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小型圆雕。黄杨木生长非常缓慢,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长到三至五米高,直径也不足十厘米,所以适宜于雕刻小型人物,供案头欣赏。黄杨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极艳丽,有的呈蛋黄色。因此,黄杨木经精雕细刻磨光后能同象牙雕刻媲美,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美观之感。
黄杨木雕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最早的是元代的遗物,现存北京故宫的黄杨木雕圆雕人物“李铁拐”,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作品。而真正把黄杨木作为专用的雕刻材料运用起来的,大约是清末。而在清末,一说到黄杨木雕,就必须说到朱子常。
朱子常,晚清黄杨木雕的杰出艺人。朱子常有很好的泥塑佛像的功底,又善于深入细致地观察和体验生活,为了提高造型能力,时常观看地方戏,研究和观察各类人物的精神动态,并着重研究传统人物的个性和特征;然后结合黄杨木雕的特点,运用独到技法,准确把握人物的表情与动态,开创了一种清新纯朴的雕刻风格,所刻人物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神韵自如,极大地推动了黄杨木雕艺术的发展。同时,他结识了当地一些有名望的文人和画家,使之黄杨木雕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启发和提高。他雕刻的黄杨木雕人物,深受社会注目,宣统二年(1910年),由温州商会推荐他的黄杨木雕人物作品“济癫和尚”参加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博得好评,获得了仅次于超等奖的优等奖。1915年,作品“捉迷藏”在美国国际巴拿马赛会上又被评为二等奖。从此,他的声誉迅速传播开来。
由于朱子常在雕刻工艺上的杰出成就,黄杨木雕刚露头角,就引起国内外的广泛注意,成为客商争购的对象,求他作刻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上层社会人物也以黄杨木雕作为礼品互相馈赠。当时因朱子常技艺好,名望高,有些艺人纷纷照样临摹仿制他的作品。朱子常开始带徒弟,这就逐渐形成了以朱子常为代表的黄杨木雕艺术。
黄杨木雕的特点是质地细腻,线条流畅,时间越久色泽就越深沉。但在购买时需分清是自然的色泽还是染色,很多都是染色的来冒充老货。染色的看起没有年代感觉,色彩很别扭,没有自然磨损和自然光泽(内行所谓的“包浆皮光”)。
下面我们来说说黄杨木雕的价格。如果是清代民国时期的黄杨木雕人物十公分左右的,一般的价格在1 000元左右,也就是每公分100元,这个价位是否很高呢?不会的。在清末,如果你要购买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人物的话,那就是人有多高,你的银元就要摞多高,想想看那个价值是很不得了的。
我收藏的这几件黄杨木雕是五六十年代的一家工艺厂的产品,可惜上了胶片漆看不到木纹了,但从重量上和底面的木纹可以看出是黄杨木。那个雕工就很精美,从雕像的衣纹处理可看出,作者很擅长表现人物服饰衣料的悬垂感,仿佛都用丝绸制成,在服装上端肩或腰的部位,其垂下的部分自然形成垂直的褶皱,线条清晰而流畅,把衣料的柔软、轻盈表现得浑然天成。其中还有一只狮子的雕工很简练,当时的人们喜欢将这样的雕刻物吊在烟杆上面或置于腰间作装饰用。这类物品的价格一般在80至300元之间。其余的一个鼠和羊是现在的雕刻,作上色彩后和旧的基本相同,但是重量约旧货的一倍多。越老的黄杨木分量越清,这点在收藏时需特别注意。
在写了很多期“收藏苑”之后,我感觉还没有真的谈到收藏。那收藏如何才能做好?如何成为一个收藏家呢?我认为: “投资客”,因考虑市场因素,往往会买些市场性的作品,以便出手,所以在所收作品与作品之间,看不到任何关联; “收藏家”则不同,他有自己的收藏哲学,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在所收的作品与作品之间,能看到一致性,就好像是条珍珠项链,透过收藏家爱好品质的线,把粒粒饱满的珍珠串联起来,这就是“收藏家”。
收藏很难,难在它需要有眼光,需要坚持,需要不跟风的心及一些些的钱。其实,对于一位真正想往收藏之路迈进的人来说,钱虽然重要,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 没钱,并不是收藏的障隘。叶荣嘉先生时常说: 比我有钱的彼彼是,但像我一辈子只为一件事的人并不多。而香港已逝著名中国书画收藏家刘作涛先生,更是从一个小小的银行员,变成拥有故宫级收藏的收藏家,他所依靠的就决不是“钱”,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眼光,有没有坚持。
我很希望有志于收藏的读者能要求自己拥有很成气候的收藏,能要求自己做这样的收藏家。
黄杨木雕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最早的是元代的遗物,现存北京故宫的黄杨木雕圆雕人物“李铁拐”,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作品。而真正把黄杨木作为专用的雕刻材料运用起来的,大约是清末。而在清末,一说到黄杨木雕,就必须说到朱子常。
朱子常,晚清黄杨木雕的杰出艺人。朱子常有很好的泥塑佛像的功底,又善于深入细致地观察和体验生活,为了提高造型能力,时常观看地方戏,研究和观察各类人物的精神动态,并着重研究传统人物的个性和特征;然后结合黄杨木雕的特点,运用独到技法,准确把握人物的表情与动态,开创了一种清新纯朴的雕刻风格,所刻人物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神韵自如,极大地推动了黄杨木雕艺术的发展。同时,他结识了当地一些有名望的文人和画家,使之黄杨木雕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启发和提高。他雕刻的黄杨木雕人物,深受社会注目,宣统二年(1910年),由温州商会推荐他的黄杨木雕人物作品“济癫和尚”参加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博得好评,获得了仅次于超等奖的优等奖。1915年,作品“捉迷藏”在美国国际巴拿马赛会上又被评为二等奖。从此,他的声誉迅速传播开来。
由于朱子常在雕刻工艺上的杰出成就,黄杨木雕刚露头角,就引起国内外的广泛注意,成为客商争购的对象,求他作刻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上层社会人物也以黄杨木雕作为礼品互相馈赠。当时因朱子常技艺好,名望高,有些艺人纷纷照样临摹仿制他的作品。朱子常开始带徒弟,这就逐渐形成了以朱子常为代表的黄杨木雕艺术。
黄杨木雕的特点是质地细腻,线条流畅,时间越久色泽就越深沉。但在购买时需分清是自然的色泽还是染色,很多都是染色的来冒充老货。染色的看起没有年代感觉,色彩很别扭,没有自然磨损和自然光泽(内行所谓的“包浆皮光”)。
下面我们来说说黄杨木雕的价格。如果是清代民国时期的黄杨木雕人物十公分左右的,一般的价格在1 000元左右,也就是每公分100元,这个价位是否很高呢?不会的。在清末,如果你要购买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人物的话,那就是人有多高,你的银元就要摞多高,想想看那个价值是很不得了的。
我收藏的这几件黄杨木雕是五六十年代的一家工艺厂的产品,可惜上了胶片漆看不到木纹了,但从重量上和底面的木纹可以看出是黄杨木。那个雕工就很精美,从雕像的衣纹处理可看出,作者很擅长表现人物服饰衣料的悬垂感,仿佛都用丝绸制成,在服装上端肩或腰的部位,其垂下的部分自然形成垂直的褶皱,线条清晰而流畅,把衣料的柔软、轻盈表现得浑然天成。其中还有一只狮子的雕工很简练,当时的人们喜欢将这样的雕刻物吊在烟杆上面或置于腰间作装饰用。这类物品的价格一般在80至300元之间。其余的一个鼠和羊是现在的雕刻,作上色彩后和旧的基本相同,但是重量约旧货的一倍多。越老的黄杨木分量越清,这点在收藏时需特别注意。
在写了很多期“收藏苑”之后,我感觉还没有真的谈到收藏。那收藏如何才能做好?如何成为一个收藏家呢?我认为: “投资客”,因考虑市场因素,往往会买些市场性的作品,以便出手,所以在所收作品与作品之间,看不到任何关联; “收藏家”则不同,他有自己的收藏哲学,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在所收的作品与作品之间,能看到一致性,就好像是条珍珠项链,透过收藏家爱好品质的线,把粒粒饱满的珍珠串联起来,这就是“收藏家”。
收藏很难,难在它需要有眼光,需要坚持,需要不跟风的心及一些些的钱。其实,对于一位真正想往收藏之路迈进的人来说,钱虽然重要,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 没钱,并不是收藏的障隘。叶荣嘉先生时常说: 比我有钱的彼彼是,但像我一辈子只为一件事的人并不多。而香港已逝著名中国书画收藏家刘作涛先生,更是从一个小小的银行员,变成拥有故宫级收藏的收藏家,他所依靠的就决不是“钱”,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眼光,有没有坚持。
我很希望有志于收藏的读者能要求自己拥有很成气候的收藏,能要求自己做这样的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