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地培育。教学是由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并知道如何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找“疑”、解“疑”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亲近学生,使学生敢于质疑
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在学生心中形成至高无上的权威印象,学生对于老师灌输的知识无条件接受,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不敢大胆提出来,学生没有形成真正自主学习意识,这种教学方式埋没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亲近和“爱”。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并从思想上能完全地信任老师,把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当成学习的好伙伴。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才会敢于提出来。大家面对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扬民主讨论的观点。学生有“疑”敢“问”,老师就不用担心学生将问题独自掩埋起来,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大有帮助。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积极质疑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源泉,学生对此感兴趣,他才会刻苦努力去钻研。激励胜于颂扬,表揚胜于批评。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
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进行分组评比,每堂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与教学目标提出质疑,然后大家将疑问集中表达出来,比一比,谁的质疑多,并能切重课文重点,最后大家一起来评一评谁是质疑高手,老师并对他进行奖励。以此方法来激发学生对质疑的兴趣,逐步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做到积极想“疑”并且乐于“提问”。
三、给学生充足空间,让学生对疑问刨根究底
素质教育应时代需要,所培养的人才应是高素质、是有创造性的人才,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大的提高和发展,同时,更要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其个性特长,培养思维能力,老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思维与见解来理解课文,从文中归纳疑问并努力尝试解决。
四、教授启发学生,使之善于质疑
要使学生能自主学习,最关键的是教授学生找问、提问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不能一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教会学习的方法,放手让他们总结经验,自主找问、提句。
(一)对课文的题目进行质疑。课题是课文最精华的部分,要学会从课题入手来把握全文。学生通过解疑从而就可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中心思想。
(二)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质疑。一篇文章中总有几个重点段,段中有重点词和句,要学会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质疑,以此来把握文章内容。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并寻找答案,从而可以把握文章的大意。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洞庭鱼米乡》这一课,学生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中的两个词“大鱼库”“大粮仓”,由此可质疑:为什么洞庭湖是祖国的“大鱼库”“大粮仓”?从此处下手来把握全文,“鲜活的鱼儿,一筐筐,一担担”由此说明鱼儿多,“一望无际的稻田,金黄的谷子,一袋袋,一车车”说明洞庭湖粮食多,学生由此可深刻体会到洞庭湖无愧为祖国的“大鱼库”“大粮仓”。
(三)对文章的标点进行质疑。标点符号是将文章联系起来必不一可少的钮扣,标点艺术往往能给一篇文章增姿添彩,那么我们对标点进行质疑,往往能领悟到文章的深刻的内涵。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水从哪里来》这一课,文章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告诉你们吧,水变成水汽,飞到天上去了,水汽变成云,云变成雨点儿,又落下来……”句中的省略号代表什么意思呢?通过查资料可了解到“水—水汽—云雨”,这样的水循环是连续不断的进行下去的,学生从而可了解到水是怎么循环反复这个自然规律。
除了以上这几种方法外,还有很多质疑方法:对预习提示进行质疑、对文章矛盾处质疑、对文章表达方法进行质疑……
总之,学生的提问习惯一旦养成,学习起来也会增添不少趣味性。有学必定有问,有问才会去学,培养学生质疑至关重要,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促进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此下大功夫。
一、亲近学生,使学生敢于质疑
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在学生心中形成至高无上的权威印象,学生对于老师灌输的知识无条件接受,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不敢大胆提出来,学生没有形成真正自主学习意识,这种教学方式埋没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亲近和“爱”。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并从思想上能完全地信任老师,把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当成学习的好伙伴。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才会敢于提出来。大家面对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扬民主讨论的观点。学生有“疑”敢“问”,老师就不用担心学生将问题独自掩埋起来,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大有帮助。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积极质疑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源泉,学生对此感兴趣,他才会刻苦努力去钻研。激励胜于颂扬,表揚胜于批评。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
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进行分组评比,每堂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与教学目标提出质疑,然后大家将疑问集中表达出来,比一比,谁的质疑多,并能切重课文重点,最后大家一起来评一评谁是质疑高手,老师并对他进行奖励。以此方法来激发学生对质疑的兴趣,逐步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做到积极想“疑”并且乐于“提问”。
三、给学生充足空间,让学生对疑问刨根究底
素质教育应时代需要,所培养的人才应是高素质、是有创造性的人才,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大的提高和发展,同时,更要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其个性特长,培养思维能力,老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思维与见解来理解课文,从文中归纳疑问并努力尝试解决。
四、教授启发学生,使之善于质疑
要使学生能自主学习,最关键的是教授学生找问、提问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不能一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教会学习的方法,放手让他们总结经验,自主找问、提句。
(一)对课文的题目进行质疑。课题是课文最精华的部分,要学会从课题入手来把握全文。学生通过解疑从而就可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中心思想。
(二)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质疑。一篇文章中总有几个重点段,段中有重点词和句,要学会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质疑,以此来把握文章内容。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并寻找答案,从而可以把握文章的大意。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洞庭鱼米乡》这一课,学生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中的两个词“大鱼库”“大粮仓”,由此可质疑:为什么洞庭湖是祖国的“大鱼库”“大粮仓”?从此处下手来把握全文,“鲜活的鱼儿,一筐筐,一担担”由此说明鱼儿多,“一望无际的稻田,金黄的谷子,一袋袋,一车车”说明洞庭湖粮食多,学生由此可深刻体会到洞庭湖无愧为祖国的“大鱼库”“大粮仓”。
(三)对文章的标点进行质疑。标点符号是将文章联系起来必不一可少的钮扣,标点艺术往往能给一篇文章增姿添彩,那么我们对标点进行质疑,往往能领悟到文章的深刻的内涵。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水从哪里来》这一课,文章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告诉你们吧,水变成水汽,飞到天上去了,水汽变成云,云变成雨点儿,又落下来……”句中的省略号代表什么意思呢?通过查资料可了解到“水—水汽—云雨”,这样的水循环是连续不断的进行下去的,学生从而可了解到水是怎么循环反复这个自然规律。
除了以上这几种方法外,还有很多质疑方法:对预习提示进行质疑、对文章矛盾处质疑、对文章表达方法进行质疑……
总之,学生的提问习惯一旦养成,学习起来也会增添不少趣味性。有学必定有问,有问才会去学,培养学生质疑至关重要,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促进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此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