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元制”在我国现今职业教育的语境里,是个出现频度极高的“热词”。不仅因为双元制的发源地德国,正是得益于此而获得了“战后经济腾飞”的美誉和“德国制造”的金字招牌,而且双元制工学交替、学做合一的教学形式符合职业教育规律,行之有效,对于极欲建设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中国来说,“双元制”就成了“拿来”的首选。
1983年初秋的一天,在南京市下关区挹江门旁的一所民办初中校园里,诞生了一所新办职业学校——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谁也不会想到,三四十名没有任何职教经验成员组成的师资团队、几排大平房,这几乎一穷二白的学校担负的却是我国试点“双元制”职教模式的重任,而且30年后,这所现名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校还成了我国学习双元制、实践双元制、创新双元制的典范和龙头。
从一开始对双元制的原版复刻,到应用于中国企业时的模仿移植;从适应本土行情的融合改造,到以我为本、洋为中用的开拓创新,南京高职校的双元制实践显现了一条从“形似”到“神似”的本土化轨迹。他们的经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在中国社会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实施双元制的诸多途径,也揭示了教育如何吸取外来经验、如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普遍规律。
回顾南京高职校30年来的双元制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贯彻始终的是这样几种品质:一、“坚持”。不管境遇是顺风顺水还是举步维艰,南京高职校始终坚持实行双元制教学改革,三十年如一日,终于成就国内职业教育双元制实践的一帜独树。二、“敏锐”。南京高职校每一次对双元制的突破和完善,都是基于对经济形势及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细致分析和准确判断,因而每一次转变都“因时顺势”,后劲持久。三、“创新”。把德国的“双元制”搬到中国,并让其生根发芽开花,除了要克服种种障碍勇于实践外,更需要因地制宜、符合国情的创新举措,在这一点上,南京高职校以其多年来大量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项目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如果说当年教育部把双元制试点项目放到南京建教中心,是一种带有偶然性的机遇;那么,在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今天,当南京高职校将多年来实践和创新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经验和理性内化为一所高品质职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逻辑,其立场和气质就会自然而然地辐射、撒播开去——络绎不绝的来访、参观者就是例证,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德国双元制,树立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一个令人仰止的模板;
南京高职校,贡献了中国职业教育成功引进外来模式的宝贵财富。(忻 叶)
1983年初秋的一天,在南京市下关区挹江门旁的一所民办初中校园里,诞生了一所新办职业学校——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谁也不会想到,三四十名没有任何职教经验成员组成的师资团队、几排大平房,这几乎一穷二白的学校担负的却是我国试点“双元制”职教模式的重任,而且30年后,这所现名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校还成了我国学习双元制、实践双元制、创新双元制的典范和龙头。
从一开始对双元制的原版复刻,到应用于中国企业时的模仿移植;从适应本土行情的融合改造,到以我为本、洋为中用的开拓创新,南京高职校的双元制实践显现了一条从“形似”到“神似”的本土化轨迹。他们的经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在中国社会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实施双元制的诸多途径,也揭示了教育如何吸取外来经验、如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普遍规律。
回顾南京高职校30年来的双元制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贯彻始终的是这样几种品质:一、“坚持”。不管境遇是顺风顺水还是举步维艰,南京高职校始终坚持实行双元制教学改革,三十年如一日,终于成就国内职业教育双元制实践的一帜独树。二、“敏锐”。南京高职校每一次对双元制的突破和完善,都是基于对经济形势及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细致分析和准确判断,因而每一次转变都“因时顺势”,后劲持久。三、“创新”。把德国的“双元制”搬到中国,并让其生根发芽开花,除了要克服种种障碍勇于实践外,更需要因地制宜、符合国情的创新举措,在这一点上,南京高职校以其多年来大量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项目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如果说当年教育部把双元制试点项目放到南京建教中心,是一种带有偶然性的机遇;那么,在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今天,当南京高职校将多年来实践和创新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经验和理性内化为一所高品质职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逻辑,其立场和气质就会自然而然地辐射、撒播开去——络绎不绝的来访、参观者就是例证,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德国双元制,树立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一个令人仰止的模板;
南京高职校,贡献了中国职业教育成功引进外来模式的宝贵财富。(忻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