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追求。学生作为生态课堂的主体因子,在课堂上应该享有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权利、随时质疑和争辩的权利、自选学习内容和安排活动的权利、偶尔出错或“越轨”的权利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权利。
关键词以生为本课堂生态生命灵动
杨咏梅老师在《你的教育生态了吗?》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还不把每个孩子都当作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而进行过度开发,就必须付出比破坏自然生态更大的代价。”由此引发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思考: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没有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我们的课堂生态吗?
生态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追求。学生作为生态课堂的主体因子,在课堂上应该享有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权利、随时质疑和争辩的权利、自选学习内容和安排活动的权利、偶尔出错或“越轨”的权利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权利。由此可见,我们提倡的生态课堂主要应该是“生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让生态浸润我们的数学课堂。从而使主体的因子学生在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场所中,呈现出自由地、幸福地、理想地生存和发展。
一、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阴错阳差”
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暴露出思维的原生态情况。生态课堂应该让学生享有偶尔出错的权利,因此我们就应善待学生的错误。他们能出错,正说明学生是在学习,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解决疑难,用和蔼可亲的态度给课堂增添一份温馨,从而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让学生敢于向老师吐露心声,大胆质疑,讲出自己的困惑,表达自己的情意,并随时能得到老师的理解、宽容、支持与帮助。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多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对每个人的影响更是不尽相同,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外,还要有民主教学观,教师要接纳和尊重学生,多给予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接纳自我,体现自我,从而努力改变自己。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老师没有忽略那举起又放下的小手,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没有责怪,而是倾听、微笑,让学生心存一份美好的感觉,满含鼓励,接受心灵的引领,学习的信心由此倍增,抬起了头,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没有预约的精彩。
二、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节外生枝”
对于一節普通的数学课来说,尽管教师课前已经作了精心的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还会遇到许多意外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这样将导致课堂上出现不同的节外生枝。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泉的涌动,教师要以生为本,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智慧之花闪耀光芒。
如我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按照预设程序,在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读一读书中的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里怎么有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突然的一问,出乎意料之外,使我的教学过程突然中断,然而我转念一想,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暂时放弃组织学生练习互化的环节,对学生说:“是啊,这里为什么会有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教材的老师多写了?”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展开交流。
生1:第一个“通常”是指一般情况下把分数化成小数时用这种方法,除此之外,如果分母扩大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生2:我有补充,或者是当分母缩小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时,也可以直接化成百分数。
生3:第二个“通常”的意思是当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除此之外,如果有特定要求时,就按照要求保留小数位数。
师:这几位同学的发言非常精彩!前一个“通常”是针对化分数为小数的方法而言的,后一个“通常”是针对保留几位小数而言的,两者各有不同的作用。
就这样,学生在字斟字酌的探索中,深入参与分数化百分数方法的分析、解释以及例证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活动,正如数学新课标指出的那样: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
三、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灵光一闪”
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产生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有你”到“有我”的蜕变,应该让学生吸取书本的精华、吸收教师讲解的精妙、吸纳同学见解的精彩,获得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拥有自己思想。课堂中学生在回答时往往会不经意地“灵光一闪”出现一些亮点,而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要以生为本,就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学生的“灵光一闪”,让他们以灵感为契机,步入全新的境界,让智慧闪耀光芒。
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如果教师不假思索,就会扼杀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态课堂,是润泽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长着一双慧眼,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关注学生那灵动思想的产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学生那灵动的思想,并做一个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努力尝试着把灵动思想浓墨重彩的张扬,我们的课堂也将因为学生的灵动而体现着生命的灵动,让学生的生命姿态更加自由地绽放。
关键词以生为本课堂生态生命灵动
杨咏梅老师在《你的教育生态了吗?》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还不把每个孩子都当作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而进行过度开发,就必须付出比破坏自然生态更大的代价。”由此引发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思考: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没有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我们的课堂生态吗?
生态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追求。学生作为生态课堂的主体因子,在课堂上应该享有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权利、随时质疑和争辩的权利、自选学习内容和安排活动的权利、偶尔出错或“越轨”的权利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权利。由此可见,我们提倡的生态课堂主要应该是“生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让生态浸润我们的数学课堂。从而使主体的因子学生在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场所中,呈现出自由地、幸福地、理想地生存和发展。
一、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阴错阳差”
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暴露出思维的原生态情况。生态课堂应该让学生享有偶尔出错的权利,因此我们就应善待学生的错误。他们能出错,正说明学生是在学习,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解决疑难,用和蔼可亲的态度给课堂增添一份温馨,从而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让学生敢于向老师吐露心声,大胆质疑,讲出自己的困惑,表达自己的情意,并随时能得到老师的理解、宽容、支持与帮助。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多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对每个人的影响更是不尽相同,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外,还要有民主教学观,教师要接纳和尊重学生,多给予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接纳自我,体现自我,从而努力改变自己。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老师没有忽略那举起又放下的小手,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没有责怪,而是倾听、微笑,让学生心存一份美好的感觉,满含鼓励,接受心灵的引领,学习的信心由此倍增,抬起了头,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没有预约的精彩。
二、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节外生枝”
对于一節普通的数学课来说,尽管教师课前已经作了精心的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还会遇到许多意外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这样将导致课堂上出现不同的节外生枝。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泉的涌动,教师要以生为本,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智慧之花闪耀光芒。
如我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按照预设程序,在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读一读书中的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里怎么有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突然的一问,出乎意料之外,使我的教学过程突然中断,然而我转念一想,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暂时放弃组织学生练习互化的环节,对学生说:“是啊,这里为什么会有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教材的老师多写了?”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展开交流。
生1:第一个“通常”是指一般情况下把分数化成小数时用这种方法,除此之外,如果分母扩大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生2:我有补充,或者是当分母缩小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时,也可以直接化成百分数。
生3:第二个“通常”的意思是当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除此之外,如果有特定要求时,就按照要求保留小数位数。
师:这几位同学的发言非常精彩!前一个“通常”是针对化分数为小数的方法而言的,后一个“通常”是针对保留几位小数而言的,两者各有不同的作用。
就这样,学生在字斟字酌的探索中,深入参与分数化百分数方法的分析、解释以及例证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活动,正如数学新课标指出的那样: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
三、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灵光一闪”
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产生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有你”到“有我”的蜕变,应该让学生吸取书本的精华、吸收教师讲解的精妙、吸纳同学见解的精彩,获得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拥有自己思想。课堂中学生在回答时往往会不经意地“灵光一闪”出现一些亮点,而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要以生为本,就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学生的“灵光一闪”,让他们以灵感为契机,步入全新的境界,让智慧闪耀光芒。
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如果教师不假思索,就会扼杀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态课堂,是润泽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长着一双慧眼,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关注学生那灵动思想的产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学生那灵动的思想,并做一个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努力尝试着把灵动思想浓墨重彩的张扬,我们的课堂也将因为学生的灵动而体现着生命的灵动,让学生的生命姿态更加自由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