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批判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g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权法自纳入立法规划到正式通过历经了十余载,其稿数易、七次审议堪称建国以来立法史上之最。所以如此,皆源于物权法事关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每一个民众的切身利益,不同主体和利益集团对物权法有不同诉求,这导致了难以调和的物权立法争议。无疑,物权立法争议之大也是我国立法史上之最。在这一意义上,要正确理解、适用和完善物权法,必须把握物权立法的争议。由此,侯水平研究员主编的《物权法争点详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详析》)无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惟如此,《详析》一书系统的体例、比较的理路、翔实的资料和批判的精神使其价值在同类著述中尤显突出。
  一、《详析》有其个性体例,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
  1.《详析》的章节和议题,按物权法学理和物权立法体例编排,使物权法争议问题得以系统化,同时,它没有完全照搬物权法教科书的体系,而是根据物权立法中的争议点有选择的形成其体系。以第一章总则为例,它由制定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与物权、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权变动、物权保护等5部分的争议构成,符合立法思维模式,便于查阅和研习;同时,它没有系统阐释每一个理论点,而限于相关的争议部分。
  2.《详析》对每一个争议问题,以丰富的资料、大量的引证进行概述,这种综述式处理不仅使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有助于研习者高效率地收集、参阅相关文献。
  3. 作者对争议问题的解析和探讨,构成《详析》的第二部分。该部分对争议各方的论证理路与论据在逻辑、法理、价值、实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因此,《详析》对每一个争议的探讨都具有论文的形式和精髓。
  二、《详析》内容充实、文风朴实、论证严密,体现了作者严谨缜密的学术态度
  1.《详析》以大量的资料充实了它的内容。《详析》参考了530余部(篇)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与物权法争议相关的文献,勾画了其源流和基本脉络。以“物权法定原则取舍”争议为例,作者援用了30余人的典型著述,从作者来源地看,涵盖大陆、台湾、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从时间上看,从古罗马到近代而现代,贯穿物权法定的整个历史;从资料类型看,涵盖民法学、法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详析》对物权法学重要思想和制度的争议的梳理和传承方式,彰显的是厚重的学术积淀。
  2.《详析》以唯实、求真的学术态度,探讨物权立法中的争议。以“担保物权是否因主债权诉讼时效届满而消灭”为例,我国通说和权威认为主债权诉讼时效届满不影响担保物权的实现,作者经过法理、制度比较和制度的社会效果等方面的周密分析后指出:主债权诉讼时效届满不影响担保物权的实现的立法模式于法理不通,于担保实践有害,实不可取。
  3.《详析》对争议问题的论证理路是可信赖的。《详析》对每一个争议问题的探讨都以对矛盾观点及其证据的对比分析为基础,经过多维度的考量,方有其结论。以“物权法定原则”的取舍为例,作者分析、比较了物权法定否定论、改革论和肯定论的既有证据,对每一证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4. 合理批判是科学精神之必须,或许正因如此,《详析》有强烈的不唯上、不唯书的学术独立精神,这突出表现在其与众不同的学术见解上。例如,作者认为“债权行为中变动物权的意思表达的是对源于请求权的物权变动可能性的期待,而物权行为中物权变动的意思表达的是基于登记或者交付的物权变动的动态现实”;“基于现行规则与学理设计的不足,笔者认为可以创设登记异议催告程序”、“物权平等保护是在私法上的,不能够否定其他(公法)法律对不同主体的物权的差别对待和保护”,如此等等。
  然而,《详析》并没有刻意“标新立异”的妄念。在对相当多的争点述评中,《详析》尽管其对一些既有论证可能有所质疑和补充,但仍旧认同了应该认同的命题。如对“制定物权法而不是财产法的论证”、“物权法规范化的论证”、“物权排他性的论证”、“所有权列举模式的论证”、“先占构成之所有意思的论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论证”、“空间权性质的论证”等等。对规律的认可,对科学的忠诚是任何批判者所必须的。《详析》透出的正是这种态度和精神。
  (责任编辑 \ 陈金清)
其他文献
摘要:阿英成为新文学史料学的开拓者,看似偶然,却是必然。通过对新文学第一、二个十年文化背景、文学背景、史料学背景的梳理和有关数据的统计,以及对阿英个体因素的分析,可以认为阿英成为开拓者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个人自觉的追求。  关键词:阿英;新文学史料学;地位;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6-0114-03    樊骏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
期刊
摘要: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是在全球化的外力推动下,两种构成要素差异较大的文化体系之间激烈的对抗与斗争。由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循环作用,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必然会传递给整个社会系统,导致社会系统稳定状态的失衡。减少中西方文化冲突保障社会和谐,更需要的是降低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保持我国文化系统自身的相对稳定,实现文化有限流动。为此,必须保持文化核心构成要素的稳定和表层文化要素的适当流动,并加强人们
期刊
摘要:由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盲目地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结果使得理论与现实相距越来越远,并最终抛弃了预测和指导实践的功能而局限于解释这一层次上,甚至蜕变成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或自洽性的公理体系。但是,经济学本身是一门致用之学,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因而经济学的研究思维不能模仿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更不能被视为像几何学那样的一套公理体系。正因如此,经济学要取得实质性发展就面临方法论的转变,在当
期刊
手上这册洋洋洒洒50余万字的《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是谢贵安教授勤耕史学园地20余年所培育出的一枝嘉禾。长久以来被编年、纪传、典章制度、纪事本末这几大中国古代史学体裁掩盖了光彩的实录体,终于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出其整体风貌和完整形象。  实录体始于南朝萧梁,虽晚于先秦之编年、西汉之纪传,但先于唐之典制、宋之纪事本末,然其学术价值却一直隐而未显。古人常用而不解,
期刊
摘要:伴随着对经济学中的“数学逻辑形式主义”和“工具理性”趋势的质疑和抵制,一股以呼唤人文关怀或回归人文精神为基本宗旨的经济学思潮悄然兴起。这股被称为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或学术思潮正以一种低调但却相当稳健的姿态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在多个层面对主流经济学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本文对人文经济学兴起和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剖析,并试图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和发展动态进行了描述和勾勒,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期刊
摘要:国民党在获得政权后,深刻反省在大革命中与中共争夺农民失败的教训,在执政后仍坚持走运用社团来训练民众的党群路线,在全国范围内重建起新的农会系统。国民党在法律及党务两个方面精心设计了农会的组织及其制度,规范其职能和方向,将之视为国民党加强党农关系、动员普通农民、实施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在实际运作中,农会也在协助党政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过,农会并没有改变原有的乡村权力结构,农会之运作也受到国民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十八、十九世纪大工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关系。但是,今天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阶段,马克思当年得出的某些具体结论不可能反映今天的现实。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必然会现代化。所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当代现实相结合,得出崭新的结论,客观反映当代社会的现
期刊
摘要:施密特以马克思的自然范畴为核心,对马克思运用的一些重要的方法、立场和范畴都作了一以贯之的说明或暗示。施密特对自然概念的哲学思考内在地蕴涵着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和态度。施密特讨论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福斯特讨论的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有共同的概念或主题,如唯物主义、自然、物质变换、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等;然而,两位学者对这些概念或主题的理解又差异较大。揭示施密特对自然的哲学理解,比较二者的研究差异能拓展和深
期刊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传递着这样一种文化信息:佛教的世俗化其实就是佛教的人情化,只要是合乎“人情”的,总能够七弯八拐地符合“神意”。“神性”可以在世俗生活中溶解,世俗生活亦可以有“神性”的发现。如果说信仰就是对神性的敬畏,那么生活本身也可以起恭敬之念,生畏惧之想。恭敬的态度其实未必只对着神灵,恭敬是一种泛神的态度,一种过日子的态度,或许这也是汪老的《受戒》之道、立身之道和书写之道。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乡村农户无力抵御频发灾害的侵袭,旧政府(权)既不能有效救济灾民也不能领导他们自救。而共产党新政权在乡村政治重建基础之上形成的政权下乡与党团下乡、工作队下乡、宣传下乡、群众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以及党-国家对生产的干预与扶助,使政府对灾民不但能实施直接性的救济措施,而且能积极领导、动员灾民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并取得显著成效。但运动式救灾并非完美无缺,其中折射出来的一些问题——民间自由借贷死滞、灾民副业
期刊