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学生有效学习的案例与分析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正在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努力地在把新课程中所学习的新理念、新方法实践于课堂之中,以使学生实现真实有效的学习。然而,我们经常会发现所想与所做之间有着差距,教学行为上的偏差使我们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我们来关注以下案例。
  一、关于动脑——这样的开放性思考有效吗
  片段一在教学退位减法时,老师出示例题:23-7=?说:“小朋友,你能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出得数吗?”小脑袋积极地在思考,小手在忙碌地摆,孩子们的这个过程是开放的,所以他们的情绪也很兴奋,一边动手一边还七嘴八舌地论个不停。在汇报算法时,学生甲边说边演示:“我先把23分成10和13,从10根里面去掉7根,还剩3根与13根全起来得16根。”教师听了既没表扬也没批评,只是点了点头,目光转向其他孩子:“还有其它算法吗?”学生乙说:“先从23根里去掉,根,再去掉4根,就剩下16根了。”教师听了仍未表扬和批评,只是有些着急地说:“还有其它算法吗?”其他孩子看见老师没有表扬前两位同学,原来举起的小手悄悄放下了。学生丙终于举手了,说:“我把23分成10和13,先从13里去掉7根,还剩6根,把6根与10根合起来得16根。”
  这时教师才松了口气,高兴地说:“这位同学真聪明,想出了好办法来算23-7!”教师接下来又说:“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位小朋友的方法,一起用小棒重新摆一遍。”
  我们不禁纳闷,为什么教师只表扬学生丙,而不表扬学生甲、乙呢?难道前两位同学的方法不够好吗?仔细一想,哦,原来教科书就是用这种算法来算23—7的。
  片段二在“角的度量”这一课中,教师让大家观察量角器,并在组内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然后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观察结果。
  生:我看到了量角器上有刻度,而且有数字。
  生:量角器的形状是半圆形的,上面有很多线。(师指明:这些线叫做刻度线。)
  生:最下面的正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师:对,这个相交的点就叫中心点,还有这条最长的刻度线叫做零度刻度线。)
  生:两边的角度都是从0度到180度,但是方向是相反的。(随着学生汇报,教师电脑演示)
  师:观察以后,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会有内圈和外圈?
  生:为什么上面有那么多刻度线?
  生:零刻度线有什么用?
  生: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形?
  生:量角器是怎样量角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锐角,让学生试量度数,小组交流后汇报测量方法。
  反思: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案例一中,原本生动活泼的一堂数学课,一念之差就变成了机械单一的计算课。而原因就在于教师生怕学生的思维像一只气球,放得越开,就会吹得越大,最后会炸掉。尤其是一句“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摆一遍”的命令,更是一笔抹杀了前两个孩子富有个性的算法,也无形之中吹灭了课堂上闪现的创造火花。而在案例二中,在课的开始教师就把“认识量角器”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学生,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其思维的空间顿时得以拓展。相信在这样的“开放性思考”的活动中,学生对于量角器的认识及量角的原理一定铭记于心。
  二、关于动口——这样的讨论有效吗
  片断一某节数学课上,由于教师的教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沉闷。这位教师便急中生智,信手拈来一个问题,马上让学生相互大声讨论,课堂顿时显得热热闹闹,生机勃勃。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有美其名曰“合作学生”。但我们只要静心观察,不难发现问题有二:其一,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让学生相互讨论,于是只有少数思维活跃的学生在唱主角,大部分学生在讨论中只是充当听从的角色。其二,很多孩子在讨论中经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我发言而不愿去倾听别人的意见,于是往往会造成“大家抢着说,却什么也没听清”的后果,这样的讨论就象一窝嘈杂的麻雀。
  片断二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教师首先提供材料,让学生用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出以下3个长方形的面积:(1)长4厘米,宽2厘米;(2)长5厘米,宽4厘米;(3)长10厘米,宽3厘米。学生动手操作以后进行讨论,笔者认真倾听了其中一小组的“精彩讨论”。摘录如下:学生甲(中等生)发言:“我是沿着长摆,看看能摆几个1平方厘米,再沿着宽摆,看看能摆这样的几排。最后算出一共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这样太麻烦了!”学生乙(后进生)补充说:“量最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时我的小正方形都不够用了!”学生丙(优等生)说:“其实我们只要用尺量一量长和宽,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了!”学生甲和乙连声赞同。并用这种方法很快求出了第三个长方形的面积。
  反思:由于教师对讨论的认识过于肤浅,对讨论的组织过于简单,常使得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成为类似于以上课例中的“无用讨论”。那么,如何让课堂讨论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只有合理的组织,才能发挥其有效性。真正有效的讨论应当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众多学生的对话相互交流、合作激励,把学习的过程创设为个性发展的过程,促使学生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以上这些案例引发我们的思考:什么是有效学习?有学者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感受。经验又是一个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它是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二是“思考”。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让学生自主地思考。操作性学习是用记忆代替思考,记忆的负担重,而思考的负担并不重。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实而有效的数学学习。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
其他文献
来的时候是秋天。卖她的人说,是今年五月的新鸡呢!“哦,这么说是一只双子座的鸡了。”我想,“应该很会下双黄蛋吧!”卖鸡人麻利地绑起她的翅膀和双脚,吃准了我会买她似的。她个子挺大,有四五斤的样子,黄毛黑羽,冠子鲜红,像个粗壮的乡下大姑娘。她“咯咯咯”叫着挣扎,引起鸡群的一片骚动。  其实我想要一只更漂亮的鸡,就像我小时候养的一样。那是一只俊美的小母鸡,淡黄色的羽毛,身材小小巧巧,她特别懂事,是我的小伙
期刊
北京市山区玉米的生产及对策赵久然,尉德铭,郭景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100081)一、玉米在京郊山区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1.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无论在北京地区还是全国乃至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探究教学为基础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逐渐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突出热点。《新课程标准》之所以把探究式教学作为一项重点教学方式,主要目的就是要冲破那些传统陈旧观念的束缚。使我们的教师正确认识小学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小学教育应该为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文主要在实践基础上对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希望能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
对白粉病免疫的小麦新品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太谷核不育小麦育种组利用新抗源育成了一批冬小麦新品系,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鉴定,其中有3个对小麦白粉病免疫、并且抗锈性和农
油菜叶色的变化是营养元素对其生长发育影响的外在表现。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以油菜叶色变化为依据,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1.红色油菜红叶多发生在长柄叶和短两叶上,一般由外向内
饭的时候和曹同学聊天,他说并不太明白我这次作业的重点,我让他讲讲看。  他试探着说:“老师,你的意思是不是……”  我说,对啊对啊,你看其实你明白的,你只是不自信,不敢确定。  这句话是无意中脱口而出的,但说完之后我们却都沉默了。——无意中的判断,往往和深思熟虑的分析一样准确得让人惊讶。  “老师,我也这么觉得。好多时候心里觉得事情是自己想的那样,但也会习惯性地再找别人确定一次。”  下午吃饭的时
期刊
新闻的可懂性,英文一词是understandable,指的是新闻报道可能影响受众理解或认知新闻事实的那些因素。强调新闻可懂性,虽说是对所有新闻报道题材的共同要求,但它尤其表现在对国际报道或科技报道
通过对主、副井钻孔综合分析,总结了城郊矿在深井冻结钻孔施工中取得“高质量、高速度、低投资”的经验。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and auxiliary s
为响应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要求,各独立学院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作能力的开发,构建创客文化,实现学生的多栖发展.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事物,人们才可能深刻感知和了解它。这种了解是对事物的直接了解、基本了解。体验是一种瞬间性存在的领悟,因此人的五官都要参与其中,从而使体验具有直接性、形象性、动作性。这三种性质决定了体验对学习,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有重大意义。它对学生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有影响。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数学中进行积极地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  一、课前开放,体验数学知识的来源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它是封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