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探究乐趣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th5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化学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就学生的年龄特征而言,化学实验对他们又新鲜又奇异,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性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放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 探究性 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验不仅能提供认识事物的感性认识和材料,而且还最具备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特质。就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说,新学科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银白色的镁带点燃后,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灰色的石灰石遇到无色的液体(无色的液体为稀盐酸)冒出大量的气泡,由导管通入无色的液体(无色的液体为澄清的石灰水)变“牛奶”。银白色的铁丝放入无色的液体(无色的液体为稀盐酸)也冒出大量的气泡。蓝色的液体中加入(硫酸铜溶液)物色的液体(无色的液体为氢氧化钠溶液)会变“蓝色果冻”(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这些新鲜又奇异的现象使每位学生都有深刻的印象。但很大程度上这只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虽然会使学生产生一些学习动力和求知欲,但是不能持久,因为他们很可能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转变成消极情绪。这是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其知识体系尚未形成,对知识只有简单的感性概括的原因。随着学习的深入,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对实验进行思想化处理,教师应随时抓住时机,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
  开展探究性实验开创了新的化学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也改变了那种把“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固定的被证实了的知识体”的传统课程观念和结构,以主张“自然科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新观念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前提,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它由学生从自己身边和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感兴趣的专题来研究,以个人独立或小组合作或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收集材料、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开放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展探究性实验也昭示了自然科学最基本的概念、规律、原理和技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教师不妨与学生一起进行一次探究性实验:
  
  探究课题:铁为什么会生锈
  
  收集查找资料: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或分组观察)铁在什么环境下最容易生锈(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得知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造成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产量的四分之一。
  提出假说:
  1. 铁器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
  2. 铁器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水和铁器发生了化学变化。
  3. 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假说进行推理和判断:如果第一个假说正确,则在干燥情况下,铁在空气中就能生锈;如果第三个假说正确,则必须在既有空气又有水分的条件下铁才能生锈。
  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一:取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向里面放入一根铁钉,然后用橡皮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
  实验二:取一支试管,把经过煮沸除去空气的水装满试管,放入洁净的铁钉,用塞子塞紧,不留一点气泡。
  实验三:将洁净的长铁钉放入试管(铁钉用胶抵靠在试管内壁上)并倒立在有水的烧杯中,试管里只有少量水,并在试管外壁上标明水面位置,就这样放置一段时间。
  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实验一、实验二中的铁钉都不生锈,而在实验三中不仅铁钉生了锈,而且试管里的水面约上升了原试管容积的1/5。
  结论:常温下,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或在隔离空气只与水接触的情况下均不生锈;而当铁同时与空气、水接触时才会生锈。由实验三得知:铁同时与氧气、水接触时才会生锈。因此,铁生锈的原因是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交流、解释和应用:
  1. 从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以及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实验来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是缓慢氧化的结果,铁丝在纯氧中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条件和现象均不相同。因此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2. 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学生们提出了在铁制品上刷油漆、电镀等常用的措施。通过查阅资料得知:1970年前苏联空间站“月亮-16”首先从月球带回了铁矿石样品,人们发现月球上的铁矿石含有极微小的纯铁颗粒,它们毫无氧化痕迹。令人惊奇的是,月球铁在地球环境下仍然不易氧化。后来相继从月球带回不少月亮铁样品,几年后也不锈蚀。经过大量的模拟月亮环境条件的试验,并采用光谱分析,结论是:月亮上没有大气层保护,因而受到太阳风——一种粒子流的冲击之后,铁具有了对氧的稳定免疫性,到了地球上仍能抗拒氧的锈蚀。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金属表面处理方法——用人为的粒子流冲击金属表面。“月球上铁的秘密”使科技工作者得到启示:要是用人工离子流模拟太阳风,冲击金属表面,使其形成一层防氧化的“铠甲”,即可成为类似月球铁的不锈铁。这一发现将揭开铁史新的一页,也使学生了解了利用“太阳风”不但能防止铁生锈,而且效果要好于其它任何一种方法。
  探究性实验的实施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整个实验过程,除通过实验证实一致的结论以外,学生还参与了科学探索过程,使学生明白:科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结构,而是一种有意义的极重要的探索系统。步骤二中的一些数据、步骤三的假说及步骤四的推理和判断刺激着学生的兴趣,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容易产生学习欲望,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快意的征服感和满足感、成就感。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把克服困难当成一种享受,并在充满信息的世界中敏锐地捕捉到他需要的知识,继而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并很好地进行弥补。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因此,教师不要因为害怕学生犯错误而将自己所谓的“最佳思维”强加给学生,应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分析,这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的一步。同时,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锻炼思维的深刻和批判性,还可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优化心理素质。教师还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在挖深一个“洞”时,要试着在别处“挖洞”,即开展探究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来顿《学习的革命》
  2.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3. 李伯黍等《教育心理学》
  4. 黄炜《遭遇研究性学习》
其他文献
叶圣陶说:“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高尔基曾说过:“读书,这个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普希金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钱婉约在《恒古常新精神追求·序言》中强调“读书为学的首要意义是修身宏道。”不论从读书的终极目标
期刊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个身处一线的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这个问题变得越发突出,也更加重要。新课程基本理念是:学生的良性发展是硬道理。基于这一理念,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一个体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步形成。而另一方面,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自主发挥的时间多了,教师讲解的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以计算机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形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由于其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更为理想的教学环境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技术在某些方面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要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课堂气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就英语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期刊
在教学中,后进生出现的问题往往令教师们头疼而无可奈何。他们往往只充当观众的角色,处于消极接受的被动地位。一般表现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善于分析、观察和思考,学习不主动,学习方法不科学,难以体会到亲身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久而久之,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思维能力弱、缺乏自我控制意识、厌学情绪
期刊
英语教学中判断一堂课的优劣往往是看这一堂课是否能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否能够得以激发,教学手段是否能够做到与时具进。如果“是”则往往被点评为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反之。笔者以为多年沿袭的这种评判标准并无可厚非,然而随着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学中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关注英语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拓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
期刊
摘要:颜色词在英汉文化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通过对颜色词的了解及在英汉文化中的比较,可以使我们拓宽中英文化的视野,学习英汉颜色词的内涵的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  关键词:颜色 内涵 象征意义 比较    表示绚丽色彩的颜色词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应用是司空见惯的,它们在人们的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加之所处的特定环境,会产生一定的现实
期刊
听力理解已经纳入了高考英语的正式考试项目(占试卷总分的30%),这部分的成绩对学生的英语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在高中英语学习阶段,师生均把听力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虽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措施,花费了时间,收效却不很明显。尤其是在农村中学,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尤为困难。除了一些客观的原因之外,师生都未能掌握科学的方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听的能
期刊
语文试题的答案最难把握,难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尤其是阅读部分,语言表达的多元化导致学生答题时难以切入,抓不住要点;古典诗歌又以其隐晦的语言和深奥的内涵加大了答题的难度。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也认为不好把握。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数学课的公式化、步骤化解题给解答古典诗歌题带来了启发。纵观历年古典诗歌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归结起来高考题型无外乎这样几种类型:鉴赏文学作品的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
期刊
英语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语言学科。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于听力的失误很多,这大致是由心理因素和语言知识因素两个原因造成的,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对此有一些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响听力效果的一大重要原因。人的心理通常指的是注意力、记忆力、兴趣与情绪等这些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虽然不直接介入具体的学习过程,但又大大影响着学习效果。  1. 注意力: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