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里:孤独的“反上派”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sj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万里是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之子。1937年从美国学成归来,先后在四川、甘肃、东北从事水利建设。上个世纪50年代前期,他从黄河实际情况出发,批评苏联专家的规划和设计,反对在三门峡修建大坝。1957年,因发表短篇小说《花丛小语》针砭时弊,被打成右派,22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重返讲台。本书力争还原历史、再现黄万里这位中国水利界马寅初陈寅恪式悲剧人物的风貌。
  
  提出《意见》反对在三门峡建坝
  
  也许是冥冥之中一种机缘和巧合,黄万里一生的命运都和与他同姓的那条不到万里也有好几千里的大河息息相关。当年他“听说黄河是最难治理的,便立志学水利治黄河”。1947年在甘肃水利局长任上,他已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解放后,饱受黄灾之苦的中国人希望根治黄河水患,而人民政府也真心实意想治好黄河。可是,黄河该怎么治,黄河的症结在哪里,长时期存在着分歧和偏颇。20世纪50年代,在“一边倒”方针的指导下,片面听信苏联专家意见所作出的规划和决策就造成了不少后遗症,而黄万里也恰恰是因为反对这些错误意见和决断而获罪的。
  早在1955年周恩来主持的关于黄河规划的第一次讨论会上,黄万里就力排众议,不同意苏联专家提出的规划。当时许多专家对规划交口称赞,只有黄万里发言反对。他当面对周恩来总理说:“你们说‘圣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他说,黄河泥沙量全世界第一,但它造的陆地也是最大的。
  1956年5月,黄万里向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提出《对于黄河三门峡水库现行规划方法的意见》,发表于《中国水利》杂志1957年第8期。《意见》指出:“4000年的治河经验使得中国先贤千年以前就在世界上最早地归纳出了四种防洪方法:沟洫或拦河蓄水,堤工堵水,束水浚深治河,缺口疏水。另外,近40年来,中外学者融合德国人治河的理论和经验,又积累了不少新的知识。忽视这些知识,认为有了坝就可以解决下游防洪问题,是不妥当的。”
  他说:“总之,‘有坝万事足,无泥一河清’的设计思想会造成历史上严重的后果。坝的功用只不过是调节流率,从而替治河创造优良的条件,决不能认为有了坝就可以治好河。”《意见》最后反复强调:三门峡筑坝后,下游的洪水危害将移到上游,出库清水将危害下游堤防。针对综合规划及三门峡筑坝已形成全国人大决议的难以挽回的现实,黄万里特别提出了三门峡大坝一定要能刷沙出库的建议,为日后泥沙大量淤积预作准备。
  
  在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上光荣孤立
  
   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是1957年6月10日至6月24日由水利部在京召开的,主要讨论三门峡水库的正常高水位和运用方式。
  在讨论会上,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介绍修建三门峡工程的建议。他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归纳为以下三个中心问题,供讨论会参考:1.三门峡水库的规划是从综合利用方面来考虑,还是以防洪为主或单纯考虑防洪;2.如果采取综合利用的方案,是否适当地降低发电量;3.基本上同意原设计方案,降低初期运用水位,适当地改变结构设计。
  在讨论会上,拦洪蓄沙的高坝派、拦洪排沙的低坝派和只有黄万里一人的“反上派”(反对上三门峡工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高坝派代表为三门峡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汪胡桢和工程师沈崇刚等。他们再次把下游河道的形势说得岌岌可危,说如果等着中上游水土保持(主要指在支流建坝拦沙)见效再建三门峡大坝,下游就可能改道,因此主张立即建三门峡大坝,拦洪蓄沙,让清水出库,并反对减少库容,不减少库容就是主张建360米大坝,在这个高度的库容是647亿立方,但可以分段蓄水。
  低坝派以温善章为代表,主张拦洪排沙。这派人明显处于少数。他们希望保护耕地,减少库容,降低蓄水线(335米或330米、320米)。
  黄万里与“主上派”对垒,孤身舌战。黄万里认为不能在这个淤积段上建坝,否则下游的水患将移至中游关中平原,而且他认为,河道里的泥沙起上游切割、下游造陆的自然作用,建坝拦沙让黄河清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是不现实的,何况清水出库对下游河床也不利。
  据黄万里说,当时出席会议的专家“大多同意苏联专家的设计,只有黄万里一人根本反对修此坝,并指出此坝修后将淤没田地,造成城市惨状。争辩七天无效后黄万里退而提出:若一定要修此坝,则建议勿堵塞六个排水洞,以便将来可以设闸排沙。此点全体同意通过。但施工时,苏联专家坚持按原设计把六个底孔都堵死了。”
  70年代,这些底孔又以每个1000万元的代价打开。40多年后,曾参与三门峡工程技术工作的一位著名教授在《自述》中坦承,他“参加了导流廊道的封堵,造成水库淤积,危及关中平原,必须重新打开导流廊道,增建冲沙泄洪隧洞,减少水电装机容量,为此深感内疚,看来要坚持正确意见,还是很不容易的”。
  
  时间验证了黄万里的预言
  
  1957年,三门峡水库高坝派取得了胜利。按他们的方法,在黄河上游筑坝进行水土保持,在三门峡建高坝拦洪蓄沙。这样搞了50年后,今天的情况怎么样呢?水土保持日益恶化,下游河水已所剩无几。从1972年黄河开始断流,20世纪90年代已每年断流平均100多天,1997年达222天。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不到两年,水库淤积严重,渭河河口淤积4米多高,西安已面临威胁。
  时间也验证了低坝派的观点。由于陕西省反应强烈,1958年4月,周恩来曾主持召开三门峡水库现场会。为了上保西安,将大坝定为按360米设计,350米施工,1960年蓄水,汛前水库高程为335米,近期最高拦洪水位不超过333米。调整后,三门峡水库的实际运用也没达到温善章主张的335米高程。
  1964年6月,水电部在三门峡现场讨论了工程改建方案问题。会上汇报了人造洪峰期间渭河下游的淤积情况,三门峡水库淤积延伸的部位。1964年12月5日至1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治黄会议,周总理于12月18日作了总结讲话。他讲:“这次会议是国务院召开的,讨论三门峡枢纽改建问题,要下决心,要开始动工,不然泥沙问题更不好解决。当然,有了改建工程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改建也是临时性的,改建后,情况总会好一些。当前关键问题在泥沙,五年三门峡水库就淤成这个样子,如不改建,再过五年水库淤满后遇上洪水,无疑将会对关中平原有很大影响。关中平原不仅是农业基地,而且是工业基地,不能只顾下游不看中游,更不能说为了救下游,宁可淹关中。要有全局观点。”
  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两个确保,即确保下游,确保西安。
  应该指出:三门峡水利枢纽虽经两次改建,潼关以上黄渭洛汇流区的淤积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从1960年至1995年,三门峡库区冲淤累计总淤积量为55.65亿吨,其中潼关以上为45.45亿吨,占总淤积量的81.65%,潼关以下淤积量为10.21亿吨,占总淤积量的18.35%,严重淤积使黄河洪水倒灌渭河的概率增加,使渭河口河水倒流,往往造成渭河口的淤堵,形成严重的灾害。
  渭南水患,移民困难,这个决策错误造成的仍在流血的伤口,什么时候才能愈合呢?
  
  三门峡的代价
  
  王维洛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黄河三门峡工程建成四十周年》写道:“1957年4月,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1960年9月,三门峡大坝建成,大坝下闸蓄水。工程总投资预算为13亿元,而工程总结算时实际耗资达40亿元。对于生活在2000年的中国人来说,这40亿元并不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相当于40座武汉长江大桥的造价。特别是从1959年以来,中国进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济发展出现大倒退,一些农村出现饿死人现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三门峡工程跟原子弹试验工程一样,得到中央政府财政上的特别优先保证。可以说,中国人勒紧了裤腰带,直勒到奄奄一息的程度,来支持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建造三门峡大坝的水泥是从国外进口的,是用两袋小麦换一袋水泥、一吨猪肉换一吨钢筋换来的。如果把这40亿元用来购买救灾粮,至少可以获得800亿斤粮食,这些粮食足以挽救几千万中国人的生命。”
  后来三门峡大坝的改建究竟花了多少钱,从来没有做过披露。三门峡水电站原定装八台13.75万千瓦的发电机,装机总容量为110万千瓦,因蓄水位降低,又改成五台5万千瓦的机组,装机总容量为25万千瓦,只好把已装上的电机拆卸下来,运到别处。现在三门峡水电站已再经改装,装机总容量为40万千瓦,但一直未能达到设计的满负荷运转,从投资的角度讲,谈不上多大经济效益。打开施工堵死的导流底孔的代价就是每个1000万元(当时一斤白面的价格是0.18元)。
  更重要的是,大坝使上游泥沙淤积,洪灾有增无减。2003年陕西遇上三五年一遇的小洪水,其所造成的后果即相当于五十年一遇的洪灾,全省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绝收,受灾人口5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2.9亿元。如此之高的代价要是也能以“交学费”来轻巧自慰的话,那也该看看是不是从中真正学到了点什么吧?
  《长河孤旅》赵诚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7 定价:28.00元
其他文献
与中国重新谈判    1999年我被任命为欧洲委员会贸易委员。当时,中国和美国的关系非常紧张,北约轰炸塞尔维亚,中国领导人向华盛顿提出了严正警告,并且毫不客气地使用“罪犯”、“侵略者”等词。但是中美之间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一直在加速进行,并且于1999年11月15日达成了协议。对于这两个主角,过去的事情已经结束。中国已经看到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敞开了。  中美达成一致时,我刚刚上任,作为欧洲委员
期刊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题词手迹/金府诚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04.-40页;26cm.-ISBN 7-80136-968-8:¥4000.00    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04.-26cm.-ISBN 7-5073-1605-X:¥80.00    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
期刊
《CCTV对话》就像是一部传奇人物的列传,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它的最大特点在于:人们对于这些重量级嘉宾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话题的关注。  史玉柱,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企业家,八年前,当巨人大厦轰然崩塌,巨人集团名存实亡之后,据说这位三年成为亿万富翁的史玉柱曾因极度苦闷而四处游历,遍访名山大川,甚至远赴青藏高原。也有人传言他并未隐退,仍然每年与柳传志、段永基等人聚首泰山,纵横捭阖,侃侃论道。三年之后,史玉
期刊
不久前,台湾金鼎奖畅销书作家郑石岩的“生活禅径系列”作品首次在内地面世,郑石岩本人也开始了内地签名售书之行,反响不俗。  郑石岩从事心理咨询与教学研究多年,对佛学与禅学素有修持,著作甚丰,有《人生路这么走》、《教师的大爱》、《父母之爱》、《换个想法更好》等30多本书出版,销量逾百万册。  在清新的行文间,郑石岩不断告诉读者要化贪婪为恬淡,化嗔怒为宽容,化愚痴为醒觉,化傲慢为谦卑,化疑心为信心。在他
期刊
2004年5月16日新华社的一则新闻,爆出了一个令国人震惊的消息:联合国公布的不适宜人们居住的20个著名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这是一则无法令人平静但却让人警醒的消息。   美国著名城市研究专家詹姆斯·特拉菲尔说:“科技改变城市面貌,欲望则铸造城市的品格。”当下中国城市营销的最大误区是,一味地在所谓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地相互抄袭和克隆。北京中关村在复制“硅谷”、上海陆家嘴在复制曼哈顿,一座城市正在成
期刊
封面上,这边是红色,天安门城墙采用的颜色;那边是蓝色,自由女神像脚下海水的颜色。  两位对话者,这边是中国社会调查专家、知名咨询和调查品牌——零点调查和前进策略的掌门人;那边是美国前驻华外交官、中国年度畅销书——《登上彼岸》的撰写者。  书中的内容,职业评价、人际关系、情感世界、伦理信仰、政治法制、时尚消费,海阔天空;宠物、同居、代沟、小费、妻管严、婚外恋,洋洋洒洒。妙就妙在以一对一的方式排列,即
期刊
很多人提到沃伦·巴菲特,都艳羡他的成功。他更多时候仅仅被视为投资大师、股神。很多人往往愿意替自己计算这样一种流传很久的“账”:  如果在1965年,我父亲投资1万元于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那么我父亲现在就有4000万元。而如果我父亲1956年向巴菲特伙伴公司投资1万元,并在伙伴公司解散时再投资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那么我们家现在就是拥有超过5个亿的大户人家了!  作为划时代的投资圣人
期刊
如果不把那些滴水不漏却百无聊赖的营销教科书算上,本土营销界、广告界和策划界的好书,乏善可陈。掰着指头数,也就关于王志刚的《谋事在人》,王力的《恩波智业》,叶茂中的《广告人手记》,好像还有朱玉童的《曝光一个广告人的“阴谋”》和曾波的一本书,还算原创耐看之作,而想要再找一本能让人看着不忍放手的作品,恐怕就有些难了。  偶尔和同行聊起这事,也大都有同感,免不了叹息。不是叹息这个行业里的“大师”越来越多,
期刊
如果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在不断走向成熟,那么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队伍一定是走在最前列的那一批敢于冒险、善于学习、灵活应变并且能够把握关键时机的人。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经常看到,在我们的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队伍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经常能够听到诸如“中国目前根本就没有企业家!”之类“恨铁不成钢”式的感慨。  而这恰好说明目前中国尚未真正形成能够获得广泛认同、与国际市场规范和管理标准接轨
期刊
把各地商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一一道来,结合他们所在地的地理特征和文化传统,对他们的经商技巧提出评价和建议,这样组合一本书,叫做《水煮商人》。  我们完全可以拿书中的这些材料,去和来自祖国各地的或生或熟的人海吹神侃,俨然一个曾经走四方的有阅历的人:宁波生意人四海为家,灵活稳健,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温州商人,号称中国的犹太,精明务实,四面出击,绝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皇天不负石狮人,他们善于打“侨”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