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但完成重任基础是良好的校风,因为它是高职教育有序、健康的关键。教风与学风是良好的校风体现,所以高职院校教风与学风的联动建设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文章阐述教风和学风的关系,剖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教风与学风问题,提出了构建教风学风联动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 教风 学风 联动机制
高职教育完成使命靠的是优良的校风,校风由教风和学风共同体现,具体地说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意识、行为外在化综合体现。高职院校准确定位自身的办学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在优良的校风引导下,按既定的目标组织教学和实施教学管理。优良校风的内涵核心即教风和学风的内涵,教风和学风是高职教育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一、教风与学风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教风与学风内涵理解
教风与学风字义解释为教学风气和学习风气,具体的理解应该是教学主体表现出的一种状态,不同的状态转化为实际行为后又凝聚成不同的精神能量。教风是教师群体的职业素养,包括教师的治学态度、精神风貌、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及技巧等内容。学风指的狭义学风,即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和集体行为规范化程度,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学习动机、学习态度、遵守纪律等内容。学校的教风与学风不是某一个体能够代表的,一定是群体集中反映出来的。
(二)教风与学风的关系
教风和学风是一个学校校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体现学校校风的主体内容。严格意义上说,教风涵盖于广义的学风之中。因为教师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与原则属于学风的范畴。如果将教与学的主体分开则可以推论,教风决定学风,学风反映教风。客观地说,教风是学风产生的因,学风是教风形成的果,两者的因果关系在高职院校中反映会更紧密些。因为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在学业方面对教师的依赖相比高中而言有增无减,高职教师通过自身教学活动表露出来的言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传授的方式、态度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几乎全天候的课堂学习创造了学生与教师间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决定了高职教师的治学精神、学识水平、意志品质等更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高职院校教风对学生的精神风貌、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及创新等方面极易产生深远影响。在教师影响力下,学生的集体行为慢慢凝成的精神力量会在走向社会后不断释放,对于教风乃至校风都将产生传播效应。由此可见,教风建设是影响学风乃至校风的决定因素。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在学习能力上不比本科生,且有自卑感,需要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需要教师的敬业精神激励学生对学习全心投入;需要教师的探索创新精神带动学生探究未知;需要教师的乐观向上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可见,教风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外部条件,没有优秀的教风就不能产生优秀的学风。然而狭义的学风取决于学生群体,需要创建学生群体对教风的良好反映机制,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理想目标。
二、高职院校教风学风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教风问题
1.师德缺失导致教师职业与事业分割。"师德"是一切从事教育工作者形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教师情操品质的体现,是超越渊博学识之上的人格力量。因为教师是特殊的群体,其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且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社会需要具有崇高 "师德"、高尚的人格的教师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示范。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力量动摇了多年形成的教师固有的职业意识,即为教育事业付出奉献,取而代之的是将教师工作当做获取个人利益,实现自我价值的的一份职业。现在的教师中的大多数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年代成长起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年轻人,习惯性地将自己的劳动、知识看作商品,讲究等价交换,从事教师工作仅仅为了谋生,职业与事业无法统一起来,因此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表达流露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着时代的烙印,所形成的教风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2.全局观念淡化导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分割。在本纪初以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规模扩大是其发展的显著特征,由此高职教师队伍急聚膨胀,一大批80后充实进高职教师队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新问题,作为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的80后们基本上是在娇宠中自由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工作中很难以集体的角度去考虑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实施自身的教学行为,以至于难以在教师群体中产生集体性的积极向上意识、趋同的行为规范,加上受市场意识影响下为自己而战的思想占上风,很难形成一个产生强大功效的教学风气。
3.职业技能薄弱导致知识与技能分割。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高职教师招聘条件之间是脱节的。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对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而在招录新人时要么是对高学历要求,要么是对年龄限制要求,试想,年轻且高学历能保证什么样的高技能呢?他们没有实践经验,既使掌握了系统且深渊的专业理论知识,也会因教学经验不足导知识间接传授中的照本宣科。没有实践教学能力又采用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怎么能让学生信服、崇敬老师?仅以和谒可亲、平易近人维系师生关系的和谐,形成不了学高为师而让人敬畏的教风。
(二)狭义的学风问题
高职教育属于大众化教育,高职学生是大众化教育主要受众群,他们对待学习暴露的问题极其繁杂,如逃课、旷课、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挂科、降级、考试违纪等等。事实证明,这些现象的出现与近年来高校扩招有密切关系。高职学生人数是随高校扩招不断增加的。高招录取中,很多高职院校是以牺牲录取门槛换取的学生规模的扩张,在管理体系没有健全的条件下,最终导致了学风的日益恶化。概括起来学风问题主要体现为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
1.社会因素导致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学生进入高职前的求学阶段是历经了几个阶段的选拔性考试,应试型教育几乎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消耗怠尽,高考的独木桥一过,学生所面临的是比高考更难的考验,那就是以大学文凭换来一份理想职业。事实上,高职学生从进入高职校门那天起就意识到其职业选择的难度是超过本科及本科以上学生的,因此认为前途渺茫,厌学情绪加重。 2.教风不正导致了学生的厌学行为。前面我们已经阐述了教风对学风的决定性影响。进入高职阶段的学生虽然与普通高校学生同在一个年龄段,但在心智、自控方面不及普通高校学生,此时如果没有责任心强、学识渊博、意志品质优秀的教师来引导调教,就会导致刚脱离中学式严格制度约束和家庭管束下的高职学生迷失学习目标和人生方向。高中阶段至少有高考的线牵着学生学习,进入高职后,毕业与就业偏离越来越大,没有任何牵引的线使学生紧张起来,这时需要良好的教风发挥作用,然而上述剖析的不尽人意的教风问题,不仅弥补不了学生因受不良社会因素浸淫产生的厌学情绪,反而使学生产生了明显的厌学行为。
至于逃旷课、迟到早退、违纪,甚至是上网、校园恋等都不过是因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所滋生的现象。
三、良好的教风学风联动机制建设对策
既然教风包括在广义的学风中,教风对学风又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我们在创建良好的教风、学风过程中就不能单就各自对应的群体分别制定实施管理政策,而要在两者的互相渗透、相互结合中创建良好的教风与学风,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联动效应创建良好的校风,为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拓宽道路。
(一)教风建设中的教风学风联动对策
1.对教师进行多元考核。首先,对招聘新人时考核多元化。要考核欲入职新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忠诚,以保证日后产生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再要考核其对专业知识水平系统掌握水平和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能力,另外,还应设计一些社会性的问题,通过新人自我观点的阐述,考核新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是否健康。其次,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不定期的专业考核和对学生管理的考核,促使教师形成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融合的意识,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2.鼓励教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当今高职院校的学风下滑趋势明显,尽管是社会、家庭和学生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教师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是高职学生厌学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传统的课程教学是教师占居课堂主体地位,以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极其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经常出现教者累得浑身汗,学生睡倒一大片的局面,如此下去,学生厌学、教者厌教,何谈教风建设?教师主导课堂但不能作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师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转换。课程教学改革是教风学风建设的瓶颈,必须突破,以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逆转。
3.改革教师评价制度。一般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评价都参照本科模式,即对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综合评价。但高职院校在执行中往往以高校的科研标准要求教师,以中学的课时量标准分配教师教学任务,教师疲于应付,一般进行利弊权衡后选择重科研,轻教学,结果是科研质量低下,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应该在考核中制定符合高职特点的教学、教研、科研考核量化标准,引导教师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高职教育改革中,真正实现科研促教学,教学带科研。
(二)学风建设中的教风学风联动对策
1.以专业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设计丰富多样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竟赛,在组织比赛活动中注意:一是专业教师以团队形式组织活动,避免单个教师牵头而产生的个人英雄主义;二是学生尽量以集体方式参与比赛,并注意比赛参与者的覆盖面,配合学生管理部门组织的专业以外的各种文化活动,以多样化有活动可促进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还能在师生互动中共同营造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和乐观向上的育人环境,推动教风学风的建设。
2.以灵活的考评制度引导学生科学制定学习计划。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教师从技能培养出发研究教学,相呼应的是学生职业技能考核而不是答试卷式的考核。所以我们可选择多种技能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如专业技能竞赛成绩优秀、取得某项职业技能证书、实践课程表现优秀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考核过关的证明,多样化考核不仅可以避免毕业生千人一面,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研究因材施教的方法,学风教风联动机制自然而然建立起来。
3.给学生看得见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高职学生普遍迷失自我、迷失方向,根源就在于对就业环节难以把握。解决的方法有:①专业教师要协同学生管理教师为学生指明并设计就业路径。其中专业教师是从专业角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这一环节应注意因人而宜,同时,对专业对应的岗位的人才供求与人才需求标准明确告知学生,使学生在汲取知识时有所侧重从而理性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②专职学生管理教师做好就业择业指导,让学生以有限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得到最充分的施展。③建立学生与对口企业沟通的平台,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在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善于发现人才、选择人才,借助校企合作项目和各方面关系的协调,为优秀学生更好就业提供捷径,以其示范效应激励一届又一届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参考文献:
[1]梅娟.高校教风、学风良性互动发展途径研究[J].《时代教育》2014年(7)
[2]周广林,陈娇,钱兵羽.高校教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 年(10)
[3]王彩勤,李婉丽,王罗慧.浅谈教风与学风的协调发展[J].《才智》 2015年(4)
[4]边娟鸽.抓学风建设,促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需先行,以教风促学风[J].《科技风》 2013年(17)
关键词:高职 教风 学风 联动机制
高职教育完成使命靠的是优良的校风,校风由教风和学风共同体现,具体地说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意识、行为外在化综合体现。高职院校准确定位自身的办学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在优良的校风引导下,按既定的目标组织教学和实施教学管理。优良校风的内涵核心即教风和学风的内涵,教风和学风是高职教育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一、教风与学风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教风与学风内涵理解
教风与学风字义解释为教学风气和学习风气,具体的理解应该是教学主体表现出的一种状态,不同的状态转化为实际行为后又凝聚成不同的精神能量。教风是教师群体的职业素养,包括教师的治学态度、精神风貌、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及技巧等内容。学风指的狭义学风,即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和集体行为规范化程度,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学习动机、学习态度、遵守纪律等内容。学校的教风与学风不是某一个体能够代表的,一定是群体集中反映出来的。
(二)教风与学风的关系
教风和学风是一个学校校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体现学校校风的主体内容。严格意义上说,教风涵盖于广义的学风之中。因为教师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与原则属于学风的范畴。如果将教与学的主体分开则可以推论,教风决定学风,学风反映教风。客观地说,教风是学风产生的因,学风是教风形成的果,两者的因果关系在高职院校中反映会更紧密些。因为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在学业方面对教师的依赖相比高中而言有增无减,高职教师通过自身教学活动表露出来的言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传授的方式、态度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几乎全天候的课堂学习创造了学生与教师间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决定了高职教师的治学精神、学识水平、意志品质等更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高职院校教风对学生的精神风貌、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及创新等方面极易产生深远影响。在教师影响力下,学生的集体行为慢慢凝成的精神力量会在走向社会后不断释放,对于教风乃至校风都将产生传播效应。由此可见,教风建设是影响学风乃至校风的决定因素。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在学习能力上不比本科生,且有自卑感,需要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需要教师的敬业精神激励学生对学习全心投入;需要教师的探索创新精神带动学生探究未知;需要教师的乐观向上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可见,教风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外部条件,没有优秀的教风就不能产生优秀的学风。然而狭义的学风取决于学生群体,需要创建学生群体对教风的良好反映机制,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理想目标。
二、高职院校教风学风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教风问题
1.师德缺失导致教师职业与事业分割。"师德"是一切从事教育工作者形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教师情操品质的体现,是超越渊博学识之上的人格力量。因为教师是特殊的群体,其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且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社会需要具有崇高 "师德"、高尚的人格的教师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示范。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力量动摇了多年形成的教师固有的职业意识,即为教育事业付出奉献,取而代之的是将教师工作当做获取个人利益,实现自我价值的的一份职业。现在的教师中的大多数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年代成长起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年轻人,习惯性地将自己的劳动、知识看作商品,讲究等价交换,从事教师工作仅仅为了谋生,职业与事业无法统一起来,因此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表达流露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着时代的烙印,所形成的教风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2.全局观念淡化导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分割。在本纪初以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规模扩大是其发展的显著特征,由此高职教师队伍急聚膨胀,一大批80后充实进高职教师队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新问题,作为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的80后们基本上是在娇宠中自由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工作中很难以集体的角度去考虑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实施自身的教学行为,以至于难以在教师群体中产生集体性的积极向上意识、趋同的行为规范,加上受市场意识影响下为自己而战的思想占上风,很难形成一个产生强大功效的教学风气。
3.职业技能薄弱导致知识与技能分割。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高职教师招聘条件之间是脱节的。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对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而在招录新人时要么是对高学历要求,要么是对年龄限制要求,试想,年轻且高学历能保证什么样的高技能呢?他们没有实践经验,既使掌握了系统且深渊的专业理论知识,也会因教学经验不足导知识间接传授中的照本宣科。没有实践教学能力又采用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怎么能让学生信服、崇敬老师?仅以和谒可亲、平易近人维系师生关系的和谐,形成不了学高为师而让人敬畏的教风。
(二)狭义的学风问题
高职教育属于大众化教育,高职学生是大众化教育主要受众群,他们对待学习暴露的问题极其繁杂,如逃课、旷课、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挂科、降级、考试违纪等等。事实证明,这些现象的出现与近年来高校扩招有密切关系。高职学生人数是随高校扩招不断增加的。高招录取中,很多高职院校是以牺牲录取门槛换取的学生规模的扩张,在管理体系没有健全的条件下,最终导致了学风的日益恶化。概括起来学风问题主要体现为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
1.社会因素导致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学生进入高职前的求学阶段是历经了几个阶段的选拔性考试,应试型教育几乎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消耗怠尽,高考的独木桥一过,学生所面临的是比高考更难的考验,那就是以大学文凭换来一份理想职业。事实上,高职学生从进入高职校门那天起就意识到其职业选择的难度是超过本科及本科以上学生的,因此认为前途渺茫,厌学情绪加重。 2.教风不正导致了学生的厌学行为。前面我们已经阐述了教风对学风的决定性影响。进入高职阶段的学生虽然与普通高校学生同在一个年龄段,但在心智、自控方面不及普通高校学生,此时如果没有责任心强、学识渊博、意志品质优秀的教师来引导调教,就会导致刚脱离中学式严格制度约束和家庭管束下的高职学生迷失学习目标和人生方向。高中阶段至少有高考的线牵着学生学习,进入高职后,毕业与就业偏离越来越大,没有任何牵引的线使学生紧张起来,这时需要良好的教风发挥作用,然而上述剖析的不尽人意的教风问题,不仅弥补不了学生因受不良社会因素浸淫产生的厌学情绪,反而使学生产生了明显的厌学行为。
至于逃旷课、迟到早退、违纪,甚至是上网、校园恋等都不过是因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所滋生的现象。
三、良好的教风学风联动机制建设对策
既然教风包括在广义的学风中,教风对学风又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我们在创建良好的教风、学风过程中就不能单就各自对应的群体分别制定实施管理政策,而要在两者的互相渗透、相互结合中创建良好的教风与学风,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联动效应创建良好的校风,为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拓宽道路。
(一)教风建设中的教风学风联动对策
1.对教师进行多元考核。首先,对招聘新人时考核多元化。要考核欲入职新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忠诚,以保证日后产生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再要考核其对专业知识水平系统掌握水平和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能力,另外,还应设计一些社会性的问题,通过新人自我观点的阐述,考核新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是否健康。其次,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不定期的专业考核和对学生管理的考核,促使教师形成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融合的意识,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2.鼓励教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当今高职院校的学风下滑趋势明显,尽管是社会、家庭和学生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教师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是高职学生厌学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传统的课程教学是教师占居课堂主体地位,以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极其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经常出现教者累得浑身汗,学生睡倒一大片的局面,如此下去,学生厌学、教者厌教,何谈教风建设?教师主导课堂但不能作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师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转换。课程教学改革是教风学风建设的瓶颈,必须突破,以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逆转。
3.改革教师评价制度。一般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评价都参照本科模式,即对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综合评价。但高职院校在执行中往往以高校的科研标准要求教师,以中学的课时量标准分配教师教学任务,教师疲于应付,一般进行利弊权衡后选择重科研,轻教学,结果是科研质量低下,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应该在考核中制定符合高职特点的教学、教研、科研考核量化标准,引导教师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高职教育改革中,真正实现科研促教学,教学带科研。
(二)学风建设中的教风学风联动对策
1.以专业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设计丰富多样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竟赛,在组织比赛活动中注意:一是专业教师以团队形式组织活动,避免单个教师牵头而产生的个人英雄主义;二是学生尽量以集体方式参与比赛,并注意比赛参与者的覆盖面,配合学生管理部门组织的专业以外的各种文化活动,以多样化有活动可促进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还能在师生互动中共同营造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和乐观向上的育人环境,推动教风学风的建设。
2.以灵活的考评制度引导学生科学制定学习计划。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教师从技能培养出发研究教学,相呼应的是学生职业技能考核而不是答试卷式的考核。所以我们可选择多种技能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如专业技能竞赛成绩优秀、取得某项职业技能证书、实践课程表现优秀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考核过关的证明,多样化考核不仅可以避免毕业生千人一面,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研究因材施教的方法,学风教风联动机制自然而然建立起来。
3.给学生看得见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高职学生普遍迷失自我、迷失方向,根源就在于对就业环节难以把握。解决的方法有:①专业教师要协同学生管理教师为学生指明并设计就业路径。其中专业教师是从专业角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这一环节应注意因人而宜,同时,对专业对应的岗位的人才供求与人才需求标准明确告知学生,使学生在汲取知识时有所侧重从而理性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②专职学生管理教师做好就业择业指导,让学生以有限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得到最充分的施展。③建立学生与对口企业沟通的平台,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在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善于发现人才、选择人才,借助校企合作项目和各方面关系的协调,为优秀学生更好就业提供捷径,以其示范效应激励一届又一届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参考文献:
[1]梅娟.高校教风、学风良性互动发展途径研究[J].《时代教育》2014年(7)
[2]周广林,陈娇,钱兵羽.高校教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 年(10)
[3]王彩勤,李婉丽,王罗慧.浅谈教风与学风的协调发展[J].《才智》 2015年(4)
[4]边娟鸽.抓学风建设,促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需先行,以教风促学风[J].《科技风》 2013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