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古典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89546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文学创生极早,其中孕育的人文情怀和哲学理念具有最原始的文学启发性和深沉的文艺情感,值得深入历史进行研究。随着经济科学发展,当代文学过渡到电子媒介时代,作品的演绎方式和欣赏者得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文学原始的纸质媒介也过渡到多媒体传播媒介。这种背景不仅让文学的传播属性有所改变,也使文学创作、受众的审美、阅读模式、理解深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众的年龄、职业、社会环境、社会地位等不同,接受古典文学的途径和传播形式的偏好就不尽相同,中学生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性的群体,作为追求新鲜又对文学发源拥有潜在好奇心的群体,如何做到既可以巧妙的顺应当下文学传播发展模式,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传授中学生古典文学知识便尤为关键,古典文学在信息化时代的存续和传承对中学生文学启蒙培养的影响也颇为重要。
  【关键词】:信息时代;古典文学;存在方式;文化影响
  前言
  华夏五千年的大河文明衍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古典文学均来自古人智慧的探索、对历史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对诗意生存的美好期盼,它渊博、恒久、魅力无限,是中华民族赋有诗意生存的一种表达,是我国经典文学最原始和基本的来源。如何保证古典文学在信息时代存续,探索其适用方式尤为重要。然而,古典文学因自身存在的某些特有属性造成了其存续的“两分性”,它的接受方必然存在精英化和大众化两类,前者即指通过教育体制等正统手段延续古典文学的正统传承后,仍保持一定接受度和复古裁量能力的阅读群体;后者则是指在信息时代变迁过程中,通过绘画、影视作品、戏剧、音乐、舞蹈、等多元元素将古典文学扩展之后,接受新改编的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群体。网络时代中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变迁,学习知识和了解知识的方式也随之变动,因为大多数人其实自身都具备了解接受并喜爱古典文学的能力。如何行之有效的将古典文学作品普及到大众当中?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方式使古典文学在信息时代继续传承呢?
  一、中国古典文学存在的“两分性”
  1、1古典文学存在的“精英化”
  精神文化的发展以物质生活的水平作为前提,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间隙不同,创造出的文学作品也符合其所处时间段的社会环境,反映最本质的社会现象。但这类古典文学作品的地位和认可度是易变的,或许在风口浪尖时它会被誉为标杆,被传诵、赞扬或争议,但当热浪褪去,时代更迭,这类作品就可能被打压,否定、遗忘甚至毁灭。当然,为数众多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仍然饱经风雨洗礼流传至今,成为历代传诵的经典。因此,若想保存文学经典,古典文学的传承方式也必须揉杂百家,去粗取精,顺应时代,学术之内的精英化的存在便是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20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教学的投入比例颇为可观,《高级中学教育大纲目录》中,古典文学作为精英化的存在有越战越勇的发展趋向。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文学门类设有3个专业类,包含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等46小种,文学作为独立学科在体制上得到了存续的保障。古典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包括考据、义理、经世、词章、诗词歌赋和文学史等,只有历史经验与个人经验相结合,融汇各个学科分支的内容,才能真正了解古典文学所包含的睿智。这说明,目前精英化传统传承不仅从科目数量上保持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构存续,更在内容上完整了古典文学的学习范围。目前,古典文学也走上了科学化发展的道路,将古典文学按照内容、年代、表现手法分门别类,去粗取精的扬弃之后,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对其进行保留和推广,这也是古典文学精英化的体现。
  目前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课本内逐渐增加众多浅显易懂,适合该年龄同学学习的古典文学作品,例如,中学课本在每一章的学习架构中都加入文言文一篇、诗词两幅、名著简析一课时。这些作品大多出自耳熟能详的名著,或者人文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经典,阴柔如《诗经》,阳刚如《孙子兵法》,智谋如《战国策》,深远如《史记》,这些亦柔亦刚,时而暴风突至时而阳春白雪的教课结构也说明了古典文学作品在当下教育体制中所受到的重视与保障。
  然而,由于古体结构的晦涩,古语用法的生僻,许多中学生在古典文学课堂上对古文古书具有排斥情绪,他们普遍觉得古典文学的存在十分久远,没有学习的必要。但古典文学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辉煌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比拟的,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学生们也越来越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早将学习古典文化的责任感淡忘。因此,教育大纲中,以精英化的硬标准形式严格要求学生从初中语文课本中按照科学化结构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古典文学,这种安排可以让学生明白古典文学不仅可以丰富学识,还能陶冶情操。这些种种,都说明古典文学正被传统手段所重视和保护着。但极端的精英化存在清高的表征和高贵身价,使这种方式的传承很难普及到大众当中,所以除基础教学中的精英化外,学究性质的精英化只能被大众瞻仰而不能被体验。
  1、2古典文学存在的“大众化”
  自人类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公众和个人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身体与精神双方面压力与日俱增,各类娱乐消遣成为人们逃避压力的方式,当然,文学艺术也可以作为逃避的港湾救赎灵魂。所以,文学理应拥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针对普通人“对娱乐的追求大于教导”这一特点,大众化下的古典文学是简易性和娱乐性共存的。大众化文学兴起后,文学语言由文言文转为白话文,现今人们对古典文学语言的理解不再轻松,需要花时间解读,所以只有少数人还继续研究阅读艰涩的古典文学,大多数人则对古典作品巨像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感兴趣,如流行歌曲、影视剧、电影、话剧、广播剧等。古典文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消遣和娱乐,而更倾向于一种杂糅的探索。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古典文学产生大众化的变化,大众群体往往根据个人喜好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也理应按照大众文化进行改造,借用古典文学作品的题材,通过大众文化之后的传播媒介对古典文学改造,作品不再拘泥于文本,而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手法,且逐渐形成一种文化产业。大众文学目的是迎合群众的口味最后提升经济收益,所以时常会出现重复、误读和扭曲,虽然某些误解饱受专家学者的不满与批评,但这种做法的确将古典文学从边缘化中拯救出来。所以传媒领域中的古典文学通俗化与大众化无疑是当下最快传播和最完整保存古典文学的有效手段。   二、古典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
  2、1课堂内的古典文学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指示,遵从课改后的教育指标和教育大纲指导,课上,老师和学生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方面,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古典文学难懂,如果还是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只会适得其反,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觉得自己一窍不通,老师却填鸭。所以摆脱死板,改造课堂,才能保证学习的激情。在古典文学讲授时,老师必须备课严谨,自身具有强硬的知识基础;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投影,视频,名著参观展览等现代化手段;再次,教师要将古典文学理念和现代文学理念相结合,例如:一个刚接受古典文学教育的初中生,他们对古典文学非常陌生,文言文解析时常让人昏昏欲睡,这时全新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对古典文学不再感到枯燥,在文言文的讲述过程中,第一步把文章的背景和涉及的人物事件做成ppt课件,借助现代多媒体方式教学,转化为直观的视图和白话文,方便学生学习、抓住其兴趣和求知欲。再次要用传统的轮回式教学方法,比如背诵、朗读、小组话剧等方式,使学生深刻记忆作品中经典台词,从而加深对古典文学场景的记忆,更好的理解作品背景和内涵,记住作品的中心大意。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列出阅读书籍目录,其中有不少古典文学作品。
  2、2课堂外的古典文学
  除了传统的课上教育,培养学生的课余兴趣也是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信息时代,古典文学常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媒体演绎作品。其实这在古代就已存在,多是为了使作品耳熟能详被人传诵。古有古典戏曲《西厢记》、《岳飞传》、《霸王别姬》、《牡丹亭·春香闹学》、《赵氏孤儿》等京剧、越剧和评书,今有小说《西游记》等四大名著、《孔雀东南飞》、《聊斋志异》等作品也反复被搬上舞台或银幕,甚至被改编成动画片。中学生在信息时代可以通过歌曲电影了解古典文学,传承好的古典文学作品。走进第二课堂,参观各色博物馆,了解古文化,有利于加深对古典文学理解。走出课堂出外旅游回归到民间,我们从名胜大川中、古街民风里也能汲取古典文学,体会古典文学的奇妙奥义,以通俗的新颖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古人的创作意图和美好情怀。
  结语: 中国古典文学两千年来一直是我国文学的基本根源,它以文言文形式存留至今,但如今却成为难以理解的教条。多元化的信息时代里,古典文学显然不受众人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因此面临极大危机。文学的目标是让人成长、获得体悟、洗涤心灵,可当下人们更注重短暂的娱乐享受,沉迷于放松心情,古典文学虽神圣但也并非与娱乐绝缘,我们有必要从精英化的存在和大众化的存在两个维度,既能理性地看待两种存在方式在本质上的差异,又能发掘两种存在方式的相同点,从而保证中国古典文学在象牙塔内的钻研以及在大众文化中的投射,促进中国古典文学长久不息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应用 [J] .文理导航, 2013 (17).
  [2] 李冰.改编经典 借古喻今[N] .北京:中国电视报,2009.11.12:B 14.
  [3] 宋 秋敏.古典诗词与中国当代影视作品的诗意化走向[J] .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12(4).
  [4]徐岱赋到沧桑句便工——关于“好艺术”的一种解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7).
  [5]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其他文献
【摘要】:从词条中单纯义项和复合义项的分类角度出发,对语料中涉及的2373个称谓语进行详尽分析,得出语料中称谓语共分为:姓名类称谓语、指代类称谓语和一般名词称谓语三类,其中各类别中又包含若干小类。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称谓语;类型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称谓语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所谓称谓语,即“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2]。本文的称
期刊
Maple在函数极限中的应用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频频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在线教育,即E-Learning,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为载体,以电子化为创新手段,使受教育者的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有效率,易探索,好拓展,可延伸,能使用的一种方法。本文以中小学培训机构的线上教育为例,阐述了线上教育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该线上教育发展的现状,总结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其经营理念和运作机制的建议。希望对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培训机构线
期刊
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再思考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学习汉语的国际友人越来越多。学习汉语的过程就是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掌握语言必然要求掌握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所以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言;文化;教学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索绪尔和乔姆斯基则认为
期刊
【摘要】:文化传承与文化教育是图书馆区别于其它信息服务机构唯一特征,也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责。本文明确提出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学生价值观、传承大学文化、传播社会主流文化等方面的职责,并从构建图书馆文化体系、建立长效文化育人制度、培养图书馆员的文化追求、充分利用馆藏特色文化资源四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以期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大学文化;文化体系  1在经济
期刊
【摘要】:由于信息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教育应依据学习者的特征为其提供合适的教学。移动学习者特征分析是移动学习教学系统设计的前提,也是发展移动学习的关键,自组织理论为进一步研究移动学习中的学习者特征开拓了新的视角。本文主要阐述自组织理论对移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影响。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移动学习;学习者系统;学习者特征分析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课堂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学
期刊
【摘要】:教材是学生学习课程的根本,是学校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对教材的评价有利于教材在编写、选择及使用方面不断改进,以期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本文拟通过对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读写教程》做出简要介绍,指出其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启示、提出改进建议,以对《读写教程》完善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读写教程;评价;优缺点;建议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高质量的教材不仅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
期刊
【摘要】:中外记者招待会是两会的重头戏,是中国向世界媒体展示自己政策和主张的窗口。李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中使用了很多隐喻来增强话语的生动性、亲和性以及感染力。因此,隐喻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翻译的质量。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对隐喻翻译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归纳出隐喻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中外记者招待会;隐喻翻译;策略  一 引言  总理答记者问是两会最后一个环节。它是政府公开面对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即要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多样化和谐发展。全面掌握学生在智力、学习风格、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性别等方面的个别差异,通过依势而为,阐释内涵携手共建;知行合一,教学评价多元化;表里合一,校园文化熏陶等策略加以落实。  【关键词】:学生;发展;差异;个性  自2004年新课程改革以来,至今已整整十余载。在这十年坚定不移的改革中,改革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