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启示及其体系构建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977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按照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及特点做出的研究,探讨建构具有本土文化生态特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战略和理论体系。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6-0041-04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将会变成一个重要的社会财富,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所依靠的无形资产和社会资源,并逐渐成为决定性的要素。在现代社会中,数字技术将肩负起传承、保存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标准,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环境中进一步加强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播和保护。
  1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策略构建
  1.1 文教创新维度下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1)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的三功能说,即“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社会遗产传承”①。大众传播是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按照广告传播学中的“5W模式”②及信息传播的“把关人”③理论构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心管理平台,包括信息的筛选、信息调控、网络安全维护、信息互动反馈等。开展整合营销,展开媒体合作,完善数字化媒介运营流程,以“内容为王”的原则,组织社会各界参与到文化建设的氛围中来,逐步提高资源平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明确网站定位、坚持多元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2)加快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其知识构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数字技术常识与意识的创意型人才;具备娴熟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制作人才;具有前瞻性眼光、深度理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人才以及基础理论扎实的研究人才。新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中做出了许多有益尝试,今后需要强化数字化课程特色和内容专业建设,促进研究人才的职业化和跨领域交流。全疆各高校应针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进行合乎实际的科学研究,“因地制宜,以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研究作为切入点,必将有助于科研和学术的深入和提升”④,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应当成为推进现代文化前进的基础之一。
  3)开发移动数字交互应用,推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截至2012年底,手机网民数量首次超过互联网接入网民,2014年达到5.57亿用户。智能手机中大量的数字应用,为文化产品开辟了新的市场环境,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很多项目都适宜文化产品的开发,网络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形态。被视为柯尔克孜的民族魂的“玛纳斯”具有文学、历史、语言、民俗等多学科的价值,透出的奋发进取、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现代数字娱乐思想不谋而合,数字交互作品的参与、互动、体验式的设计,既调动了受众的参与热情,丰富“玛纳斯”的解读方式,又能够增进大众对其文化艺术内容的理解、激发人們对民族传统的热情。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扩展到移动媒体,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从复制、平面,导向多元、立体开发和创造的可能,实现文化创新与传承,以生动鲜活的样态参与全球化格局下的文化竞争。
  1.2 技术支撑维度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保护
  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提升,新媒介拓展了传统媒介的可储存性和查阅性特征,嬗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扩大不同区域的用户距离,能够演化出比传统媒介更加有效的传播。
  1)建设特色数字化资源库,搭建高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平台。只有建立完善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化遗产的收集、归档和传播。应组织技术团队对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开展文化遗产数据三维扫描、360度亿万像素级精细化场景资料拍摄、文化遗产立体旋转制作浏览、空中全景航拍扫描大型文化遗产等数据采集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平台的重要展示部分,“建立资料库、数据库,将这些数据保存起来,然后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传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资源共享的一条重要途径。”⑤
  2)构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照搬“博物馆上网”,它应是适于文化遗产大众传播的数字化展示平台。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首先要对博物馆藏品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存储,对其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形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载体信息,为公众提供在线阅读服务;其次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还可以建立Web博物馆虚拟漫游、流媒体点播等多种浏览形式;最后,数字博物馆在电视频道建立栏目专题和专家定期讲座,设计多媒体资料,进行远程网络教学,配合学校民俗课程,使文化遗产知识的学习更为便捷、深入和系统。以世界级文化遗产“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为例,“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不能通过实体来展示实现”⑥,在数字博物馆中可以大量采用视频动态捕捉技术来呈现那些乐舞过程,“运用3D等多媒体手段将其歌舞动作的步骤渲染出来,营造逼真、形象、生动的展示效果”⑦,同时配以专家的讲解,可以暂停、反复的看,可以推拉、游弋观看视角,没有距离的在线浏览、聆听鲜活丰富的数字化十二木卡姆“活态”文化,节省了出行时间和资金,普及了大众。网络文化成为现代文化中崭新的文化形态,更好的保存和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
  3)采用数字叙事记录保护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叙事记录是一种新的叙事记录形式,通常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阐述事物的过程。可以记录下文化遗产产生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文化的演变与形成等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音+照片解说、DV记录、照片+文字解说等都是常用的数字叙事方法。影像叙事的方法在记载客体的时候比起文字来说更加形象,同时记录完成后还可以反复揣摩、欣赏和比较,以便探寻出“意义”⑧。例如维吾尔族的印染技艺、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等都非常适合采用数字叙事的方法进行记录。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在16世纪已开始流传,千百年来,一直以口耳承传,民间歌手和艺人在史诗的创作与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数字叙事真实的全景记录、传承《玛纳斯》,甚至可以配不同语种的字幕,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   4)用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动画模拟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场景。目前国内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动画模拟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一些有益的尝试。“超越时空的紫禁城”数字化项
  目⑨,代表了国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高水平。其数字化路径是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生成一个四维的网络文化空间,观者利用键盘或者鼠标操作,如同置身在真实环境中一样的视觉、听觉的感官体验。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民俗、传统乐舞、传统技艺等类别项目占项目总数的60%以上,非常适合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虚拟场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塔吉克鹰舞为例,用虚拟现实建模软件3D MAX可以建立塔吉克鹰舞的舞蹈环境和舞者角色模型,采用VRPIE3D和Unity 3d等虚拟现实软件开发舞蹈动作过程动画,并转换为适合网络播放的交互式流媒体。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的逼真的在线体验,也适用于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的过程再现,进行数字化编码后存入数据库,以活态文化的方式再现各种已经消失的民族民间文化。
  1.3 制度保障维度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保护
  1950年的《文化财保护法》第一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使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方面,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距今已12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起步比较晚,经过数年的酝酿、修改,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于2011年2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于2011年6月正式实施。
  作为文化的动物,如果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人的一切文化活动都是一种“消费”⑩。由新疆自治区各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非营利组织支持的多元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是传承、弘扬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早在2005年9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体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这些细则有利于将来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使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具有了政策规范。2008年年初,“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保护工作”正式纳入到新疆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内容,同年4月正式施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明确了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发掘、调查以及保存的主体和职责,结束了无序的文化遗产开发局面,同时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在有效保护为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和帮扶有关个人、组织和单位,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具有民族、民间和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进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创作。新疆的墨玉县政府为了提高桑皮纸制作艺人的生产积极性,给他们发放生活津贴,鼓励他们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同时鼓励媒体、企业界和社会团体,使各个行业的文化保护者都参与进来。如今墨玉县越来越多的家庭重拾技艺,做起桑皮纸生意,成为国内桑皮纸主要传承和生产基地。2003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财政部、文化部双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首批十个试点之一。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发行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CD、VCD、DVD等多种音像制品。政府发挥财政主导作用,各演出团体参与,商业团队运营,2006年支持排演了原生态的木卡姆大型晚会《木卡姆的春天》,展演数十场,市场化运作效果也十分显著。自治区政府积极落实对国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承诺。
  1.4 生命体验维度下的活态传承
  价值认同是群体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个体的喜好、生活阅历等关联在一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带有生命体悟的印迹。地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地理上所显示出的特征,“因为这个特征是在民俗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显示出来的,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它植根于民间,有着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明鲜的民族特色,又源于民族生活,因此,我們传承的不仅仅是或者说不主要是民间艺人演出时夸张的表情、弹奏技巧等,而是这位维吾尔艺人在演唱过程中,作为演唱主体的这位传承人、把过去的历史和经历揉进吟唱,他的信仰、审美、习俗传承的诸多特点,感染着我们的情绪。因此,我们必须连同与它的生命休戚与共的人文环境一起加以活态传承,不能把目光只放在它表象
  本身。
  2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反思与总结
  2.1 正确认识数字技术的“二重性”
  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正在以空前的方式和速度凸现和推动文化遗产的公共性,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创造、保存和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数字采集和制作中,特别是在数字化传播中如何保证作品不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层传播,保持其赖以生存的原生态文化语境,使得数字化之后的文化遗产,能让大众面对历史和文化后的产生自觉的文化衔接;在内容传播方面,在文化遗产的生产过程中,由于过分考虑受众的喜好,尽量趣味化和通俗化,可能会消解和损害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假若忽略蕴含其中的精神追求和生存观念,只注重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新、奇、绝的文化样式,……难免会使影像视野中呈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沦为缺乏制作过程和深层意涵的文化碎片”?。
  “数字鸿沟”“媒介帝国主义”的出现反映出当今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巨大差距,成为在新媒体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伴随着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日益现代化,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可以经由强势传播媒介,迅速传遍全球,而这也致使“那些不具传播强势的弱势文化受到来自‘文化单极化’的挤压,进而在更大范围之内影响弱势文化的生存条件。”?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濒危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以空前的速度消亡,人类的文化创造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领域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这就提醒我们既要最大限度还原文化生态环境,又要创新传播方式,大力倡导新疆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增强中华文明的文化软实力多元   输出。
  2.2 技术复制时代的文化生产具有共享性
  “从本质上说,所谓‘原生态歌舞’‘原生态音乐’‘原生態唱法’‘原生态旅游’等,都是技术复制时代的文化生产。”?
  数字化展示内容很容易被复制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版权问题。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民间文学《花木兰》被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成动漫电影并获得巨额收益,但民间文学《花木兰》却无法获得著作权的保护,更无法获得相应的产权收益。在新疆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新疆民歌或人物传说,以及面临失传的民间技术工艺等,也大量存在着和《花木兰》一样被国外嫁接改编的民族“DNA”,致使我国文化产业利润的严重流失。今天,版权维权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网络侵权时有发生,制定文化遗产版权国外侵权追究机制是未来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2.3 数字技术还不足以完整记录全部文化代码
  非物质文化的呈现要求特定的物质载体,往往要借助有形的物质来呈现无形的思想、观念。哈萨克族传统音乐冬布拉艺术需要借助乐器冬不拉的弹唱来实现;柯尔克孜族刺绣物质实体是各类刺绣作品,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最终体现在建好的教堂、学校、医院、民宅、办公楼等各种建筑中。
  对有些濒近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备份,得以保留、延续和传播。但是也理应看到,虽然视频可以记录动作、表情和体态等,音频可以记录声音和语言,但是现有的媒介技术还不足以向受众传递味道、手感等信息,大众媒介技术手段尚没有强大到完整地记录非物质文化的全部信息代码,如传统维吾尔医药(维药传统炮制技艺、木尼孜其·木斯力汤药制作技艺)制作原料的“品”选等只能通过音频和视频的传达。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的载体是涂漆的木质长弓,或是由竹篾制成的弓弩,满弓射箭才能体会到它独特的精美和强劲。因此,“大众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现并非镜像似的全面反映,而是经过选择的结果。”?数字化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造成一定量的信息消解,给公众体验上造成残缺和偏差。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一方面要规避因媒介自身属性而带来的各种缺失,另一方面要发挥其媒介功能和传播手段上的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创新创造良好的数字媒介
  环境。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3页。
  ②高海波:《拉斯韦尔5W模式探源》,《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10期。
  ③殷俊,孟育耀:《人肉搜索与“把关人”理论的调适》,《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2期。
  ④石军良:《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第177页。
  ⑤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4页。
  ⑥陈刚:《数字博物馆概念、特征及其发展模式探析》,《博物馆理论研究》2003年。
  ⑦王裕昌:《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甘肃科技》2006年第3期。
  ⑧伍新民:《电视传播当代性与原生态文化影像元素》,《贵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⑨“超越时空的紫禁城” (http://www.virtualforbiddencity.org/ )是故宫博物院与 IBM的合作项目。
  ⑩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第35页。
  ?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碎片化及其对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华山:《关于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现》,《中华文化画报》2009年第1期。
  ?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何为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权玺:《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北方传媒研究》2008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ICCU.Internet Culturale[EB/OL].[20ll-04-16].http://www.internetculturale.it/opencms/
  opencms/it/.
  [3]松浦晃一郎.多元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日内瓦“瑞士国际政治论坛”上的报告摘要,2000年5月4日)[EB/OL].[2005-12-13].http://blog.163.com/suntree@126/blog/static/11161222005111314148669/.
  [4]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化的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李超元.凝视虚拟世界:网络的社会文化价值[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7]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7-11.
其他文献
摘 要 社会的现代转型要求由政府统治过渡到社会治理,而网络社会的发展也使地方政府面临提高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挑战。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治理能力颇受社会关注,学术界和第三方媒体都设置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我们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近年来发布的各种舆情信息报告为基础,分析了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状况,并提出合理评价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标准,包括科学的网络舆情治理理念、良好的网络社会治理素养、高效的网络舆
期刊
摘 要 为了探究影响网络游戏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以南京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法,对396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影响高校学生网络游戏消费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娱乐社交性、游戏产品创新、易用价值感知以及营销方式等外部因素。  关键词 网络游戏消费行为;高校学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7-00
期刊
摘 要 当下网络节目已经处于“井喷”时期,各类网络节目层出不穷。网络电视剧以“IP”剧为最热;网络综艺节目则由《奇葩说》掀起一股热潮;各种类型、各种花样以市场哄抢观众流量资源的态势占据了网络视频媒体平台的半壁江山。以明星做“真人秀”模式的综艺早已不新鲜,在电视传媒平台中一直以来都是收视保证。而网络视频媒体又如何利用“明星+真人秀”打出一手好牌呢?文章以《幸福三重奏》为例,分析其传播机制,探究其热播
期刊
摘 要 2018年一反常态,将网络真人秀节目推上了时代的舞台。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样一种新的媒介形态,重视运用Web3.0所体现出来的网民的价值,通过联合、互动、分享等方式刺激传播与发展。文章就是在这一新兴的环境下以《创造101》为例对网络真人秀的传播策略进行研究,探究了融媒体时代传播策略的新途径。  关键词 融媒体;网络真人秀;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 2014年以来的内容创业浪潮中,整个自媒体行业偏重于垂直领域的内容生产和运营,但豫记新媒体偏偏逆流而上,将乡土人文植入移动互联网,在创立4年的时间里,成为内容创业领域举足轻重的新媒体品牌。文章通过对豫记新媒体的成长梳理,尝试解构自媒体的品牌塑造路径,通过新发现、新材料、新视角,为媒体转型提供一个观察模板。  关键词 内容创业;品牌塑造;社群运营;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 社会化媒体“多对多”传播方式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企业营销手段也要与时俱进。文章以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在“大众点评”网上获得的用户评分和用户评论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老字号餐饮企业自身营销优劣势,基于信息搜寻行为、品牌接触点等理论,提出基于用户评价关键词改善第三方点评网站等社会化媒体的在线口碑;划分受众进行精准营销,寻找“意见领袖”;进行娱乐营销,重视餐厅差异化和独特性的创新营销传播策略。
期刊
摘 要 21世纪以来我国草根公益组织迅猛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及环境限制,存在各方面问题。品牌建设是公益组织落实业务和提升形象的重要渠道,草根公益组织想要寻求发展,就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文章以“微光支教”组织为例,指出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其品牌建设路径中制定品牌定位、打造特色项目以及依托多渠道传播的三大关键措施,旨在为我国草根公益组织品牌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草根公益组织;品牌建设;新媒体环境
期刊
摘 要 在近年来兴起的高校新媒体阵地建设热潮中,艺术院校凭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在高校新媒体宣传领域独树一帜。此项课题旨在通过对北京舞蹈学院等艺术院校新媒体建设情况进行研究,总结有益经验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未来发展对策,以推动艺术院校新媒体宣传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 北京舞蹈学院;艺术院校;新媒体;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
期刊
摘 要 在“2018中加旅游年”国家倡议引导下,加拿大旅游局于2017年底与新浪微博达成战略合作,加拿大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化建设被提上议程。针对国家旅游局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推动目的地品牌化问题,研究总结出差异化情感体验、一致性、增强互动和参与性三个框架性原则,通过加拿大旅游局在新浪微博上的品牌化实践加以解释,促使微博平台有效服务于目的地品牌化战略目标。  关键词 目的地品牌化;社交媒体;加拿大旅游
期刊
摘 要 为积极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基层宣传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新阵地建设,近年来,中共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委宣传部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为参照,深入学习各地媒体融合经验模式,博采众家之长,将全媒体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对区属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平台技术的升级及内容、管理、制度等进行融合,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合署办公、全盘融合的宣传新阵地——东胜区全媒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