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基金会:成为公益小伙伴的后盾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dianjusd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都公益基金会向来以资助民间公益组织小伙伴、推动行业发展为名,无论是“银杏计划”还是“景行计划”,都为其在公益界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同样,在突发自然灾害面前,南都公益基金会也着眼于资助,做强有力的支持后盾,通过资助之道来协作、引导民间NGO救灾,促进其能力建设。
  地震发生,作为一家非公募且定位于资助的基金会,如何回应救灾需求?和公募基金会相比,非公募基金会的筹款渠道受限;和操作型基金会相比,资助型基金会本身并没有具体的救援项目—但这并不意味着资助型非公募基金会无用武之地。
  “我们不是直接救灾、组织救援,而是支持NGO前往救灾。我们平时做得比较多,支持做减灾、防灾教育的NGO,搭建民间组织行动学习网络,提高他们专业救灾的能力。”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说道。
  南都公益基金会向来以资助民间公益组织小伙伴、推动行业发展为名,无论是“银杏计划”还是“景行计划”,都为其在公益界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同样,在突发自然灾害面前,南都公益基金会也着眼于资助,做强有力的支持后盾,通过资助之道来协作、引导民间NGO救灾,促进其能力建设。
  救援队的后盾
  鲁甸地震之后,南都公益基金会紧急启动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基金,资助民间组织开展救灾工作。地震第二天,国家应急响应级别从三级提升为一级,大幅加拨援震物资。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平安星减防灾教育中心和云南省协力公益支持中心等多家民间救灾组织发起的“鲁甸抗震救灾民间协作大本营”正式建立,由县团委牵线联络,建立在位于鲁甸县世纪大道延长线的特殊教育学校。
  据和川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安平公益联合发起人贺永强介绍,地震发生之后,鲁甸来了很多救援队,进行搜救工作。搜救队的工作周期较短,一般是一周左右便会结束。而很多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将陆续进入灾区。事实上,目前灾区的“大本营”有五六家,大都为民间救灾组织服务,保障生活,以便于开展救灾工作。该大本营可供10人同时办公,操场可停靠50辆轿车或10辆大货车,有一个可供30人开会的会议室。在住宿方面,则有24个女生床位及40个男生床位。当天上午,平安星即与当地团委合作,对200多名志愿者进行安全培训。
  民间协作大本营获得了南都公益基金会的支持。据南都公益基金会项目官员冯元介绍,地震发生之后,南都公益基金会与成都授渔公益达成共识,基金会将出资资助授渔公益协调大本营事宜,将雅安的民间协作经验复制到云南。“4日当天我们已经达成了资助意向,等授渔公益提交项目预算。”
  8月6日,南都公益基金会即审批通过了第一笔资助,资助大本营的运营行政费用,资助金额为8万元,主要包括平台的办公、志愿者培训等内容,以期通过推动民间力量在灾害应对中的写作,实现有序有效参与。
  在地震之后的紧急情况下,南都公益基金会对民间协作大本营的资助审批,不超过三天。“具体的一些事项我们可以后补。”刘洲鸿说道。
  事实上,之所以迅速达成资助意向,原因在于南都公益基金会和民间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汶川、雅安地震之后,南都公益基金会陆续支持了灾害救援领域的一些公益项目,而着眼于公益人才培养的“银杏计划”也聚集了众多民间组织的骨干,形成了稳定的伙伴关系。因此,一旦灾害发生,南都公益基金会即与前线公益组织联系,询问是否需要支持。“如果他们已经有想法了,也会和我们联系。”
  “正面灾害观”
  从2008年至今,历次大灾之后,爱心人士驰援灾区,却也造成无序状况,堵塞交通,资源重复浪费。去年雅安地震之后,众多公益组织涌入雅安,却发现地震并非想象中那么严重。而一些公益组织在雅安地震之后募款过度膨胀,超过自身能力所及,一时无法消化。
  有鉴于此,8月5日,南都公益基金会在官网发布鲁甸地震救灾策略,呼吁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再进入灾区,同时首次提出“正面灾害观”的说法。
  正面灾害观呼吁人们树立对灾害的正面认识,认为灾害是人类所需要面对的正常生存挑战之一,“人类文明即是在回应包括灾害在内的各种挑战中构建起来的”,而且“灾害对于人类来说具有能力激活、沟通、醒世作用”。
  “这是我们以往救灾过程中的体会,”刘洲鸿说,“其实灾害一直就有,但是如果引导得好,也能激发公民参与的意识,引导不好的话,就容易造成资源的堰塞湖。”他特别强调,资源是有周期性的,大灾来临的时候捐赠非常多,灾区一时消化不了,NGO的能力也不足以应对。因此,南都公益基金会号召基金会行业多注重平时对公益伙伴的支持与能力建设,而不需急于在突发灾害时花掉大量资金。
  此外,正面灾害观还指出,民间组织需要重点关注非物质损失和非物质建设。其中,非物质损失是指灾害及不当救援和重建对社会资本、制度、文化、精神等造成的损失;非物质建设则是指社会制度、文化、精神等关系重建。南都公益基金会发现,在以往的灾后重建中,物质损失和物质建设容易得到政府的重视,而恰恰是社会关系重建、心理建设等非物质建设更难恢复,却更容易被忽视。
  倡导新的救灾策略
  如何通过有效的资助策略来引导民间组织关注非物质建设?
  在发布资助策略之前,南都公益基金会将相关的公益伙伴召集,一起讨论。在正面灾害观的想法下,形成了新的救灾策略。
  救灾策略指明了南都公益基金会重点支持的工作方向,一是支持民间组织有序、有效、有爱参与救灾的平台建设和项目,二是支持以提高NGO能力为重点和行动学习网络,及时梳理和总结民间参与救灾的经验,三是支持围绕正面灾害观的相关研究工作。
  但是,搭建救灾行动学习网络仍处于概念阶段。如何搭建行动学习网络、如何资助等问题,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在南都公益基金会的设想中,搭建学习网络可以由几个核心人物来发起,关注心理援助、农村社区建设等相关主题,还可以囊括专题会议、学习培训、资质认证、学术研究等内容。此外,在灾害来临时,政府救援如何将民间救援纳入救灾体系,发挥专业NGO的救援作用,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研究的方向。
  刘洲鸿表示,希望NGO的骨干能够挑起救灾行动学习网络的大梁。灾后往往有很多资源涌入灾区及公益行业,刘洲鸿一再强调,基金会更应该在平时支持NGO能力建设。这就是古人所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其他文献
我国资产过亿者,已经达到6.7万。财富的真正意义不是拥有,而是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我们很高兴看到一些财富家族开始了散财之道,相继成立家族基金会。  财富家族在西方已存在数百年,中国家族基金会才刚起步,不过已经显示巨大的发展潜力,相信将很快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  家族基金会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其纯粹性:没有市场利益诉求,没有政府背景,实现经营权的分离。二是具有传承性。财富、价值观的传承,是显性的传承;
期刊
8月份的《中国财富》刚刚出炉,在公益微信群里,大家就对本期封面的几个基金会老大的头像认了个遍。翻开这期杂志,开篇的封面报道,也把这些秘书长作统一亮相:每个人对公益基金会的人力资源流动,资金来源探讨,资金募集情况而决定的生存现状,以及项目运作中的不足之处等,都各自发表了意见。这个圈子本来就小,圈外的人总带着陌生甚至不解的目光看这个圈子。  作为同行一员,每每被朋友问到是做什么工作的,都要犹豫一下怎么
期刊
上月选题会,领导提出要求,希望专访一些公益圈内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家很快想到了陈开枝,首先,他确实德高望重,是个老人;其次,距离我们比较近,彼此关系也还可以。  于是开始约访。老实说,采访陈开枝,我是有些忐忑的。这采访对象辈分太高了,报社的老领导见到他也是毕恭毕敬的,而据陈开枝自己说,老社长范以锦当年是跟着他混的小记者。我心想,这还能坐下来平等对话吗?  老人没有自恃身份,也不倚老卖老,给人的感觉就
期刊
过去几十年,我都在谈经济与金融,今天在这里,我第一次谈公益,谈两点感悟:开启善时代,正逢其时,任重道远。  做慈善是善事,有利于社会,功在千秋。15年前,我接手担任招商银行行长,去年,我接任深圳壹基金理事长。从银行家到公益人士,在现实中遇到的困难,不可想象。在中国干公益比当银行家辛苦,其中的苦酸甜,远远超过做银行。不仅仅是求人,最大的痛苦在于不被社会理解,我们可以接受质疑指责,但被匪夷所思扣上各种
期刊
Snapchat(阅后即焚)是一款APP,在其上面照片在几分钟后就被撤销,在年轻人中大受欢迎。越来越多的环境保护机构借助Snapchat来宣传理念。  WWF的丹麦、土耳其分部就在他们的濒危动物保护项目中运用了这个想法。整个活动的标题是“Don't let this be my LastSelfie”(不要让这成为我们的最后一张自拍),每张图片稍纵即逝,就像是这些濒危动物可能的未来一样……不要让这
期刊
8月里,一个被称为“冰桶挑战”的公益社交游戏自欧美“淋”到中国。“冰桶挑战”,全称为“ALS冰桶挑战赛”,由美国ALS协会发起,要求参与者要么将一桶冰水从头浇下,要么向公益组织捐赠100美元。挑战者成功完成后,可以公开点名要求3人参与挑战。据统计,从7月29日至8月18日,“冰桶挑战”为ALS协会增加了307598名新的捐赠者,连同之前的捐赠者,一共为协会带来1560万美元的捐款,远超去年同时段的
期刊
近年来,美国的肥胖、糖尿病和其他与体重相关的健康问题都出现了猛增。科学界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快餐和碳酸饮料上,认为它们是导致肥胖的主因。健康意识的大爆发把可口可乐放在了每一种消费者生活方式潮流的对立面,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选择矿泉水作为自己的饮料。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面对这一点,试图发明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并开始推动一个历时两年、耗资10亿美元的营销活动,目标是推进“起泡饮料”(对汽水的委婉称呼)重
期刊
经历多次重大灾难历练,  中国基金会和民间救援队伍逐步成长,  合力推动救灾专业化  8月3日16::30,云南昭通市鲁甸发生6.5级地震,震区位于山区,大量房屋倒塌。本刊记者杨晓红在《民间救援“组合动作”》的报道中记录了当时的场景:  “鲁甸地震7分钟后,壹基金启动紧急救援行动,连夜从昆明备灾仓库发出了第一批救灾物资;中国红十字会当晚8点赶到昭通,在赶往震中灾区途中,由于道路拥堵,工作人员步行3
期刊
每一次救灾都是一场挑战,不仅考验救援机构的反应速度、项目执行效率,也考验一个机构的社会动员和筹款能力。在鲁甸地震中,成立于1989年的扶贫基金会展现出一个老牌公益组织强大的动员能力。其募得的社会资金超过5000万,这还不算物资捐赠的部分。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6.5级地震。16时50分,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启了他们的救灾响应机制,与时间展开了一场“生命抢夺战”。 
期刊
姚远对狮子会的救援队有着很清晰的定位,“我们就管一些政府关注到了但是还顾及不到的事。只要政府关注到了,也做了,我们就退出。”姚远说,狮子会派往灾区的救援队并不负责抢险,其首要任务是评估灾情,为后方的善款募捐与物资筹措作指引,其次提供服务,到已通路的灾区去派发物资。  8月16日,周六。这是姚远从云南鲁甸灾区撤下来的第4天。他从白色的宝马730中走出,身着一件鲜黄的狮子会T恤,在闲聊的时候对记者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