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青年教师实验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医学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而青年教师实验技能培养仍然按照传统培养模式进行,由此普遍出现基本操作不规范、基础知识单薄、缺乏系统技能训练、课题研究相对欠缺等问题。实践中,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和考核,强化青年教师技能操作基本功;将理论教学技能和实验操作技能并重,着重青年教师基本素质培养;举行实验技能竞赛,引导教师重视实验技能;将课题研究融入实验,促进教师实验技能提升等措施,使青年教师实验技能和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与高敏肌钙蛋白(hs-cTn)不同心脏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3例AMI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63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2、16、24、48 h时抽取5.0 ml静脉血,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定量测定BNP水平,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hs-cTn水平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较延迟肠内营养支持在肠功能恢复及营养状态恢复的临床优势。方法85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分为术后12 h给予肠内营养组(EEN)43例,术后患者听到肠鸣音后给予肠内营养组(DEN)42例。检测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7 d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肠道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排气时间较DEN组短,
目的探讨串联组织瓣结合数字软件设计修复足跟骨和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5例跟骨和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串联股前外侧皮瓣和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结合UG数字软件设计修复,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6~24个月),全部患者创面均得到良好的软组织覆盖,骨瓣和跟骨骨缺损处骨性愈合。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3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0
目的:评价离子导入角膜胶原交联法治疗兔眼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80眼)实验兔平均分为模型组(A组)、药物组(B组)、交联组(C组)、药物联合交联组(D组),每组各10只。均选取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A组不治疗,B组给予药物治疗,C组给予交联治疗,D组给予药物联合交联治疗。治疗90 d后行裂隙灯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和角膜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共聚焦显微镜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综合治疗的预后并探讨其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在深圳市眼科医院进行综合治疗的65例(92眼)RB患儿的临床资料。综合治疗的方法为以化疗为主联合局部治疗(光凝或冷冻)+眼球摘除治疗。不同结局相关临床因素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余指标采用Fisher's精准检验。结果:所有RB患儿的总生存率为92%,不同分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总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戴镜后光学治疗区偏心状态对近视儿童角膜高阶像差及眼轴发育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8~14岁接受角膜塑形术的近视儿童20例(40眼),测量戴镜前,戴镜后1周、6个月及1.5年角膜地形图、角膜高阶像差和眼轴。比较角膜塑形镜戴镜后光学治疗区不同偏心状态各时间点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分析戴镜后光学治疗区偏心状态与眼轴变化值的相关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
期刊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是欧美国家角膜移植最常见的适应证之一。以前FECD被认为在我国并不常见,但是随着我国眼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FECD患者被诊断,FECD的发病机制也逐渐被重视。FECD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综述就FECD的遗传学基础进行讨论。通过了解FECD的遗传学基础可以更好地理解FECD的发病机制,从而为发现FECD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奠定基
目的:基于Rasch模型研制白内障患者报告结局(PROs)条目库,为准确、全面和动态评估白内障PROs奠定基础。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根据纳入标准选取我院已确诊的白内障住院患者,采用本课题组前期基于循证医学方法构建的白内障PROs条目池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Rasch分析各维度条目选项概率曲线(CPC)、测量精密性、条目拟合指标(infit/outfit MNSQ)、单维性、匹配度和条目功能差异(
光对于人眼的正常发育和视觉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工照明所形成的人类新环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而涉及眼健康或眼损伤的环境关联因素之一也是人工照明。在未来人工智能照明的科技发展中,如何寻求适宜眼健康的科技方向?综合光与视觉的科学研究和诸多分析观点,作者提出,未来的人工智能照明应该向"阳光"靠近,合理构建光谱组成、模拟自然光节律,并实现可调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