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已由原来的统一课程、单一培养模式向多层次、交叉性、复合型发展,实行学分制是大势所趋,作为学分制的核心和关键的选课制应如何完善。以学分制在独立学院中的实施情况和数据为研究基础,本文对某独立学院的低年级本科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的主要需求、心理状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其实际选课数据的分析,对其选课倾向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学分制;独立学院;选课;倾向性
一、学分制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也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人才的适用手段
目前,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复合的、综合的,我国高等教育中原有的统一课程、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显其不适应性,伴随而来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也在进行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发展等,自主选择相应课程的学分制也就在全国的一些院校开始实施,特别是在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院校中,更是普遍采用试行。
学分制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分制的发展又促使了选课制作出相应的调整,要实行真正的学分制,给予学生真正的选择空间,是离不开选课制的,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与关键,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推行学分制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优化其知识结构,多元化、多层次地培养人才,让更多的学生在走出社会时,具备竞争意识、有个性特长、专业知识面广,具备复合交叉学科能力等素质。然而,目前学分制在我国的实施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影响,方案也不尽相同。目前,更多高校只是利用学分制的“外形”将计量教学量的办法改变了,相应的,学生整体的培养思路及核心教学管理手段都没有脱离原有的学年制框架,在课程计划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由学校设定的必修课及限选课程占了90%,而完全由学生自主的真正选修课数量只占10%,比例明显偏少,可以选择的课程也不多,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么10门左右,且不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进行选课,学生在如何学、如何选课上没有实质性的改革。[1]这种情况下的学分制,没有了选课制的灵魂,达不到真正让学生自由选择成长的目的与效果。
虽然,设定学生的必修课占主要比例,限制选修课的分额,对于防止学生为容易取得学分、避重就轻地学习等倾向,保证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保证学校教育资源的不浪费等方面都有好处。但是,学生的选择空间少,完全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及社会需求进行规划,只能按照绝大部分都是学校设定的内容、没有多少选择空间下进行学习;加之,目前对于高速发展的如IT行业等,教学内容、教材都完全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也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雷同,个性化不足,竞争意识不强等特点。再者,目前各高校都面临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大规模的毕业生待就业数量与大量的企业岗位空置,聘请不到合适的人才并存的现象,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社会脱节,而针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空间与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自己的课程,因此,学分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教学管理手段。
实施学分制与选课制赋予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甚至学习年限等多方面都有更大的自由度。然而,学生在机会面前,能否清楚自身的个性特点、明确个人的未来规划、了解专业知识体系内容、行业发展信息与方向、课程间的相关联系等呢?在我国近代大学在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之时,就有人指出:“受年级之裁制者,对于所学索然无兴趣,其个性不易发展。而在选课制学分制下者,则惟选其性之所近者以习之。但人性避难趋易,益以所选范围漫无限制,则任性之弊随在可见。”[2]由此可见,学分制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课制。目前国内对于选课制的实施有多种方案,基本上都有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够完善的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如何做好选课制是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很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使选课制得到完善,对学生选课动态的研究,学生选课倾向性的研究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为此,我们以广东省某独立学院的完全学分制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我们关注的学生选课的倾向性。
二、华软软件学院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情况
华软软件学院是一所本科层次独立学院,是在国家高等教育办学新机制政策条件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办学思路上,她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与发展需要,于2003年就开始推行选课制与学分制,并相配套地自行开发了一套逐步完善的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每个学生都配以学习导师给予有效的指导。该校的学分制以选课制为核心,学生的课程选择打破专业界限,实现了全校通选,一般情况下,每个学期可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程有250余门;极大限度地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学生入学报到就可以在完全咨询清楚后选择申请转专业、每学期的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和授课方式等等都可以自主选择,通过选课学生也可以提前修业或者延迟学业,充分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在满足学生“选择”需要的同时,强调自主性、个性化和多样化。
华软学院的本科标准学制也是按标准四年设置。本科必须完成规定学分的学习量才能获得毕业资格。学院要求各系要根据独立学院三本(广东二本B类)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一个合适的专业培养定位,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上面。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教学计划里占有相对固定的比例,一般是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及专业必修课共占65-70%,选修课程占30-35%。选修课程由学生的自由选择,只要能取得足够的学分就可以,不一定是固定的某些课程,没有专业的限制,只受课程修读条件的限制,可跨系、跨专业选择。[3]
选择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在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希望学生的学习有自主的、多样化的选择。为了使得学生能真正理解学分制的意义,并充分利用选课制为自己打下以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相当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在第一学期安排了《大学的学习方法》课程作为必修课,让其开始学会思考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校给每位学生配置了学习导师,并从管理制度上要求导师必须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指导,学生每学期也须在信息管理系统上对导师进行评价,以进行质量跟踪。希望通过这些手段,学生能明确地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做好规划,能在这不断的选择过程中得到了学习、锻炼、进步、提高。在这些条件下,学生在选课上能否达到目的,他们的倾向又是如何的?我们对低年级的本科生进行了选课倾向性的研究与分析。
三、学生选课倾向性的研究
基于华软学院完全学分制与选课制的条件下,我们对低年级本科学生进行了选课倾向性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调查与分析。
(一)利用校园网络对二年级本科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我们认为,学生对学分制的认识和理解是和学分制的成效直接关联的,正确理解与用好学分制,对学生的选课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此选课制条件下,各个选课的操作要素对学生的影响又是如何?这些就是我们问卷调查的目的。
我们得到的问卷调查结果如附录一。
全院共有883名同学完成了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809份,占二年级本科生人数90%以上;系统对学生提交的答卷自动进行ID识别,从而可对答卷分别作男生、女生,及不同专业的统计分析,同时,也为我们后续对高年级学生、不同年级学生的纵横向跟踪研究作基础。
从调查的数据看到,问题一答卷情况统计及分布特点如表1。
问题1数据分析:
总体看:三个选项总体比例中比较积极、乐观、主动的选项所占比例达到88%,这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高。有74%以上的学生,在他作为3个所喜欢的选项之一中,都选择了讲授实用内容的课程(C项)。可见学生的学习目的较为明确,学习态度较好。同时体现了学校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针对学生群体定位的正确。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学到一技之长,找一份好工作,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给人以人生启迪的课(A项)有近50%的学生有此选项,这个比例有点偏高;从中我们看到大一的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彷徨,不明白该如何做,同学们知道自己可以作主,选择自己的未来,但是很需要引导,具体计划认识不清晰不够把握。
有能力的老师讲的课(I项)有接近40%的学生有此选项,表明学生对老师的引导的需求还是很重要的。但是排在第3位,比例有点偏低,也反映了老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足,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不高,有点欠缺。
问题二答卷情况统计及分布特点。
你认为选修学分按以下分类怎样安排比较合适?包含6个选项,各选项比例的总体安排如下:A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38.16%,B其它专业的选修课11.51%,C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选修课16.77%,D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的选修课12.73%,E提高综合素质的选修课15.46%,F容易获得学分的选修课5.25%。
问题2数据分析:
总体来说,选择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的比例最高,然后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课程,而提高外语、综合素质与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的比例接近,这也从某个方面说明该校的办学方向,专业特色比较成功。学生除了本专业外,相当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
问题3答卷情况统计及分布特点。
在你的选课中,对课程的了解主要取决于以下的程度各为多少?包含6个选项,各选项所占的程度为:A信息系统中的课程信息35.69%,B老师的选课指导17.12%,C师兄、师姐的介绍7.56%,D同学之间的推荐13.33%,E对之前的该课程教学的了解17.50%,F自己主动找课任老师或修过该课程的同学了解8.69%。
问题3数据分析:
总体看,学生选课最主要是看课程信息,比例超过1/3;其次是老师的选课指导和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认可,可以可看出老师的选课指导是有一定作用,但仍需改进;再次是同学是推荐,最后才是师兄、师姐的介绍和主动找课任老师或修过该课程的同学了解。
从学生选择课程信息了解课程选项占1/3多这一事实来看,学生的选课的主动性尚有不足,有待加强。本来应该是F项(自己主动找课任老师或修过该课程的同学了解)是最好的选项,因为原来的课程信息信息量较少,用以指导学生的选课时,经常不能满足学生对课程教学的了解。老师的选课指导并不是针对学生个人,而是针对群体,所以最理性的选择应该是F项,但F项的比例只有不到10%。
问题4答卷情况统计及分布特点。
在你的选课决定时,主要取决于以下的程度各为多少?包含6个选项,各选项所占的程度为:A课程信息中介绍的课程内容29.36%,B授课方式10.38%,C主讲老师12.91%,D个人职业发展规划30.48%,E同学影响7.11%,F容易获得学分5.44%,G老师要求4.21%。
总体上说,选课决定基本上取决于课程信息或个人职业规划,都接近1/3;然后是授课方式与主讲老师;最后是同学影响、老师要求和容易获得学分。重视个人职业规划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良好发展是学分制的优点;但同样因课程信息的不充分而在此选项中占近30%的比例,可见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在选课过程中有考虑、决策过程不够理性的方面。
综上所述,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选择授课内容时以实用内容为主要。而且,学习目的、个人的职业规划意识比较明确,老师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选课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不足,课程信息对学生选课操作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学生在主动找老师了解的比例不大,从决策方面也突出说明了学生的考虑、决策过程不够理性。学院对这类状况有多种渠道的反馈,目前正在加强课程信息的准确和适度加大信息量,这必将对今后学生的选课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学院大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导师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作用,这也定会使得以后的选课制产生更好的效果。
选课倾向性的表现是在同学们的选课结果中,作为倾向性的研究,我们做的另一方面的工作就是:
(二)学生选课数据分析
华软学院采用信息化管理,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的分析就是从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全体二年级本科生两个学期所有的选课信息,分专业进行归类;然后,对数据进行加权统计,得出学生使用选修学分的进展情况及分布、同时还做了按专业、区分男女生的统计分析。
在做统计分析之前,我们要先对全院课程作分类。不同的分类,给出的统计数据有不同的应用。依我们的研究目的,务必使此课程分类方法必须做到有一定的区分度,不同专业之间有通用性,全院范围内有较好的概括性。为此,我们选定的分类共分为五类,分别是:①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②其他专业的选修课;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选修课;④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的选修课;⑤提高综合素质的选修课。其中相关专业的概念成为一个关键点,我们认为若以本专业的学习与知识结构能很容易过渡到的专业知识课程,则可认为是相关专业选修课。为此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与课程信息,核查课程讲授内容,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
在做统计时,不同的专业因教学计划不同,学生的选修学分会有小差异。考虑到这点,我们引进权重因子,以各专业的选修学分总数作为权重,这种统计就消去了这些专业差异。我们得到的结果如表2、表3。
表2横向反映的是不同课程类型在不同的专业学生选课后所形成的分布,最后合计反映的是全体二年级的学生完成的选修学分按课程类别的分布。
从以上数据结果来看,目前学生的选修学分用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的选项是最高的,接着是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的学习,然后是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最后是用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的学分比例,两者比较接近。
另外,计算机专业的男生与动画专业的学生用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的学分比例都过半,动画专业更加超过60%;网络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用于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的学分比另两个文科专业要多10%以上,网络专业更是占总体的1/3;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用于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的学分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多10%以上。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同学们的选修课相当重视专业课的选项,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特点,这和该高校重视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师资队伍,不断改善专业课的教学条件是完全一致的。可以细分这些数据为按系、按专业、按专业课程的分布,我们认为这些数据可以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表3横向反映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完成的选修学分按课程分类的分布。纵向合计反映的是各个专业学生选修学分完成的进度及总体的统计平均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不同专业的学生这些都有所不同。
表3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所完成的选修学分,按课程分类的分布是有明显差异的。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差异除了体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外,同时也反映了学生认可的知识结构的差异。这种不同说明学生选课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我们认为这种倾向性的研究无论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还是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探讨都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云鹏.中美高校学分制与选课制关系的历史考察[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金陵生.我国推行学分制的历史经验[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79(3).
[3]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Z].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学分制修读指南,2004.
【关键词】学分制;独立学院;选课;倾向性
一、学分制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也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人才的适用手段
目前,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复合的、综合的,我国高等教育中原有的统一课程、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显其不适应性,伴随而来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也在进行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发展等,自主选择相应课程的学分制也就在全国的一些院校开始实施,特别是在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院校中,更是普遍采用试行。
学分制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分制的发展又促使了选课制作出相应的调整,要实行真正的学分制,给予学生真正的选择空间,是离不开选课制的,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与关键,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推行学分制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优化其知识结构,多元化、多层次地培养人才,让更多的学生在走出社会时,具备竞争意识、有个性特长、专业知识面广,具备复合交叉学科能力等素质。然而,目前学分制在我国的实施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影响,方案也不尽相同。目前,更多高校只是利用学分制的“外形”将计量教学量的办法改变了,相应的,学生整体的培养思路及核心教学管理手段都没有脱离原有的学年制框架,在课程计划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由学校设定的必修课及限选课程占了90%,而完全由学生自主的真正选修课数量只占10%,比例明显偏少,可以选择的课程也不多,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么10门左右,且不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进行选课,学生在如何学、如何选课上没有实质性的改革。[1]这种情况下的学分制,没有了选课制的灵魂,达不到真正让学生自由选择成长的目的与效果。
虽然,设定学生的必修课占主要比例,限制选修课的分额,对于防止学生为容易取得学分、避重就轻地学习等倾向,保证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保证学校教育资源的不浪费等方面都有好处。但是,学生的选择空间少,完全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及社会需求进行规划,只能按照绝大部分都是学校设定的内容、没有多少选择空间下进行学习;加之,目前对于高速发展的如IT行业等,教学内容、教材都完全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也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雷同,个性化不足,竞争意识不强等特点。再者,目前各高校都面临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大规模的毕业生待就业数量与大量的企业岗位空置,聘请不到合适的人才并存的现象,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社会脱节,而针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空间与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自己的课程,因此,学分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教学管理手段。
实施学分制与选课制赋予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甚至学习年限等多方面都有更大的自由度。然而,学生在机会面前,能否清楚自身的个性特点、明确个人的未来规划、了解专业知识体系内容、行业发展信息与方向、课程间的相关联系等呢?在我国近代大学在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之时,就有人指出:“受年级之裁制者,对于所学索然无兴趣,其个性不易发展。而在选课制学分制下者,则惟选其性之所近者以习之。但人性避难趋易,益以所选范围漫无限制,则任性之弊随在可见。”[2]由此可见,学分制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课制。目前国内对于选课制的实施有多种方案,基本上都有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够完善的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如何做好选课制是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很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使选课制得到完善,对学生选课动态的研究,学生选课倾向性的研究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为此,我们以广东省某独立学院的完全学分制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我们关注的学生选课的倾向性。
二、华软软件学院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情况
华软软件学院是一所本科层次独立学院,是在国家高等教育办学新机制政策条件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办学思路上,她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与发展需要,于2003年就开始推行选课制与学分制,并相配套地自行开发了一套逐步完善的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每个学生都配以学习导师给予有效的指导。该校的学分制以选课制为核心,学生的课程选择打破专业界限,实现了全校通选,一般情况下,每个学期可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程有250余门;极大限度地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学生入学报到就可以在完全咨询清楚后选择申请转专业、每学期的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和授课方式等等都可以自主选择,通过选课学生也可以提前修业或者延迟学业,充分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在满足学生“选择”需要的同时,强调自主性、个性化和多样化。
华软学院的本科标准学制也是按标准四年设置。本科必须完成规定学分的学习量才能获得毕业资格。学院要求各系要根据独立学院三本(广东二本B类)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一个合适的专业培养定位,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上面。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教学计划里占有相对固定的比例,一般是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及专业必修课共占65-70%,选修课程占30-35%。选修课程由学生的自由选择,只要能取得足够的学分就可以,不一定是固定的某些课程,没有专业的限制,只受课程修读条件的限制,可跨系、跨专业选择。[3]
选择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在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希望学生的学习有自主的、多样化的选择。为了使得学生能真正理解学分制的意义,并充分利用选课制为自己打下以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相当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在第一学期安排了《大学的学习方法》课程作为必修课,让其开始学会思考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校给每位学生配置了学习导师,并从管理制度上要求导师必须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指导,学生每学期也须在信息管理系统上对导师进行评价,以进行质量跟踪。希望通过这些手段,学生能明确地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做好规划,能在这不断的选择过程中得到了学习、锻炼、进步、提高。在这些条件下,学生在选课上能否达到目的,他们的倾向又是如何的?我们对低年级的本科生进行了选课倾向性的研究与分析。
三、学生选课倾向性的研究
基于华软学院完全学分制与选课制的条件下,我们对低年级本科学生进行了选课倾向性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调查与分析。
(一)利用校园网络对二年级本科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我们认为,学生对学分制的认识和理解是和学分制的成效直接关联的,正确理解与用好学分制,对学生的选课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此选课制条件下,各个选课的操作要素对学生的影响又是如何?这些就是我们问卷调查的目的。
我们得到的问卷调查结果如附录一。
全院共有883名同学完成了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809份,占二年级本科生人数90%以上;系统对学生提交的答卷自动进行ID识别,从而可对答卷分别作男生、女生,及不同专业的统计分析,同时,也为我们后续对高年级学生、不同年级学生的纵横向跟踪研究作基础。
从调查的数据看到,问题一答卷情况统计及分布特点如表1。
问题1数据分析:
总体看:三个选项总体比例中比较积极、乐观、主动的选项所占比例达到88%,这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高。有74%以上的学生,在他作为3个所喜欢的选项之一中,都选择了讲授实用内容的课程(C项)。可见学生的学习目的较为明确,学习态度较好。同时体现了学校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针对学生群体定位的正确。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学到一技之长,找一份好工作,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给人以人生启迪的课(A项)有近50%的学生有此选项,这个比例有点偏高;从中我们看到大一的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彷徨,不明白该如何做,同学们知道自己可以作主,选择自己的未来,但是很需要引导,具体计划认识不清晰不够把握。
有能力的老师讲的课(I项)有接近40%的学生有此选项,表明学生对老师的引导的需求还是很重要的。但是排在第3位,比例有点偏低,也反映了老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足,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不高,有点欠缺。
问题二答卷情况统计及分布特点。
你认为选修学分按以下分类怎样安排比较合适?包含6个选项,各选项比例的总体安排如下:A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38.16%,B其它专业的选修课11.51%,C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选修课16.77%,D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的选修课12.73%,E提高综合素质的选修课15.46%,F容易获得学分的选修课5.25%。
问题2数据分析:
总体来说,选择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的比例最高,然后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课程,而提高外语、综合素质与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的比例接近,这也从某个方面说明该校的办学方向,专业特色比较成功。学生除了本专业外,相当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
问题3答卷情况统计及分布特点。
在你的选课中,对课程的了解主要取决于以下的程度各为多少?包含6个选项,各选项所占的程度为:A信息系统中的课程信息35.69%,B老师的选课指导17.12%,C师兄、师姐的介绍7.56%,D同学之间的推荐13.33%,E对之前的该课程教学的了解17.50%,F自己主动找课任老师或修过该课程的同学了解8.69%。
问题3数据分析:
总体看,学生选课最主要是看课程信息,比例超过1/3;其次是老师的选课指导和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认可,可以可看出老师的选课指导是有一定作用,但仍需改进;再次是同学是推荐,最后才是师兄、师姐的介绍和主动找课任老师或修过该课程的同学了解。
从学生选择课程信息了解课程选项占1/3多这一事实来看,学生的选课的主动性尚有不足,有待加强。本来应该是F项(自己主动找课任老师或修过该课程的同学了解)是最好的选项,因为原来的课程信息信息量较少,用以指导学生的选课时,经常不能满足学生对课程教学的了解。老师的选课指导并不是针对学生个人,而是针对群体,所以最理性的选择应该是F项,但F项的比例只有不到10%。
问题4答卷情况统计及分布特点。
在你的选课决定时,主要取决于以下的程度各为多少?包含6个选项,各选项所占的程度为:A课程信息中介绍的课程内容29.36%,B授课方式10.38%,C主讲老师12.91%,D个人职业发展规划30.48%,E同学影响7.11%,F容易获得学分5.44%,G老师要求4.21%。
总体上说,选课决定基本上取决于课程信息或个人职业规划,都接近1/3;然后是授课方式与主讲老师;最后是同学影响、老师要求和容易获得学分。重视个人职业规划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良好发展是学分制的优点;但同样因课程信息的不充分而在此选项中占近30%的比例,可见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在选课过程中有考虑、决策过程不够理性的方面。
综上所述,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选择授课内容时以实用内容为主要。而且,学习目的、个人的职业规划意识比较明确,老师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选课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不足,课程信息对学生选课操作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学生在主动找老师了解的比例不大,从决策方面也突出说明了学生的考虑、决策过程不够理性。学院对这类状况有多种渠道的反馈,目前正在加强课程信息的准确和适度加大信息量,这必将对今后学生的选课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学院大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导师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作用,这也定会使得以后的选课制产生更好的效果。
选课倾向性的表现是在同学们的选课结果中,作为倾向性的研究,我们做的另一方面的工作就是:
(二)学生选课数据分析
华软学院采用信息化管理,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的分析就是从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全体二年级本科生两个学期所有的选课信息,分专业进行归类;然后,对数据进行加权统计,得出学生使用选修学分的进展情况及分布、同时还做了按专业、区分男女生的统计分析。
在做统计分析之前,我们要先对全院课程作分类。不同的分类,给出的统计数据有不同的应用。依我们的研究目的,务必使此课程分类方法必须做到有一定的区分度,不同专业之间有通用性,全院范围内有较好的概括性。为此,我们选定的分类共分为五类,分别是:①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②其他专业的选修课;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选修课;④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的选修课;⑤提高综合素质的选修课。其中相关专业的概念成为一个关键点,我们认为若以本专业的学习与知识结构能很容易过渡到的专业知识课程,则可认为是相关专业选修课。为此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与课程信息,核查课程讲授内容,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
在做统计时,不同的专业因教学计划不同,学生的选修学分会有小差异。考虑到这点,我们引进权重因子,以各专业的选修学分总数作为权重,这种统计就消去了这些专业差异。我们得到的结果如表2、表3。
表2横向反映的是不同课程类型在不同的专业学生选课后所形成的分布,最后合计反映的是全体二年级的学生完成的选修学分按课程类别的分布。
从以上数据结果来看,目前学生的选修学分用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的选项是最高的,接着是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的学习,然后是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最后是用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的学分比例,两者比较接近。
另外,计算机专业的男生与动画专业的学生用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的学分比例都过半,动画专业更加超过60%;网络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用于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的学分比另两个文科专业要多10%以上,网络专业更是占总体的1/3;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用于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的学分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多10%以上。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同学们的选修课相当重视专业课的选项,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特点,这和该高校重视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师资队伍,不断改善专业课的教学条件是完全一致的。可以细分这些数据为按系、按专业、按专业课程的分布,我们认为这些数据可以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表3横向反映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完成的选修学分按课程分类的分布。纵向合计反映的是各个专业学生选修学分完成的进度及总体的统计平均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不同专业的学生这些都有所不同。
表3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所完成的选修学分,按课程分类的分布是有明显差异的。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差异除了体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外,同时也反映了学生认可的知识结构的差异。这种不同说明学生选课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我们认为这种倾向性的研究无论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还是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探讨都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云鹏.中美高校学分制与选课制关系的历史考察[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金陵生.我国推行学分制的历史经验[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79(3).
[3]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Z].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学分制修读指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