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成立50周年之际,一位87岁的老人执意要再次回到西藏,送上自己的祝福。他就是亲历了西藏变革风云,见证了西藏的“成长”、发展,奔走在青藏铁路建设背后的“西藏区委第一书记”、一位抗寇击敌的将军——阴法唐。
时隔两年,当听到阴老再次进藏的消息时,记者再次拨通了阴老的电话,表达对他的仰慕。电话那边,洪亮的嗓音、爽朗的笑声,使记忆切换到2年前第一次与他见面的场景:身材不高,头发虽已苍白,但红光满面,精神十足。采访期间,阴老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爽练。谈到一些有趣的事情,总会呵呵的笑起来,很有意趣。回忆清晰可辨,似乎只要我再次敲开他家的那扇门,一切还可以重新开始。
投身革命 抗寇击敌
1942年,阴老任冀鲁豫八分区蒲县县大队政委。有一次,日寇“扫荡”蒲县,日军汽车部队隆隆驶来,形势紧迫,阴老接受命令掩护组织撤退。他只带了30人,埋伏在打谷场,用四轮车堵住路,等待日寇到来。当日寇汽车部队进入手榴弹投程范围时,四方枪声齐起,手榴弹爆炸声轰鸣,大部分日寇还没明白过来就已被炸死,完全丧失了抵抗力。这就是名噪一时的“蒲县小芦庄战役”。
1946年,阴老担任冀鲁豫军区八分区独立团团政委。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几大著名战役,转战神州各地,在枪林弹雨里奋击勇进。“平汉战役、淮海战役、鲁西南战役、进军大别山……”阴老掰着手指头边数边回忆。
1950年,时任18军52师副政委的阴老随部队进军西藏。“当时,我们在丛山冰河盘踞的高原上,在高寒缺氧大量负重的情况下边打边走。路上行军没有房屋帐篷,战士倒地就睡,晚上下了雪,早上起来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到一个人。一招呼人一个一个才从雪里面钻出来……”阴老边回忆边讲述,“14天行进了1400华里,部队克服了难以细数的艰苦困难。神奇地绕到昌都背后堵住了向西藏方向撤退的道路,包围了敌军,漂亮地赢得了昌都战役。”同年10月,西藏昌都解放后,完成进藏任务的阴老便留在了西藏,开始负责地方工作。这是阴老第一次进藏,一呆就是20多年。
心系藏脉 身证藏史
“进去了不等于站住了,站住了不等于站稳了。”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起初,当地宗教势力对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都很抵触,接触氛围紧张,工作展开棘手。化开这座积年累月形成的“坚冰”比进藏更加困难。
1952年,阴法唐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孜江分工委书记。江孜地区是“全西藏大贵族最多的地方”,地区情况更为复杂。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安定,争取上层贵族,团结他们进入统一战线。党中央和“三大领主”签署了“十七条协议”。对西藏的“特别”情况采取“特别”政策,尊重宗教与当地习俗的“特别”。希望当时的贵族为了西藏的安定繁荣和祖国的统一团结做出贡献。
为了积极宣传党的“宽亲”政策,说服“三大领主”,阴老为此没少“磨嘴皮子”。他亲自一家一户登门拜访。无论是闭门羹、冷言冷语,还是长途跋涉饥餐露宿,他都保持不懈热诚宣传“十七条协议”、“藏汉一家”、“爱国统一战线”、“党的宗教、民族政策”等等。还举办节日聚会、办文艺团体演出宣传等。功夫不负有心人,走过艰难,吃过苦头,阴老团结了进步人士,结交了很多上层朋友。
为了能够“站稳”,扩大党和军队的政治影响。阴老努力做好群众服务工作。修桥补路、帮助群众干活、听寒探饥、给青年、妇女做思想工作……在这些身边点点滴滴的事情中,阴老无声地在传达着党和中央的声音,如三月春雨流进藏民心中。
在藏民秋收的田地里,在和藏民混杂一起的劳动中,在部队开荒自给的人流间,很难认出来那个“泥人”,那个挥汗如雨的人,就是书记阴法唐。
1954年,江孜出现了史前未有的“浩劫”性水灾,在这场劫难中死亡1000多人。这在地广人稀的西藏是损失惨重的。有的村庄整个“消失”,只留了一棵树,成为“无人区”。阴法唐联系西藏“三大领主”紧急成立救灾委员会,拨款赈灾,要把物资发放到群众手中,减除差役。然而,这些作法与“三大领主”发生了强烈的冲突。阴老经过艰苦的工作才争取到资金平均发放给群众,而差役却只能象征性的解决。拿到党和中央政府的粮食、帐篷、衣服,激动的藏民热泪盈眶无以言表。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党中央、毛主席处处为我们着想!”“所以这个感情啊……”阴法唐语重心长地感叹“越来越深。”
1959年,西藏上层反动“三大领主”等叛国分子,武装叛乱。群众工作扎实的孜江地区情况较轻,平叛工作很快结束。阴老抓住机会,“借势推力”推行“边平叛边改革”。
改革工作要扎实。期间,阴老亲自跑到山巅峦背的牧区点,进行试点改革。在牛羊帐篷里“蹲”上两个多月;在农区点再“蹲”上两个月。同时,推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取消农奴和农奴主阶级之分;对组织参加叛乱的“三大领主”开斗争大会;把叛乱的“三大领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赎买没有叛乱的上层贵族土地。“孜江的达赖庄园就分给了群众”。讲到这,阴老更兴奋了。
有了自己土地的群众深爱感动,奔走相告。有的直接跑到刚分的地里睡觉,有的跑到地里,捧起一把土高高扬起“我解放了!”群众坦开一片心,真情甘唱共产党,深信毛主席。“坚冰”熔化成一江春水。血脉情深溶成一家。藏民见到工作人员都称“老师”,把解放军称作“菩萨兵”。
21年的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平叛、土改……砸碎了禁锢在人民身上的铁链,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西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天白云的高原上回响着嘹亮的《翻身农奴把歌唱》。这些泪水,这些歌唱,这些欢笑,这些岁月,这些面孔,阴老一一见证。
重返藏土 发展经济
稳定团结群众,保障边境和平。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阴老还担任了中印边境反击战作战指挥。1971年“文革”时期,阴老被调出西藏,任福州军区副政委。1978年,调任济南军区任副政委。但对于西藏,阴老“总感觉还有回来的时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首抓西藏问题。1980年3月,中央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西藏问题。阴老主动申请重返西藏工作。
1980年,阴老以“西藏区委第一书记”、“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政协主席”的身份再次登上这片土地。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思路引领下,文革期间十万多人的冤假错案一年内全部平反。西藏很快纠正了左的错误,工作重点也很快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阴老根据西藏当地的情况,实事求是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农区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牧区牛羊牲畜归户自由自养,长期不变”;“免农业税”……经济很快得到了发展。同时,阴老再三强调“不再做那些为了‘补空白’,即使‘没原料’、‘没条件’也要硬上的项目”。
为了吸引人才参加西藏建设,1982年,阴老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署名为《欢迎有志之士到西藏去》的文章。文章发表后,信如雪片飞来。当时有近4000大学生自愿入藏。他们当中不乏杰出人士,胡春华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全国人均收入340元左右,西藏人均收入300多元。已经由原来的倒数第二,跃升到第20位。阴老二次进藏工作的5年里,社会团结、国防巩固。1985年7月,阴老再次被调出西藏,任北京第二炮兵副政委。
阴老两次进藏、两次离开,26载风雨,26载藏情,他执着地行走在高原路上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再次离开西藏,殷老藏缘未尽。
梦系铁路 奔走呼吁
1978年,铁道部铁道兵开会认为,滇藏铁路比青藏铁路优越,上报中央先修滇藏铁路。中央批示:滇藏路好,青藏铁路放弃。正在铺设的青藏铁路被冻结,而后滇藏路也因资金不济而搁浅。为此,阴老忧心忡忡。1981年12月18日,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阴老说“西藏不修铁路不会大富起来”, 特别强调了修青藏铁路的必要性,建议将青藏铁路列入“六五”计划。报告获得了当时铁道部部长杨万里的认同,青藏铁路工程启动。
然而,1984年“修铁路不如修公路,修公路不如搞航空”的说法使青藏铁路再次“结霜”。
1990年已经调离西藏五年的阴老回西藏调查研究,在报告中他再次建议“下决心修青藏铁路”。并为新华社坚持写内参,极力呼吁青藏铁路工程的启动。
1994年,病床上的阴老在向江泽民汇报工作时,仍旧没有忘记强调修建青藏铁路。并建议将青藏铁路列入2000年前工作计划中。这次汇报引起了江泽民的关注。在4天以后的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提出:要做好进藏铁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听到这个指示,阴老含泪而笑。
接着,阴老找寻到了青藏铁路规划图,在国家计委铁道部搜集了资料和数据,经过各方面了解情况后,1999年开始起草报告。2000年2月10日,阴老将《关于青藏铁路复工的报告》提交给中央领导。报告中明确提到了修建青藏铁路的意义。突出强调“现在是拍板的问题,不是争论的问题。”及“早修早收益”的观点。报告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2000年4月,江泽民听完十五大计划项目报告时,提出:怎么没有青藏铁路。青藏铁路已经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关注的项目。之后铁道部两位副部长先后去考察了青藏铁路。
十五届四中全会西南组会议中,江泽民作出重要批示:青藏铁路十分必要,应下决心尽快开工。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同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建设。
2004年,阴老坐在汽车上,沿着青藏线再次考察西藏,发现青藏铁路已经没有太难的工程,完全可以提前通车。咨询完专家后,阴老向中央提交了建议青藏铁路提前通车的报告。12月,胡锦涛批示:同意提前通车。这使得2007年通车的青藏铁路提前一年投入使用。
12000公里的路程,行驶了近半个世纪;期盼了几十年的汽笛声,终于在2006年7月1日拉响了。为了青藏铁路阴老三次在会议上呼吁,写过六份报告,多次通过新闻媒体呼吁,前后奔走20年。阴老下这般“苦功夫”,不懈不馁究竟为何?似乎阴老的一句话最能窥其心思:“西藏人民最需要什么?一个发展中的西藏,没有铁路,西藏是不会大富起来的……”在阴老心中,“为西藏人民修建一条铁路”的愿望是他的不竭动力。
阴老见证了西藏的成长和变革,几十年风雨岁月冲刷着出光洁玉石般的藏情。如今回忆起来,电影胶片般掠过:西藏农奴劳作;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一张张淳朴的笑脸;高楼平地而起;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一直到现代化的拉萨。“亲身经历的,亲自建的。”阴老的西藏记忆是一部浓缩了的西藏近代史。
再一次,记者又听到了同样的话:“如果再让我干,我还想为藏民做些事情。” 就像阴老发起成立的“阴法唐西藏教育基金会”,至今仍旧在不间断地支持着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
时隔两年,当听到阴老再次进藏的消息时,记者再次拨通了阴老的电话,表达对他的仰慕。电话那边,洪亮的嗓音、爽朗的笑声,使记忆切换到2年前第一次与他见面的场景:身材不高,头发虽已苍白,但红光满面,精神十足。采访期间,阴老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爽练。谈到一些有趣的事情,总会呵呵的笑起来,很有意趣。回忆清晰可辨,似乎只要我再次敲开他家的那扇门,一切还可以重新开始。
投身革命 抗寇击敌
1942年,阴老任冀鲁豫八分区蒲县县大队政委。有一次,日寇“扫荡”蒲县,日军汽车部队隆隆驶来,形势紧迫,阴老接受命令掩护组织撤退。他只带了30人,埋伏在打谷场,用四轮车堵住路,等待日寇到来。当日寇汽车部队进入手榴弹投程范围时,四方枪声齐起,手榴弹爆炸声轰鸣,大部分日寇还没明白过来就已被炸死,完全丧失了抵抗力。这就是名噪一时的“蒲县小芦庄战役”。
1946年,阴老担任冀鲁豫军区八分区独立团团政委。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几大著名战役,转战神州各地,在枪林弹雨里奋击勇进。“平汉战役、淮海战役、鲁西南战役、进军大别山……”阴老掰着手指头边数边回忆。
1950年,时任18军52师副政委的阴老随部队进军西藏。“当时,我们在丛山冰河盘踞的高原上,在高寒缺氧大量负重的情况下边打边走。路上行军没有房屋帐篷,战士倒地就睡,晚上下了雪,早上起来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到一个人。一招呼人一个一个才从雪里面钻出来……”阴老边回忆边讲述,“14天行进了1400华里,部队克服了难以细数的艰苦困难。神奇地绕到昌都背后堵住了向西藏方向撤退的道路,包围了敌军,漂亮地赢得了昌都战役。”同年10月,西藏昌都解放后,完成进藏任务的阴老便留在了西藏,开始负责地方工作。这是阴老第一次进藏,一呆就是20多年。
心系藏脉 身证藏史
“进去了不等于站住了,站住了不等于站稳了。”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起初,当地宗教势力对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都很抵触,接触氛围紧张,工作展开棘手。化开这座积年累月形成的“坚冰”比进藏更加困难。
1952年,阴法唐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孜江分工委书记。江孜地区是“全西藏大贵族最多的地方”,地区情况更为复杂。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安定,争取上层贵族,团结他们进入统一战线。党中央和“三大领主”签署了“十七条协议”。对西藏的“特别”情况采取“特别”政策,尊重宗教与当地习俗的“特别”。希望当时的贵族为了西藏的安定繁荣和祖国的统一团结做出贡献。
为了积极宣传党的“宽亲”政策,说服“三大领主”,阴老为此没少“磨嘴皮子”。他亲自一家一户登门拜访。无论是闭门羹、冷言冷语,还是长途跋涉饥餐露宿,他都保持不懈热诚宣传“十七条协议”、“藏汉一家”、“爱国统一战线”、“党的宗教、民族政策”等等。还举办节日聚会、办文艺团体演出宣传等。功夫不负有心人,走过艰难,吃过苦头,阴老团结了进步人士,结交了很多上层朋友。
为了能够“站稳”,扩大党和军队的政治影响。阴老努力做好群众服务工作。修桥补路、帮助群众干活、听寒探饥、给青年、妇女做思想工作……在这些身边点点滴滴的事情中,阴老无声地在传达着党和中央的声音,如三月春雨流进藏民心中。
在藏民秋收的田地里,在和藏民混杂一起的劳动中,在部队开荒自给的人流间,很难认出来那个“泥人”,那个挥汗如雨的人,就是书记阴法唐。
1954年,江孜出现了史前未有的“浩劫”性水灾,在这场劫难中死亡1000多人。这在地广人稀的西藏是损失惨重的。有的村庄整个“消失”,只留了一棵树,成为“无人区”。阴法唐联系西藏“三大领主”紧急成立救灾委员会,拨款赈灾,要把物资发放到群众手中,减除差役。然而,这些作法与“三大领主”发生了强烈的冲突。阴老经过艰苦的工作才争取到资金平均发放给群众,而差役却只能象征性的解决。拿到党和中央政府的粮食、帐篷、衣服,激动的藏民热泪盈眶无以言表。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党中央、毛主席处处为我们着想!”“所以这个感情啊……”阴法唐语重心长地感叹“越来越深。”
1959年,西藏上层反动“三大领主”等叛国分子,武装叛乱。群众工作扎实的孜江地区情况较轻,平叛工作很快结束。阴老抓住机会,“借势推力”推行“边平叛边改革”。
改革工作要扎实。期间,阴老亲自跑到山巅峦背的牧区点,进行试点改革。在牛羊帐篷里“蹲”上两个多月;在农区点再“蹲”上两个月。同时,推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取消农奴和农奴主阶级之分;对组织参加叛乱的“三大领主”开斗争大会;把叛乱的“三大领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赎买没有叛乱的上层贵族土地。“孜江的达赖庄园就分给了群众”。讲到这,阴老更兴奋了。
有了自己土地的群众深爱感动,奔走相告。有的直接跑到刚分的地里睡觉,有的跑到地里,捧起一把土高高扬起“我解放了!”群众坦开一片心,真情甘唱共产党,深信毛主席。“坚冰”熔化成一江春水。血脉情深溶成一家。藏民见到工作人员都称“老师”,把解放军称作“菩萨兵”。
21年的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平叛、土改……砸碎了禁锢在人民身上的铁链,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西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天白云的高原上回响着嘹亮的《翻身农奴把歌唱》。这些泪水,这些歌唱,这些欢笑,这些岁月,这些面孔,阴老一一见证。
重返藏土 发展经济
稳定团结群众,保障边境和平。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阴老还担任了中印边境反击战作战指挥。1971年“文革”时期,阴老被调出西藏,任福州军区副政委。1978年,调任济南军区任副政委。但对于西藏,阴老“总感觉还有回来的时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首抓西藏问题。1980年3月,中央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西藏问题。阴老主动申请重返西藏工作。
1980年,阴老以“西藏区委第一书记”、“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政协主席”的身份再次登上这片土地。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思路引领下,文革期间十万多人的冤假错案一年内全部平反。西藏很快纠正了左的错误,工作重点也很快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阴老根据西藏当地的情况,实事求是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农区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牧区牛羊牲畜归户自由自养,长期不变”;“免农业税”……经济很快得到了发展。同时,阴老再三强调“不再做那些为了‘补空白’,即使‘没原料’、‘没条件’也要硬上的项目”。
为了吸引人才参加西藏建设,1982年,阴老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署名为《欢迎有志之士到西藏去》的文章。文章发表后,信如雪片飞来。当时有近4000大学生自愿入藏。他们当中不乏杰出人士,胡春华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全国人均收入340元左右,西藏人均收入300多元。已经由原来的倒数第二,跃升到第20位。阴老二次进藏工作的5年里,社会团结、国防巩固。1985年7月,阴老再次被调出西藏,任北京第二炮兵副政委。
阴老两次进藏、两次离开,26载风雨,26载藏情,他执着地行走在高原路上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再次离开西藏,殷老藏缘未尽。
梦系铁路 奔走呼吁
1978年,铁道部铁道兵开会认为,滇藏铁路比青藏铁路优越,上报中央先修滇藏铁路。中央批示:滇藏路好,青藏铁路放弃。正在铺设的青藏铁路被冻结,而后滇藏路也因资金不济而搁浅。为此,阴老忧心忡忡。1981年12月18日,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阴老说“西藏不修铁路不会大富起来”, 特别强调了修青藏铁路的必要性,建议将青藏铁路列入“六五”计划。报告获得了当时铁道部部长杨万里的认同,青藏铁路工程启动。
然而,1984年“修铁路不如修公路,修公路不如搞航空”的说法使青藏铁路再次“结霜”。
1990年已经调离西藏五年的阴老回西藏调查研究,在报告中他再次建议“下决心修青藏铁路”。并为新华社坚持写内参,极力呼吁青藏铁路工程的启动。
1994年,病床上的阴老在向江泽民汇报工作时,仍旧没有忘记强调修建青藏铁路。并建议将青藏铁路列入2000年前工作计划中。这次汇报引起了江泽民的关注。在4天以后的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提出:要做好进藏铁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听到这个指示,阴老含泪而笑。
接着,阴老找寻到了青藏铁路规划图,在国家计委铁道部搜集了资料和数据,经过各方面了解情况后,1999年开始起草报告。2000年2月10日,阴老将《关于青藏铁路复工的报告》提交给中央领导。报告中明确提到了修建青藏铁路的意义。突出强调“现在是拍板的问题,不是争论的问题。”及“早修早收益”的观点。报告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2000年4月,江泽民听完十五大计划项目报告时,提出:怎么没有青藏铁路。青藏铁路已经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关注的项目。之后铁道部两位副部长先后去考察了青藏铁路。
十五届四中全会西南组会议中,江泽民作出重要批示:青藏铁路十分必要,应下决心尽快开工。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同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建设。
2004年,阴老坐在汽车上,沿着青藏线再次考察西藏,发现青藏铁路已经没有太难的工程,完全可以提前通车。咨询完专家后,阴老向中央提交了建议青藏铁路提前通车的报告。12月,胡锦涛批示:同意提前通车。这使得2007年通车的青藏铁路提前一年投入使用。
12000公里的路程,行驶了近半个世纪;期盼了几十年的汽笛声,终于在2006年7月1日拉响了。为了青藏铁路阴老三次在会议上呼吁,写过六份报告,多次通过新闻媒体呼吁,前后奔走20年。阴老下这般“苦功夫”,不懈不馁究竟为何?似乎阴老的一句话最能窥其心思:“西藏人民最需要什么?一个发展中的西藏,没有铁路,西藏是不会大富起来的……”在阴老心中,“为西藏人民修建一条铁路”的愿望是他的不竭动力。
阴老见证了西藏的成长和变革,几十年风雨岁月冲刷着出光洁玉石般的藏情。如今回忆起来,电影胶片般掠过:西藏农奴劳作;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一张张淳朴的笑脸;高楼平地而起;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一直到现代化的拉萨。“亲身经历的,亲自建的。”阴老的西藏记忆是一部浓缩了的西藏近代史。
再一次,记者又听到了同样的话:“如果再让我干,我还想为藏民做些事情。” 就像阴老发起成立的“阴法唐西藏教育基金会”,至今仍旧在不间断地支持着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