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位置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E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久久打量着这张母亲烧着土灶时的旧照片。我看到的似乎不是土灶,而是一个人的时光和轨迹。
  我的村庄消失之后,我用了5年时间筹划一本关于故乡和青春的集子。中间有一页插图,是设计师坚持用的。我开始觉得并不好,那是我用手机随手拍的一张老家灶台照片,画面灰暗,灶膛里的火光是照片的“亮点”,但以黑白图片的方式印出来,就看不出这个“亮点”了。而且,“设计感”弱了一点。
  “你听我的,没错。”设计师是我的石友。这是他活了三十多年设计的第一本书。
  2013年春天的某个时候,母亲在土灶前烧饭,等我炒菜,我用手机偷拍了这个场景。村里的拆迁是从那个夏天开始的。我到处乱拍,希望留下一点记忆。
  本地村庄原来多是土灶,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煤气灶渐渐成为主流。我们家,是不多的仍然以大锅土灶为主的人家之一。
  母亲爱烧土灶,有两个原因。一是她积年打的柴火太多了,得烧掉,不能浪费。那些从田间地头割来的蒿草、秸秆,那些从山里扒拉来的松针、灌木,是一本无字书,写着母亲的青春时光。二是大锅烧菜,香。大锅焖饭菜是农耕社会的一种“旧制度”,母亲经常笑话我的,就是“小锅小灶炒的菜不好吃”。我表示服气。母亲用土灶大锅大火烧热菜籽油,让茄子加豇豆在油烟里翻腾,然后合上锅盖,小火焖上。这菜我能赞一辈子。
  作为儿女,我们不能天天去看望父母。我们去看望他们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法子变出三两“好菜”,咸鸭蛋,咸肉,都算。而在无数的日子里,他们粗茶淡饭。滚刀块的茄子烧豇豆,清汤菊花脑,鸡毛菜……土灶菜系的历史,和他们的岁月一样长。
  我所拍的灶台,是我记事起,我家的第三个灶台。这座灶台就建在我当兵前的卧室加书房里。我当兵后,这座依老屋而盖的七尺小屋,做过一阵奶奶的临时卧室。家里起了楼房后,奶奶搬进新房间,这座小屋被改成厨房。
  这间厨房挺热闹,来串门的人不少,成了母亲的会客厅。我见过母亲和她的伙伴们,用大铁锅炒青茶叶,这是我喜欢喝的手工茶。因为这种喜欢,母亲愿意和伙伴们走上十几里的路,找来原料。冬天下雪的时候,大铁锅就会“笃”上咸货,这是我喜欢吃的“极品”。因为这种喜欢,母亲愿意焖一锅咸鸡咸鸭五香味的香腸,等我从城里回到村庄,回到灶台前。
  自我转业回到南京之后,厨房里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每逢年节,母亲都会把炒菜的大权让渡给我,她安静做一个烧火的。那些菜,早就洗净切好,和肉食搭配好,就等我回来系上围腰,往油锅里倾倒了。
  母亲会让父亲电话一遍遍催促我,“早点来”。母亲是个急性子。这边炒,那边桌上摆碗筷,倒酒。我的到来,开启的是一种仪式。
  在母亲“盛极一时”的时光里,炒菜必须是她的事。他人可以帮忙,但不能“夺铲”。她是拥有绝对权威的灶台之主。烧什么柴火,从柴堆取多大的量,火头烧大还是烧小,先炸豆腐还是先炸肉圆,诸般事,都由母亲来定。
  在重要时刻,从灶台让位,这是母亲老去的标志。
  在不如意或者满心欢喜的时候,我们的胃和心,都会想念母亲的手艺。打个电话给母亲,“晚上我回来吃饭”。电话那头永远是“好啊。晓得了。”尽管那一刻,母亲也许正在没有开灯的厨房里,默默收拾着一只空盘子和一只蓝釉老碗。
  我久久打量着这张母亲烧着土灶时的旧照片。我看到的似乎不是土灶,而是一个人的时光和轨迹。余生,我们再也没有了这一座可以让松毛烧得奇香,可以让茅草炸得噼里啪啦的土灶。但是我有一个梦想——热气腾腾的灶台前,母亲一直在那里,站着或者坐着。
  于雅摘自《新华日报》
其他文献
未曾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所有打不倒我们的,都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所有的委屈都是命运交给我们的一种考验。  世界上的事,件件藏着委屈。  这大概是每个成年人至深的体会吧。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位年轻的收费员姑娘,因为被过路的司机误解动作太慢而受到责骂,只能一个人坐着偷偷抹眼泪。  但就在下一秒,在接待下一位顾客时,她又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了状态,强迫自己露出职业化的甜美微笑。虽然在
期刊
无论记忆或失忆都该被尊重,即尊重衰老的尊严。对老人来讲,失去的等于不存在,痛苦的只是我们,我们任何的不耐烦和埋怨都只会增添他们的不幸。  黑砖红阁的古旧城楼,赤底墨字的“顺德府”牌匾,有人吊嗓子拉胡琴唱河北梆子,有人伴着歌词乡土的迪斯科跳广场舞。平时听新闻里说“中国步入老龄社会”,总的来讲还是概念上的,此刻在邢台的清风楼广场,我意外地看到一场“彩排”,眼前一大半的人都是老年人,这个直观的冲击实在强
期刊
几分钟后,有同班男生留言:当时,你为什么不到咱班群里喊一声?总有离你家近的,总有敢开车的。你要知道,同学,不仅是用来一起喝酒的,还是能帮你承担困难的。  2019年,是我们初中那拨同学的毕业二十周年。一月的某天,当我还在昏天黑地赶稿子的时候,我的微信里突然就多了一个初中同学的聊天群。并且,在极短时间内,这个群就从十几人膨胀到54人——二十年前,这个班的总人数是72人。  感谢科技发展与通讯进步,感
期刊
有一次,东方一位圣人到了一个国家,他在那里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孩子们说他们饿了,他们的母亲就为他們做早餐,然后把早餐放到他们面前。   孩子们刚把食物放到嘴边,一群粗鲁的男人冲了进来,把早餐全拿走了。母亲们不动声色地看着这一幕,没有一句抱怨,而孩子们也没吵闹。   圣人感到很惊讶,就问孩子们的母亲,这一切是什么意思?   她们说:“先生,我们恳求你再多观察一会儿。”   这时,孩子们站了起来
期刊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牛牛:  今天,你10岁啦。生日快乐!  听说,你最近老是苦着脸,不要这样。我知道,作业多了睡眠少了,补习多了锻炼少了,独处多了交流少了,念头多了快乐少了……没关系,这是你成长的烦恼或者说是成长的代价。  其实,你即将跋涉的道路是我曾经经历的生活。十年寒窗苦乐自知,半分功名悲喜交集。说实话,我不希望这难言之隐再
期刊
在表达不满之前,先把事情翻过来看看,保有余地。  这是我在美国学习时听闻的故事。  以前的修道院虽然已经电气化,但还十分有限,那是个还没有电烤炉的时代。某个修道院的料理值班人用烤箱烤早餐用的面包。他先烤单面,再翻过来烤另一面,一次要在烤箱里烤很多面包,然后盛到盘子里,端给在食堂等待的修道者们。  厨房的人虽然总是留意着,不过偶尔会不小心把吐司烤得焦黑。但是,因为扔掉了可惜,所以,那些焦黑的面包还是
期刊
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只有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苦难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做的一笔人生财富。  一位朋友说,母亲去世多年了,是父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抚養成人。可是如今老父亲一个人在家,生活得孤独而清冷。他还说,老人家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看着他生活美满,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可是他总感觉到与父亲之间,像是隔着一条大河,他站在河右岸享受生活,可是父亲却站在左岸寂寞地承受着身心煎熬。为此他要为父亲招
期刊
苏乐童,我想我们会是一辈子的好朋友,谢谢你的真诚和体贴,谢谢你借我一个让人感动的爸爸。  一  苏乐童有一把精致的小剪刀,对于他来说,这把剪刀就是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他时常会拿着一撮细碎的头发跑来问我:“嘿嘿,猜猜看,这是谁的头发?答对有奖,答错也有赏。”  每每碰上这种问题,我总是惊慌失措地先摸摸自己的头发。苏乐童皱着眉头鬼叫:“我有那么卑鄙吗?跟你说过很多次了,我从来不欺负智商有问题的孩子!”
期刊
1915年8月,未来的剧作家诺埃尔·科沃德和他最好的朋友,未来的演员埃斯梅·韦恩,都刚满16岁,为了尽量减少那些可能会破坏他们之间友谊的争吵,他们一起制订了一个包含16条约定的可爱列表——“朋友守则”。  1.不能隨意取笑对方,一旦有人开始这样做,就必须马上停止。   2.我们必须轮流去探望对方,如果一方连续两次去另一方的家里,那么,另一方也得这样做。   3.即使有一天我们的友谊破裂,也不能
期刊
妈妈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得照顾好自己,不给你们添麻烦。”  一  今年春天,我们一家三口在海南三亚游玩时,接到了对门邻居的电话,说妈妈食物中毒住院了。我们中断了假期,定了最早的航班回家。   妈妈躺在病床上,看到我们进来,低下了头,她肯定又在因为耽误了我们的时间而内疚。   本来,这次海南之行,是打算带妈妈一起去的。她辛苦了一辈子,除了老家的村庄和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最远只到过离家十几里的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