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187-02
朗读是一种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耳、口、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呢?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会学生把握文章“基调”
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不同基调的课文应让学生选择不同节奏的主音调来朗读,节奏主要包括舒缓型(轻柔而缓慢)、轻快型(欢快而快捷)、低沉型(郁闷而沉缓)、紧张型(音短而急促)、高亢型(激昂而有力)、凝重型(庄重而着力)等。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这样就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能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它的基调是轻快的,要读得抒情优美些,语调明朗些,速度稍快些;写人记事的文章则要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反映战争年代战士们英勇顽强、奋不顾身,一心想着别人的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它的基调是低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些,语调悲壮些;反映现实生活中人物精神品质的如《苦柚》,他的基调是舒缓的,读的时候语调要舒缓些,感情真挚些;描写一些紧张场面的,如《麻雀》的基调则属于紧张型的,读的时候发音要短,而且语气要急促、紧张些;像《海豚救人》这样的说明文的基调是平和的,只需要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抓住课文重点句段,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课文重点段落,往往词语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意境深邃优美,对表达文章的中心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设身处地”地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要“读进去”,然后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要“读出来”。比如《争吵》这篇课文,在指导朗读争吵的句段前,先让学生讨论:当克来蒂弄脏我的本子之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从而理解“嫉妒”一词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要读出不服气的语气,语气读得稍重,语调上扬,在读克莱蒂的“他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这句话时,要让学生理解,克莱蒂确实不是故意的,所以要轻声带着微笑去读,“你是故意的”则要带着生气的语气读,声音要大一些,来表达克莱蒂当时的愤怒,因为当时克莱蒂脸都红了。通过这些对话的朗读再现了一对好朋友之间争吵时的情景。读第七段对话时,要让学生理解当时克莱蒂和我的心理,此时克莱蒂是想和我和好,所以,“我在外面等你”这句话要带着友好的语气读,语速稍慢、平静,而“我”当时认为克莱蒂是想打自己,所以心中充满愤怒,“我也等着你”要带着愤怒的、不服气的语气读,语气加重,语速稍快,而我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在朗读时要模仿父亲的口吻来读,读得严肃一些。
三、采用多种训练方式,增强朗读效果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不稳定时期,变化很快,单一的训练方式会使他们感到味同嚼蜡。作为老师,就要不断变换训练的组织方式方法使学生在新奇中保持激情,提高效果。
(1)音像辅助朗读
在训练的过程中,利用电教手段呈现动人的音乐和形象的画面,满足学生感官刺激,而使他们很快进入角色,达到忘我境界。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要读好最后一段,必须有一种爱国情感的酝酿,而这种情感,仅仅凭老师的语言描述是不够的,学完这一段后,可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把学生带到那惨痛的场景之中,然后组织讨论观后感,最后再感情朗读,学生的情感就容易被激发出来。
(2)情景想象朗读
在朗读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无声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使他们在文章美妙的意境中,感受到朗讀是一种美妙的享受,从而乐于朗读。如在指导朗读《观潮》第四自然段潮来时的景象时,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边听边想象潮来时,那由远及近,先是像一条白线,接着像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奔腾而来的,排山倒海的气势,同时,想象那震耳欲聋的潮水声,在脑海中再现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然后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样朗读起来就会入情入境。
(3)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他们表现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强,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回到文章的情景中去和人物的各种关系之中,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朗读中感悟真实多变的人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学《快乐的小青蛙》一课,可让学生分别担任大象和小青蛙两个角色练习朗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让他们从朗读中体会小青蛙遇到困难后乐观、勇敢的态度以及大象对小青蛙由不理解到赞扬的表现,感悟遇到困难,要有乐观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并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的道理。
(4)配乐朗读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配音资料,进行表情朗读,达到情景和意境的统一。例如教学毛泽东所写的《长征》一诗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教师可选择世界名曲《红军进行曲》为诗文配乐。那扣人心弦,激情洋溢的旋律,正好形象地衬托出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学生在音乐中进行感情朗读,将红军长征中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珍视学生独特感受,鼓励个性化朗读
对同一篇作品,对同一个句子,同一个词语,人们的理解都是不会雷同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没有多样化的启迪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要允许学生多元理解课文,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中描写曹军大败的一句话“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有的同学认为应该读得很慢,带着伤心的语气读,因为曹操的人死了那么多,他们的亲人该有多么伤心啊;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带着恨的语气读,因为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应该仇恨战争;有的同学则认为应该带着兴奋、喜悦、自豪的语气,因为站在东吴的角度上看,周瑜他们赢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教会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探索、大胆地实践,才能让学生拿到开启朗读之门的金钥匙,才能够引导学生搭乘“朗读”之舟,遨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
朗读是一种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耳、口、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呢?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会学生把握文章“基调”
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不同基调的课文应让学生选择不同节奏的主音调来朗读,节奏主要包括舒缓型(轻柔而缓慢)、轻快型(欢快而快捷)、低沉型(郁闷而沉缓)、紧张型(音短而急促)、高亢型(激昂而有力)、凝重型(庄重而着力)等。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这样就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能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它的基调是轻快的,要读得抒情优美些,语调明朗些,速度稍快些;写人记事的文章则要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反映战争年代战士们英勇顽强、奋不顾身,一心想着别人的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它的基调是低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些,语调悲壮些;反映现实生活中人物精神品质的如《苦柚》,他的基调是舒缓的,读的时候语调要舒缓些,感情真挚些;描写一些紧张场面的,如《麻雀》的基调则属于紧张型的,读的时候发音要短,而且语气要急促、紧张些;像《海豚救人》这样的说明文的基调是平和的,只需要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抓住课文重点句段,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课文重点段落,往往词语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意境深邃优美,对表达文章的中心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设身处地”地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要“读进去”,然后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要“读出来”。比如《争吵》这篇课文,在指导朗读争吵的句段前,先让学生讨论:当克来蒂弄脏我的本子之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从而理解“嫉妒”一词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要读出不服气的语气,语气读得稍重,语调上扬,在读克莱蒂的“他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这句话时,要让学生理解,克莱蒂确实不是故意的,所以要轻声带着微笑去读,“你是故意的”则要带着生气的语气读,声音要大一些,来表达克莱蒂当时的愤怒,因为当时克莱蒂脸都红了。通过这些对话的朗读再现了一对好朋友之间争吵时的情景。读第七段对话时,要让学生理解当时克莱蒂和我的心理,此时克莱蒂是想和我和好,所以,“我在外面等你”这句话要带着友好的语气读,语速稍慢、平静,而“我”当时认为克莱蒂是想打自己,所以心中充满愤怒,“我也等着你”要带着愤怒的、不服气的语气读,语气加重,语速稍快,而我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在朗读时要模仿父亲的口吻来读,读得严肃一些。
三、采用多种训练方式,增强朗读效果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不稳定时期,变化很快,单一的训练方式会使他们感到味同嚼蜡。作为老师,就要不断变换训练的组织方式方法使学生在新奇中保持激情,提高效果。
(1)音像辅助朗读
在训练的过程中,利用电教手段呈现动人的音乐和形象的画面,满足学生感官刺激,而使他们很快进入角色,达到忘我境界。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要读好最后一段,必须有一种爱国情感的酝酿,而这种情感,仅仅凭老师的语言描述是不够的,学完这一段后,可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把学生带到那惨痛的场景之中,然后组织讨论观后感,最后再感情朗读,学生的情感就容易被激发出来。
(2)情景想象朗读
在朗读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无声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使他们在文章美妙的意境中,感受到朗讀是一种美妙的享受,从而乐于朗读。如在指导朗读《观潮》第四自然段潮来时的景象时,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边听边想象潮来时,那由远及近,先是像一条白线,接着像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奔腾而来的,排山倒海的气势,同时,想象那震耳欲聋的潮水声,在脑海中再现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然后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样朗读起来就会入情入境。
(3)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他们表现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强,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回到文章的情景中去和人物的各种关系之中,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朗读中感悟真实多变的人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学《快乐的小青蛙》一课,可让学生分别担任大象和小青蛙两个角色练习朗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让他们从朗读中体会小青蛙遇到困难后乐观、勇敢的态度以及大象对小青蛙由不理解到赞扬的表现,感悟遇到困难,要有乐观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并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的道理。
(4)配乐朗读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配音资料,进行表情朗读,达到情景和意境的统一。例如教学毛泽东所写的《长征》一诗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教师可选择世界名曲《红军进行曲》为诗文配乐。那扣人心弦,激情洋溢的旋律,正好形象地衬托出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学生在音乐中进行感情朗读,将红军长征中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珍视学生独特感受,鼓励个性化朗读
对同一篇作品,对同一个句子,同一个词语,人们的理解都是不会雷同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没有多样化的启迪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要允许学生多元理解课文,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中描写曹军大败的一句话“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有的同学认为应该读得很慢,带着伤心的语气读,因为曹操的人死了那么多,他们的亲人该有多么伤心啊;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带着恨的语气读,因为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应该仇恨战争;有的同学则认为应该带着兴奋、喜悦、自豪的语气,因为站在东吴的角度上看,周瑜他们赢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教会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探索、大胆地实践,才能让学生拿到开启朗读之门的金钥匙,才能够引导学生搭乘“朗读”之舟,遨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