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神佛伊河流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kw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十万神佛还没有被围墙所阻,进门不需要付费,山是野山,路是野径。不远处,河水自由奔放,想宽便宽,想窄就窄,想覆船便覆船。山下有泉,泉里涌出温水,无论盛夏还是苦寒,总是温吞吞的样子。
  有山便有寺,寺极小,无需过多的建筑,石洞内便可容身、起居、礼佛。
  神佛或站或坐,无一不是背靠山岗,面朝流水。流水那边依旧是山,山上依旧是大大小小的洞窟,里面是未完工的神佛。传说山原本是一座,洪水时代,大禹劈山导河,便一分为二,有了豁口。南风从豁口长驱直入,吹暖洛阳城的春天。
  开元二十四年
  迎着春风走过来的,是一个骑驴的青年。天色将晚,暮光从河水上反射过来,照得门墙斑驳,寺门口的僧人正要掩门,就被青年叫住了。僧人注意到他颧骨很高,挽驴的手指又瘦又长。“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他指着不远处的那个豁口问,“那是伊阙吧?”又指指对岸东边的山脚:“那里应该就是汉代的伊阙关,关外便是秦将白起击溃韩魏大军的古战场吧?”他思绪翩飞,语速迅疾,僧人不知如何作答才好。说完这一通,他从驴背上跳下来,近前施了个礼:“请问伽蓝尊名。”
  这里是奉先寺。
  打扰了,能否在贵寺借住一晚?
  你是?
  我从城里出来,不久前刚刚参加过进士考试。
  是今科的考生啊,快请进吧。
  作为皇家资助的寺庙,这是整个龙门西山最大的建筑,而且接待考生也算义务——考生和贡品一样,都是送给皇家的“尖货”,皇家寺庙怎能拒绝他们呢?
  僧人发现,这个青年好像不怎么开心。在这个时候,不开心的事一定是没有考好。于是他借着暮光,带青年参观了整座庙宇,算是散心,也算是开解,自然,也拜谒了那尊闻名天下的佛像。这尊佛像从贞观二十三年开始动工,时年二十五岁、还没有当上皇后的武则天“助脂粉钱二万贯”,佛像完工后,她已经到了五十岁。如今,又过了六十一年,慕名而来的人不知有过多少,也不知道多少人会在佛前有所领悟。僧人想,这个青年或许会是悟道者之一吧,然而,流传下来的文献里,没有只言片语谈到青年看见大佛时的情形,也许,这并不是他第一次看到这尊精美的群像。
  对于这个城市来说,他既是旅客,也是归人。
  他生在一百多公里外的巩县。幼年时,父亲在很远的地方做小官,因为母亲早亡,他寄居于建春门附近的仁风里。那里是他二姑母的家,他受到的照顾甚至超过了姑母的亲生儿子。小时候两个孩子都得了病,姑母请巫医来看,巫医认为房子东南角有利于病愈。“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是用存,而姑之子卒”——在后来的文章中,他很深情地写到了这个故事。
  开元十八年六月,洛河、瀍河涨水,南方来的船只被淹,天津桥、永济桥被冲毁,洛阳受灾居民达千余家。他避灾离洛,短暂在豫西晋南一带走了走,第二年,索性开始漫游江南的生活。
  壮游是那个时代的风气,似乎没有走过万里路的诗人,无法成为好诗人。江南的游历,也使得他胸襟开张,壮志满怀。太平盛世,实现志向的最佳方式,莫过于科考做官了。
  開元二十一年秋天,关内雨水过多,收成不好,谷价大涨,长安无法支应朝廷所需的粮食,次年正月,玄宗带领百官“乞食东都”,直到开元二十四年十月才回长安,所以当年的进士科考试是在洛阳举行的。头一年,他结束江南之行返回巩县老家,经由州县保举,在冬天赶到了洛阳,准备参加第二年春天举行的大考。
  却不料,信心满怀地来,失意满满地走。
  在自己的诗作里,他记述了一宿没睡的情景: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第二天,阳光照在卢舍那大佛的发髻上,二十五岁的杜甫做出了决定:向东去,投奔在兖州做司马的父亲。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这一年,大唐正处在光辉的顶点。正月,北庭都护盖嘉运大破进犯边境的突骑施部队。五月,醴泉人刘志诚聚众起事,不久即被平定,刘被迅速处死。八月,突骑施汗国遣使请降,玄宗许之。玄宗的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待降敌方面,对部下也是一样。这年四月,幽州战线的安禄山奉命出击契丹、奚等部,吃了败仗,折损不少。他的上司张守珪派人把他绑赴朝廷,请皇帝治罪。宰相张九龄认为该杀,“玄宗惜其才,竟赦之”,九龄无奈感叹:“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玄宗所惜的才,大约是乐舞之才。安禄山自小混迹于北部边境,跳得一手好胡旋舞,通晓六国语言,口才应该也不错。玄宗是资深音乐人,爱屋及乌,对这个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胖子很是欣赏。
  除了欣赏乐舞之才,玄宗对丹青之才也很青睐。这一年,流落洛阳的阳翟人吴道子被召入内廷供奉,赐官内教博士。传说吴“尝于大同殿图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又说他在景云寺画“地狱变”“见者惧罪修善,屠沽为之改业”。
  这一年,三十七岁的王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约写在那个时期。
  这一年,日本遣唐副使中臣名代奉诏回国,唐人袁晋卿、皇甫东朝,洛阳大佛先寺沙门道璇、婆罗门僧正菩提先那、林邑僧佛彻及波斯人李密医等同行至日本。到达的当天,馆道璇于大安寺西唐院,讲《律藏行事抄》,成为日本弘通律宗的开创者。
  十月,长安地震。十一月,洛阳地震。这个月里还有一件大事——以耿直固执著称的张九龄被罢相,权臣李林甫兼任中书令。“自是朝廷之士,无复直言。”帝国如正午的太阳,虽然耀眼,却已呈西坠之势。
  这一年的考试,因为“二李事件”弄得很不愉快。朝廷立刻对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管理权从吏部移交到礼部,并提升了主考官级别。这一年总共取录了二十七名进士,如杜甫所料,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榜上。
  这一年,三十六岁的李白和朋友岑勋结伴赴颍阳县访元丹丘,三人喝得酒酣耳热,畅快不已。为了记录这段美好的时光,李白写下了《将进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据《新唐书·地理志》载,“颍阳,畿。本武林,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析河南、伊阙、嵩阳置。开元十五年更名。”也就是说,这一年,杜甫和李白同时踩在洛阳南郊土地上,“近在咫尺、失之交臂”。命运注定,要他们的会面再等上十年。
  虽然在两京已有文名,此时李白却还没混上一官半职。或是由于不屑于科考,或是由于家世背景原因,李白总想另辟蹊径。前年,他进献《明堂赋》,去年,他又献《大猎赋》,文章自然是用了浑身解数,堆金垒玉,满纸灿然,可是到玄宗那里如同泥牛入海,一点回音也没有。
  开元初年
  时光倒转二十多年,帝国正在强势上升,朝野蓬勃。很难想象,许多波诡云谲的事情,当时竟能归于安然。
  这一年被分为两段,前一段是先天二年,后一段改称开元元年。年初,大祚荣的“震国”势力鼎盛 ,占据帝国东北部大片地区,与突厥、新罗结盟,有户十余万,兵数万,地方二千里。玄宗派特使崔忻安抚,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撤“震国”,巧妙地使之成为了帝国边境上的一个军镇。
  七月,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魏知古密告太平公主将于本月四日作乱,玄宗集雷霆之力先发制人,尽扫其党羽。公主逃入山寺,“三日后出,赐死于第”。这个出生于洛阳紫微宫的女人一生跟政变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政变中她失去过丈夫,在政变中她得到过权力,最终又在政变中凄然殒命。武则天在世时认为,自己所有的骨肉里,只有太平公主是最像她的。太平公主想必也是这样认为的,只是她不知道,她的母亲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也许在山寺避祸的那三天里,她终于弄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这个时机来得已经太晚。
  八月三日夜,禅宗六祖惠能在故乡新州国恩寺“奄然迁化”。传说他“端身不散,如入禅定”。此时的南北二宗,还没有决出谁才是中原释家的主流,但是惠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以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已经遍传天下。
  十月,玄宗在骊山下搞军事演习,讲武立威,稳定住了帝国军政。
  这一年的进士考试,洛阳人王湾榜上有名。他与比自己年长一岁的诗人綦毋潜交情不错,但显然王湾的运气更好,綦毋潜考中进士是十四年以后的事,此时王湾已任洛阳尉多年。王湾进士及第后第一个职务是荥阳县主簿,五年后,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马怀素。马怀素曾做过玄宗的侍读,跟皇上能说上话。当时秘书省所藏的典籍散乱无序,马怀素就有了整理图书的愿望,玄宗听说后加封他为修图书使,在东都洛阳乾元殿主持这项工作。马怀素上任伊始,立刻搞了个人才引进工程,王湾顺利入选。很不幸,第二年马怀素便病死在任上,好在后任也是内行,带领众人耗时五年完成《群书四部录》200卷。这部书相当于清代的《四库全书》,可惜没有传世。工程完结后,王湾并没有离开洛阳,而是参与了丽正书院的藏书整理工作。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皇家书院。接连完成两项大工程,王湾也得到了提拔,升任洛阳尉。
  王湾早年“往来吴、楚间,多有著述”,是个集南北诗风于一身的人物。他的作品得到了时任宰相、也是洛阳人的文坛大佬张说的青睐,其中的《次北固山下》最为著名。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该诗颈联被认为“气象高远,情景交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区别初唐和盛唐的分界线(明·胡应麟《诗薮》),据说“燕许大手笔”张宰相就曾经手书此联,挂在处理政务的地方,让来往的文官赏读。
  张宰相长于文章,偶尔也写诗,多为应制之作,水平一般,但他眼力非凡。初唐的很多文人诗家,都跟他有过交往。
  王湾跻身政坛的时候,王之涣还在西安和洛阳之间当“京漂”混日子。某一年冬天,他和王昌龄、高适相约出游,途中遇雪,三人就躲进酒馆,一边吹牛,一边等雪停。
  这时候门外进来一大波人,看样子像是个歌舞团,其中的四个女子是当时京城有名的歌妓。男男女女十来个人围桌坐下,要了酒菜。等着上菜的空档,有人就取出琴来,说是要唱曲解闷。唐代唱的流行歌曲,多是以诗句谱曲而成。坐在墙角的三人暗中打赌,说谁的作品出现最多,谁就是三人中的最优者。
  曲声响起,一妓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暗自窃喜,用指甲在身边的墙壁上画了一道,作为记号。
  一妓又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也暗自得意,也在墙上画一道。
  一妓又唱:“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志得意满,王之涣脸上却有些挂不住了,他偷指还未开唱的那位歌妓说,刚才那三个都是庸脂俗粉,品位不行,你们那些诗,也就只能哄哄这些人,我看那个美女很有气质,肯定会唱我的诗,如果她不唱,我以后把你俩当老师。
  话音未落,美妓击节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三人大笑,笑声惊动了歌舞团的人,他们问清缘由,立刻邀请三人合为一处,开心地饮起酒来。
  古时酒馆常在门口挑有酒旗,因而也称为“旗亭”。这个“旗亭画壁”的故事,大约为后人杜撰,但唐人多游历二京,詩酒为伴,倒也是实情。
  王之涣一生潇洒,不愿受拘束,只做过一两任小官。在任上,他也是刚直清白,屡遭诽谤。后来干脆辞官回家,死后葬在洛阳。王之涣的墓志出土于邙山,从笔法看,极似出自张旭之手,今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孟浩然参加科举考试前,也在洛阳“漂”过三年,结交了不少朋友。有一次他去寻友未遇,听说这位朋友已经远放岭南,怅然写下: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天宝三载
  王之涣死后的第三年,玄宗下令改年曰“载”,直至肃宗乾元元年,才重新恢复为“年”。天宝三载,又是一个有意思的年份。   阳春三月,远在东北边陲的平卢节度使安禄山收到朝廷的任命,兼任范阳节度使。前任范阳节度使裴宽入京任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范阳与平卢接壤,控幽燕膏腴之地,距中原更近,正是他安禄山想要的。于是他立刻奏表朝廷,表示忠心,又让人准备了一份厚礼,嘱咐送到“十郎”李林甫府上。
  这一年十二月,在内宫太真观出家的杨玉环已经和皇上混在了一起,几乎不避讳任何人,宫中称(其)为“娘子”,礼仪一如皇后。玄宗决定,明年为寿王李瑁册立新妃,然后再册立杨玉环为自己的贵妃,二人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这位出生在蜀州的美女,少年丧父后,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开元二十二年,咸宜公主在洛阳大婚,杨玉环应邀参加了婚礼。在婚礼上,李瑁对杨玉环一见倾心,求母亲武惠妃为自己做主。不久后,两人成婚,玄宗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谁知造化弄人,武惠妃三年后病故,竟使得杨玉环和玄宗走到了一起。
  这一年,玄宗与高力士偶然谈论起李林甫,高力士多了几句嘴,引起了玄宗的不快。自此以后,这位曾经在平定太平公主之乱中立下大功的老臣,不再深谈政事。
  这一年,写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贺知章,以八十六岁高龄辞世。当初他中状元那年,正是女皇武则天从洛阳出发,封禅嵩山时候。那年薛怀义因失宠而烧毁了天堂和明堂,武则天下令重建,第二年新宫便建成,号“通天宫”,可见国力之强盛。开元初年,贺知章曾经在玄宗面前力荐李白,使其在翰林院度过了一段逍遥快活的日子。那段时间,贺知章已成为了“饮中八仙”之首,“骑马似乘船”“落井水底眠”——见证过太多沧桑的老人,更愿意以醉眼看待人生。
  这一年夏天,李白和杜甫相遇了。
  闻一多曾言:“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有趣的是,闻一多说过的这两组人的会面,都在洛阳。
  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访乐于苌弘,那时的古洛阳城,要比唐代的小很多。如今的洛阳城,也不是唐代的格局,定鼎路也不再是洛阳的中轴线。倘若站在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的平台上,你还能看到一些盛唐的气象,天堂、天枢、天门隐约可见,但那都是复建的,只有博物馆里的遗址、夯土、路基、柱础是真家伙,可以把思绪迅速带回到那个年代。
  杜甫是三年前从山东回到洛阳的,三十三岁的他虽然已经写了不少好诗,挣下了一些名声,但生活上依然没有什么起色。他在洛阳东郊首阳山下的尸乡亭开了几孔窑洞,迎娶了弘农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算是成了家。尸乡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吓人,却是古商城遗址。大约是因为商代尚人殉,村民常在地里挖到人骨而得名。汉代初立,田横率五百士困守海岛,刘邦诱其来洛,至此地,田横自刎以示不降之志、保全五百士之心,汉高祖以王礼葬之。葬礼上,随从二士自杀,消息传到海岛,五百人皆蹈海而死。
  首阳山也是古之名山,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未果,入首阳山采薇而食,死葬此地。
  更重要的是,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远祖杜预都葬在这里。
  也许那个时候,杜甫就下定了决心,把埋骨之地选在了这里。
  回洛阳后的第二年,曾经养育过他的姑母去世了,杜甫伤心不已,亲笔为之写下墓志。隔年,继祖母卢氏又亡故,他又为之写墓志。作为“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的那种人,他似乎提早感受到了生活和理想双重压迫下的中年危机。
  牡丹早就开败了,东都洛阳的桥边陌上皆是流火,去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到这里找老朋友讨酒喝,杜甫恰巧也在城里。洛阳城虽大,诗歌圈子却是小的,消息传来,杜甫立刻跑去见他,两人在酒桌上喝作一处。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李白果然还是那个李白,狂放洒脱,有仙人气质。去年长安牡丹花开的时候,玄宗和杨玉环召他去写诗。他已经在大街上喝得烂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到了宫里又耍大牌,让太真研墨,力士脱靴,好一通折腾。值得玄宗欣慰的是,诗作绝佳: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如果在“牡丹之乡”洛阳,他还指不定写出什么更好的诗句来。可此刻的他已经厌倦了写逢迎之作,诗歌圈子,尤其是在野的诗歌圈子,似乎更对他的脾气。
  而且,这个比李白小十一岁的年轻人,有着与众不同的才华。李白总觉得,这个眉宇间带着愁容的年轻人,内心很孤傲,并不把酒桌上的三流货色们放在眼里。他的诗风还没有形成,但是语言沉郁厚实,力量感很足。或许在另一种诗歌的道路上,他会走得更远。
  与李白的交往中,杜甫找到了不一样的自己。也许那个羡慕自由,羡慕游侠求仙的自己一直隐藏在血脉里,只是在生活和志向的双重挤压下,“他”躲在了内心深处。如今,在李白的带动之下,“他”显露了出来。虽然他自己“蔬食常不饱”,却还劝慰李白“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表达了“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的愿望。
  兩人一起渡过黄河,到王屋山访道。秋天,高适从山东来到洛阳,杜甫把他介绍给李白,三人一起游梁宋。第二年,李杜二人又在山东相见,一起寻仙访道,拜会名流。“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除了游历、访道、饮酒、写诗,他们几乎忘记了生活中的一切鸡零狗碎。
  相遇总是短暂,分别迟早要来。冬天,杜甫决定西去长安求官,李白决定南下游历,两人分手,自此以后,再未谋面。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几年后,玄宗计划在长安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献赋三篇,得到了玄宗的赏识,暂时留在了集贤院。这个套路,怎么看都像是李白当年的样子。   天宝十五载
  这是离乱之年。
  去年十一月,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兵锋所到,无人可挡。叛军打出的旗号是“奉密旨入朝讨杨国忠”,由于杨国忠凭借杨贵妃的关系把持朝政,治国无能,专权有术,朝野怨声载道,所以这个起兵借口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加之天下太平已久,地方官和百姓都不懂打仗是怎么回事,所以河北各地几乎没有抵抗,就被叛军占领。十二月,安禄山攻破洛阳,黄河天险事实上已不存在,叛军兵锋直指潼关。
  在洛阳,安禄山看到山川壮美,宫殿巍峨,市井繁华,再也抑制不住当皇帝的冲动。这年正月初一,他授意属下,指挥洛阳本地的乡绅名流和宗教界人士劝进。登基后,他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在叛军的强悍攻击下,大唐帝国岌岌可危。在南线,南阳太守鲁炅的十万唐军已被武令珣击溃。在东线,玄宗紧急征召哥舒翰为帅,陈重兵于潼关,作垂死挣扎。
  哥舒翰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数次击败吐蕃、开疆拓土、威震边陲的哥舒翰了。五十一岁的他在去年二月奉命入京,行至土门军时,突然中风,赤身裸体倒在澡盆旁边。随军医官治疗及时,救回一条命,但是从此半身不遂,英武不再。哥帅虽然身子骨不行了,但脑子还好使。他深知安禄山远途而来,后方空虚,河北不稳,而郭子仪在北线还有战力,只要坚守潼关,局势很快就能扭转。
  果然,这年五月,郭子仪在嘉山大破史思明,斩首四万级,史思明坠马跣足逃回。嘉山之战导致河北十余郡皆杀禄山将吏以降,范阳与洛阳之间的联系被割断,伪燕上下军心动摇,安禄山甚至做好了放弃洛阳,撤回范阳的准备。
  关键时刻,大唐帝国再次上演将相不和的悲剧。杨国忠借助玄宗之威,屡次催促哥舒翰出战。六月初四,哥舒翰“恸哭出关”,在灵宝中伏,唐军精锐被燕军前锋崔乾祐击溃,仅得哥舒翰和贴身数百骑入关。不久,潼关失守,哥舒翰降。燕军将哥舒翰解送洛阳,安禄山大喜过望,封之为司空。一代名将,晚节不保。自此,长安门户大开。
  长安危如累卵,杨国忠抛出了奔蜀之策,玄宗无奈,只得带领皇族大臣狼狈西行。五十岁的高适在群臣队伍之中,而十九岁的韦应物却不知流落何处。高适与李白、杜甫分手后,于天宝八载考中进士,投在哥舒翰军中任掌书记。月初,原本以监察御史之职,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的高适见势不妙,撤回长安,紧紧追随玄宗到四川,从此平步青云。
  因为出身贵族,韦应物十五岁起就当起了玄宗的近侍,出入宫廷之间,常常伴驾游幸。据说早年“横行乡里,乡人苦之”,也是个浪荡公子。经此一劫,他开始认真读书,踏实做人,八年后任职洛阳丞。在任上他勤勤恳恳,却一事无成,离任后留下“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的怅然之句。后半生他寄情山水,写了很多好诗,风格恬淡,有洗尽铅华的味道。晚年客居苏州,五十六岁离世。他的四世孙韦庄,则是后来唐末文坛的顶尖级作家。
  由于出逃慌乱,玄宗的大队人马直到中午还没吃上饭。杨国忠在附近买了些胡饼送给皇帝和贵妃充饥,老百姓进献粗米饭,“皇孙辈争以手掬食之,须臾而尽,犹未能饱。”
  六月,西行途中的唐军在马嵬驿哗变,玄宗为稳定军心,赐死杨贵妃,诛杀杨国忠等,诏命太子全权负责讨逆。同月,燕军孙孝哲攻陷长安,安禄山吃了定心丸,命令伪燕军队搜捕百官、宦者、宫女、乐工等,“每获数百人,辄以兵卫送洛阳”。
  杜甫去年被授予河西尉,后又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也就是个负责管理军械铠甲的库房管理员。他的小儿子已经在去年秋冬之交死去,“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这个打击对他来说太巨大了。生活还得继续,他举家搬到鄜州避难。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尊七十一岁的玄宗为太上皇,任命郭子仪、李光弼为前线统帅。杜甫听说后只身北上,追随而去。途中被俘,押解至长安。此时同在长安羁押的,还有王维。
  肃宗突然即位,让玄宗措手不及,他立刻任命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兼任江陵郡大都督,总理南方军政。此时虽然中原战乱,但南方并未遭到破坏,而且钱粮充足。这个任命明显有针对肃宗的意思,时任谏议大夫高适极力劝阻玄宗,未果。而此刻身在江南的李白误判了政治形势,投入永王幕府,写下《永王东巡歌》,为日后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第二年,由于官小,守备疏忽,杜甫得以逃脱,冒险从长安城西边的金光门逃出,穿越前线到凤翔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不过是个从八品的小官,后世称之“杜拾遗”,便从此而来。当年同游梁宋的三位詩友,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分别投入不同的阵营,造化弄人,竟至于此。
  相比之下,王维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被解送到洛阳,伪燕政权正需要他这样有名的文人来装点门面。为了保全清白,王维自己弄药吃,装作闹痢疾,又谎称自己有哑病。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安禄山将他软禁在普施寺中,迫使他接受了伪职给事中。王维在《大唐故临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韦公神道碑铭》中写道,“君子为投槛之猿,小臣若丧家之狗。伪疾将遁,以猜见囚。勺饮不入者一旬,秽溺不离者十月,白刃临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环筑口,戟枝叉颈,缚送贼庭”。遭受这样的虐待,很多大臣都顾不上名节了。
  这成了王维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安史之乱平定以后,有司要对他治罪。弟弟王缙将王维在洛阳写的《凝碧池》给肃宗看: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肃宗读罢就原谅了王维,没有给他定罪,只是降职处分。后来他还曾官至尚书右丞,只是那个曾经写下“相逢意气为君饮”“纵死犹闻侠骨香”的王维已经不见了,甚至写下《洛阳女儿行》《红豆》的王维都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消沉、更佛系的王维。
  不知他是否还怀念过老朋友綦毋潜,这个当年写下“时命不将明主合,布衣空染洛阳尘”的诗人,曾多次落榜,而自己二十二岁就状元及第了。那些年的王维是何等意气风发,他是玉真公主的座上客,一曲《郁轮袍》惊艳四座,每成一诗,必传遍京城。綦毋潜黯然回乡的时候,王维还写诗劝慰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这个与自己性情相投的诗人虽然后来也考上了进士,做过几任小官,但终究不是当官的料,倒是写了一些不错的诗句,可惜七年前就已经离开人世了。   五年后,王维在自己的辋川别墅去世,终年六十二岁。
  天宝十五载,这个离乱之年并没有轻易结束。这一年冬天,五十九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与亳州刺史闾丘晓发生冲突,遇害身亡,“一片冰心”自此成人间绝响。十二月,肃宗与永王的争斗终于到了台前,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参与讨伐永王李璘的战争。第二年,永王兵败身死,李白被判罪长流夜郎。据说李白在狱中曾托人转达给高适一首诗,高适却没有对这个昔日的好友表示出任何的同情。有唐一朝的所有诗人中,很少有比高适在官场取得的成就更高。官场的成就限制了诗歌的成就,自此以后,高适也没有再写出什么像样的作品。
  与此同时,远在长安的杜甫因为替房琯说话而触怒肃宗,被贬华州。在此期间,他回洛阳探亲,在难民之中饱受流离之苦,写下“三吏三别”。
  上元三年,也就是王维去世后一年,李白在当涂病逝。两个同龄人以诗名震动当世,一生却罕有交集,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猜测。
  李白病逝三年后,高适也死去了,代宗追赠其为礼部尚书。
  高适逝去两年后,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叶扁舟中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早在开元二十八年,“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孟浩然在老家养病,王昌龄路过襄阳,约他一起饮酒。两人喝得很畅快,却不幸导致孟浩然病发身亡。同年春天,张九龄在回乡扫墓时去世。这位名相也是盛唐顶尖的诗人,《唐诗三百首》开篇即是他的两首《感遇》,另一首《望月怀远》也脍炙人口,流传更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群星凋零,盛唐诗歌落下了帷幕。
  贞元二十一年
  这一年的春天,对于三十八岁的韩愈来说是温暖的。结束了一年多被贬阳山的生活,他得以北返。八月,新的任命下达了,是江陵法曹参军,仍然是个小官,好在距离帝国的中心更近了些。
  四年前,韩愈在洛阳度假,正好孟郊来东都应铨选,被委任到溧阳当一个小官,韩愈就写了一篇文章给他,作为送别寄语。有意思的是,这不是一篇谈交情的催泪文,而是一篇文论,其中“大凡物不平则鸣”流传很广。或许是有心理落差,孟郊在任上做得并不好,也没攒住什么钱,三年后就辞职,回到了洛阳,定居于立德坊。韩愈写《荐士》给河南尹郑馀庆,说“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郑馀庆于是任命孟郊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此时他生活温饱,写了不少好诗。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嵩山是孟郊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孟郊虽然性格很怪,但非常孝顺,对母亲之命言听计从,是出了名的孝子。在郑馀庆手下干了没多久,孟郊因母亲逝世,只好丁忧居丧。
  回到贞元二十一年。这一年正月,德宗皇帝李适病死,顺宗即位。顺宗即位后重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着手改革旧制,改变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现状,史称“永贞革新”。韩愈的老朋友柳宗元、刘禹锡也在改革派的核心圈中,对韩愈的赦免,他们应该是做了不少工作的,但没有把老朋友调回京城,还是造成了他的误解:
  同官尽才俊,偏善柳和刘。
  或虑言语泄,传之落冤仇。
  韩愈也是耿直,竟然把这些猜测都写在了诗里。大约是两年前,三人同在长安时,陆续被调入御史台,担任监察御史,有同事之谊。韩愈年龄大一些,刘柳二人是同榜进士,三人皆有文名,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子(韩愈)长在笔,予(刘禹锡)长在论。持矛举楯,卒不能困。时惟子厚,窜言其间”,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柳宗元笑嘻嘻地从中周旋,可见三人的交情,还是很不一般的。而今,两人在朝,一人在野,引起了韩愈的猜测,三人渐生嫌隙。此后韩柳二人还常有诗文交流,而韩刘之间基本已无往来。好在刘柳关系很铁,柳宗元离世前,把子女和诗稿托付给刘禹锡。刘禹锡也不含糊,不仅抚养柳家的孩子,还写信给韩愈,请他给柳宗元写墓志铭,晚年又把柳宗元的文集给整理出版了。
  革新工作启动前,王叔文拉拢武元衡,希望他也能加入进来,增强改革派的实力。武元衡是建中四年的状元,曾在一年之中连升三级,德宗称之有“宰相之才”。后来的事实证明,武元衡确实是个铁血宰相,但在当时,他却拒绝了实际掌控相权的王叔文。安葬德宗时,武元衡担任山陵仪仗使。刘禹锡请求充当仪仗判官,武元衡再次拒绝。王叔文毫不留情地打击这个政敌,剥夺了他的行政权力,改任太子右庶子。
  不愿加入朋党,反被朋党攻击,武元衡动了回洛阳老家的念头:
  春風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永贞革新”进行得不怎么顺利,更要命的是,顺宗李诵前一年九月中风后,落下了哑疾,带病登基,施政完全依仗“二王”。这个节骨眼上,王叔文的母亲亡故,按例要回家守丧,王伾也突然中风,革新派群龙无首。宦官和藩镇趁机反抗,八月,宦官拥立宪宗李纯即位,顺宗退位称太上皇,五个月后,顺宗病逝。“永贞”的年号是顺宗八月五日下诰改元的,八月九日宪宗便登基了,整个“永贞革新”共历时仅146天,基本用的还是贞元十一年的年号。历史上又把这个事件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因为革新派的二王先后倒台,八位主要人物被贬为司马而得名,其中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刘柳被贬后,朝廷重新重用武元衡,升迁他为户部侍郎,不久后又命他治蜀七年。在此期间,他发现并提拔了另一位宰相之才裴度。与此同时,韩愈被再次启用,担任权知东都国子监博士,两年后担任国子监博士兼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这次,他在洛阳居住了八年。八年里,皇甫湜、牛僧孺、张籍、孟郊、贾岛、李贺等人都曾得到他的指点和提携,留下不少文坛佳话。
  相比于刘柳二人的友谊,韩愈似乎与孟郊更亲近些。《旧唐书》说孟郊“性孤僻寡合,韩愈见以为忘形之”,两人都是怪脾气,反而相处得很好。孟郊比韩愈大十七岁,却命运坎坷,处处需要韩愈帮忙。孟郊出生在湖州武康,少年时随父到洛阳,因为家贫在嵩山出家为僧,号无本。贞元十二年,四十六岁才中进士的孟郊结识了张籍,张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让孟郊倾心不已。两年后,孟郊把张籍介绍给韩愈。韩愈时任汴州进士考官,自然对张籍大力推荐。贞元十五年,张籍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张籍调补太常寺太祝,与诗坛新星白居易成为了朋友,但韩愈似乎对这个年轻人并不感冒。   元和九年,郑馀庆改任兴元尹,保奏孟郊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孟郊得到消息后立刻从洛阳出发,前往汉中,途中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灵宝),终年六十四岁。
  孟郊身世悲凉,几个儿子都早夭,夫人郑氏亲到韩愈府上报丧。韩愈大恸,立刻在家设了孟郊灵位,并请张籍过来会吊。第二天又派人给孟家送钱,帮助料理丧事。葬礼是在洛阳举办的,因为孟家先人的墓在洛阳东郊,所以孟郊也葬在那里。張籍提议用“贞曜先生”作为孟郊的谥号,大家都赞同,韩愈遂为之写下《贞曜先生墓志铭》:呜呼贞曜,维执不猗。维出不訾,维卒不施。以昌其诗。
  十年后,韩愈病死。
  十六年后,张籍亡故。张籍早年学诗,极推崇杜甫。冯贽在《云仙杂记》中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张籍总是取一本杜甫诗集,烧成灰,用蜂蜜调和服食,说是:“令吾肝肠,从此改易”。
  元和十一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元和九年十二月,也就是孟郊暴病而亡那一年冬天,刘禹锡和柳宗元奉诏回京,与韩愈短暂相聚,同年应召回京的还有通州司马元稹。元和十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一个月后,刘禹锡和柳宗元相约到长安南崇业坊附近的玄都观踏春。看到车马络绎,京城繁华,又联想到即将被启用,刘禹锡有点控制不住情绪,随手写下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里的讥讽味比较足,打击面也比较大,惹得在朝的大臣们很不快。旋即,新的任命下来了,刘禹锡被贬到边远的播州,柳宗元被贬柳州。柳宗元冒死上书,申请和刘禹锡对调贬谪的地点,裴度在其中斡旋,朝廷遂改派刘禹锡到连州任职。两人向南同行,到湘江边上分手。柳宗元乘船去柳州,刘禹锡从陆路去连州。这次分手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刘柳二人黯然离京南下时,武元衡却迎来了自己最后一个朝阳。由于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武元衡力主讨伐,引发吴党恐惧,密谋以暗杀阻止朝廷用兵。六月三日清晨,天色未明,武元衡出府上朝,路过靖安坊东门时遇刺身亡,副手裴度同样遇刺,头部受伤,所幸性命无碍。刺客躲在附近的大树上,先是射灭了队伍的灯笼,随后短兵相接,迅速杀散侍卫。武元衡纵马想逃,已然来不及,刺客拉住他的马,用快刀砍下了他的首级。无主之马一路小跑,一直跑到大明宫建福门前。负责京城治安的军队赶到后,“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
  消息传到成都,薛涛为之落泪。武元衡任川西节度使时,两人曾有过交往。元和三年,武元衡还上奏,请命薛涛为校书郎,未果,但“女校书”之名已遍传开来。她曾为武元衡写过“因令朗月当庭燎,不使珠帘下玉钩”,武也赠她有唱和之作。不久,曾在武元衡帐下任职的萧沽抵蜀,薛涛与其同游摩诃池。摩诃池是武元衡在蜀时重要的宴游场所,附近碑刻大多为武所立,薛涛睹物思人,伤心不已。
  凄凉逝水颓波远,惟有碑泉咽不流。
  刺武那天,杀手事先躲在附近的大树上,不易被人察觉,此后皇宫和相府吸取教训,都把庭院附近的大树砍掉,重臣府邸不种树几乎成为后世惯例。
  刺杀案惊动朝野,白居易立刻上表主张严办此案,被认为是“越职言事”。躲在暗处的小人趁机构陷,称白母因看花坠井而去世,白居易却写有“赏花”诗和“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名,将其贬为江州司马。事实上,这些都是借口罢了,在朝为官,总会得罪一些人的。
  元和十一年,白居易在江州任上,“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与之言,“始觉有迁谪意”,感而写下《琵琶行》。
  这一年,三岁的李商隐随父李嗣赴浙。不到十岁,李嗣去世。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佣书贩舂”,贴补家用。大和三年,李商隐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
  这一年,二十七岁的李贺身体已经越来越糟,只得返回洛阳郊外昌谷旧居,整理诗集。忘年好友韩愈远在长安,皇甫湜可能正在去襄阳的路上,李贺门庭极冷落。某一天下午,李贺午睡将醒,忽见一个穿红衣华服的使者,驾着红色的虬龙穿窗而入。使者手里拿着一块玉版,上面写着古老的文字,说是奉命召李贺走。李贺看不懂那些文字,强撑着下床跪拜,说自己母亲已经老迈,而且生着病,不愿意离开。使者笑着说:“天帝刚建成白玉楼,要召你去写文章,天上的生活挺快乐的,你不用担心。”李贺泪如泉涌,旁边的人看到后也很伤心,但都束手无策。过了一会儿,李贺停止了呼吸。他的窗子升起烟霞,隐约传来车马和洞箫之声。老太太连忙让人止住痛哭,近前一看,李贺已经魂归天外。
  李贺生前受尽坎坷,死时也颇为凄凉,死后十五年,已有文名的李商隐为之写下小传。文章浪漫奇诡,颇似李贺诗风。同年,杜牧写《李贺集序》。晚唐两位顶尖级诗人联手作文,不仅是对李贺身世的叹惋,更是对他诗歌作品致敬。
  李贺才思敏捷,少年成名。十九岁时,曾前往洛阳拜谒韩愈。皇甫湜时任陆浑尉,治所在洛阳南,韩愈约皇甫湜一同回访,李贺写《高轩过》以答谢,两人对他的才华钦羡不已。正当李贺满怀信心准备考进士时,父丧,只得在家守孝三年。元和五年,李贺守孝期满,参加河南府试,考得不错,年底将赴长安参加大考。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曾经在去四川任职的途中,与杜甫相遇于公安。杜甫生母也姓李,是宗室,论起来晋肃还要称他为“表兄”。只是李晋肃才学一般,运气也不怎么好,只做过几任小官,家境一直贫寒。更要命的是,他名字中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嫉妒李贺的人认为,他应该避讳而不参与进士考试。流言汹汹,一时难以招架,韩愈写《讳辩》为李贺辩解,仍然是无济于事。
  接下来的几年里,李贺做过从九品的奉礼郎,在军队里当过处理公文的幕僚,一直找不到上升的通道。雪上加霜的是,三年以后,随着军队上层人事变动,他连幕僚也没得做,只好回家。
  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   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
  单身野霜上,疲马飞蓬间。
  凭轩一双泪,奉坠绿衣前。
  几年前,李贺将往长安宦游时,穿绿色官服的皇甫湜送他到郊外,两人聊了很久。那时候,李贺似乎就预感到此行不会太顺利,只是他不曾想到,自己的生命竟然如此短暂。
  这一年,韩愈也因为文章细节上的琐碎小事得罪了人,被改授为太子右庶子。一年后,宪宗任命裴度为淮西宣慰處置使,继续完成武元衡未完的遗愿。裴度随即征召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前往淮西平叛。
  宝历二年
  这一年,刘禹锡已经五十五岁,结束了多年的贬谪生涯,调回东都洛阳的尚书省任职。经过扬州的时候,他结识了人生后半段的好友白居易。白居易两年前曾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在洛阳履道里购了宅子。在外为官,白居易也很想家,遇到刘禹锡,就请他喝酒,顺便让他给家里捎个信。刘禹锡在酒席上写了一首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两年前,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归葬河阳。七年前,宪宗大赦,召柳宗元回京,柳宗元却在柳州病逝,年仅四十七岁。两个昔日的好友相继亡故,让刘禹锡倍感凄凉。柳宗元死去时,刘禹锡为之写《祭柳员外文》,韩愈为之写《柳子厚墓志铭》。到了韩愈死去时,只有刘禹锡写下《祭韩愈文》。也许搁下笔后的刘禹锡会想:将来我死去时,谁又会为我写点文字呢?也许我为人太张狂,不被世人喜欢吧。
  这一年十二月初八,宦官刘克明等谋害敬宗,伪造遗旨,欲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曾经督统诸将平定过淮西之乱的宰相裴度再次挺身而出,联合宦官王守澄等诛除刘克明及其党羽,迎立江王李昂为文宗,随后又派兵平定“沧景之乱”,为帝国稳定立下大功。
  裴度很欣赏白居易,曾为之写过“促坐宴回塘,送君归洛阳”。这一年,他调白居易入长安,任职秘书监,佩紫金鱼袋,换穿三品的紫色朝服,次年,又改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在白居易的举荐下,刘禹锡也跟着回到长安,任主客郎中,再游玄都观,又写下一句诗: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十二年前,因为玄都观写诗被贬,十二年后,他还敢写,真是一个嚣张的倔老头。好在裴度很欣赏他,白居易也在刑部担任要职,这次他没有再遭受厄运。
  刘禹锡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为人豪放,年轻时逢人便讲,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跟大汉皇叔刘备是亲戚。由此可见,他抱负和志向也是极远大的。他很早就进入了权力核心,却屡遭打击,蹉跎一生。七十一岁时,他自感时日无多,写了个《子刘子自传》,把自己的一生梳理得明明白白。在自传中,他把当年“永贞革新”“永贞内禅”的内幕和盘托出,引得后人唏嘘不已。
  裴度的晚年基本是在洛阳度过的,他深知自己是三朝元老,手握重权,得罪了很多人,于是便主动辞官,避祸东都。他在集贤里筑绿野堂,为彼时东都名胜。刘禹锡、白居易归洛阳后,三人交往更频繁,吸引了很多名士相从,逐渐形成洛阳文学圈。其中开成二年三月三日,祓禊洛滨的活动,如兰亭雅集一般,会聚了诸多文艺界名流,白居易为之写序,传为名篇。后来,每次有文人雅士从东都到长安,文宗通常会问:“你见到裴度了吗?”
  皇甫湜在工部那几年,经常喝醉酒,得罪了很多同事。他自知在长安混不下去,就主动请求到洛阳办事处工作,跟白居易来往频繁。那几年他官俸微薄,日子过得比较艰难。裴度知他有才,就给他在留守府找了一份工作,外出经常带着他。有一年,裴度捐资重修洛阳积德坊的福先寺。寺庙修好后,他带着皇甫湜去看,非常满意,打算让人去请白居易,为之写个碑文。皇甫湜当场发脾气说:“近舍湜而远取居易,请从此辞!”裴度大度地给皇甫湜行了个礼,改请他来写。“(皇甫湜)请斗酒,饮酣,援笔立就”。裴度读完很是欣赏,命人取来车马缯彩,作为润笔。皇甫湜满不在乎地说,自从我写《顾况集序》以来,从不轻易动笔,今天碑文写了三千多字,按规矩应该每个字给三匹缣,这好像不太够数啊!裴度笑着说:“不羁之才也”,按他的要求付了款。
  一代文公韩愈去世后,墓志铭恰是这个“不羁之才”写就的。太和四年,皇甫湜与张籍先后离世。
  开成四年正月,文宗下诏让裴度返回长安,授中书令。裴度因病不能入朝,文宗派御医前往裴度家诊脉。暮春时节,裴度忽然梦到南园的牡丹,醒来后命仆僮抬自己去看,园中果然有一丛牡丹初开。裴度赏玩良久,回家后三日而逝。
  老诗人的离去,为新诗人让出了更大的舞台。这年春天,二十五岁的李商隐顺利通过授官考试,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弘农尉。小他一岁的温庭筠运气要差一些,这年秋天他落第后返回太原老家,写下二首纪念裴度的挽歌。前年,比李商隐大十岁的杜牧已经离开洛阳,前往宣州任职,在洛阳这一年,他恰好躲过了“甘露之变”。韦应物的四世孙韦庄,则在那年满了周岁。
  晚唐诸星,逐渐开始闪耀。
  会昌二年
  刘禹锡病卒。
  消息传到履道里,白居易很久没有说话。
  这个跟自己同年出生的诗人,俨然就是另一个自己。既聪明又勤奋,少年成名,胸怀大志,年轻时都糊里糊涂地得罪过人。好在自己及时醒悟过来,调整了人生策略。长庆二年初,裴度、元稹先后罢相,自己主动请求离开京城,到杭州当地方官,做了一些踏踏实实的事儿。后来到苏州,还是修水利,修交通,老百姓口碑不错,同时避开了京城的风浪。后半生平平安安,还多亏了以刘禹锡为镜鉴,避开了许多险滩。
  他想起当年自己还没成名时,曾经捧着诗集去长安求见顾况。顾况还取笑说过:“长安物贵,居大不易”,或许从那时起,自己就想把家安在洛阳了。顾况这个家伙何尝不爱洛阳?那年他在上阳宫外的河边捡到一片红叶,上面写着“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他灵机一动,走到河的上游,也取红叶题诗:“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几天后有人在下游又捡到一片红叶,朋友拿来给顾况看,上面写着:“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这事真是浪漫得要命!后来没下文了,多半是好事者杜撰的故事,但是这故事很符合顾况的性格。听说他辞官后到茅山修道,偶尔传到江湖的几首诗,也是充满仙气。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羽化没有。论起来,自己成名,还多亏顾况推荐,毕竟那一首“离离原上草”,还是打动了他。
  说完顾况,再说说元稹。
  十一年前,这个比白居易小八岁的朋友客死武昌,时年五十三。他家是洛阳的老门户,据说祖上是北魏宗室,世代为官。与自己相比,这家伙全然是个学霸。“九岁能属文,十五明经及第。”贞元十九年,他跟白居易同时考上“书判拔萃”科,自此结下友情,入朝为官。三年后,两人相约再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同时上榜,元稹还得了第一。
  只可惜他为人锋芒太露,或许是太想做一番事业,反而在诗文上不够努力,浪费了天分。他的官场经历比白居易丰富得多,大起大落,令人眼花缭乱。他曾经四次启用,四次被贬。曾经官至宰相,也曾经贬为士曹参军。曾经与裴度为友,稳定政局,也曾与裴度为政敌,双双被罢免。
  一生波折,一身绯闻。早年他艳遇一位官家小姐,露水夫妻,始乱终弃,据说他写的《莺莺传》就有自传色彩。后来东都留守韦夏卿欣赏他的才华,把女儿韦丛嫁给了他,元稹在洛阳履信坊的宅子,就是韦家留下的。元和年间,他到四川出差,又跟大龄文艺女青年薛涛有过一段不清不白的交往。虽说那年二十七岁的韦丛去世了,他枕边无人,但也未免太薄幸了。长庆年间,他在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任上,跟江南歌手刘采春过从甚密,弄得满城风雨,尽人皆知。
  说起诗来,他还是好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结发七年的妻子亡故时,他写得更是痛切: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太聪明了,在政坛风生水起,在文坛也呼风唤雨。宪宗元和八年,他为死去四十多年的杜甫写下《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在文中他借题发挥,阐述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重要性,把杜甫推到了与李白并肩的地位上。这个生前愁苦,死后诗名不彰的诗人终于开始受到重视,最终被封为“诗圣”。
  虽然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表露了与元稹相似的文学观,但他终究跟元稹还是两类人。两人私交很好,多年诗文唱和,然而在人生志向和为人处世上,两人差异还是挺大的,所以有时候还会互相攀比一下。元稹那首长诗《连昌宫词》,就有比肩《长恨歌》的意思吧?比来比去,又有什么意思,还有什么比多活两年更重要?元稹死后,他家出重金请白居易写墓志铭。白居易也没有谦让,只是转手就把钱捐给了龙门东山的香山寺——这些身外之物,还是做有用的事吧。
  香山寺也是古寺了,北魏年间初建,武皇称帝后重修,并且多次游幸。有一次,“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夺锦袍赐之”。则天女皇是懂诗的,正是如此,当初神都诗坛,才如此峥嵘。
  这座寺庙跟诗有缘,白居易晚年时光,经常流连于此,自号“香山居士”。他还与八位当地的文墨老人结成“九老会”,写下不少诗句:
  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李白当年是在这里住过的。开元二十一年,长安谷价飞涨的那个秋天,李白从汝州来洛阳访友,夜宿这里,写了《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問》:
  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
  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
  望极九霄迥,赏幽万壑通。
  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
  ……
  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
  反复吟咏,齿颊留香,白居易有点感时恨世了。李白死后第十年,白居易才出生,对这个偶像的所有认知,都停留在诗歌上。青年时代,他专程拜谒李白墓,写过“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的句子,似乎在他笔下,没有别人再配得上这句诗了。如果能早生几十年,跟李白在香山寺边伊水畔喝一场酒,该有多好!
  伊河流到白居易这里,就再也不是“想覆船便覆船”那么任性了。两年后,他自掏腰包,请人开挖石滩、疏浚河道,自此“十里叱滩变河汉”。这也是他晚年最引以为傲的一件事。
  这一年,温庭筠在太原写下两首凭吊刘禹锡的诗。杜牧外放黄州,立下了一生中最光彩的政绩。李商隐在家守孝,失去了最好的从政时机。
  四年后,白居易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葬于龙门香山,世称“白园”。
  广明元年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咸通十四年三月廿九日,懿宗遣使赴法门寺迎佛骨。群臣谏阻,甚至说起当年宪宗因迎佛骨而驾崩的旧事,懿宗不听。
  五月,南诏出兵进犯西川、黔南。
  七月十九日,懿宗病卒,年仅四十一岁。
  八月,关东、河南大水。又大旱,从灵宝至大海,夏粮仅收获一半,秋粮几乎颗粒无收,冬菜又少,贫苦百姓以干草覆身,储存的树叶为食。自此起,灾荒连年。
  十二月,己亥,诏送佛骨还法门寺。
  乾符二年春,王仙芝在长垣起兵。五月,黄巢率数千人响应,中原大乱。后王黄分裂,王仙芝战死。黄巢先是自立为王,后降而复叛,转战岭南江浙。
  广明元年九月,黄巢兵渡淮河。十一月,攻入汝州。僖宗四处调兵,把守潼关,洛阳守将齐克也退回潼关。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开城投降。
  这一年,四十五岁的韦庄在长安二次应举不第。未及离开,正遇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乱局,至中和二年始离长安赴洛阳。光启初年,又两次折返于孟津,历时三年,写下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这是现今存世最长的一首唐诗,长达238句,1666字。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
  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
  ……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
  大唐帝国经过这一番打击,再也无力掌控天下局势了。文德元年,僖宗去世,年仅二十七岁。其弟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天祐元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弑昭宗,年仅十三岁的哀帝即位,不敢新立年号,沿用唐昭宗的年号天祐。天祐四年三月,哀帝被迫禅位,帝国二百八十九年的统治结束了。
  昭宗在位期间,年近六十的韦庄终于得中进士,而且是头名。随后他出使西蜀,得到了西川节度使王建的赏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王建,并不是与张籍齐名的那个诗人。诗人王建已在太和九年亡故。这个王建年轻时贩卖私盐,也干过偷鸡摸狗的事,后来投入军中,屡立战功。光启元年,他曾在危急关头救过僖宗,得到重用。后奉旨带兵入川平叛,蜀地安定后,就势当起了割据诸侯。中原大乱时,蜀中相对稳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光化年间,韦庄再次入蜀,投入王建帐下。朱温篡唐后,他与诸将劝进王建,建立前蜀政权。次年韦庄被委任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
  韦庄非常崇拜杜甫,早年笔下诗风,有学习杜甫的痕迹。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韦庄在黄巢起义中饱受磨难,两人也都目睹了世间太多的生离死别,心理上的距离自然不会太远。不知韦庄当年流落洛阳,经过伊阙,望着奔流不息的伊水,望着两岸大大小小的洞窟,和残破的寺庙,是否会遥想开元二十四年的繁华,想起那条骑驴的瘦影,以及那条瘦影写下的诗: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遗憾的是,时光奔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不被冲刷、掩盖、漫漶。就像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曾经光芒四射,繁华落幕后,还是渐渐被人忘却。只有两山遍布的十万神佛,凝望着流水,不言不语,不生不灭。
  唐诗留下的光彩,等待宋词来接手传递。
  责任编辑:卢 欣
其他文献
我很早习惯独处,后来需要独处。几岁的时候,我有一个里屋,我一人住,可以在枕头旁放一只松鼠,是我从野外树洞掏来的,有时上学,把它笼在袖里。我不在时它并不乱跑。我还可以尽情地尿炕,不用担心别人。常常是做梦,着急撒尿,好不容易找到隐蔽处,梦里想,哎呀,这下可不是做梦,放心尿吧。背下热乎乎,于是醒了。沮丧地躺在原处,靠体温把褥子暖干。这时会望纸裱的窗户,黑沉沉的。大姨家的表哥告诉我,睡不着就数数。我于是数
期刊
“比较”这个词是很有意思的,看似不相干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左对比右对照,竟然发现和确定了它们之间是有相似性和相互关系的,从而形成对这些事物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而如果这些事物恰好和我们自己有某些关联,那感觉更妙不可言了。  当年我还异想天开想考比较文学方面的硕博研究生,后来经我老爹一数落,立马清醒了,自己根本不是搞学术研究的料,于是果断放弃。  为什么今天我又写下含“比较”字眼的这篇文章呢?因为我
期刊
序 章  现在是走的时候了,我去死,你们去活,我们谁的命运更好,只有神知道。  ——苏格拉底《申辩篇》  1  一辆SUV减慢车速开进金刚山隧道,模仿狼嚎的警报声在隧道里呼啸。三分钟后,SUV像老鼠出洞一样从金刚山下窜出,车轮在路坑中抖擞一下,徐敏一家就这样来到基也市的市区。  基也是一个县级市,没有大城市那些林立的高楼,行道树随意生长,有些树枝还被挂上广告牌,不那么宽敞的马路边胡乱地停车,市容显
期刊
除扣发的八千元之外,老杨和我的怀里分别揣了四五沓崭新的红票子,胡甜瓜也有三沓多一点。一年的血汗钱啊!  我们在一家建筑公司干活,焊工。工资不像机关单位那样,按月准时会打到工资卡里,而是每月只发一点生活费用,剩余部分到年底一并结。平时,我们几个头疼脑热,或者遇到点事儿,总是咬咬牙往过扛。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打借条提前预支,就是为了多攒点。钱一到手,悄没声息地就没了,比水还流得快。  出了工地,三个人
期刊
冯娜的诗  是什么让海水更蓝  我们说起遥远的故地 像一只白鹭怀着苇   草的体温  像水 怀着白鹭的体温  它受伤的骨骼 裸露的背脊 在礁石上停   栖的细足  有时我们仔细分辨水中的颤音  它是深壑与深壑的回应 沼泽深陷于另一   个沼泽  在我的老家 水中的事物清晰可见  包括殉情的人总会在第七天浮出——  我这样说的时候是在爱  我不这样说的时候,便是在痛  即使在南方  也一定不是九月
期刊
昨夜的书读得入味,夜里一两点钟才睡,又做了几个水阔山遥的梦,早上也就起得晚。推窗见雨,蒙蒙若飞虫,寒湿的风袭来,才算是彻底醒了。小寒以来多雨,长长短短,淅淅又潇潇。有雨也蛮好,空气清新湿润,性情也跟着温婉有玉气。冬天如果不出晒得人骨酥腿软的太阳,又不肯落一场像个样子的雪,索性不如下雨,只要不是阴天就好,抑郁又干冷的阴天气氛一如《聊斋》,很容易让人低迷。  早餐是烧饼油条,小区出口的斜对面,北方来的
期刊
忧惧是一层层加深的。就像山林被秋风一笔笔一遍遍地皴染,颜色由绿而苍而黄。也像村中老妪月夜里讲的鬼怪故事,越到后来渐入佳境,也渐入荒怪渐入骇异,令人头发竖起怖而欲奔。越是接近秋天开学的日子,我的忧惧感越是强烈,心里有一个巨大的风洞,水果糖、游戏、打狗捉猫也填不满。有时候坐在门槛上编草马,看飞鸟,望蚂蚁列队搛着食物和白色透明的卵搬家,身体会不由自主地瑟瑟颤动。有时候在山上砍柴,砍着砍着弯刀就掉到了地上
期刊
1  法国作家加缪的长篇小说《鼠疫》已经成为经典,尤其是每当瘟疫横行之际,这本書的热度便会飙升,人们在文学中寻找着解药与抚慰。2003年非典时期,我终于第一次读完了此前总是读不完的《鼠疫》。坦率地说,那时候我沉迷于现代主义的炫目技艺里,更偏爱马尔克斯的那类传奇性故事,或是博尔赫斯的智性讲述,而《鼠疫》的踏实叙事与大密度议论,一点也不炫目;它与现实主义作品具备的流畅故事也不一样,它终究是沉闷的,这是
期刊
他突然醒来,以为是被闹钟吵醒的,赶紧翻身坐起,拿桌上的手机看时间,七点二十一分,还有九分钟闹钟才会响。放下手机,他意识到右耳里一阵一阵地嗡嗡响,竟然有点像闹钟铃声。他用小指掏了掏耳朵,重新躺下,把被子盖至胸口。这时候,身体里针刺般地痛起来,说不清痛在哪里,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时上一时下,一下重一下轻,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他把被子往脖颈拉了拉,用手试着轻捏胸口。他想,等闹钟响就起床,今天一定要去安
期刊
一  县城长途车站有股叫人想深呼吸的青草香,狄青站在檐廊下抽了支福贵才开步走。  他背着很大很重的背包,是以前出国当志愿者时在巴基斯坦买的。包的复合面料结实,防水透气,顶部还绑着睡袋,颤悠悠一卷,在后脑勺上方几寸处跳动。  狄青身板厚实,穿深色旅行服,看见他的乡人都忍不住打量他,晓得他是那种到山里来做点什么奇事的怪人。这些年,这扮相的怪人在偏僻乡镇多了起来。  狄青朝水獭村方向步行了两小时,空气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