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久而弥香,缺乏真情实感,读来即味同嚼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此,我们的作文,要从字时行间现真情、深情、浓情、美情,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这样的作文才是成功的。
一、现况反思
受作文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旧的作文模式干巴巴地强调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学生讨厌作文、惧怕作文。学生炮制出来的作文不仅言之无物,且缺乏鲜明个性和真情实感。
1.虚伪浅薄,空唱高调
为了赚取他人的眼泪,学生往往编造一些“感人”的事迹。在他们的笔下,什么样的“感人事件”都会发生,让阅卷老师看得实在是“欲哭无泪”。要么为让文章空唱高调,追求“文气”,故作粗鄙;又或者自命不凡,故作嗟叹。这些都使得作文感情虚伪,议论浅薄。尤其是到了90后,他们老是自许为忧伤的一代,是迷惘的一代,作文中常常故作忧伤,可他们为何而愁,说不出,道不明,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纠结”,连他们自己都莫明其妙。
2.堆砌套用、抄文成风
文章里堆满了诗文名句和名人事例,却很少有学生对某诗某人的真切感受和独特评论。这类文章貌似富有理性,很有见解,其实缺乏生活体验,缺少真情实感,是按照某种套路、某种模子复制出来的,是“为文造情”的标本。更甚者,一抄了事。平时作文,有机会的话,抄手机上下载的内容;没机会的话,抄现存的作文书;连抄作文书的机会都没有的话,那干脆抄背过的课文,改头换面便成了他的作文。还谈什么真情,说什么实感?
3.素材老旧、没有新意
虽然现在的考试要求学生作文的材料要新鲜,考查考生是否关注生活。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喜欢写“地球人都知道”的人和事,比如频繁地使用雷锋、居里夫人、杨利伟、刘翔等例子,老师一看到这类素材的作文,说实在的都不想看了。学生甘愿把自己当成“古人”,或者还是小学生,一个素材从小学一直用到高中,百用不厌,没有自我的生活感,找不到时代气息。
二、对策探究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究竟留下多少的文章,恐怕没有人能够统计得清楚,然而,能够流传后世,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其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离不了“情真”。要写好文章,必须具备真实的情感。
1.融入生活,激发写作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许多学生常常是提起笔就无事可写,搜肠刮肚,也找不出一件有关的事来。为什么是这种局面?因为平没有用心地去关注过生活。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观察自然与社会。走进生活,了解风俗人情、社会风貌,观察美好的自然景观,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有所感、有所悟,才有话可说。有真实的见闻,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有情可抒。
其次,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勤思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皆学问,弱水三千一瓢饮。作读书笔记,记日记、周记,素材积累抄写等都不失为好方法。把积累生活素材当作一种习惯去培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写作时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才能左右逢源,也才能根据文章立意的需要,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选出最精当、最合适的材料来。
2.实施情感教学,培养训练意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强调“为学”要有感情和兴趣。而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情、趣,是需要老师培养的。当今学生所处的是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即时信息”接触多,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烈,他们的情感特别丰富,且较注重个性追求,这为作文教学中实施情趣教学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的激起,也就有了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品质,对正确的、需要的学习内容就会感兴趣;情趣好了,学生学习过程就会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无疑是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因而,情趣情感效果是互为作用,互为促进的。例如,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投影仪、电影、录音等多种教学设备,进行生动直观的形象教学,让学生在鉴赏的愉悦中进入情境、接近作品中的人物,了解其思想感情,学生对写作就会产生“需要”的兴趣,这样,就可以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学习、培养浸润真情实感的技巧
并不是所有的真情之文都得到了认可,为什么?这就是流水帐与优秀之文之间的差距。同样的情,同样的感,经过了艺术浸润之后与没有艺术浸润是不一样的。例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与你为邻》,阅卷老师在批阅时被深深地打动,当场流下泪水。该文为何能赢得满分?首先就是因为该文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感情真实抒发了该考生对生活中的人、物、事的真实感触、拨动人心,真情使得该文赋有灵魂;其次是该文的真情实感得到了很好浸润,语言生动,逻辑严密,结构如剥洋葱一样慢慢展开,立意有相当的高度等等。
文学应该是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而不仅仅只是现实,否则《报任安书》《陈情表》等又何以成为典范?浸润真情实感过程其实就是写作技巧的培养过程。要想写出洋溢着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的关键还在于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再现。
4.范文引路,沟通写作情感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模仿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知识、经验缺乏,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学生的一种心理,范文引路正顺应了他们的这一心理需求。学生作文有一个从“仿”到“写”的过程,要借助模仿为“阶梯”,汲取取模仿对象的相似因素和有用经验,作为自己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学生作文模仿的对象,主要是一篇篇经典范文。
作文教学只有注重情感的培养,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激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充分调动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热爱作文,在习作中激发情感,在成功的喜悦中升华情感,作文教学就能富有生机与活力。
一、现况反思
受作文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旧的作文模式干巴巴地强调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学生讨厌作文、惧怕作文。学生炮制出来的作文不仅言之无物,且缺乏鲜明个性和真情实感。
1.虚伪浅薄,空唱高调
为了赚取他人的眼泪,学生往往编造一些“感人”的事迹。在他们的笔下,什么样的“感人事件”都会发生,让阅卷老师看得实在是“欲哭无泪”。要么为让文章空唱高调,追求“文气”,故作粗鄙;又或者自命不凡,故作嗟叹。这些都使得作文感情虚伪,议论浅薄。尤其是到了90后,他们老是自许为忧伤的一代,是迷惘的一代,作文中常常故作忧伤,可他们为何而愁,说不出,道不明,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纠结”,连他们自己都莫明其妙。
2.堆砌套用、抄文成风
文章里堆满了诗文名句和名人事例,却很少有学生对某诗某人的真切感受和独特评论。这类文章貌似富有理性,很有见解,其实缺乏生活体验,缺少真情实感,是按照某种套路、某种模子复制出来的,是“为文造情”的标本。更甚者,一抄了事。平时作文,有机会的话,抄手机上下载的内容;没机会的话,抄现存的作文书;连抄作文书的机会都没有的话,那干脆抄背过的课文,改头换面便成了他的作文。还谈什么真情,说什么实感?
3.素材老旧、没有新意
虽然现在的考试要求学生作文的材料要新鲜,考查考生是否关注生活。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喜欢写“地球人都知道”的人和事,比如频繁地使用雷锋、居里夫人、杨利伟、刘翔等例子,老师一看到这类素材的作文,说实在的都不想看了。学生甘愿把自己当成“古人”,或者还是小学生,一个素材从小学一直用到高中,百用不厌,没有自我的生活感,找不到时代气息。
二、对策探究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究竟留下多少的文章,恐怕没有人能够统计得清楚,然而,能够流传后世,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其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离不了“情真”。要写好文章,必须具备真实的情感。
1.融入生活,激发写作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许多学生常常是提起笔就无事可写,搜肠刮肚,也找不出一件有关的事来。为什么是这种局面?因为平没有用心地去关注过生活。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观察自然与社会。走进生活,了解风俗人情、社会风貌,观察美好的自然景观,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有所感、有所悟,才有话可说。有真实的见闻,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有情可抒。
其次,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勤思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皆学问,弱水三千一瓢饮。作读书笔记,记日记、周记,素材积累抄写等都不失为好方法。把积累生活素材当作一种习惯去培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写作时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才能左右逢源,也才能根据文章立意的需要,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选出最精当、最合适的材料来。
2.实施情感教学,培养训练意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强调“为学”要有感情和兴趣。而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情、趣,是需要老师培养的。当今学生所处的是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即时信息”接触多,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烈,他们的情感特别丰富,且较注重个性追求,这为作文教学中实施情趣教学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的激起,也就有了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品质,对正确的、需要的学习内容就会感兴趣;情趣好了,学生学习过程就会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无疑是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因而,情趣情感效果是互为作用,互为促进的。例如,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投影仪、电影、录音等多种教学设备,进行生动直观的形象教学,让学生在鉴赏的愉悦中进入情境、接近作品中的人物,了解其思想感情,学生对写作就会产生“需要”的兴趣,这样,就可以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学习、培养浸润真情实感的技巧
并不是所有的真情之文都得到了认可,为什么?这就是流水帐与优秀之文之间的差距。同样的情,同样的感,经过了艺术浸润之后与没有艺术浸润是不一样的。例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与你为邻》,阅卷老师在批阅时被深深地打动,当场流下泪水。该文为何能赢得满分?首先就是因为该文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感情真实抒发了该考生对生活中的人、物、事的真实感触、拨动人心,真情使得该文赋有灵魂;其次是该文的真情实感得到了很好浸润,语言生动,逻辑严密,结构如剥洋葱一样慢慢展开,立意有相当的高度等等。
文学应该是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而不仅仅只是现实,否则《报任安书》《陈情表》等又何以成为典范?浸润真情实感过程其实就是写作技巧的培养过程。要想写出洋溢着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的关键还在于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再现。
4.范文引路,沟通写作情感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模仿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知识、经验缺乏,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学生的一种心理,范文引路正顺应了他们的这一心理需求。学生作文有一个从“仿”到“写”的过程,要借助模仿为“阶梯”,汲取取模仿对象的相似因素和有用经验,作为自己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学生作文模仿的对象,主要是一篇篇经典范文。
作文教学只有注重情感的培养,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激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充分调动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热爱作文,在习作中激发情感,在成功的喜悦中升华情感,作文教学就能富有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