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或许每个人对“教育”二字都有不同的诠释,从书上看到各著名的教育学家对教育本质的诠释都各有见解。我国著作《学记》中提到教育的本质是“以身作则,长善救失。”虽然表面看来只是言简意赅的八个字,实际内有乾坤。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那么,教师该教给学生什么?伟大的教育学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写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作为教师,我曾多次问自己:“教育是什么?”是教会学生书中知识后就完成任务了吗?显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教师的职责并不是仅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青少年一代塑造美好的心灵。通过具体的教学教育工作,教师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影响着学生,从而造就掌握一定文化、具备一定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社会成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另一种作法似乎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它把道德教育的责任交给了所有教师,因为各学科都可以在这方面起到作用。”“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显然,教学分工是为了让教师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但这并不等于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在教学中和教学活动以外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下面的几点途径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教师同样也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身上放大,不管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在他们看来,教师就是百科全书,无所不知,他们愿意相信教师所说的一切,所以,要想让学生文明礼貌、乖巧懂事,教师就必须做好典范、树立好榜样。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令则不行。”
记得那天的语文课上,如往常一样,我在讲台上评讲练习,其中有一道题目是:给“观察”两个字标拼音,guān chā。当讲完该题时,我却发现讲台下面骚动起来,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看向我,一个个欲言又止。终于,班上一个平时略显胆大顽皮的男生用他最快的速度说:“老师写错了……”“错了……”,接二连三的声音响了起来:“应该是guān chá。”看着他们那一双双纯真而明亮的眼睛,我心里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思考该如何应对这一尴尬而棘手的场面。终于,我郑重地放下手中的笔,一字一句地说:“同学们,对不起,我做错了,你们真是火眼金睛啊!”说完,我重新认真地再评讲了一遍:“感谢同学们帮助老师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希望你们不要像老师一样犯这样的错误。”学生们非常兴奋又慷慨地接受了我的道歉。为了表明我知错而改的决心,当天晚上,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虽然圣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我们在三尺讲台上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背负的是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责任,我们不能粗心大意,应该吃透了每节课的知识才能教给学生。此外,必须勇于承认错误。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善于利用主题情景图,开发德育资源
部编版1~3年级语文教材最大的改变是在教材中增加了更多新颖的情境图和改编了部分课文,这些情境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善于挖掘图中的资源将是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亮点。
深入研究教材,在课堂上渗透潜在的德育知识
在小学的学科教材中,大部分的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一丝不苟地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知识的分析中。如,执教一年级《青蛙写诗》这一课时,除了可以让学生欣赏诗歌,学会逗号、句号的运用,还可以渗透以下内容:青蛙是吃害虫,是庄稼的卫士,这样能让庄稼少生病、增产量,所以我们不能伤害它们。在生活中,这样的教育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就不难找到德育的素材。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传承勤俭节约美德、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节能意识等,对学生今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在语文课中渗透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并非通过一朝一夕就能看见成效,它是一项艰苦、细致、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做德育渗透的有心人,持之以恒地研究探索,才能把握其中的规律,达到渗透自如、游刃有余的效果。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结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思想实际,点点滴滴地进行有机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就能达到智育、德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那么,教师该教给学生什么?伟大的教育学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写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作为教师,我曾多次问自己:“教育是什么?”是教会学生书中知识后就完成任务了吗?显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教师的职责并不是仅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青少年一代塑造美好的心灵。通过具体的教学教育工作,教师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影响着学生,从而造就掌握一定文化、具备一定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社会成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另一种作法似乎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它把道德教育的责任交给了所有教师,因为各学科都可以在这方面起到作用。”“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显然,教学分工是为了让教师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但这并不等于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在教学中和教学活动以外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下面的几点途径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教师同样也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身上放大,不管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在他们看来,教师就是百科全书,无所不知,他们愿意相信教师所说的一切,所以,要想让学生文明礼貌、乖巧懂事,教师就必须做好典范、树立好榜样。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令则不行。”
记得那天的语文课上,如往常一样,我在讲台上评讲练习,其中有一道题目是:给“观察”两个字标拼音,guān chā。当讲完该题时,我却发现讲台下面骚动起来,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看向我,一个个欲言又止。终于,班上一个平时略显胆大顽皮的男生用他最快的速度说:“老师写错了……”“错了……”,接二连三的声音响了起来:“应该是guān chá。”看着他们那一双双纯真而明亮的眼睛,我心里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思考该如何应对这一尴尬而棘手的场面。终于,我郑重地放下手中的笔,一字一句地说:“同学们,对不起,我做错了,你们真是火眼金睛啊!”说完,我重新认真地再评讲了一遍:“感谢同学们帮助老师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希望你们不要像老师一样犯这样的错误。”学生们非常兴奋又慷慨地接受了我的道歉。为了表明我知错而改的决心,当天晚上,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虽然圣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我们在三尺讲台上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背负的是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责任,我们不能粗心大意,应该吃透了每节课的知识才能教给学生。此外,必须勇于承认错误。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善于利用主题情景图,开发德育资源
部编版1~3年级语文教材最大的改变是在教材中增加了更多新颖的情境图和改编了部分课文,这些情境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善于挖掘图中的资源将是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亮点。
深入研究教材,在课堂上渗透潜在的德育知识
在小学的学科教材中,大部分的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一丝不苟地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知识的分析中。如,执教一年级《青蛙写诗》这一课时,除了可以让学生欣赏诗歌,学会逗号、句号的运用,还可以渗透以下内容:青蛙是吃害虫,是庄稼的卫士,这样能让庄稼少生病、增产量,所以我们不能伤害它们。在生活中,这样的教育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就不难找到德育的素材。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传承勤俭节约美德、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节能意识等,对学生今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在语文课中渗透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并非通过一朝一夕就能看见成效,它是一项艰苦、细致、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做德育渗透的有心人,持之以恒地研究探索,才能把握其中的规律,达到渗透自如、游刃有余的效果。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结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思想实际,点点滴滴地进行有机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就能达到智育、德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