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意识日益增强。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被重视。但被誉为“白衣天使”的护士,从事着高风险、高强度的护理工作,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从社会、医院、职业、个人因素探讨了压力的来源,根据压力的来源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旨在呼吁社会尊重护士职业,给护士多些理解,多些支持,并为她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及深造机会,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良好的护理质量,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关键词护士心理压力;来源;应对措施
1压力的来源
1.1社会因素
1.1.1对护理工作存在误解和偏见
由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护理工作被认为是低贱的、卑微的,护士被单纯理解为“照顾”、“伺候”等,因而护士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从而产生消极、悲观情绪。
1.1.2我国护理教育体制
我国护理事业起步晚,护理教育体制不健全,近十年来高等护理教育才开设。因此,一方面,护士的学历在知识分子密集的医疗单位相对较低[1],与护士所承受的高风险、高强度的护理工作不成正比,另一方面导致护理人才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更是微乎其微。使护士产生失衡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和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1.1.3社会对护士的期望值过高
护理工作具有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几乎所有病人都期望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放尿管、放胃管一次性成功等,否则病人及病人家属往往怀疑护士的技术水平,甚至失去理智,认为护士没有职责,打骂护士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因此护士不但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劳动,而且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影响心理健康。
1.1.4社会医疗体制改革
随着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护理士带来了较大的紧迫感、恐惧感,使护士面临下岗或转岗,这一压力源呈逐渐上升趋势[2]。
1.2医院因素
1.2.1医院的管理体制
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医院的管理体制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强调优质的服务理念等。当护患纠纷、家属的无理取闹使护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护士都必须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否则会受到医院的严厉惩罚。因此护士在工作时缺乏安全感、正义感。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情绪。
1.2.2护士缺编及在编不在岗
按编制护士与床位比为0.3~0.4:1,但是由于我国护理教育体制等原因,几乎所有医院,护士缺编情况较严重,给在职护士增加了工作压力、职业风险。有些医院,护士在编不在岗,从事着药房、医技、检验、财务、后勤等非护理性工作,给原本就缺编的护理队伍造成更为严峻的工作压力、思想压力。
1.2.3医院辅助支持系统滞后
我国大多数医院辅助支持系统较落后。护士除日常的治疗、护理工作外,还肩负着心理、生活护理和大量的非护理性工作。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3]。
1.2.4医院特殊的环境
在医院,护士与病人接触岁、最为密切,看到的、听到的多是痛苦、呻吟、悲伤等负性生活事件,这些作为刺激源易产生负性情绪。
1.2.5学习进修机会少,工作满足感缺乏
现实生活中,护士进修、深造、晋职、晋级的机会少[4],护理人员辛劳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护士尽职的服务难以同医生一样得到病人的尊敬和认同,甚至得不到相应的理解,导致护士对工作失去信心,对前途抱有消极情绪。
1.3职业因素
1.3.1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
护理工作繁杂琐碎,加上医院辅助系统不健全,工作任务不清晰等原因,使护士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单调、沉闷,易产生情绪低落、厌烦、抑郁等[5]。
1.3.2生活无规律性
由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护士“三班”轮替,生物钟长期紊乱,易引起睡眠障碍,致使她们情绪波动较大,注意力不能集中,产生焦虑、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6]。
1.3.3工作压力高,承担风险大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士工作时总处于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这种状态长时间存在,使人产生心理疲劳感[7]。
1.3.4工作的平凡性
护理工作是一种集体合作的群体性工作,很难用个人来衡量质量,比较成绩,体现的是一种团队精神。因此选择了护士,就选择了平凡,选择了碌碌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悲观失望、前途渺茫等消极情绪。
1.3.5年龄、性别因素
护士这种职业要求年龄年轻化。年轻的护士眼疾手快、阳光灿烂,才有“天使”的风貌。随着年龄增加,动作慢了,腿脚不利索了,眼睛也看不见了。因此年龄给护士造成较大的思想压力。几乎所有护士都是女性,据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女性的抑郁发作是男性的2倍。可见年龄、性别因素也严重影响护士心理健康。
1.3.6职业的不安全性
护理工作是一种极不安全的职业,你明知是肺结核、肝炎、痢疾、艾滋病等等,但还是要尽职尽责的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如: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吸痰、标本采集、输液输血等。这种高危险性给护士造成了紧张、强迫心理。
1.3.7职业要求增高
无论是日益发展的医学本身,还是社会、医院、病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都在提高。病人不仅要求护士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应善于与病人交流[8],对病人提供个性化护理[9]。护理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人文科学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等,这对于负有多种责任的护士,很难协调和适应如此多的刺激源[10]。造成护士心理适应能力下降,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1.4个人因素
1.4.1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的强弱与心理压力呈负相关。工作能力低使部分护士产生严重的思想压力,并且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1.4.2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弱或缓冲心理压力。人文知识的缺乏及社会经验不足,使部分护士在应对医护、护护、护患以及众多的社会关系时,感到力不从心,常有疲惫感,使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加。
1.4.3家庭因素
夫妻感情、子女问题、老人赡养、经济问题等也给部分护士造成心理压力。
1.4.4多角色的转变
在医院是护士,在家里是女儿、儿媳、母亲等。稍有不慎,造成角色混乱,影响家庭、工作、学习,产生消极、厌烦、抑郁等情绪。
1.4.5个性因素
良好的个性能对主客观变化进行有序的调整,保持心态平衡,能较好的化解心理压力,拥有较好的心理健康。
2应对措施
2.1提高护士社会地位,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对护士工作加以宣传,让社会更多的了解护理工作。形成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尊重护理工作的社会风气。理解护理工作,降低对护士的过高期望值。使护士热爱护理事业,树立自信、健康心理。
2.2加强、完善护理教育体制,改善护士缺编情况
不断完善高等护理教育体制,为更多的护士提供继续教育机会,提高学历层次。同时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宏观调控护士总人数,改变护士缺编情况。以及让更多的男性加入到护士这个职业中来,减轻在职护士的心理压力、职业风险。
2.3提倡科学、合理的弹性排班制度
医院科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确保科学、合理的弹性班次,对工作负荷重,夜班班次多的科室给与人力资源倾斜,适当增加护士,减轻其工作负担,缓解工作压力。
2.4健全医院辅助支持系统,改变护士在编不在岗的不良状况
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增加直接护理病人的时间,,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降低职业风险,缓解护士工作中的心理压力。
2.5医院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等制度
医院根据护理人员特点,有计划的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让她们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医院、社会发展的需要。缓解一定的思想压力,调动工作积极性。护士职称晋升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原则,对品学兼优,工作成绩突出,并通过国家统一职称考试合格的,应聘用到相应岗位,使护士的个人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稳定护士思想。
2.6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为护士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加强防护技能的培训,让护士有职业安全感。
2.7建立心理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包括朋友、同事、家人、心理咨询专家等。建立心理支持系统能协调医护、护护、护患关系,化解矛盾,缓解护士心理压力,给护士提供心理帮助,并加强护士关注心理健康的渠道,尤其同事支持系统,方便而亲近。
2.8加强自身学习
护士应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如心理学、医学知识、食疗、健身运动等,通过学习掌握压力应对技巧,适应多角色的转变,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通过自身学习,找出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不足,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增强职业信心,消除消极、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 杨桂菊、陈艾华.精神科护士职业心态浅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20(3)77.
[2] 田丽华、宫玉花. 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护理研究. 2003.17(1)9-11.
[3] 陈素坤、王秋霞. 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4.37.(9)659-662.
[4] 谢玉珠、谢玉青.护士的心理压力及调适.中国新医药. 2004.3(1)10-11.
[5、6、7、10] 任勇、张桂平.护士心理压力分析与应对干预.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5(2)49-51.
[8] 安丽萍、宋莅萍、彭云红.医生、护士、患者评价优秀护士的差异性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2003.37.(4)254-256.
[9] 戴琴、冯正直. 护理行为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11)848-849.
关键词护士心理压力;来源;应对措施
1压力的来源
1.1社会因素
1.1.1对护理工作存在误解和偏见
由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护理工作被认为是低贱的、卑微的,护士被单纯理解为“照顾”、“伺候”等,因而护士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从而产生消极、悲观情绪。
1.1.2我国护理教育体制
我国护理事业起步晚,护理教育体制不健全,近十年来高等护理教育才开设。因此,一方面,护士的学历在知识分子密集的医疗单位相对较低[1],与护士所承受的高风险、高强度的护理工作不成正比,另一方面导致护理人才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更是微乎其微。使护士产生失衡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和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1.1.3社会对护士的期望值过高
护理工作具有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几乎所有病人都期望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放尿管、放胃管一次性成功等,否则病人及病人家属往往怀疑护士的技术水平,甚至失去理智,认为护士没有职责,打骂护士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因此护士不但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劳动,而且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影响心理健康。
1.1.4社会医疗体制改革
随着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护理士带来了较大的紧迫感、恐惧感,使护士面临下岗或转岗,这一压力源呈逐渐上升趋势[2]。
1.2医院因素
1.2.1医院的管理体制
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医院的管理体制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强调优质的服务理念等。当护患纠纷、家属的无理取闹使护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护士都必须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否则会受到医院的严厉惩罚。因此护士在工作时缺乏安全感、正义感。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情绪。
1.2.2护士缺编及在编不在岗
按编制护士与床位比为0.3~0.4:1,但是由于我国护理教育体制等原因,几乎所有医院,护士缺编情况较严重,给在职护士增加了工作压力、职业风险。有些医院,护士在编不在岗,从事着药房、医技、检验、财务、后勤等非护理性工作,给原本就缺编的护理队伍造成更为严峻的工作压力、思想压力。
1.2.3医院辅助支持系统滞后
我国大多数医院辅助支持系统较落后。护士除日常的治疗、护理工作外,还肩负着心理、生活护理和大量的非护理性工作。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3]。
1.2.4医院特殊的环境
在医院,护士与病人接触岁、最为密切,看到的、听到的多是痛苦、呻吟、悲伤等负性生活事件,这些作为刺激源易产生负性情绪。
1.2.5学习进修机会少,工作满足感缺乏
现实生活中,护士进修、深造、晋职、晋级的机会少[4],护理人员辛劳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护士尽职的服务难以同医生一样得到病人的尊敬和认同,甚至得不到相应的理解,导致护士对工作失去信心,对前途抱有消极情绪。
1.3职业因素
1.3.1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
护理工作繁杂琐碎,加上医院辅助系统不健全,工作任务不清晰等原因,使护士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单调、沉闷,易产生情绪低落、厌烦、抑郁等[5]。
1.3.2生活无规律性
由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护士“三班”轮替,生物钟长期紊乱,易引起睡眠障碍,致使她们情绪波动较大,注意力不能集中,产生焦虑、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6]。
1.3.3工作压力高,承担风险大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士工作时总处于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这种状态长时间存在,使人产生心理疲劳感[7]。
1.3.4工作的平凡性
护理工作是一种集体合作的群体性工作,很难用个人来衡量质量,比较成绩,体现的是一种团队精神。因此选择了护士,就选择了平凡,选择了碌碌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悲观失望、前途渺茫等消极情绪。
1.3.5年龄、性别因素
护士这种职业要求年龄年轻化。年轻的护士眼疾手快、阳光灿烂,才有“天使”的风貌。随着年龄增加,动作慢了,腿脚不利索了,眼睛也看不见了。因此年龄给护士造成较大的思想压力。几乎所有护士都是女性,据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女性的抑郁发作是男性的2倍。可见年龄、性别因素也严重影响护士心理健康。
1.3.6职业的不安全性
护理工作是一种极不安全的职业,你明知是肺结核、肝炎、痢疾、艾滋病等等,但还是要尽职尽责的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如: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吸痰、标本采集、输液输血等。这种高危险性给护士造成了紧张、强迫心理。
1.3.7职业要求增高
无论是日益发展的医学本身,还是社会、医院、病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都在提高。病人不仅要求护士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应善于与病人交流[8],对病人提供个性化护理[9]。护理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人文科学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等,这对于负有多种责任的护士,很难协调和适应如此多的刺激源[10]。造成护士心理适应能力下降,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1.4个人因素
1.4.1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的强弱与心理压力呈负相关。工作能力低使部分护士产生严重的思想压力,并且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1.4.2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弱或缓冲心理压力。人文知识的缺乏及社会经验不足,使部分护士在应对医护、护护、护患以及众多的社会关系时,感到力不从心,常有疲惫感,使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加。
1.4.3家庭因素
夫妻感情、子女问题、老人赡养、经济问题等也给部分护士造成心理压力。
1.4.4多角色的转变
在医院是护士,在家里是女儿、儿媳、母亲等。稍有不慎,造成角色混乱,影响家庭、工作、学习,产生消极、厌烦、抑郁等情绪。
1.4.5个性因素
良好的个性能对主客观变化进行有序的调整,保持心态平衡,能较好的化解心理压力,拥有较好的心理健康。
2应对措施
2.1提高护士社会地位,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对护士工作加以宣传,让社会更多的了解护理工作。形成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尊重护理工作的社会风气。理解护理工作,降低对护士的过高期望值。使护士热爱护理事业,树立自信、健康心理。
2.2加强、完善护理教育体制,改善护士缺编情况
不断完善高等护理教育体制,为更多的护士提供继续教育机会,提高学历层次。同时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宏观调控护士总人数,改变护士缺编情况。以及让更多的男性加入到护士这个职业中来,减轻在职护士的心理压力、职业风险。
2.3提倡科学、合理的弹性排班制度
医院科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确保科学、合理的弹性班次,对工作负荷重,夜班班次多的科室给与人力资源倾斜,适当增加护士,减轻其工作负担,缓解工作压力。
2.4健全医院辅助支持系统,改变护士在编不在岗的不良状况
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增加直接护理病人的时间,,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降低职业风险,缓解护士工作中的心理压力。
2.5医院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等制度
医院根据护理人员特点,有计划的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让她们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医院、社会发展的需要。缓解一定的思想压力,调动工作积极性。护士职称晋升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原则,对品学兼优,工作成绩突出,并通过国家统一职称考试合格的,应聘用到相应岗位,使护士的个人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稳定护士思想。
2.6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为护士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加强防护技能的培训,让护士有职业安全感。
2.7建立心理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包括朋友、同事、家人、心理咨询专家等。建立心理支持系统能协调医护、护护、护患关系,化解矛盾,缓解护士心理压力,给护士提供心理帮助,并加强护士关注心理健康的渠道,尤其同事支持系统,方便而亲近。
2.8加强自身学习
护士应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如心理学、医学知识、食疗、健身运动等,通过学习掌握压力应对技巧,适应多角色的转变,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通过自身学习,找出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不足,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增强职业信心,消除消极、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 杨桂菊、陈艾华.精神科护士职业心态浅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20(3)77.
[2] 田丽华、宫玉花. 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护理研究. 2003.17(1)9-11.
[3] 陈素坤、王秋霞. 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4.37.(9)659-662.
[4] 谢玉珠、谢玉青.护士的心理压力及调适.中国新医药. 2004.3(1)10-11.
[5、6、7、10] 任勇、张桂平.护士心理压力分析与应对干预.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5(2)49-51.
[8] 安丽萍、宋莅萍、彭云红.医生、护士、患者评价优秀护士的差异性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2003.37.(4)254-256.
[9] 戴琴、冯正直. 护理行为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11)848-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