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鹤自古以来,象征着美丽吉祥。鹤飞鹤舞的地方,无疑为世人所向往。鹤壁,曾是仙鹤的故乡。史书记载“仙鹤栖于南山峭壁”,故名“鹤壁”。
鹤壁瓷窑遗址,位于鹤壁市北部30公里鹤壁集西侧的羑河两岸。当地出土的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墓志记载,当时该地已称鹤壁。窑以地名,在1963年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将其命名为“鹤壁瓷窑遗址”,简称鹤壁窑。该遗址面积约为54万平方米,分布面积之广,是豫北地区所罕见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这里唐代就开始烧造瓷器,历经五代、北宋、金、元,长达500余年之久。据发现于遗址附近的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重修的《栢灵桥碑记》记述“邑西之人,借以(烧瓷)养生者,不啻数万家”,可见当时规模之大,实为我国古代北方烧瓷之重地之一。
鹤壁古瓷窑遗址,烧造时间之长,面积之大,遗物之丰富,经历年的考古发掘,清理发现有窑基、作坊、窑穴、水井、火灶等;出土遗物有各类窑具、坯胎、范模、瓦当、砖等建筑材料。瓷器主要有罐瓮、坛、盂壶、碗、盘、盖、豆、灯、炉、枕等生活用品。还有娱乐玩具等用品,主要釉色有白、黄、黑、蓝等,其纹饰花绘有花草、鱼鸭、鸟兔、龙凤、水纹、儿童戏莲人物风景画等。构图简朴,形象逼真,画意生趣,有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再现了民间工匠手艺的娴熟技巧。我以鹤壁市博物馆的几件馆藏文物为例,就鹤壁窑瓷器的发展、工艺、装饰之美等相关情况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一下。
唐代是鹤壁窑的初始期,距今已1300多年,这一时期的鹤壁窑瓷器以白釉和白底釉黑彩、褐彩绘为主,黄、黑釉次之,胎壁厚实,图案内容除一般花鸟禽兽外,还有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清新活泼,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时代特征。
图1为白釉注子:釉面洁白莹润,有细小开片,外施釉至底足。柄上有印花。褐黄胎,较粗。高17.5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4厘米。圆唇,直口,长颈,圆肩,弧腹斜收,环形足平底,足缘斜削一周。肩部设一管状短流,与流对称的颈肩之间置带状执柄。主体浑厚、圆润,造型极富唐代瓷器华贵富丽的特点。先人以注子为饮具。
宋金异彩,宋金距今已1000多年,宋金时期是鹤壁窑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窑厂规模扩大,产品中开始出现豆青釉等新的釉色,器形增多,胎质细腻而坚致,瓷化程度明显提高。宋代瓷器一改唐代华贵富丽之风,向沉静素雅的风格演进。其造型、釉色、装饰,都给人们留下观赏不尽、回味無穷的感觉。
宋代瓷器特点:宋朝瓷器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打破了隋唐“南青北白”的局面,品类繁多,器形多样,釉色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体现了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图2为童儿戏莲瓷枕:宋代,枕为长方八角形,枕面微凹,略向前倾。长27厘米,宽20.2厘米,高10.8厘米,重2745克。8个侧面以二方连续的形式绘制一周卷草纹,行笔流畅明快。枕面以粗细两条黑线画八角形边框,画面中心是前后相随的两个儿童,前者手持莲蓬,回首相顾,后者一手持荷叶,一手前伸,前后呼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左为莲花盛开的池水,空中两只蝴蝶翩翩起舞;右方依边框斜伸一株垂柳,将儿童掩映于绿荫之下。内容上,运用了寓意美好的童子和莲花,寓意 “一路连升,连生贵子”,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此枕造型规整,画面生动逼真,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以清新雅致之美。
蒙元气象,元代距今600多年。元代是鹤壁窑的衰落期,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和制作工艺给人一种呆板、胎质厚重的感觉,但也有它的突出艺术特色。它的釉下彩绘发展成一种除单色釉外最流行的装饰。这时期也出现了大面积的绘画,布局多采用多层装饰,将元代瓷器粗犷豪放的特点表露无遗。
图3为白釉褐彩题字罐:元代,质地瓷,二级文物,重量6800克,高31.7厘米,口径17.3厘米,底径17.2厘米。1985年陈家村牛元保捐赠。特征:下部到底绘莲花瓣纹,内施褐釉。器形为唇口,下腹渐收,平底。外部通体施白釉,釉色纯白。器物自颈至底,各绘有粗线弦纹五周,将器身分为五段。肩部绘缠枝牡丹和花卉各一周,下部到底绘莲花瓣纹,内饰褐彩。腹部有行书铭文两行二十八字:“昨日西风澜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钩。紫袍不识蓑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旒”。这是宋代杨朴的一首诗,紫袍代指达官贵人,蓑衣客是个隐士,也曾做过官,并和皇上讨论过国家大事,整首诗流露出蓑衣客蔑视权贵、平交王侯的态度。书法字体清俊劲健,达到了意到笔随的境界。此罐以诗词作主要画面,这在鹤壁窑烧制的瓷器中并不多见,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对研究鹤壁窑制瓷工艺及当时的书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综上所述,这三件不同时期的馆藏文物,无论是工艺特征还是装饰技法都充分彰显了鹤壁窑的发展历程。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鹤壁窑瓷器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鹤博的工作者,展示其先民智慧和成就、弘扬这一历史文化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鹤壁瓷窑遗址,位于鹤壁市北部30公里鹤壁集西侧的羑河两岸。当地出土的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墓志记载,当时该地已称鹤壁。窑以地名,在1963年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将其命名为“鹤壁瓷窑遗址”,简称鹤壁窑。该遗址面积约为54万平方米,分布面积之广,是豫北地区所罕见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这里唐代就开始烧造瓷器,历经五代、北宋、金、元,长达500余年之久。据发现于遗址附近的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重修的《栢灵桥碑记》记述“邑西之人,借以(烧瓷)养生者,不啻数万家”,可见当时规模之大,实为我国古代北方烧瓷之重地之一。
鹤壁古瓷窑遗址,烧造时间之长,面积之大,遗物之丰富,经历年的考古发掘,清理发现有窑基、作坊、窑穴、水井、火灶等;出土遗物有各类窑具、坯胎、范模、瓦当、砖等建筑材料。瓷器主要有罐瓮、坛、盂壶、碗、盘、盖、豆、灯、炉、枕等生活用品。还有娱乐玩具等用品,主要釉色有白、黄、黑、蓝等,其纹饰花绘有花草、鱼鸭、鸟兔、龙凤、水纹、儿童戏莲人物风景画等。构图简朴,形象逼真,画意生趣,有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再现了民间工匠手艺的娴熟技巧。我以鹤壁市博物馆的几件馆藏文物为例,就鹤壁窑瓷器的发展、工艺、装饰之美等相关情况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一下。
唐代是鹤壁窑的初始期,距今已1300多年,这一时期的鹤壁窑瓷器以白釉和白底釉黑彩、褐彩绘为主,黄、黑釉次之,胎壁厚实,图案内容除一般花鸟禽兽外,还有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清新活泼,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时代特征。
图1为白釉注子:釉面洁白莹润,有细小开片,外施釉至底足。柄上有印花。褐黄胎,较粗。高17.5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4厘米。圆唇,直口,长颈,圆肩,弧腹斜收,环形足平底,足缘斜削一周。肩部设一管状短流,与流对称的颈肩之间置带状执柄。主体浑厚、圆润,造型极富唐代瓷器华贵富丽的特点。先人以注子为饮具。
宋金异彩,宋金距今已1000多年,宋金时期是鹤壁窑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窑厂规模扩大,产品中开始出现豆青釉等新的釉色,器形增多,胎质细腻而坚致,瓷化程度明显提高。宋代瓷器一改唐代华贵富丽之风,向沉静素雅的风格演进。其造型、釉色、装饰,都给人们留下观赏不尽、回味無穷的感觉。
宋代瓷器特点:宋朝瓷器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打破了隋唐“南青北白”的局面,品类繁多,器形多样,釉色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体现了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图2为童儿戏莲瓷枕:宋代,枕为长方八角形,枕面微凹,略向前倾。长27厘米,宽20.2厘米,高10.8厘米,重2745克。8个侧面以二方连续的形式绘制一周卷草纹,行笔流畅明快。枕面以粗细两条黑线画八角形边框,画面中心是前后相随的两个儿童,前者手持莲蓬,回首相顾,后者一手持荷叶,一手前伸,前后呼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左为莲花盛开的池水,空中两只蝴蝶翩翩起舞;右方依边框斜伸一株垂柳,将儿童掩映于绿荫之下。内容上,运用了寓意美好的童子和莲花,寓意 “一路连升,连生贵子”,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此枕造型规整,画面生动逼真,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以清新雅致之美。
蒙元气象,元代距今600多年。元代是鹤壁窑的衰落期,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和制作工艺给人一种呆板、胎质厚重的感觉,但也有它的突出艺术特色。它的釉下彩绘发展成一种除单色釉外最流行的装饰。这时期也出现了大面积的绘画,布局多采用多层装饰,将元代瓷器粗犷豪放的特点表露无遗。
图3为白釉褐彩题字罐:元代,质地瓷,二级文物,重量6800克,高31.7厘米,口径17.3厘米,底径17.2厘米。1985年陈家村牛元保捐赠。特征:下部到底绘莲花瓣纹,内施褐釉。器形为唇口,下腹渐收,平底。外部通体施白釉,釉色纯白。器物自颈至底,各绘有粗线弦纹五周,将器身分为五段。肩部绘缠枝牡丹和花卉各一周,下部到底绘莲花瓣纹,内饰褐彩。腹部有行书铭文两行二十八字:“昨日西风澜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钩。紫袍不识蓑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旒”。这是宋代杨朴的一首诗,紫袍代指达官贵人,蓑衣客是个隐士,也曾做过官,并和皇上讨论过国家大事,整首诗流露出蓑衣客蔑视权贵、平交王侯的态度。书法字体清俊劲健,达到了意到笔随的境界。此罐以诗词作主要画面,这在鹤壁窑烧制的瓷器中并不多见,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对研究鹤壁窑制瓷工艺及当时的书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综上所述,这三件不同时期的馆藏文物,无论是工艺特征还是装饰技法都充分彰显了鹤壁窑的发展历程。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鹤壁窑瓷器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鹤博的工作者,展示其先民智慧和成就、弘扬这一历史文化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