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昙华林中心地段的花园山脚下,静静地矗立着一座被绿茵环抱着的由暗红与清水色砖相嵌的带有上世纪早期殖民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那些精美的窗棂和古典雅致的拱券,低调地散发出挡不住的人文气息。这里就是被誉为“武汉市最美的咖啡馆”——融园咖啡。
来过融园咖啡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历史感和安静的氛围所打动,而这恐怕也正是融园咖啡无法被取代的魅力所在:复古的木地板,淡雅的墙壁色调,百叶窗透入的微光和台灯柔和光线糅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份温馨的气息。满院芳华,猫咪在院落和座位间灵巧地溜过,轻声呢喃,和睦无比。
见到融园咖啡的店主时,打心眼里惊叹:这样的人,才正和这样的房子的气息完全吻合。所有的工作人员和顾客都亲切地管她叫“王阿姨”——她一直谦和低调着婉拒拍照建议和透露真实姓名,这个亲切的称呼已然成为了融园的特色招牌。而这位始终带着和蔼微笑,举止优雅,非常具有文艺气息的王阿姨,让人觉得融园特有的文艺范儿,就来自于她。
踏入未知的领域
“我接触咖啡行业是在2007年,”王阿姨介绍她自己是如何与融园咖啡结下不解之缘的故事,听来极其具传奇色彩:“最开始是在爪哇咖啡,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纯粹出于喜爱。按理来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观念相对来说陈腐。我的想法很简单,退休以后不能闲着没事儿做,一个人待在家里会容易呆傻,而且和社会整个儿脱节了。我希望能够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好让自己的生活不那么停滞。”
提到王阿姨之前从事的行业,估计许多人都会想不到——她之前的本职工作是和咖啡完全没一点直接关系的医学。“按照过去传统的观念,我们这代人都是一辈子做一行,待在一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几十年,然后退休。”王阿姨却是另有所想:“很多人都无法把医学这个行业与我现在从事的咖啡联系起来,但我觉得这就是乐趣所在。我觉得这是很幸福的事情:我了解一个我一开始完全不知道的行业,然后逐渐地把它经营好,从中得到许多的乐趣,这个是我之前所不能想象到的——生活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我的家庭没有什么负担,平时和儿子在一起,他有自己的事业,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咖啡馆的运营中。如果说到幸福感,那么经营融园咖啡,带给我最大的幸福感,就是在新的领域中的探索,让我收获良多。”
难得的静谧
融园咖啡地处于昙华林的黄金地段:位于昙华林艺术村的入口处,依花园山脚落成,背靠着神学院和天主堂,山顶有前德勒撒修女院小教堂为镇;坐拥珍贵的历史人文气息,周边一派鸟语花香的美景,十分静谧。而这份静谧,只有真正钟情于融园的人,才有享受的福气。
“因为还是太远,相对一般的咖啡馆来说”,提到路况,王阿姨总说融园是真正的一片净土,因为在喧嚣的城市里,想找到这样的地方确实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很多人觉得交通还是不太方便。如果是在螃蟹岬下车呢,走昙华林进来得需要至少一刻钟,从胭脂路那边进来也是很远的,而且尤其是开车的没办法。但反过来说,这也正是吸引顾客的原因之一。”她解释道:“武汉这个地方,闹的地方太多了,这么大的城市;但是安静的地方太难得了。”
“坦率地说,很多人都建议过,从经营的角度上,咖啡馆加上棋牌室的话,会更赚钱”,王阿姨说:“但是我坚决反对。我还是那个观点,一定要尊重历史和整体的氛围,尤其是这样难得的安静的环境。一旦那样做了,即便是带来收益但是破坏了本应该有的感觉,是非常不值得的。哪怕是少盈利一点,我们也坚持要保护好这种人文氛围。我希望我的顾客们,在这里都能找到那种久违宁静,能在一块远离喧嚣的地方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思考,感受幸福。这于我而言,也是莫大的幸福。”
用心投入的细节
谈到咖啡馆的每个历史典故,每一处装饰细节,无一不显示出她对融园的用心。王阿姨介绍这栋建筑,因为是教堂的附属建筑,过去最早的功用就是作为来华神职人员们的宿舍。后在文革期间曾被公摊分住,几次改造,直到2009年打造“昙华林产业”的时候,才被作为咖啡店经营。“你看这些外墙的青砖”,她轻抚着建筑外墙:“都是当初整修这条老街的时候,从旁边被拆下来的建筑上收集来的老砖头做上去的。基本上是本着以旧修旧的原则,尽量保护历史的原貌。”她指着后院中一大堆带着湿气爬着浅苔的老青砖,笑着说:“都是候补零件!我们把它们都收集留起来,你看几乎每块砖上都有刻字,写着它们当年的出产厂地。这些东西都是历史,是要好好保存下来的。”
除了历史建筑本身的价值和保护措施,在咖啡馆内的所有装饰细节,王阿姨都花了相当的心思去装饰:桌上摆着的烟灰缸里铺着的居然是废掉的咖啡渣,环保又有特色。“很多咖啡馆会淘一大堆东西,把整个屋子做得很琳琅满目的感觉。我也喜欢淘货,但是考虑到要维护融园咖啡本身建筑的历史,我都是很谨慎地选择和整体氛围相搭配的摆设,尽量不要多动,保护原貌。”王阿姨指点着室内的摆设:“这些桌子,每一张都不一样!都是老桌子,原木做的。我想办法淘到这些,有的连油漆我都不让他们做上去的,老东西本身就有自然的一层包浆。”
享受给予
融园咖啡除了经营咖啡和各种饮品,还有一个特色——王阿姨的特制“王阿姨馄饨”,这道热菜算是老顾客们津津乐道的美好回忆。王阿姨和融园咖啡的顾客们关系极其融洽。室内淡绿色的柔和墙壁上挂着好几幅半写实的油画,标注着作品和创作者的相关信息,王阿姨介绍说,这算是融园咖啡和顾客们的一种独特的互动方式。“我会不定期地在这里应学生们要求举办小展览,给他们免费提供场地。因为咖啡馆也需要这些艺术活动来增添文化氛围,同时又给这些学生们展示的空间和机会,我觉得是很难得的。”她笑着说:“而且我很喜欢这些孩子们,和他们打交道我觉得非常的愉快!在我这里办展览的学生,最小的是93年的。所以我一直觉得,经营咖啡馆给自己带来的是社交视野上的拓宽——我和4,50岁的人能够交流,但另一方面,我和90后的孩子们也能交流。”
开咖啡馆在常人眼里看来是浪漫而又闲适的一件事情,但个中快乐与艰辛并存的复杂滋味只有亲历的人才能深刻体会。经营咖啡馆并不仅仅是坐拥一片温馨小天地,翻翻书卖卖咖啡就是咖啡馆生活的全部。“太多的细节要打理,各种水电材料都要操心——最关键的是,咖啡馆是需要你非常有耐心地全身心投入和守护。我的顾客来自不同行业,但都是相对有素养、层次较高的人。不止一次我看见有熟面孔,可能是从事文字工作的,每次固定带着笔记本,静静地写着自己的东西;还有的顾客每次都在每周特定的某一天,挑同一个固定位置坐下来看一个下午的书。大家心照不宣地把这里当做一个家,依恋这里的人都像家人一般,感同身受,我也会觉得非常亲切和幸福。”
“咖啡是一种外来的文化,做融园咖啡的目的,就是希望让大家能逐步接受这种文化,并将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咖啡,王阿姨始终抱有一个很执着的观念,就是咖啡本身就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形态,也是悠闲面对人生,享受生活的积极态度——它其实是一个文化身份和个人素养的象征。融园咖啡正是致力于推广这样一种态度,并让所有热爱咖啡的人能够在这里找到共鸣和家的感觉。谈到对未来的期许和梦想,王阿姨说,会以一贯的淡泊态度面对,顺其自然,逐步发展即可,生活对她来说就像咖啡那样值得细细品味,每天都是新奇的,值得热爱的。
来过融园咖啡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历史感和安静的氛围所打动,而这恐怕也正是融园咖啡无法被取代的魅力所在:复古的木地板,淡雅的墙壁色调,百叶窗透入的微光和台灯柔和光线糅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份温馨的气息。满院芳华,猫咪在院落和座位间灵巧地溜过,轻声呢喃,和睦无比。
见到融园咖啡的店主时,打心眼里惊叹:这样的人,才正和这样的房子的气息完全吻合。所有的工作人员和顾客都亲切地管她叫“王阿姨”——她一直谦和低调着婉拒拍照建议和透露真实姓名,这个亲切的称呼已然成为了融园的特色招牌。而这位始终带着和蔼微笑,举止优雅,非常具有文艺气息的王阿姨,让人觉得融园特有的文艺范儿,就来自于她。
踏入未知的领域
“我接触咖啡行业是在2007年,”王阿姨介绍她自己是如何与融园咖啡结下不解之缘的故事,听来极其具传奇色彩:“最开始是在爪哇咖啡,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纯粹出于喜爱。按理来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观念相对来说陈腐。我的想法很简单,退休以后不能闲着没事儿做,一个人待在家里会容易呆傻,而且和社会整个儿脱节了。我希望能够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好让自己的生活不那么停滞。”
提到王阿姨之前从事的行业,估计许多人都会想不到——她之前的本职工作是和咖啡完全没一点直接关系的医学。“按照过去传统的观念,我们这代人都是一辈子做一行,待在一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几十年,然后退休。”王阿姨却是另有所想:“很多人都无法把医学这个行业与我现在从事的咖啡联系起来,但我觉得这就是乐趣所在。我觉得这是很幸福的事情:我了解一个我一开始完全不知道的行业,然后逐渐地把它经营好,从中得到许多的乐趣,这个是我之前所不能想象到的——生活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我的家庭没有什么负担,平时和儿子在一起,他有自己的事业,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咖啡馆的运营中。如果说到幸福感,那么经营融园咖啡,带给我最大的幸福感,就是在新的领域中的探索,让我收获良多。”
难得的静谧
融园咖啡地处于昙华林的黄金地段:位于昙华林艺术村的入口处,依花园山脚落成,背靠着神学院和天主堂,山顶有前德勒撒修女院小教堂为镇;坐拥珍贵的历史人文气息,周边一派鸟语花香的美景,十分静谧。而这份静谧,只有真正钟情于融园的人,才有享受的福气。
“因为还是太远,相对一般的咖啡馆来说”,提到路况,王阿姨总说融园是真正的一片净土,因为在喧嚣的城市里,想找到这样的地方确实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很多人觉得交通还是不太方便。如果是在螃蟹岬下车呢,走昙华林进来得需要至少一刻钟,从胭脂路那边进来也是很远的,而且尤其是开车的没办法。但反过来说,这也正是吸引顾客的原因之一。”她解释道:“武汉这个地方,闹的地方太多了,这么大的城市;但是安静的地方太难得了。”
“坦率地说,很多人都建议过,从经营的角度上,咖啡馆加上棋牌室的话,会更赚钱”,王阿姨说:“但是我坚决反对。我还是那个观点,一定要尊重历史和整体的氛围,尤其是这样难得的安静的环境。一旦那样做了,即便是带来收益但是破坏了本应该有的感觉,是非常不值得的。哪怕是少盈利一点,我们也坚持要保护好这种人文氛围。我希望我的顾客们,在这里都能找到那种久违宁静,能在一块远离喧嚣的地方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思考,感受幸福。这于我而言,也是莫大的幸福。”
用心投入的细节
谈到咖啡馆的每个历史典故,每一处装饰细节,无一不显示出她对融园的用心。王阿姨介绍这栋建筑,因为是教堂的附属建筑,过去最早的功用就是作为来华神职人员们的宿舍。后在文革期间曾被公摊分住,几次改造,直到2009年打造“昙华林产业”的时候,才被作为咖啡店经营。“你看这些外墙的青砖”,她轻抚着建筑外墙:“都是当初整修这条老街的时候,从旁边被拆下来的建筑上收集来的老砖头做上去的。基本上是本着以旧修旧的原则,尽量保护历史的原貌。”她指着后院中一大堆带着湿气爬着浅苔的老青砖,笑着说:“都是候补零件!我们把它们都收集留起来,你看几乎每块砖上都有刻字,写着它们当年的出产厂地。这些东西都是历史,是要好好保存下来的。”
除了历史建筑本身的价值和保护措施,在咖啡馆内的所有装饰细节,王阿姨都花了相当的心思去装饰:桌上摆着的烟灰缸里铺着的居然是废掉的咖啡渣,环保又有特色。“很多咖啡馆会淘一大堆东西,把整个屋子做得很琳琅满目的感觉。我也喜欢淘货,但是考虑到要维护融园咖啡本身建筑的历史,我都是很谨慎地选择和整体氛围相搭配的摆设,尽量不要多动,保护原貌。”王阿姨指点着室内的摆设:“这些桌子,每一张都不一样!都是老桌子,原木做的。我想办法淘到这些,有的连油漆我都不让他们做上去的,老东西本身就有自然的一层包浆。”
享受给予
融园咖啡除了经营咖啡和各种饮品,还有一个特色——王阿姨的特制“王阿姨馄饨”,这道热菜算是老顾客们津津乐道的美好回忆。王阿姨和融园咖啡的顾客们关系极其融洽。室内淡绿色的柔和墙壁上挂着好几幅半写实的油画,标注着作品和创作者的相关信息,王阿姨介绍说,这算是融园咖啡和顾客们的一种独特的互动方式。“我会不定期地在这里应学生们要求举办小展览,给他们免费提供场地。因为咖啡馆也需要这些艺术活动来增添文化氛围,同时又给这些学生们展示的空间和机会,我觉得是很难得的。”她笑着说:“而且我很喜欢这些孩子们,和他们打交道我觉得非常的愉快!在我这里办展览的学生,最小的是93年的。所以我一直觉得,经营咖啡馆给自己带来的是社交视野上的拓宽——我和4,50岁的人能够交流,但另一方面,我和90后的孩子们也能交流。”
开咖啡馆在常人眼里看来是浪漫而又闲适的一件事情,但个中快乐与艰辛并存的复杂滋味只有亲历的人才能深刻体会。经营咖啡馆并不仅仅是坐拥一片温馨小天地,翻翻书卖卖咖啡就是咖啡馆生活的全部。“太多的细节要打理,各种水电材料都要操心——最关键的是,咖啡馆是需要你非常有耐心地全身心投入和守护。我的顾客来自不同行业,但都是相对有素养、层次较高的人。不止一次我看见有熟面孔,可能是从事文字工作的,每次固定带着笔记本,静静地写着自己的东西;还有的顾客每次都在每周特定的某一天,挑同一个固定位置坐下来看一个下午的书。大家心照不宣地把这里当做一个家,依恋这里的人都像家人一般,感同身受,我也会觉得非常亲切和幸福。”
“咖啡是一种外来的文化,做融园咖啡的目的,就是希望让大家能逐步接受这种文化,并将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咖啡,王阿姨始终抱有一个很执着的观念,就是咖啡本身就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形态,也是悠闲面对人生,享受生活的积极态度——它其实是一个文化身份和个人素养的象征。融园咖啡正是致力于推广这样一种态度,并让所有热爱咖啡的人能够在这里找到共鸣和家的感觉。谈到对未来的期许和梦想,王阿姨说,会以一贯的淡泊态度面对,顺其自然,逐步发展即可,生活对她来说就像咖啡那样值得细细品味,每天都是新奇的,值得热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