一】培养幼儿友好交往能力的意义是什么?
交往是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社会必需的个性品质。友好交往是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表现方式,即具有诸如关心、帮助、分享、保护等行为,是人类社会提倡的有利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是人类社会科学化的核心,也是道德教育注重培養的行为。孩子去幼儿园适应团体生活是其社会行为发展的开端,与同伴交往相处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同伴关系是年龄相仿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交往不仅能为孩子提供大量了解他人的机会,同时也能帮助其逐步学会如何与人共同活动,学会合作与解决冲突,从而使社会认知能力和交往能力不断提高,有利于孩子形成自信、自尊、活泼开朗的性格。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孩子萌生和做出友好交往的意识和行为之后,才有可能产生道德感,求得生存和发展。面对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这里的竞争是自我超越,而不是贬低他人,合作则是交往的完美体现。所以,培养幼儿的友好交往能力,让其充分体验给予与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充分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爱,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以及使他们将来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反思二】幼儿缺失友好交往能力的原因在哪里?
第一,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来看,他们家里没有与其年龄相仿的人,缺少接受教育的重要因素——同龄伙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加上长辈、父母的百依百顺,导致他们没有友好交往的对象,难以形成友好交往行为。所以,独生子女的行为特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主体特质受制于客体环境的必然产物。
第二,从家长的育儿观念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而相对忽视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局限性也是导致幼儿唯我独尊、缺乏交往能力的原因之一。
培养幼儿友好交往的能力
幼儿园、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应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注意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不在孩子面前吵架,营造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家长还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教育,这样能帮助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增强积极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也能满足其与同伴相处的社会需要;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是自由和安全的。师生关系一定要和谐平等,教师要尊重幼儿,使其树立交往信心,同时赏识幼儿,促进其交往行为的发生,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游戏活动,鼓励其与同伴交往
游戏是培养孩子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的情景鼓励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如,让孩子礼貌地提出请求:“我们一起玩好吗?”“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同伴商量,得到同伴的接纳后,再提醒其遵守游戏规则,培养其与同伴相处过程中的合作行为和规则意识。游戏活动结束后,可以强化孩子和同伴在一起的快乐,从而使孩子认识到,只有有了同伴,才能玩得愉快,以更进一步地促进和巩固孩子合作行为的发展。
教育孩子礼貌待人、关心同伴
要教育孩子,首先得为人师表,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彬彬有礼、温良谦恭,给孩子树立一个模范;其次,必须做到尊重幼儿。幼儿是一个生长、发展着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喜好,他们有思想、有思维、有独立人格,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幼儿,使他们树立友好交往的意识和信心。在孩子与同伴进行活动时,要教育孩子学会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还要教育孩子对同伴有礼貌,要与同伴互相谦让、友好相处。通过活动,让孩子了解同伴、多交朋友。同时,可以让孩子介绍自己的朋友,使孩子为自己有很多的朋友而感到自豪,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